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都在沉迷康巴漢子的美色時,有多少人會留意到藏族的雪域精工?

2021-01-20 騰訊網

作者:Uli

最近,一個名叫丁真的藏族男孩一夜爆紅,成為近期人們討論的焦點。

在其出圈的短視頻裡,一身藏袍的他陽光帥氣,臉上掛著乾淨靦腆的笑容,眼神清澈純真,皮膚自然黝黑,如此原生態的帥小夥讓看多了流水線上小鮮肉的大眾眼前一亮,迅速圈了一大波顏粉,被稱為「最帥的康巴漢子」。

很快丁真便被星探公司、網紅經紀公司找上門,還有幾個熱門的選秀節目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關於丁真爆紅的原因,相信大家在網上已經看了不少媒體的分析文了。一來是說在大眾審美疲勞之際,丁真突然闖入,滿足了大眾多樣的審美需求。而丁真的帥氣、可愛、野性和純粹正是當下的「稀罕物」。二來,丁真黝黑粗糙的皮膚掩蓋不了最原生態的朝氣,乾淨純粹的眼神像藏區的生靈一般,治癒人心。

▲ (image:丁真)

無可置疑的是,丁真的走紅,最直觀的原因是始於他的高顏值。連帶著丁真所代表的康巴漢子群體,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康巴漢子,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

康巴,是指生活在藏東地區及其他使用康區方言的藏族人。康巴漢子,某種程度上,是對藏族地區俊勇男同胞的一種稱呼。

▲(image:IG@tibetanportraits)

旅英作家楊銀娣在她的作品《我的康巴漢子》一書中寫道,「在那個地方,原始,純粹,自然,沒有被塵世的欲望汙染,我的康巴有著高大、彪悍的身軀、英俊的面容,強有力的心跳,他善良,大度,純粹,自然,忠誠,他屬於草原、屬於雪山、屬於江河。」

▲(image:IG@norlha_atelier)

康巴漢子天生放蕩不羈,愛自由,被稱為「藏族人中的吉普賽人」。他們信奉佛教,崇拜自然,眼裡只有綿延的山脈,豐腴的草場,清澈的溪流,遼闊的地域,從不計較蠅頭小利,正如一首著名的康巴歌謠唱到的,「我騎在馬上無憂無慮,寶座上的頭人可曾享受?我漂泊無定浪跡天涯,藍天下的大地便是我的家。」。

▲(image:IG@tibetanportraits)

在 Uli 的印象中,和現在大眾審美偏好的奶油小生不同,康巴漢子有著古銅的健康膚色,濃眉、高鼻梁,長相英武,眼神堅定、深沉且純粹,身上帶有一種特立獨行的氣質,尤為吸引。

▲(image:IG@aro_tashi / @shunwuwong3)

正如看完丁真的視頻後,不少人都在感嘆他精緻的五官、比陽光還耀眼的笑眼,雖然看起來樣子很粗獷,但骨子裡卻透露出純真靦腆、柔情似水的性格......

▲(image:丁真)

然而,當大家都沉迷於康巴漢子的美色,忙著幫他出謀劃策,激烈地在網上討論著該不該離開草原,踏入娛樂圈之時,Uli 卻留意到丁真耳上獨特的藏族耳飾,身上與眾不同的藏式穿著......

▲(image:丁真)

要知道,無論是外貌身材,還是性格、氣質,沒人能抵擋得了康巴漢子的魅力,所以一不小心容易令人沉迷美色,而忘了藏族還有那些蘊含著藏文化精髓的寶藏——「雪域精工(藏族的手工藝)」。

▲ 藏族是我國 56 個民族之一,亦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image:IG@norlha_atelier)

另外,在我看來,除了顏值外,丁真的爆紅其實和他背後所代表的藏族文化息息相關。從特徵鮮明的外貌和服飾,到民族節日慶典和習俗,最後是乾淨、壯闊的自然景觀,少數民族神秘又模糊的印象勾起了人們無盡的嚮往,也刺激了大眾們的獵奇心理。

