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體現的自私與無私行為學分析

2021-01-13 雄霸財經

電影《芳華》體現的自私與無私行為學分析

看完芳華,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個老好人劉峰,為什麼好人到最後卻沒有好報?回想自己的成長與劉峰有些相似之處,曾經父母和老師都在教育我們,做一個好人,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要去做危害別人的事情,所以那些壞人壞事我都一直躲得遠遠的,堅決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人,幫助他人,為別人著想,少對抗多包容,包容好人和壞人,仔細想想自己和劉峰的相似之處,好人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為什麼作為好人的劉峰卻沒有好的結局呢?跳開思維局限性,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劉峰有三個地方並沒有做好。

第一次:劉峰作為大隊的品學兼優的好人,在抗洪搶險後砸傷了腰,組織上為鼓勵他給他一個名額去進修,1年畢業後就直接是幹部,但是劉峰卻拒絕了!拿出了他的好人心腸讓給了別人,多年後看到他在街頭開貨車送書,就因為這次的選擇,人生出現了岔路,而這條路導致他的命運註定沒有好的結局,而那位取得名額因而成為幹部的同事後來又給他什麼幫助了呢?沒有任何幫助,劉峰塑造了一個好人形象,但是失去了一個成為強者的機會,弱者只會被同情甚至拋棄。

第二次:劉峰因為喜歡林丁丁,本來兩個人的差距就很大,所以劉峰一直是很自卑的沒有勇氣跟林丁丁表白,但是在鄧麗君歌曲開啟了他的青春荷爾蒙後,又在林丁丁的誘惑下,劉峰表白了還強行抱了她,結果可想而知,在那個注重名譽的年代為了保全自己,林丁丁只能污衊劉峰,保全自己,結果劉峰被下放伐木連,命運再一次轉折。所以大部分門不當戶對的愛情婚姻故事只能活在幻想裡,千萬不要嘗試著把它變成現實,現實會給你上一堂深刻的課。

第三次:在越戰時期,劉峰帶領的部隊護送軍資遭遇伏擊,損失慘重,自己也因為中彈右臂受傷,戰友建議他回醫院治療,他為了榮譽卻要求留下了照看已經死去的戰友們,結果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截肢,成了殘疾人。成為殘疾人給自己帶來了生活上的不便和工作上的不利,一個好面子的決定就是在毀了他的一生。

人生在面對重要的時刻往往會因為一些事情而左右了自己的判斷,或因為愛情,或因為衝動,或因為環境不明朗看不清楚方向,或因為自己的思維局限性,或因為特殊環境群體無意識和價值觀,結果自然就會不同,而此刻又有哪一位比他層次更高的人為他指明方向呢?沒有,他只能靠自己做判斷,堅守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但是在適者生存的環境中,其實過的好不好只有最後的自己在回憶前半生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

看完電影,我立即就打翻了我之前所有的為人處事原則,我是不是應該做一個壞人?我是不是應該變得自私一點?我是不是不應該對每個人都那麼好?我是不是不應該處處為別人著想,我是不是應該更加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想法和前途?我是不是應該做一個壞人?我不想等我老了,坐在雲南的火車站月臺,蒼老的叼著一支煙,然後回憶著前面幾十年糟糕的生活,而旁邊卻沒有何小萍在旁邊靜靜的坐著。

