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唐朝最有才華,最無恥的詩人

2021-01-08 騰訊網

唐朝最有才華,最無恥的詩人

文稿丨仲秋「木蘭書香」主編

提起宋之問,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他的那首家喻戶曉的名詩《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這些年來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心情怎能不忐忑呢?詩人寥寥幾筆,把遊子歸鄉時的心情刻畫的入木三分,實乃令人拍案叫絕!

如果就這首詩來評價宋之問其人,兩個字:有才;但如果發掘這首詩背後的作者經歷和歷史文化背景,再來評價問之問其人,那就相差十萬八千裡,也是兩個字:無德。

1

才華過人,喜登「龍門」

宋之問是中國文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名氣不小。看看的的朋友圈,就可見一斑:他和同時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詩的定型,並稱「沈宋」;還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合稱為「仙宗十友」。

宋之問是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人,其家世並不顯赫。宋之問的父親宋令文,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農村青年,自幼矢志於學,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宋父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辭,一時成士人相傳的佳話美談。唐高宗上元二年,年僅20歲的宋之問進士及第,喜登「龍門」,從而踏上了仕途之路。

在才華上,宋之問只沿襲了父親的「文韜」,而丟棄父親「武略」;在處世哲學上,宋之問只仿效父親的「仕途」,而摒棄了父親的「品行」。

2

寫詩拍馬,龍門奪袍

武則天建立大周之後,有一次,御駕臨幸洛陽龍門遊玩,春光大好,心情舒暢至極。「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並由她的文學侍從著名才女上官婉兒主持這場「詩詞大會」,並裁定優劣。結果左史東方虯首先寫好,題為《詠春雪》: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

這場詩詞大會有點「擊鼓傳花」的性質,如果下一位交上來的詩詞,勝過已奪得錦袍的前者,且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則錦袍歸後者。東方虯的《詠春雪》在先交卷的詩詞作品中脫穎而出,於是,按事先約定的規則把錦袍賜給東方虯,成了「擂主」。東方虯「拜賜。坐未安」,宋之問的詩《龍門應制》寫好了,上官婉兒認為「文理兼美」,而且也得到大家的公認:「左右莫不稱善」。於是,武則天「乃就奪錦袍衣之。」這就是文壇佳話「龍門奪袍」。

宋之問的《龍門應制》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都是歌功頌德的,能不招領導喜歡嗎?

3

自薦枕席,欲沾雨露

得到領導武則天賞識的宋之問平步青雲,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升到五品學士。宋之問的應制詩得到了武皇的賞識,加之自己長的一表人材,不乏男子漢的陽剛之氣。他認為,武皇不僅喜歡他的詩,也許會喜歡他這個人,畢竟他與武皇的男寵張易之兄弟相比,有太多的優勢。他是這麼想的,也真就這麼做了,居然向武皇自薦枕席,要「沾女皇的雨露」。自薦枕席,說白了也就是「以身相許」。武皇畢竟是個政治家,早已看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喜歡你的詩,因為那是政治需要,你只管歌功頌德罷了,怎麼還惦記上老娘了?

宋之問走後,武皇對身邊的人說:「我也不是有意打擊宋之問,他是很有才學,但他的某些地方朕實在不能接受。」原來,宋之問患有牙疾,所以誘發了口臭。由於口臭,宋之問的美夢化作了泡影。

宋之問一時覺得有點丟臉,但轉念一想,臉面算什麼?只要能往上爬,臉就不要了。為了能讓張易之多吹點枕邊風,他轉而去巴結張易之。有一天,他早上去見張易之,張易之內急,他急忙就去提尿壺。

4

因詩殺親,據為己有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也是一位詩人。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此詩尚未公之於眾,宋之問先睹為快,並讚不絕口,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

宋之問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不久又反悔,因為他實在難以割愛。宋之問惱羞成怒,為了將此詩據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

於是在《全唐詩》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這首隻差了兩個字的詩,成了宋之問殺親奪詩懸案的佐證。

5

恩將仇報、賣友求榮

唐中宗神龍元年,太子李顯復位,深得武則天寵愛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順便寫了那首《渡漢江》,表達一下「近鄉情更怯」的複雜心情。他能不怯嗎?幹了太多「不是人」的事兒,哪好意思去見「江東父老。

他藏匿於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內的一些朝廷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

宋之問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其所作所為,為時人所不齒。

6

窮途末路,賜死桂州

武三思一黨很快就倒臺了,被太子李重俊聯合大將軍李多祚殺死。宋之問一時惶惶無主,旋即考慮抱哪顆大腿的問題。

這一次他抱上了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大腿。後來,他考慮還是安樂公主這顆大樹更可靠,他覺得皇帝的妹妹不夠給力,似乎皇帝的女兒、後來居上的安樂公主更加炙手可熱一些,便改抱安樂公主的大腿。

宋之問以為,自己是招人稀罕的小蜜蜂呢,煽乎著小翅膀,在兩朵花之間飛來飛去,採了採這朵花的花粉,再嘗一嘗那朵花的花粉。殊不知,人家這叫「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哪個你也惹不起。