▲(image:IG@norlha_atelier)

所以接下來,Uli 挑選了幾個我認為比較能代表藏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工藝品,希望在大家了解康巴漢子,及其家鄉的道路上能提供到一絲幫助~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藏族配飾文化方面的特色。

藏族的帽子

|01

不誇張地說,在 Uli 心目中,中國最有時尚 sense 的地方,藏族地區絕對榜上有名。

▲(image:katia-lexx.livejournal.com)

至於原因,曾經到過藏區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無論是衣服的設計(色彩的把控、機能性,質感面料),穿著上的搭配(熟練掌握疊穿的精髓以及配飾的運用),還是家裡的裝飾擺設等,藏族人們都展現了自己天生的時尚潮流 sense。

▲(image:Nomadic nao / @ddodo2590)

關於藏族人們的服裝特色

藏族服飾習俗的形成和藏族人們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意識和情趣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農區和牧區的藏民服飾習俗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image:easytourchina.com)

中國的藏區地域遼闊,創造出了各種文化風俗迥異不同的藏族文化。在我國整個藏區,按三大方言區區分,服飾習俗特色可以分為衛藏(主要在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那曲、阿里等地)、安多(主要在青海大部分、甘肅甘南、四川阿壩等地)和康巴(主要指四川甘孜、雲南香格裡拉、西藏昌都、青海玉樹等地)三大類別。其共同特點是寬袍長袖,男的豪放不羈,女的典雅瀟灑,最基本的特徵是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以及必不可少的金銀珠玉飾品。

▲(image:IG@norlha_atelier)

藏族屬於遊牧民族,而且地區氣候早晚溫差大,穿這種寬鬆肥大的服裝好處是,在夜間藏民們可以合衣而眠,抵禦風寒。而袍袖寬敞,勞作時方便他們活動,白天氣溫較高時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藏族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而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是藏族已婚婦女特有的裝束。

▲(image:photofans / @ddodo2590)

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藏式禮帽」,也稱為印度帽子。傳說是在當年英國殖民印度時,把這種英倫文化帶到了南亞次大陸,而藏族商人把這種文化從印度帶進了藏區。

▲(image:IG@norlha_atelier)

這些帽子大多都是從國外進口或者內地採購的。無論在偏遠的牧區,還是繁華的都市,這種寬沿氈帽都早已是藏族人們的標配。當時我在藏區看到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搭配是,一位身形高大的藏族女孩,梳著一條大長辮子,用一身大地色藏袍搭配一頂宛如西部牛仔 style 的「藏式禮帽」,腳上穿著一雙皮靴,看到她的那一刻,簡直帥我一臉。

▲(image:dailymail.co.uk)

但你以為這些帽子只是藏族人們日常用來搭配耍帥用的配飾而已?你錯了。這種帽子有雙重功能,一來藏族人們常年身處高原地區,因為海拔高,日光充足、紫外線超強,所以必須戴大邊沿的帽子遮擋紫外線,用於防曬;二來放牧時,在無遮無蔽的草原、群山環境下可以遮擋雨水和保暖。

▲(image:IG@tibetanportraits)

當然,除了這種寬沿氈帽外,只要去過西藏、甘肅、四川等藏區的小夥伴便會發現,當地無論男女老少,似乎都愛戴各種各樣帽子。所以藏帽(藏語為「夏莫」)式樣繁多,質地不一,一般有冬帽和夏帽之分。按款式質地而言,除了氈帽,主要還有狐皮帽、羔羊帽、金花帽、氆氌帽等,有抵禦寒冷,遮光蔽日,美化裝飾,標明身份等功能。

▲藏帽中以金花帽最為有名,也最為常見,尤其深得衛藏地區人們的喜愛,外形上我倒覺得有點像雷鋒帽。它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細,分男、女兩種款式,裡襯用的是氈帽坯,帽頂以金絲緞帶做裝飾。帽沿有四片,前後沿大,左右沿小,一般用水獺或兔毛製作而成。(image:IG@tenzinsamphelphotography)