但是即使變成壞人了,誰又會在乎你的變化呢?從此人生更加複雜了。

相關焦點

  • 自私與無私
    人可以兼備自私與無私,自私自有其理,無私自成其道,只是置於他人眼中,才有了好壞與對錯。    人的無私是相對自私而言的。    一個人,尤其是公認的好人,一定是無私的,這種無私是贈予,是幫助,是拾遺補闕,是雪中送炭。    但是,看一個人是否真正無私,是有底線和界限的,要看這種無私是否觸及了自身的名或利。
  • 自私和無私竟然是一對雙胞胎?
    然而,這個問題無法從表面上分析,它植根於人們對人性的探討和認識。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既有物質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從人性的角度上看,人的本性上有利他的一面,同時也有利己的一面。所以說,自私本質上不能算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 一切生命的本質是自私還是無私?
    但實際上是受基因控制才有這種行為,動物照料後代的行為完成自身的複製,從而使其自身種族得以生存、延續。顯然,所有在生物個體愛它們的後代,均是基因自私的結果。基因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不斷重複地拷貝自身,以便在進化過程中爭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擴張。由於基因掌握著生物的「遺傳密碼」,所以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進化的目的,最終都歸結於基因的「自私」。
  • 十二星座無私與自私的概念
    講道理,一個人自私其實並不可怕,畢竟這是人性的根本,真正可怕的是一個人以為自己是無私的,而這種反常規的認知跟想法是最不可取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為你而慢慢變得無私起來,那他對你來說就不是自私的,自私雖然是人性的根本,但這並不代表它不能改變,或者說相對改變也是一種改變,而有些人的愛就是這樣的
  • 人性的特點,自私與無私
    人性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私與無私。自私的人生出的是不好的心,做不好的事情。無私的人生出的是好的心,做的是好的事情。自私的心—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等等。任何犯罪的動機都來自於人性的自私,我們常常說要控制情緒,修煉內心,其實修煉的是人性。無私的心—愛心、同情心、憐憫之心、感恩之心、責任感、善良、勤勞、勇敢 、寬容、等等。
  • 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太自私是有問題的,自私與否這與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有關,到底是與嬰兒時期的撫養有關,還是與孩子稍微大一些時的教育觀念,成長環境有關,這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2、太無私的人也是有問題的,這與他的道德感太強有關太無私的人,往往有很強的道德感,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認為人的性格是由「三個我」組成的。
  • 白巖松老師解讀道德經因其無私而成其私:我們是該自私還是無私?
    很多時候因為很多人在面對自私和無私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想法:  ·是你想幫我的,我沒要求你,我也不用一直回報你的好。  ·我很大方,為什麼大家不是我對待他們的方式對待我,算了,還是自私一點吧。  ·大家都不主動,也不差我一個,算了還是安安靜靜不管了吧。
  • 關於自私和無私的一點認識
    遇到不順心的事,產生負面情緒時,人的自私往往暴露無遺。經常是將過錯完全歸咎於對方,然後把不良情緒一股腦傾瀉、轉嫁出去。世界的事物是聯繫的,過錯怎麼可能是單方面的。但善於管控情緒也不是一味忍氣吞聲、無原則退讓,而是冷靜理智思考後,有理有利有節的適量適時適當發聲。三分說出口,七分裝進肚。自私要有度,靜心常思己過,過分自私是悲劇種子。永恆並存。人之初,並無善惡之分,均為後天社會環境塑造。
  • 人為什麼都自私,自私會給人形成什麼?無私與自私的本質是什麼?
    自私與無私!在一群飢餓的動物的地方,扔下一塊肉,這些動物全都會去爭搶這塊肉,這是本能上的自私,如果有一個動物沒有去搶這塊肉,就只能挨餓,在別的動物眼裡也就是無能的表現!環境壓迫性,當一個人出生在某地點時,這個人就已經形成了環境對自己的壓迫性,(不包含上學階段)每個人都想在周圍圈中不落後他人,而現實中金錢被普遍認為了第一存在,所以在物質,感受對自己產生了自私,自私會讓人產生不滿足的欲望!無私,應用一個捨己為人來表現,所有在自私的思想下,變成轉換性給予他人,給予社會國家世界,便是無私的概念!
  • 無私,自私,的動機與結果的關係能統一嗎
    很多人喜歡強調自私動機,但是不思考自私的動機,行為,結果,能統一嗎?很多人讚美無私,不研究無私的動機,行為,結果,怎樣才能統一。父母用滿足一切的無私奉獻慣縱養出來了孩子的自私人性,產生自私動機,自私動機產生的自私行為有兩種。
  • 問無私的人和自私的人哪一個效益大?無私和受窮的人幫了社會了嗎?
