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萱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教育孩子是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如果沒有耐心,而且過分的急於求成,那麼很有可能就會造成「拔苗助長」的育兒方式。
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我們從小就聽說過,雖然在生活中我們不會真的去「拔苗」以助長,但有一些教育方式中,這種行為還是有跡可循的。
身邊有一個早早為人父母的朋友,熱衷於讓自己的孩子變得非常獨立。但是不難發現,他讓孩子獨立的方式,早已超出孩子這個年紀可以承受的範圍。
在孩子五歲的時候,他就認為孩子已經到了較為獨立的階段,不能再和小時候一樣依賴著父母。有一次他和孩子一起去超市買東西,買完東西之後,他讓孩子自己先回家。
孩子其實並不知道回家的路,卻也沒敢多說什麼。但由於不知道方向,所以孩子迷了路,直到天黑都沒有回到家。
朋友心急如焚,最後和親戚鄰居一起找,才在離超市不遠的路上找到蹲在地上哭泣的孩子。
這件事情朋友事後再想的時候非常後怕,但他還是不明白,自己只是為了讓孩子獨立,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後果呢?
一、父母的「揠苗助長」式教育,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傷害?
1.使孩子的自尊受到打擊
司各特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資格,就是要有異乎尋常的耐心和適量的愛心。耐心會讓孩子變得有安全感,也能讓孩子漸漸學會一些道理。
而愛心則是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有愛的環境,讓孩子保持足夠的自尊和自信。一個不會正確對待孩子自尊心的人,一定不是好的父母。
尤其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頻繁的和別的孩子做比較,無意之中就是在向孩子傳達一種「你不如別人」的思想。
這讓孩子從小在內心就給自己分了三六九等,非常打擊孩子的自信。
2.導致缺乏關愛和安全感
安全感不僅僅指的是能讓孩子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內心認可自己,讓他們學會該如何平等地面對別人和自己。
如同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如果父母過於嚴格地強調孩子的獨立,就會讓孩子變得如驚弓之鳥一般。
因為他們不知道接下來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麼樣的事情,更不知道自己將面對的是父母怎樣的情緒和責怪。
3.使親子關係變得疏遠
一個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的孩子,必定無法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而父母的愛不僅僅有讓孩子覺得嚴格的那一面,更多的是溫柔溫和的關心和愛護。
想讓孩子變得獨立是好事,但如果操之過急,就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教育產生抗拒。內心不接受父母,更不接受父母讓自己做的事情。這樣勢必會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二、如何讓孩子做到真正的獨立,減少對家長的依賴
1.要多引導孩子,而非挑剔孩子
孩子獨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這種好是建立在父母正確教育的前提之下的。什麼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完成。
尤其是對於一個孩子獨立的過程來說,本就是漫長的。父母要多加引導和鼓勵,這在無形之中會給孩子一種支持的力量,而且會讓孩子變得更有信心。
尤其是讓孩子獨立的方式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要求孩子在短時間內做出改變。
2.讓孩子擁有獨處的時間
許多成人需要獨處的時間思考和生活,孩子也是如此。他們需要有一部分自我空間,才能讓他們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
其實獨立性格從很小就可以進行培養,而培養的方式就是讓他不要那麼依賴父母,給予他一定的空間。讓他一個人畫畫,一個人讀書等等。
3.給孩子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一些提問表現得非常沒有耐心,不屑於給孩子回答問題,更不屑於給孩子的思維做引導。這樣是絲毫不能培養孩子獨立的。
因為獨立不僅僅是行為獨立,更多的還是思維獨立,一個無法獨立思考和獨自解決問題的人,是做不到真正的獨立的。
三、總結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天比一天更加獨立,而且會不自覺地和拿自己孩子的獨立程度和別的孩子做比較。
培養孩子獨立注意循序漸進,操之過急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抗拒獨立。
育兒問題萱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萱媽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