▲狐皮帽,藏語稱「娃夏」,採用珍貴的藏狐皮配以織錦緞製作而成,有圓頂筒形和尖頂袋形兩種。隨著時代的進步中,人們也慢慢地轉而用人造毛去製作狐皮帽。(image:IG@tibetanportraits)

別小看它們只是一頂帽子,對於一個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民族來說,它不僅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的一個濃縮點。皆因無論哪一類型的帽子都遵循了一種從實用和審美兼得的規律。同時,這一小配飾的設計、材質等方面的不同,都能表現出藏族的審美觀念、區域特色、環境影響、社會地位、職業狀況以及僧俗差異等特點。

▲(image:IG@tibetanportraits)

BTW,溫馨提醒大家一句,千萬不要隨手去觸碰藏族朋友的帽子,除非得到主人的允許。因為在大多數藏族人們的信仰中,他們相信自己的頭頂和肩膀都是有神明存在的。如果有人去碰觸,神明會被嚇走,導致厄運纏身。

▲(image:IG@tibetanportraits)

配飾文化

|02

藏族文化的內涵是豐富的,就藏族配飾而言,在漫長佛教歷史的薰陶下,在造型、色彩、材質以及內涵等方面有著神秘又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image:IG@norlha_atelier)

因受宗教的影響較深,藏族人們喜歡佩戴一些色彩豐富且意義非凡的寶石,譬如我們常見康巴漢子佩戴的綠松石耳環,就源於宗教神話中「佩帶綠松石能淨化血液」之說。而珊瑚紅的應用也是宗教信仰中「尚紅」觀念意識的體現。寶石的紅、黃、綠、藍、白色五種顏色被認為是五尊護佑菩薩的象徵,又可以歸納為雪域大自然所呈現的特色。

▲(image:dailytravelphotos)

藏飾的材質大多是珊瑚、瑪瑙、犛牛骨、石榴石、藏銀、三色銅、犛牛骨等。而且你們發現了嗎,在飾品搭配上,藏族人們擅長通過珠寶及寶石鑲嵌銀飾等組合方式,在遵守宗教習俗形式上呈現一種繁富與濃麗的交融之美,其風格是粗礦豪邁而帶有一點神秘色彩。

▲(image:boredpanda.com / @woOoly / Steve McCurry)

寫到這,Uli 想起了在潮流圈十分受老司機歡迎的印第安風格銀飾,無論是風格、材料還是飾品搭配上,給我的感覺似乎和藏飾有那麼一丟丟相似。

印第安部落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並且將這種審美用在了銀飾製品上,野性、原始、自然等一系列元素在印第安銀飾品中都能充分體現出來。另外,在飾品搭配組合上偏愛使用彩色的珠寶為首飾添光加彩,通過五彩斑斕的顏色也反映出了美國西南地區地貌的多樣性,以及多民族文化的特色。

▲(image:BEAMS)

不過關於這個猜測,目前我也不大確定,畢竟配飾文明的構成及其文明的發生是受一個地域、一個民族的物資生涯形態、當時社會的文化水平及各方面的綜合影響而構成的,倘若以後有機會深入研究,摸清底細後,Uli 再和大家詳聊吧。

▲(image:IG@norlha_atelier)

藏族織物

|03

長期以來,藏族的手工編織業一直與農業和畜牧業並列為藏區的三大傳統產業,以品種繁多、形式獨特、色彩豔麗、民族風格濃厚、地域特色而聞名遐邇。這些編織工藝品是藏族在雪域高寒地帶生存的必需生活用品,其用料主要以本地所產牛、羊毛為主,其中我最為欣賞的便是氆氌。

▲(image:dailytravelphotos)

氆氌,它是藏族人們傳統手工生產的一種毛織品,其特點是質軟光滑,可以用來做衣服、床毯、鞋帽等。它以羊毛為原料,要經過洗毛、梳毛、捻線、洗線、上織機紡織、染色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

▲(image:vtibet.cn)