    很多人說,生命的本質是無私的,我認為,生命的本質是自私的,因為利他才能利己。專注內心修養的人往往缺乏實踐。有效益的自私是一種美德。反而無私出現了大錯,因為絕對的無私違背了宇宙法則。 金錢是罪惡的嗎?一個捐款給慈善機構的人不一定會比賺錢的商人能夠對社會貢獻最大。
  • 心理學:若想愛人更愛你,唯一的方法是搞懂「無私」與「自私」
    而在情感方面的體現是「我們喜歡的人,往往也是那些與我們有共同語言的人」。戀愛一兩年的情侶,結婚三四年的夫妻,大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所愛的人,沒有以前那麼愛我了,自己的付出,沒有任何的回報」。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是對方不愛自己,還是自己不夠有魅力了?其實都不是,是你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是你自身的吸引力下降了,無法讓對方從你身上獲得心動的感覺。
  • 人生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人常說吃虧是福,斤斤記較的人,到最後還是記到自已身上,社會在不但變化,環境在不斷變,事情在不斷變,誰也不知以後會怎樣,會遇到什麼困難,要想以後沒困難,那就要將以後的路鋪好,人是活在社會上,過的是群體生活,隨時是要和人打交道的,和人打交道就存在利益關係,只要肯吃虧你周圍的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好,你有難時別人都會幫你,你也會吉人自有天象,逢兇化吉,如果是一個自私的人,事事只想自已不想別人,那他的人際關係不想而知
  • 自私和無私,自私的人往往會更有幸福感,這是什麼心理
    一個自私的人是不是會更幸福?這個回答就是此文要剝離的話題。自私的對立面是無私,它們的區別就在於:1、自私的人往往不顧全大局,也不願意為別人付出,而且總想無償得到別人的東西。無私的人往往有大局觀,而且相對為別人付出要多一些,好像是有一點吃虧。所以從這一個層面來看自私的人好像就會有一點得便宜的幸福。
  • 在婚姻裡自私的人,往往要比無私的人過得:開心,幸福
    人的天性是自私你自私嗎?也許,你很想反駁說我不自私,是個無私的人,但事實上,自私是任何人都具備的一種能力,從古至今皆是如此,你比如《三國演義》裡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自私代表,他能有大成就,也離不開他的自私,其中他說過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的涵義說白了,就是我可以對不起天下人,但是天下人不能對不起我,所以,處在亂世中的曹操,他做的很多事,說的很多話,都帶著自私,其目的就是為了少個敵人
  • 五大聯賽最無私的六大球星排行榜,唯梅西是無私和「自私」統一體
    如果一個球隊前場有一個為隊友無私做球的球員,球隊的進攻將變得更加有威脅。現列舉五大聯賽現役最無私的6名球星排行:6.託馬斯-穆勒穆勒是「非典型球員」的代表,各個技能項都不突出,但總能創造機會。近年在德甲的助攻數經常上雙,本賽季14輪過後,更是以9次助攻名列助攻榜首。
  • 無私為大私:用無私 成就大私
    拋開「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人類確是很難駕馭自私的欲望,古今中外,朝堂上父子相殘、君臣互鬥、戰爭接連不斷,書寫的都是歷史上關於人自私的極端化表現。所以從古至今,國家以道德、禮樂、法律等方式,通過不斷的教育與約束,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事實上,很多人執著於自私,是希望得到更多;但卻沒有明白,其實老祖宗很早前就告訴了我們:唯有無私,才能換取更多;用無私,方能成就大私!
  • 施冬健教授:中國式家長,號稱天底下最無私,骨子裡最自私
    作為父母,你自私嗎?估計沒有一位父母願意承認。今天這一講,就來揭開中國式父母的自私。向老鷹學母愛鷹媽媽築巢的時候,先銜一些荊棘鋪在巢底,再在荊棘上鋪一層尖銳的小石頭;然後在石頭上鋪上羽毛、枯草之類柔軟的東西。度過艱辛的孵化日子,小鷹雛從蛋裡破殼而出之後,鷹媽媽叼回食物細心餵養,在媽媽的呵護下,小鷹慢慢長大,羽翼漸豐。可是小鷹還是貪戀著溫暖的巢。
  • 從電影《芳華》中,看待真正的愛情
    《芳華》看盡,內心充滿了無數的感傷。當然,對於那不是太完美的結局,或許就是最好的結果了,因為兩個好人在一起了。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電影《芳華》中兩段真正的愛情,一起思辨一下真愛的魅力。《芳華》看盡,又讓人在這個人情淡漠的社會燃起了對真愛的憧憬。如果你是男的,一開始就遇到一個像何小萍這樣善良、懂得感恩的女人,那這輩子還會痛苦嗎?如果你是女的,一開始就遇到一個像劉峰這樣的為愛付出、永不變心、正義凜然的男人,那這輩子的幸福不就有著落了嗎?我們一定要相信,在這個世界裡一定是存在真愛的。
  • 自私還是無私?你應該真正明白《道德經》裡的這個智慧
    如果你懂點經濟學,那麼你就肯定知道在傳統經濟理論中,假設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軌跡也一次次驗證這種假設的正確性。但站在道德的立場上,又要求人的無私。我們先不管那麼多,作為個體人,在這個社會要想活得好一點,是自私好還是無私好呢?今天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出來,來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