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OUCHI TRIENNALE 2019
★REGRESSION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9
--海的復權
年初,《紐約時報》公布了「2019年一定要去的52個地方」,瀨戶內諸島以第七的名次,成為了日本唯一入選前十的地區。
闊別三年,以「海的復權」為主題,力爭通過活動,使瀨戶內海重現昔日自然與人類交相輝映的盛景,讓瀨戶內海成為全球所有地區的「希望之海」的第四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再次回歸。
◎曾擔任無印良品藝術總監的原研哉先生操刀設計的2019年瀨戶內海藝術祭海報,以「海底生物」為主題,傳遞了瀨戶內海獨特的海洋魅力
★LEARN
藝術文化的柔性介入
--中國鄉村的適應性
伴隨中國城市化的迅速發展,鄉村的衰落、經濟停滯不前也是不爭的事實。基於此,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從提出至今據住建部發布的《2017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村莊數量減少至244.9萬個,同比減少了6.4%,較2010年的273萬個,減少了10%。此外,中國建制鎮的數量有所增加,而鄉的數量不斷減少。由此可見,經濟發展確實有效帶動了城鎮化發展進程,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話語權還是以政府主導為主,因此也就會出現一些「千村一面」的情況。所以,要想打破這種情況還要讓市場參與進來。
◎資料來源:住建部 ARCHINA再整理
而由市場操作最成功的案例,瀨戶內諸島應該算是其中之一了。在半世紀前,這裡還是因工業汙染而被荒廢掉的工業區,如今卻可以每年吸引數萬人不遠萬裡前來「朝聖」,同是亞洲,有著相似的文化歷史背景,這種藝術介入型的鄉村復興機制,於中國而言又有哪些值得借鑑?
★MARKET-ORIENTED
以藝術之名,振鄉村之實
--藝術為路標的山海巡禮
以藝術家的介入能否為鄉村帶來活力,重振地方,解決鄉村經濟滯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瀨戶內諸島用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來證明並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瀨戶內諸島
瀨戶內海是位於日本九州、四國、本州幾個島嶼之間的內海,領海面積達19700km。作為日本工業奇蹟的核心帶,經歷了工業時代的巔峰,在上世紀80年代卻面臨著生態破壞與人口流失的問題,修復迫在眉睫。為了繼承先父遺願,重現兒時家園旖旎風光,福武總一郎,中國人熟悉的「巧虎之父」,歷經三十餘年的努力,不僅恢復了瀨戶內諸島昔日的活力,也將其打造成聞名世界、另文青嚮往的烏託邦。
直島:一個私人財閥 & 一次藝術復興地方的嘗試
建築是一種媒介,使人們去感受自然的存在。--安藤忠雄
最初,福武總一郎邀請了日本著名的建築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安藤忠雄參與復興瀨戶內海的願景。1995年,由安藤忠雄設計融合了住宿設施的現代美術館貝內斯之家美術館建成,整個建築貫徹了他建築與自然相融的設計。
◎貝內斯之家美術館
隨後,在福武集團的資助下同樣出自安藤忠雄之手,作為如今直島地標項目的地中美術館也於2004年建成,館內陳列著印象派大師莫奈的四幅睡蓮真跡。主體埋在山頂地下,沒有建築外觀,只在頂部挖出幾個幾何形狀的天窗,順應地形、地勢,凸顯背山面海的自然特性。安藤標誌性的清水混凝土,以及通過裁剪的自然光線照明讓人感到一種現代藝術的凌厲,卻又與當地如此的和諧。
◎地中美術館
一座遺世獨立的小島,一個超越現實的藝術設計,安藤忠雄讓烏託邦成為現實,也將這個小島再次推向世界的舞臺。
營造藝術之島 & 與本地村民的和解
鄉村需要的是尊重,而非藝術家的個人秀場。
直島在福武集團的號召下逐漸吸引起藝術家和建築師的眷顧,大家所熟悉的草間彌生的標誌性紅黃南瓜就是在1994年一場名為「Out of Bonds」的展覽中留下的作品。這裡的作品讓藝術從水泥盒子中解放出來,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場,無法轉移,無法複製。
◎直島的標誌物之一:草間彌生的黃南瓜
◎西澤立衛-豐島美術館ARCHINA
然而與本地村民的和解、獲得他們的信任卻花了近10年的時間。1998年的「家」計劃真正的使得藝術與本地村民產生緊密地聯繫。藝術家通過對江戶時代遺留舊房屋的改造,一方面喚起了村民的本土記憶,另一方面也讓村民重拾了最自我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逐漸地主動參與到藝術創作的過程。