氆氌花色品種不多,但很有民族特色。普通的氆氌是白色,幅寬 20—30 釐米,可用來做男裝服飾。但一般都要染色,常見的有黑、紅色。最有特色的要算色條氆氌,它是用不同顏色的線織成的寬窄不等的彩條,可用來做服裝或裝飾品。除此之外,十字花氆氌也很常見。

▲(image:vtibet.cn)

氆氌根據質地和做工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等級。一等的氆氌是採用綿羊下頜至喉部和背部的纖細軟毛紡織而成,因此質地柔軟;二等氆氌採用綿羊背部的纖細軟毛紡織而成;三等氆氌採用細毛紡織;四等氆氌手感比較粗糙;五等氆氌是細毛和粗毛混合紡織而成,且粗毛多於細毛。

▲(image:dailytravelphotos)

既然說到藏族的織物,那就不得不提犛牛這種古老而神聖的物種。十世班禪大師曾經說過「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image:IG@norden_travel)

除了犛牛肉、犛牛奶是藏族人們的主要營養來源外,犛牛毛、犛牛絨也是上好的紡織原料。尤其是犛牛絨,它異常珍貴,卻鮮為人知,每年春季由牧人手工輕輕梳下。最好的犛牛絨產自兩歲的小牛,每一頭犛牛平均每年只能生產 100g 牛絨。

▲(image:IG@norlha_atelier)

較之人們熟悉與青睞的羊絨,有一組數據更能顯示出犛牛絨的特別之處:犛牛絨與羊絨的保暖度相差無幾,但犛牛絨的透氣性要比羊絨高 120%,比羊毛高 16%。

▲(image:IG@norlha_atelier)

再加上犛牛絨的來源可以說是很環保,不需要傷害犛牛分毫,因為每當春夏脫毛季,犛牛絨都會自然脫落。牧民梳下犛牛絨後,新的絨毛在冬天來臨之前又會長出來。

▲(image:IG@norlha_atelier)

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此珍貴的材料當然會被人發掘。在大家熟知的國際奢侈大牌,例如 Hermès、LV、LANVIN、Balmain 等,都出現了犛牛絨織品,因其卓越的保暖性和透氣性,受到歐美人熱烈追捧。

▲(image:IG@norlha_atelier)

又或是這個專以青藏高原的犛牛絨為原材料,設計、生產和銷售由當地牧民生產的高級織物品牌 Norlha,由美國人類學家 Kim Yeshi 和女兒 Dechen Yeshi 共同創立。目前產品主要的產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區,合作對象包括了 Hermès、LV、LANVIN、Balmain、visvim、Bergdorf Goodman 等國際時尚潮流品牌。

▲(image:norlha)

Norlha 的產品使用最優質的犛牛絨手工紡制而成。比如一條冬季用的圍巾,由七種不同犛牛一整年所採集到的毛髮製成柔軟的紗線,接著便會使用由車間工匠於當地製作的天然染料進行染色。

▲(image:norlha)

不難發現,品牌的服裝產品多以實用為主,色彩取自高原大地的濃鬱泥土棕、紅磚色和靛藍,將藏族地區四季的景象收納到每件產品中。

▲(image:norlha)

黑陶

|04

關於黑陶歷史和文化,了解的人可能不多。相對於中國歷史上其他瓷器的文化歷史,黑陶文化的推廣其實並不普遍。尤其是在青海玉樹囊謙縣的藏黑陶,以及香格裡拉尼西鄉湯堆村的泥西黑陶,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在西藏引進金屬製品之前,許多工匠專注於用黑陶製作生活用具,如鍋具、茶壺、酒壺和花瓶。

▲(image:j.17qq.com)

如果說景德青花是溫文爾雅、賞心悅目的話,那藏式黑陶就猶如藏族大漢一般,奔放豪爽,原始粗獷卻有細膩的氣息。黑陶燒制的炊具、餐具、茶具等今天仍是許多藏族人們家中的日常用具。目前來說,藏式黑陶有兩種,一個是囊謙藏黑陶,一個是尼西黑陶。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黑陶製造工藝已有 4000 多年歷史,滲透在藏族文化和宗教生活中,並在明清時演化出了康巴地區藏式黑陶——藏黑陶。

