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紅塵無悔。
紅塵有緣,情思悠悠!而對於佛家修行之人而言,更期望自己能夠做到不戀塵世浮華,不寫紅塵紛擾,不嘆世道蒼涼,不惹情思哀怨。閒看花開,靜待花落。然而,情之所動,往往不能控制。正所謂「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自古最惱人的是情思。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位身份地位很特殊的詩人。他是藏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所寫的詩歌馳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葩。他就是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其人
倉央嘉措,門巴族 ,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 詩人 、政治人物。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桑結嘉措一事受牽連而被廢,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圓寂。
歷史上關於倉央嘉措的軼事典故較多,有人稱他是轉世活佛,曾被秘密地送往巴桑寺正式學習佛法;有人說他曾經拒絕受戒;更有人說他在入選達賴前,曾有一位意中人,浪漫美好的愛情最終因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以悲劇而告終。傳說無法去考證其真實性,此處我們不便贅述。但 倉央嘉措卻是藏族文學史上最為傑出的詩人,其詩歌作品在整個藏區家弦戶誦三百餘年,深入人心,膾炙人口。
或許我們不曾識得此人,更不曾了解他的詩作。但「不負如來不負卿」此句卻成為廣為流傳的一句佳話。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在入選達賴之前,曾有過14年的鄉村生活,這些年的鄉村生活也給了他大量塵世生活經歷,他沒有以教規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卻寫下了許多纏綿悱惻的情詩。
「曾慮多情損梵行」,作為人們心目中的轉世活佛,世人給了他極高的身份與地位,深嚴的教規需要他斬斷情絲,專注修行,他也曾經擔憂多情會對修行不利。於是,詩人便起了「入山」去躲避紅塵,然而詩人很難下定決心,「入山又恐別傾城」,想躲避紅塵專心修行,卻又不忍與佳人分別。於是,詩人發出如此感慨「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世間哪有什麼能夠兩全其美的法門呢?能夠做到既不辜負佛陀的厚恩又不辜負心上人的情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那種身處兩難境地而難以抉擇的矛盾心情。詩人在當時能夠突破宗教的束縛,大膽地抒寫自己的愛憎、苦樂、感悟,也反映了詩人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此詩雖是寫情,但卻在感情的娓娓而談之中,透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他自身也洋溢著活靈活現的「人性」。人生最難得的就是此「人性」,通俗地說就是真性情。周國平曾說:「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有人也曾說:倉央嘉措最根本的教誨就在於生命本身。
談古論今,倉央嘉措迫於身份地位的特殊性而無法實現真性情般的生活。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來說,要明白:真正快樂的人生,不需要飛黃騰達、大富大貴,而是要遵循自己的內心,活出真性情,這樣的人生才不會虛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紅塵無悔。
(聲明:以書為友,以文沁心,讀書寫文,記錄所思所感。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