◎「家·計劃」角屋 改建200年前的民宅
藝術之海&希望之海
「這是一個與金錢無關的世界,要是這個環境如此惡劣的地方也能成為一個烏託邦的話,哪怕只有一瞬間,我都想把它一直這樣做下去。」--北川弗蘭
◎藤本壯介-直島小提琴 ARCHINA
2010年,首屆藝術祭將藝術活動擴展到了包括直島在內的7個島嶼上,超過130位國內外藝術家前來進行創作,三個月的時間數十萬人次到訪,到訪人數完全超過之前預期。
◎截止2015年,直島遊客增幅是上世紀90年代的數十倍
2013年,第二屆藝術祭的活動範圍更是擴大到了14個島嶼和港口,並融合更豐富多樣的藝術活動,使遊客在巡遊不同島嶼的藝術作品的同時,邂逅美麗的瀨戶內海風光。瀨戶內海諸島摸索出了成熟的藉由藝術作為媒介實現區域復興的路徑,其「藝術之海」的地位逐漸明晰。
◎極具藝術感的島上大巴ARCHINA
◎島上洗手間處的藝術塗鴉ARCHINA
今年,第四屆藝術祭以「海的復權」為主題再次回歸,這一次,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依然堅守初心,希望通過舉辦這樣的藝術祭活動,使得瀨戶內諸島重新恢復昔日自然與人類交相輝映的盛況,讓瀨戶內海成為全球所有地區的「希望之海」。
◎第四屆藝術祭的導覽手冊AR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打破局限,重建社會網絡
--多元共生
反觀中國,近年來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取得的成績是明顯的,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會以個人利益為先,城鄉經濟間出現了巨大的失衡。
福武先生曾說過:「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了,中國下一步是要如何成為一個農業大國。在這裡,我所指的農業不是一個數字,而是農村經濟,如何讓農村經濟發展起來,讓農村的居民願意呆下去而不是離開。」
◎重現昔日繁華景象的瀨戶內諸島ARCHINA
前有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後有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奧能登國際藝術祭,以及瀨戶內諸島的藝術復興發展之所以成功,並且這種模式能在日本不斷的演變發展,與日本的國情、政策、技術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最能打動人的是他們對藝術對地方文化、地方歷史的挖掘與保護,以及當地人激發出的自豪感。
◎《花開妻有》,草間彌生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標誌之一
◎利用可表現土地固有的生活文化的「食」,以及地區魅力再發掘的「藝術」之力量,將北阿爾卑斯山麓的區域資源傳遞給全世界的北阿爾卑斯山國際藝術祭
◎發掘與保護日本原生風景與文化的奧能登國際藝術祭
同時,從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鄉村復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建設過程中要保持各方的平等參與。可以看到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財閥只是一個組織者,藝術家才是覺得的主體,通過藝術家對藝術與在地文化的結合創造,重新聯繫了村民與本土文化的關係,讓他們更願意去接受和去主動參與,而非是單方面的輸出與接受。
藝術介入鄉村的復興,在我國也有先例,像「碧山計劃」就曾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人也許對結果並不滿意,但是重在探索的過程,因為當歐寧開始這個項目時,可能連他自己也想不到會有一個怎樣確切的結果。
不過,小編的確很期待看到打破千篇一律「農家樂」狀態的中國鄉村,究竟會以怎樣的形式被重新喚醒。期待這一天快快到來!
那麼,你理想中的中國鄉村又是怎樣的?快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吧,我們愛聽。
*參考資料:1.住建部《2017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鑑數據》
2.《規劃師》2016年8期《治理結構視角的藝術介入型鄉村復興機制—基於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的實證觀察》
*圖片來源:除特別標註,以上圖片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 | Viya
出品 | ARCHINA建築中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