小人宋之問反覆無常的態度,終於惹怒了太平公主。她在唐中宗面前彈劾宋之問,把他的所有醜行全部抖了出來,唐中宗聞之,便把他發配到越州做長史。次年,被流放欽州、桂州。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這位皇帝可不像那些女人好糊弄,他對宋之問這個惡貫滿盈的偽君子深惡痛絕,直接下令把宋之問賜死在徙所。這位時年56歲的偽君子,就這樣結束了他傳奇卻作惡多端的一生。

原創文學藝術推送

相關焦點

  • 唐朝詩人中,誰是文人無行的代表人物?是宋之問!
    我說的這些文人無行,大部分集中在對美色和欲望的追求上,畢竟生殖衝動最難解脫,畢竟是「色膽大如天,荷爾蒙似氫彈」,沒有幾個人可以一生過一種青燈黃卷清心寡欲的生活。男女之事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時代,似乎並非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有時候還被人看成是文人的浪漫,畢竟文人要是不浪漫,那也就是個識字的人。
  • 唐朝詩人中的敗類,賣友求榮殺人奪詩
    在唐朝眾多詩人中,有一個人今天被大家稱為「人渣詩人」,他喜歡溜須拍馬,不僅賣友求榮害死了幫助他的朋友,更是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外甥,僅僅是為了搶奪外甥的一句詩。這個詩人叫宋之問。龍門奪錦袍宋之問出身於一個小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曾做過一些地方的小官。在父親的教導下,宋之問從小喜歡讀書,詩寫得不錯。二十多歲就考中了進士。
  • 別給我提高尚,戒了,說說宋之問的奇葩養成記
    前兩天,偶然聽見兒子在平板上學成語故事,其中講到「近鄉情怯」時,講述者對創造出這一成語的唐代著名詩人宋之問的人品給與了最臭的評價。兒子一片迷茫,能夠寫出如此清雅詩句的才子怎能是如此一個不堪的「濁物」?在孩子非黑即白的一維世界中,好詩必然是好人寫的,言為心聲,宋之問這樣的「壞人」怎能寫出如此多流傳千古的佳句?
  • 攀龍附鳳、品行不端的宋之問,有著怎樣的一生?
    肖靖/撰 人言詩人多高潔之士,為何?因為只有偉大的靈魂才可寫作不朽的篇章。如李白,氣魄豪邁,厭煩於世俗的蠅營狗苟,所以所作的詩歌有飄逸出塵的氣質;又如杜甫,憂心於生民社稷之艱難,關注現實,沉鬱頓挫,有「詩史」之稱。
  • 宋之問得到高僧指點,寫出絕妙好詩,誰知此人來歷非凡
    宋之問是初唐詩人,十九歲就中了進士,他的才華也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後來宋之問因結交武后的媚臣張易之而獲罪,唐玄宗登基時,宋子問被賜死在自己的寓所。下面介紹的這首宋之問創作的詩不僅很著名,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靈隱寺 唐代:宋之問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 唐朝詩人浪漫史,如果要評最痴情的詩人,王維第一,沒人敢說第二
    唐朝詩人浪漫史,如果要評最痴情的詩人,王維第一,沒人敢說第二王維:如果連存活的條件都沒有,那愛情,婚姻更是無稽之談。如果一個人沒有錢,那麼他的一生可以說都會受到禁錮,不會再自由。所以王維才會努力去愛,用命去拼搏。從詩詞歌賦樣樣都會,就算和李太白同一年所生的他,成名卻比這位詩仙早了15年。
  • 第二十二篇:解析宋之問的《渡漢江》
    沒能憑色相攀上武則天的宋之問,轉頭就屁顛顛地跑去巴結最得武則天寵愛的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倆,不惜為他們倒尿壺,把溜須拍馬諂媚奉承做到了極致。那段時期的宋之問跟著權勢滔天的張家兄弟,日子過得可謂是春風得意。到了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和太子李顯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后退位,誅殺了張家兄弟,擁立李顯當皇帝。
  • 《渡江漢》的作者宋之問,為奪詩殺害侄子,官場更是阿諛奉承
    這兩句詩出自《代悲白頭翁》,作者是唐代詩人劉希夷,但是他卻因這首詩而死於舅舅宋之問之手。宋之問對此詩喜愛不已,但愛而不得,惱羞成怒,於是命人害死了自己的外甥。而宋之問其人,才華橫溢,但品行卻讓人不敢恭維,文人的風骨也似乎與他毫不相干。
  • 宋之問:一個逢迎諂媚,因詩殺親的壞人,為何能青史留名?
    以上所述,形容的是一個人,唐代詩人,宋之問。他是千古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作者。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被稱為仙宗十友。於是,宋之問的才華成了他上位的資源,他的五言詩無人出其右,絕不是虛言。把才華都用在讚美武則天上,很快得到武則天的讚賞,當時正是張家兩兄弟得寵的時候,作為武皇的男寵,狐假虎威很是囂張,羨慕兩人的風光的宋之問也開始自薦枕席了,如果不是武則天嫌棄他有口臭,估計當時張家兄弟就能被他比到天邊去,畢竟史料記載宋之問可是個大帥哥。
  • 短命的詩人,溢世的才華,細數歷史長河中那些才高命短的詩人