▲(image:BMW中國文化之旅)

囊謙藏黑陶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製作工藝,也就是取之泥土,淬火而生。首先用當地純淨細膩的紅黏土和黏土石,經手工搗碎成末,然後經過篩選、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紋等環節,再採用獨特的「封罐燻煙滲碳」方法,經過 10 多天燒制才能完成,成品具有「黑如碳、硬如瓷」的特點。囊謙黑陶主要以人們的飲食器皿為主,由於摻和了藏藥成分,製作出來的黑陶具有清熱,解毒,健胃和護肝的特殊功效。

▲(image:BMW中國文化之旅)

位於香格裡拉的藏族鄉村尼西鄉湯堆村,是舊時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民間的黑陶製陶工藝在這裡已世代相傳了三千多年。

▲(image:j.17qq.com)

在工藝上面,尼西黑陶保持著自己的特色,深黑色,不掛釉, 亞光。與大多數陶器放在坯車上拉坯而成不同,尼西黑陶是用工具拍打和手捏陶土製成,然後放在篝火中堆燒而成的。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為尼西黑陶的推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image:j.17qq.com)

好啦,不知不覺我又寫多了。關於藏族的「雪域精工」 Uli 就介紹到這了,而藏族的寶藏,以上提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image:IG@norlha_atelier)

因生活的地域以及宗教信仰的關係,藏族顯得尤為神秘。與此同時也很容易讓人忽略其「手工藝」以及「時尚潮流審美」的一面。倘若想要深入了解藏族文化,大家不妨可以親自去看看,畢竟那裡的天確實藍如明鏡,那裡的雲真的觸手可及,那裡的一草一木,真如傳說中一樣美到不可方物,那裡的人,也真的笑得那樣燦爛又淳樸。

▲(image:Jie Liu)

尤其是,如果你從未去過藏區,或許很難理解藏族人對天地自然力量的敬畏。比起在都市的燈紅酒綠中迷失的人,雪域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使藏族人們更懂得對自然深懷敬畏和感恩。這也是我最敬佩藏族人們的一點。

▲(image:IG@norlha_atelier)

最後,對於「丁真爆紅」這件事,我想補充一下個人的想法。對於丁真這個個體來說,我覺得這次爆紅或許是他改變命運的機會,我倒希望他能抓住,也希望他保持本真。因為說白了,丁真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我們對廣袤川藏高原的好奇,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不要用自己的世界觀替丁真作選擇。

但不管怎樣,丁真現在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理塘文旅公司籤約,成為旗下員工,幫助宣傳家鄉的美景、美食和文化,這或許是目前來說最好的結果了。

▲(image:katia-lexx.livejournal.com)

