科普:「鵲橋」中繼星靠什麼幫「嫦娥」赴廣寒?

2021-01-10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 題:科普:「鵲橋」中繼星靠什麼幫「嫦娥」赴廣寒?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

經過20多天的精確飛行,承擔嫦娥四號中繼通信任務的「鵲橋」中繼星不畏宇宙射線、太空碎片的襲擾,跨越40多萬公裡於6月14日成功抵達繞地月L2點的Halo軌道,正式進入預定位置。隨後「鵲橋」開始積極「備戰」,為2018年底前到月球背面執行探測任務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打好前站、掃清障礙,搭建一條連接地球和月球的信息「生命線」。

「這是人類歷史上太空飛行器首次造訪地月L2點Halo軌道,『鵲橋』的成功就位,不僅為嫦娥四號任務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更標誌著中國航天人的軌道控制、通信等空間技術邁入國際領先行列。」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院長張洪太說。

「要探『月背』、中繼先行」,搭建中繼鏈路是實現月球背面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一個難關。20世紀50年代國際航天界提出了中繼星Halo軌道的概念,如今,中國航天人將設想變為現實。

Halo軌道又叫「暈軌道」,取日暈和月暈之意,軌道形狀是非共面的三維非規則曲線,而「暈軌道」控制的難度和複雜程度「確實挺讓人頭暈」。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技術人員形象地說,「鵲橋」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就像調皮的孩子,只要一段時間不關注就會「離家出走」,甚至不知所蹤。為了完成嫦娥四號探測器與地面測控站之間的數據中繼,需要中繼衛星時刻保持高穩定、高精度的姿態和角度,否則就會影響信息的傳輸,甚至影響嫦娥四號任務的完成。

為了應對複雜軌道下對太空飛行器進行頻繁姿態調整的挑戰,保證在壽命期內從容面對突發事件、減少地面人員的操作負荷,專家們把提升太空飛行器自主控制的智能化水平、精準化程度放在首位,在軌道控制策略上設計了速度增量關機和時間關機兩種模式,對軌控關機前的發動機脈寬進行了精確設計。此外,他們專門為「鵲橋」量身定製了具有高智能化水平、全天候、全天時、全空域運行能力的光纖陀螺慣性測量單元,徹底擺脫了之前姿態敏感器需要藉助地球、太陽等天體來定位的束縛。

「這就像在高速奔跑中還要穩穩地做微雕。」技術人員對「鵲橋」軌道控制的精度充滿自信——裝備大量原始創新、系統集成創新的新技術,「鵲橋」具備在1000m/s高速在軌飛行中,速度控制精度誤差不大於0.02m/s的本領。

建一條穿越40多萬公裡的「星際空間」、連接地球和月球的通信鏈路,考驗的不只是設計上科學合理、更要求工作狀態穩定可靠。為此,「鵲橋」進入預定位置後便開展中繼通信功能的測試,進一步磨合自身所攜帶的新式裝備,力保在長達3年的壽命期間時刻保持最佳狀態。

多安全備份遙測遙控指令設計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技術人員針對「鵲橋」特有工作環境的創新之舉,這就像通過多重備份給「鵲橋」配了多部「手機」。地面工作人員可以同時給這幾部「手機」打電話,發出相同的遙測指令,規避因為距離遠或其他未知因素造成的信號中斷、信息傳送不準確等問題。此外,「鵲橋」裝備的S頻段數位化深空應答機是我國首臺數位化深空應答機,不僅具有對錯誤數據自我修正的功能,而且具有強大的靈敏度和信號捕獲能力,為太空飛行器穩定運行再上一道「安全鎖」。

