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篇:解析宋之問的《靈隱寺》和第二十一篇:解析宋之問的《送別杜審言》裡,我們知道了宋之問這個人文採確實了得,寫得一手好詩。
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考中進士,踏入了仕途。
到了武則天當政時期,宋之問投其所好,挖空心思寫詩奉承討好女主,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仕途一帆風順,屢次被提拔。為了謀求更多的權勢和更高的地位,他還毛遂自薦,要當武則天的男寵,但因為口臭被嫌棄。
沒能憑色相攀上武則天的宋之問,轉頭就屁顛顛地跑去巴結最得武則天寵愛的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倆,不惜為他們倒尿壺,把溜須拍馬諂媚奉承做到了極致。那段時期的宋之問跟著權勢滔天的張家兄弟,日子過得可謂是春風得意。
到了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和太子李顯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后退位,誅殺了張家兄弟,擁立李顯當皇帝。作為張家兄弟的同黨,宋之問與杜審言等人都被貶官。
宋之問被貶到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做參軍。在偏僻閉塞的南蠻之地,宋之問孤苦無依,想起往日在洛陽城聲色犬馬的富貴日子,他越發覺得在嶺南的生活不是人過的,竟然膽大包天,在第二年春天,瞞著朝廷,偷偷逃往洛陽。
宋之問在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了下面這首詩: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關於五言絕句,詳見第三篇:解析王績的《秋夜喜遇王處士》。
整首詩翻譯過來,就是:
客居嶺南與家裡音信斷絕,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離故鄉越近心中就越膽怯,不敢詢問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這首詩非常的淺顯易懂,但是如果仔細琢磨,卻又感覺裡面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感情,結合詩人寫詩的背景,可以說是用最質樸的語言抒發了最真切的情感。
首句「嶺外音書斷」就直指嶺南地區的交通閉塞。
在唐代,政治、經濟中心在中原地區,有大庾嶺隔斷的嶺南地區還沒有開發,是人們口中的荒蠻之地,瘴癘橫行、人煙稀少。被貶的官員很多都被發放到嶺南進行自我改造。
「斷」字好像一把利刃,把詩人和家人親友的書信來往完全斬斷,深刻的表現了作者客居嶺南的無依無靠孤寂悲苦的心境。
第二句「經冬又歷春」講述了詩人在嶺南客居的時長,體現了他度日如年的煎熬心境。最終,宋之問忍受不了這份孤苦的折磨,悄悄地從貶所逃往洛陽。
第三句「近鄉情更怯」寫他到達了漢江後的心情。
漢江離洛陽已經很近了。渡過了漢江,就進入了日思夜想心心念念的中原地區。可是為什麼會怯呢?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詩人是個逃犯,心裡提心弔膽的害怕被通緝;二是很久沒有家人的消息音信,詩人不知道離家的這段時間裡,家裡會不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怯」字是這首詩的詩眼,非常形象地刻畫了宋之問這個時候猶豫不決思前想後的心理活動。
最後一句「不敢問來人」承接上句,寫出詩人因為「怯」而採取的行動。
看到對面有從老家方向過來的人,想知道城裡的情況,卻又害怕被人認出舉報,只能低頭遮面匆匆趕路,真的是把逃犯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即便那個人不認識自己,詩人也擔心聽到關於家人不好的消息,想問又害怕聽到壞消息的矛盾心理通過這一句寫得極其生動。
拋開宋之問逃犯的身份,他這首詩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把長期客居異鄉、沒有收到家人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特殊心理狀態刻畫地尤為形象生動,使得人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被廣泛地吟誦。
宋之問逃回洛陽後,被舊友張仲之收留,藏匿在他家裡。
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執掌大權。張仲之等一些朝廷大臣反對武三思。有一天,張仲之和人在家密謀殺掉武三思,哪想隔牆有耳 ,被宋之問聽了個一清二楚。宋之問覺得翻身的機會來了,毫不猶豫地跑去向武三思告密。
張仲之因此被殺害。宋之問賣友求榮,不僅洗清了逃犯的身份,還當上了鴻臚寺主簿,也就是在當時的外交部任職。
宋之問恩將仇報求富貴、不折手段諂媚攀附的行徑簡直就是人神共憤。
那他這個官能當地順當嗎?華姐姐將在下一篇文章中揭曉。敬請期待。
對這首詩你有什麼看法,記得給我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