相關焦點

  • 丁真火了之後,大家都去追康巴漢子了!藏族的美女們就不值得愛麼
    丁真火了之後,大家才關注到,原來藏族是個美貌值被嚴重低估的地方。大家以往對藏族人的既定印象是,皮膚黑且粗糙,皮膚水分嚴重不足。但是現實中,除了理塘丁真外,還有理塘熱巴、甘南李現、青海李嘉欣,隨便抓一個就是可以出道的美貌。圖來自《紅河谷》,寧靜在裡面演藏族女人真是驚豔我們先來科普一下,藏地究竟有多大?
  • 康巴漢子丁真到底是四川人還是西藏人?「康巴漢子」又是什麼?
    ,是指主要生活在康巴地區(四川甘孜、西藏昌都一帶),使用康區方言的藏族人。 康巴漢子 康巴人最顯著的特徵便是頭上纏著一大把紅色或者黑色的絲線。康巴人大都身材魁梧,面容剛毅,長發披散有如雄獅的鬃毛,是天生的戰士。
  • 爆紅的康巴漢子丁真,帶火了他的家鄉,這裡遍地都是帥哥美女!
    這裡人傑地靈,山川秀麗,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很多民族沿河谷從這裡遷徙,繁衍融匯,因而形成了我國唯一的南北文化帶,康巴藏民便生活在這片神秘的河谷高原上。 常年閉塞的原因,讓這裡形成了巍峨陡峭的冰川雪嶺;奔流洶湧的激流大川;牛羊遍布的廣闊草原;更有剽悍粗獷的康巴漢子,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無一不讓人心生嚮往。
  • 康巴漢子丁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這段時間關於丁真的話題一直都很火,其實仔細想想丁真的火也不是不無道理,從偶像練習生開始,再到創造營2019,再到大大小小的男團選秀,都給觀眾呈現出一種,男生就應該可可愛愛,就應該會跳舞會唱歌會RAP,會各種才藝,普通人想追求夢想,就得打扮的異常精緻才可以,丁真的出現,把那種天然的純粹的野性的男人味徹底釋放了出來
  • 丁真用針給自己扎耳洞,隔著屏幕都感覺疼,康巴漢子果然威武霸氣
    康巴漢子丁真火遍全網,熱度不亞於任何一位流量小生,誇他為「新晉頂流」毫不為過。走紅以前,丁真一向都是以隨性的形象示人,不過度講究穿衣打扮,給人一種「隨遇而安」的輕鬆狀態。正因為不刻意追求外形,丁真才讓網友有了另一份新穎的期待。
  • 此唐朝皇帝繼位時正值鼎盛時期,卻沉迷美色,陷國於大難
    從古至今都講就百善孝為先,李隆基這樣做法可以說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榜樣,應受人尊敬的,這為他的起事更添優勢,是有力而無一害。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而生於唐朝的就是著名的楊玉環,楊玉環曾是李隆基的兒子李瑁的妃子。後來因其美色被李隆基看上,封為貴妃。
  • 藏族小夥丁真走紅:正在努力學習漢字 過段時間會公布學習進展
    他是一名藏族小夥,今年20歲。11月25日,一部旅遊宣傳片《丁真的世界》,讓他迅速火爆全國。網友一度認為他的家鄉在西藏,宣傳片拍攝方最終按捺不住,出面澄清丁真是四川甘孜理塘縣人。隨後,網絡話題再度引爆,全國多地官媒也蹭著這一波流量,紛紛邀請丁真去旅遊,四川媒體也作出回應:「玩夠了就回家。」
  • 康巴漢子的霸氣操作:丁真自曝親手打耳洞,「用針穿的」
    很多人也在擔憂他會逐漸被娛樂圈汙染,但從走紅至今,丁真卻完全穩住了,除了漢語在逐漸進步,在他身上的變化依舊不大。丁真走紅之後,引起了新的模仿風潮,模仿服飾、戴同款耳環,甚至有大叔都在模仿丁真打耳洞。如今打耳洞雖然是一個比較普遍和正常的行為,但大家都知道打耳洞還是需要專業人士來幫助的,操作不好可能會引發後期耳朵的發炎。
  • 不飛遙遠的地方,只到理塘就回:丁真的理塘,有倉央嘉措的詩意
    這幾天,一個藏族康巴帥哥: 丁真,爆紅了網絡。他帥氣騎著小馬「珍珠」奔馳的身影,陽光般的笑容,一汪清澈的眼神,傾倒了無數的人。而更新聞熱點的是,這個白馬少年,「甜野男孩」。被全國各地的文旅集團圍繞著,展開了「瘋狂」的搶人大戰: 西藏在等你、雲南歡迎你、山東歡迎你、湖北邀請丁真來家鄉……都把這個帥小夥當作了自家人。然而,四川文旅集團發狠地發聲: 丁真,是我們四川的! 在這一波正能量為帶動脫貧推介本地人文旅遊的「打架」過程中,也讓很多人知道了丁真的家鄉: 四川甘孜理塘那個風景秀麗的雪域高原。
  • 感受康巴文化無限魅力 柬埔寨國家電視臺走進德格
    原標題:感受康巴文化無限魅力 5月中旬,柬埔寨國家電視臺《魅力中國》攝製組一行8人來到德格,走訪德格印經院、德格藏醫院、龔埡鄉雨託村等地,感受康巴文化的無限魅力。   在德格印經院,看著眼前頭髮花白但步履矯健的大叔,扛著7塊經版在傾斜近70度的木製樓梯上上下下時,導演元西哈問:「不會摔倒嗎?」「不會的,他們都是資深技師了,在印經院工作最短的也有10年,最長的已經快40年了。」講解員說。