專家表示,「鵲橋」裝備的4.2米口徑的高增益傘狀拋物面天線,是人類深空探測任務史上最大口徑的通信天線,可以實現對地、對月、對日和對慣性空間任意目標指向與跟蹤的三軸穩定控制,將為嫦娥四號著陸器、巡視器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與數據傳輸提供有力支撐。(完)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一歲了!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自2018年5月成功發射至今已一年,回顧「鵲橋」這一年,是忙碌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更是激動澎湃的一年。要探月背,中繼星先行,「鵲橋」承擔起這項重任,負責將著陸器和巡視器獲取的科學數據傳回地球,並通過中繼通信鏈路提供著陸器和巡視器在落月和月面工作期間的測控支持。在完成通信中繼任務的同時,中繼星上還攜帶低頻射電探測儀、雷射反射鏡等科學和技術試驗載荷,開展科學探測和新技術試驗。
  • 中繼星「鵲橋」升空 將助「嫦娥」探月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昨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奔月為何先架「鵲橋」?揭秘中繼星特殊能力
    半年多前,帶著探月中繼通信任務的「先行官」——「鵲橋」中繼星進入使命軌道,為此次發射的嫦娥四號架起一座最長的「橋」。  為什麼嫦娥奔月要先架「鵲橋」?  嫦娥「隔山喊話」,地球有應必答  提起「鵲橋」,大多數人會想到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
  • 2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發射成功
    2018年5月21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發射升空。6月14日11時,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
  • 「鵲橋」中繼星成功發射,它如何實現對月球背面的實時聯繫?
    「鵲橋」中繼星成功發射,它如何實現對月球背面的實時聯繫? 5月21日凌晨5點28分,中國成功發射了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中繼衛星「鵲橋」。隨後的幾天裡,中繼星「鵲橋」飛行到月球背面上空的地月引力平衡點L2點環繞軌道,並在那裡穩定地運行,為下半年發射並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提供通暢的地月中繼通信支持。為什麼發射嫦娥四號之前要先架設「鵲橋」?「鵲橋」中繼星是怎麼實現對月球背面的實時聯繫的?
  •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即將發射 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兒!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於2018年5月21日凌晨5時許利用長徵四號丙遙二十七(CZ-4C Y27)運載火箭擇機發射嫦娥四號中繼衛星(鵲橋號)。  不可否認,嫦娥四號任務將是2018年我國航天領域的最大亮點!  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嫦娥四號將是國際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任務包括發射中繼星及月球背面著陸器、巡視器兩次任務。
  • 嫦娥四號任務中繼星成功發射 將搭建地月「鵲橋」
    梁珂巖攝   中國軍網西昌5月21日電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未動,「鵲橋」先行,為什麼嫦娥奔月要先架「鵲橋」?
    為了讓嫦娥四號遠航之途平平安安,中國航天人早就做好了周密打算。 「嫦娥」未動,「鵲橋」先行。半年多前,帶著探月中繼通信任務的「先行官」——「鵲橋」中繼星進入使命軌道,為此次發射的嫦娥四號架起一座最長的「橋」。
  • 「鵲橋」中繼星順利進入使命軌道
    據新華社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11時06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運行的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圍繞該點運行的衛星。後續將在此軌道陸續開展在軌測試和中繼通信鏈路聯試,為年底擇機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提供地月中繼測控通信。
  • 多次數據封鎖後 美為何要借中國的「鵲橋」中繼星?
    LRO與嫦娥四號擦肩而過 2013年我國實施嫦娥三號任務前夕,美方多次致電,要求我國提供嫦娥三號的軌道數據和落月時間等,但並未如願。此次任務,美方則希望嫦娥四號搭載信標機,幫助他們獲得在月背著陸的具體位置。 遺憾的是,美國衛星沒能見證這一過程。吳豔華說,嫦娥四號著陸的時候,LRO不在其上空,不能實時監測。
  • 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就位,「三體」運動達成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4日11 時0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軌道的衛星。
  • 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創新成於實幹
    幾十年來,大家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嫦娥四號任務就是一個代表。  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創新中要有實幹,實幹中也要有創新。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  比如說,我們在研製「鵲橋」中繼星過程中,為確保衛星在天上能夠表現得好,首先要確任它能在地面上表現得好。
  •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中繼星「鵲橋」在哪裡?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我們為什麼需要「鵲橋」?)說了為什麼嫦娥四號需要「鵲橋」這樣的通訊使者,這集,我們繼續聊聊這顆中繼星在哪裡,長什麼樣。01中繼衛星被送到哪裡去?4號的通訊中繼衛星鵲橋成功進入預定的使命軌道。
  • 嫦娥四號中繼星飛天之旅: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背著陸第一步
    「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飛行25分鐘後,星箭分離,將「鵲橋」號中繼星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40萬公裡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和中繼通信天線展開正常。
  • 「鵲橋」中繼星進入預定位置
    這是人類歷史上太空飛行器首次造訪地月L2點Halo軌道 據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記者白國龍)經過20多天的精確飛行,承擔嫦娥四號中繼通信任務的「鵲橋」中繼星不畏宇宙射線、太空碎片的襲擾,跨越40多萬公裡於6月14日成功抵達繞地月L2點的Halo軌道,正式進入預定位置。
  • 今晨,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鄒維榮、蔡金曼 等嫦娥四號任務中繼星成功發射將搭建地月「鵲橋」軍報記者西昌5月21日電 ( 蔡金曼、張文軍、王玉磊、記者鄒維榮 )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中繼星「鵲橋」號成功發射給我國航天帶來什麼改變?世界範圍首例
    這不,"鵲橋"號也成功升天了。那麼,"鵲橋"號的成功對我國有什麼影響呢?"鵲橋"號的意義可謂是十分的非凡。"鵲橋"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顆運行在拉格朗日L2點的人造衛星,當然也是世界範圍內的第一顆。正是因為首例,未知領域技術層次的難關就需要解決突破,如軌道的定位、保持軌道的穩定性等等,而這次的成功發射也為之後的航天事業提供了一次經驗。雖然在此前也有過嘗試,但是沒有一次成功過。
  • 「鵲橋」中繼星在月球背面架橋 選址曾是大難題
    「鵲橋」現已升空,將穿越茫茫太空奔赴屬於它的那個特殊位置,去完成它肩負的神聖使命,為什麼要在發射嫦娥四號之前先架設一座「鵲橋」?作者:蔡文清「鵲橋」中繼星的運行軌道有什麼特殊之處?記者為此專門採訪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中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錢航博士。月球的背面為何看不到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同時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地外天體。人類自古以來都對月亮充滿好奇,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科學家們從遠距離觀測月球,到近距離接近月球,最後到成功登月,開始對這一星球進行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 嫦娥四號自述:我走過最長的橋,是你的「鵲橋」
    6個多月前,一位專一的「男士」已經跨越幾十萬公裡的路程,在深空中心心念念地等待著我,這便是我的「情郎」,由我的出生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  按照我的「師父」、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的說法,如何確保遠距離數據通信鏈路的可靠建立,實現太空飛行器和地面的實時通信聯絡,是世界各國都在致力解決的深空探測關鍵核心技術。而月球背面的通信問題,一直是困擾人類登陸月球背面的難題。
  • 打頭陣的「鵲橋」有啥作用?「嫦娥之父」這麼說
    新華網北京1月4日電(記者袁晗 實習生 呂瑞潔 朱賀)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那麼,打頭陣的「鵲橋」中繼星,它會起到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