    杜甫說:「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說:「舊話相傳聊自慰,世間七十老人稀。」可見當時能夠活到古稀之年的人實在不多。那些埋沒在歷史塵埃中的普通大眾,我們無從知曉他們的年齡,但是詩人作為一個能夠流傳後世的特殊群體,大多數還是有據可查的。
  • 史上最令人惋惜,英年早逝四大天才詩人,如果不隕落詩壇將會改寫
    在中國上千年的詩詞文化裡,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詩人,如屈原、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軾、李清照、陸遊、辛棄疾、納蘭性德…… ……,他們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星,照耀了歷史的天空。在眾多傑出的詩人裡面,有四個天才的詩人,英年早逝,他們年紀輕輕早早的隕落,讓世人倍感惋惜!對於中國詩壇上,乃致世界詩壇上,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 唐朝最薄情的詩人,卻寫下最經典的失戀詩,讀來肝腸寸斷
    似乎才情偏生鍾愛於這樣的薄情人,比如唐代的李益,有首詩,堪稱最經典的失戀詩。《寫情》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裡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思念遠人而不得,良夜美景、明月西樓,都已經無心顧及。痴情郎的形象躍然筆下,可是,李益從來就不是良人,他的戀情,不過是一場辜負。霍小玉原為霍王府婢女,因受牽連,籍沒教坊司,流落在風塵之中。
  • 唐代的第一個詩人是誰,你知道嗎?
    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唐代的第一個詩人是誰,有什麼代表作?........前言不知道這是誰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不存在唐代的第一個詩人這種說法。唐朝早期的人當然都是隋朝的臣民,詩人們寫詩可不管什麼朝代,沒有哪個人在隋朝不寫詩,到了唐朝就突然變成了詩人。
  • 紅顏禍水還是紅顏薄命,唐朝美人楊玉環
    她是山西蒲州人,蒲州有鹽湖,富甲一方,唐朝的很多名人出生於此。楊玉環的父親擔任過蜀州官員,去世很早。楊氏兄妹在叔叔的撫養下,長大成人。楊玉環因容貌出眾,嫁給了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成為壽王妃。當時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病逝,李隆基在後宮之中找不到心愛的女子,感覺十分鬱悶。在一次宮廷宴會中,李隆基遇到了壽王妃,立刻被她的絕世姿容所吸引。
  • 殺人奪詩賣友求榮,還給權貴倒夜壺,宋之問名聲臭,不只因人品差
    當場有個叫東方虯的,就寫了一首《春雪》。不要小看這個東方虯,陳子昂就說他很厲害。「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很空靈,很有意境,武則天很滿意:「寫得好,賜錦袍。」這在歷史上還留下了典故,叫「奪錦才」,以後你形容一個人有才時,就可以用這個「奪錦才」,別人會覺得你很有學問。  所以,宋之問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個才華既有民間認可,又有官方證書,毫無爭議。不像貝利和馬拉度納,一個是官方指定球王,一個是民間票選球王,爭議很大。  為此,有人還專門寫論文研究,為啥一個人的人品和才華能相悖到這種程度呢?
  • 今有宋氏三姐妹,唐有宋氏五女同時入宮,《女論語》流傳千古
    從史料我們知道,宋氏五姐妹都是頗具才華的女人,父親宋庭芬也是個飽學之士,他是初唐著名大詩人宋之問的後裔。宋之問才學沒人質疑,可惜就是人品有問題,不過好學的家風遺傳下來了。宋之問宋庭芬,生年不詳,出生在貝州清陽(今河北清河)人。宋庭芬生有一個兒子,五個女兒。這五個女兒分別叫:宋若莘、宋若昭、宋若倫、宋若憲、宋若荀。不知什麼緣故,五個女兒均天資聰穎,唯獨兒子愚不可教。
  • 「唐朝」詩人白居易、李白、賀知章都把大自然當作老師
    柳樹在我國有2000年的栽培史,因為生活習性隨意,大方,怎麼都行,所以公園,學校,馬路邊房前或者屋後,甚至渺無人煙的邊陲之地都有它的身影,深受人們喜愛。為什麼柳樹又叫楊垂柳呢?關於柳的詩詞很多,最知名的當屬賀知章的《詠柳》,還有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讚揚柳樹的詩詞數不勝數,又數唐朝詩人為最,為什麼唐朝詩人對柳如此情有獨鍾呢?
  • 他是唐朝第一位詩人,每日一鬥酒的他開啟了唐詩偉大的一頁
    在唐朝以前,詩歌多以抒懷傳情為主,並沒有唐詩那樣豪邁壯闊的格局,無論是《詩經》還是《漢樂府詩》,所吟頌的多是香草美人,閨閣情趣,而唐詩是中國詩詞的發展的全盛時期,王繼可以說是打開唐詩大門的第一人,他的一首《野望》打破了長期以來詩詞的寫作局限,可以說王繼是唐朝的第一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