  • 沐浴節即洗澡之意,藏族人獨有的節日,男女共浴一個星期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每年藏曆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都有一個群眾性的洗澡活動。這種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動,要集中進行一個星期,所以,這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在這七天中,從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已成為藏族群眾傳統的風俗習慣。
  • 藏族天文歷算的奧秘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副院長、天文歷算所所長銀巴介紹說,世界上的曆法主要有太陽曆、太陰曆、陰陽曆三種。「藏曆和農曆都是屬於陰陽曆的範疇,但各自屬於不同的、獨立完整的曆法體系。」銀巴說,由於閏月和大小月的設置方法不同,藏曆年和春節的日期有時為同一天,有時相差1天,或者相差1個月。
  • 蒙古草原神曲怎麼全是藏族人唱的?
    只要曲子一響,無論是你還是你爸,都會KTV包房裡跨上馬背,當一個精神呼倫貝爾人。但很少有人發現,這些蒙古風味濃重的草原歌曲,很多都是藏族人唱的。圖片來源:QQ音樂很多用車載音響的朋友從未發現其中的破綻,像《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這樣的歌曲,明明歌詞裡寫滿了氈房、馬奶酒還嚷嚷著要踏上回家的路,怎麼可能是藏族人唱的呢?
  • 藏族喪葬習俗
    藏人在離世之前需要枕前指導活佛的幫助,「使垂死的人在莫大衝突中得到了情緒上的展望」。同時,藏族的葬禮中不存在長跪長哭守死靈拜遺體的習俗,不向遺體告別,也不呼叫亡人的名字,更不進停屍的房間,一切都與亡人隔絕,即使是遠方親眷來奔喪也是如此。在奔喪弔唁期間,亡人房帳中很少有嚎哭、泣聲傳出。無論老 幼、親疏、是婦孺或是子女,都不允許放聲慟哭。如有人失控,則會有老年人出面制止。
  • 丁真挖蟲草賣錢孝敬父母,首筆工資買洗衣機電瓶車,怕媽媽手凍到
    最近康巴小夥丁真刷爆各大視頻網站,採訪無數、獲官媒力捧,就連他的馬都被媒體爭相報導,這樣的熱度和流量說是新晉頂流也毫不為過。 丁真之所以能夠一夜爆火,不僅是因為他有著超高的顏值,還跟其身上罕見的淳樸氣質有關係。
  • 老祖宗的忠告:人到六十,這二件事儘量少做,或會消耗福氣
    一個人跟身邊的人都能和睦相處,這樣才能得到貴氣的眷顧。有了和氣,就能避免禍患,人就會交好運,財富也會隨之而來,這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說,人到了六十,一定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貪財的事情少做,這樣福氣才會不請自來。2、色古今中來,有多少英雄豪傑折在了這個字上面。
  • 阿佩主席:兩代藏族領袖的關公情緣
    因神龕太高,哈達離關公像還有一點距離,阿佩仍覺得不滿意,和大家一起想辦法,把哈達移送到了關公像的手掌之上。這虔誠的場面,令我十分感動。在當陽賓館休息時,當陽市委書記鄭廣玉給阿佩委員長送上了《中國當陽》畫冊,向阿佩委員長介紹當陽風土人情,委員長十分高興。這本畫冊,是我在當陽的攝影作品,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當年還再版了。
  • 阿尼瑪卿挺拔,九曲黃河迴繞,雪域聖境青海果洛
    如果要問中國哪個地方最令人神往,相信絕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冒出「西藏」兩個字來,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地理概念,那就是——西藏只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作為佔據世界屋脊面積近三分之一的青海省,同樣擁有雪域高原所有的一切元素,甚至更為豐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