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持續長達二十九年,四任首輔先後落馬

2021-01-09 香茗史館

自古以來,便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而在冊立太子之時,則一貫堅持「立嫡立長」的原則。然而,明神宗朱翊鈞因長子朱常洛是宮女所生而不喜,又因寵愛鄭貴妃,便想廢長立幼以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卻遭到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對,就此引發了長達二十九年的國本之爭。

明神宗朱翊鈞

一夜風流偶得長子,明神宗事後卻不想認帳

萬曆九年(1581年)的一天,年僅18歲的明神宗前往慈寧宮向慈聖皇太后請安,卻沒想到太后不在宮中。一時間,精蟲上腦的明神宗竟然寵幸了慈寧宮宮女王氏,不過事後朱翊鈞便後悔了,他並未按常理賞賜信物給王氏,而是匆匆離開了慈寧宮。

慈聖皇太后李氏

朱翊鈞自感此事不太光彩,再加上李太后和首輔張居正平日對其管教甚嚴,因此明神宗朱翊鈞事後根本不願提及此事,然而卻沒想到這一次風流,王氏竟然就此珠胎暗結。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氏便因體型變化而再也無法隱瞞,只得將事情向李太后和盤託出。

李太后自己也是宮女出身,不僅對王氏的境況深表理解,而且想方設法的讓兒子認了此事。一日,李太后趁著與兒子酒宴提起此事,朱翊鈞起先還想抵賴,直到李太后命人拿出《內起居注》,朱翊鈞這才不得不認。在李太后的勸說下,朱翊鈞勉強封王氏為恭妃。

數月之後,王恭妃誕下一子,取名朱常洛。因當時宮中均稱宮女為「都人」,明神宗便常常稱朱常洛為都人子,由此可見他對這對母子的厭惡。

明神宗意圖廢長立幼,就此引發國本之爭

正所謂母憑子貴,按理來說生下皇長子的王恭妃應該水漲船高,尤其是在皇后並未生子的情況下。然而,就在萬曆九年(1581年)八月,鄭氏通過選秀進入皇宮,並迅速受寵於後宮,三年之內便先後被晉封為淑嬪、德妃、貴妃,與王氏的境遇簡直是天壤之別。

萬曆十四年(1586年)正月,鄭貴妃生下朱常洵,朱翊鈞對此高興無比,同年三月便再度晉封鄭氏為皇貴妃。也正因此,明神宗朱翊鈞竟然起了廢長立幼之心,就此引發了長達近三十年的國本之爭。

很快,便有流言說明神宗與鄭貴妃私下約定,將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再聯想到申時行曾在朱常洵出生前請立太子而被拒,王恭妃長期未受封,而鄭貴妃剛剛生子便被晉封皇貴妃等事,立即便引起了朝臣們的警覺。

廢長立幼不僅違背了自古以來的「立嫡立長」原則,更是違背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的祖制,立即引爆了朝堂。就在鄭貴妃被冊封的當天,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等人便紛紛上書請立太子,其中姜應麟措辭極為激烈,直接激怒朱翊鈞,被貶為大同廣昌典史。

朱翊鈞的打壓不僅沒能壓制住朝臣,反而激起了朝臣的鬥志,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相繼上言,結果再度被罰。朱翊鈞的態度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朝中大臣立即紛紛上書,建議朱翊鈞今早冊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以破除流言。而在上書請立太子的同時,大臣們更是指責後宮幹政,直指寵冠後宮的鄭貴妃。

對於猶如紙片一般砸來的奏章,明神宗朱翊鈞也懶得再進行批覆,一律置之不理,而朝臣們則是前僕後繼,在奏摺不斷的同時,更是在朝會時不斷提及,結果朱翊鈞一氣之下乾脆眼不見心不煩,連朝會也不參加了。

朱常洛被立為太子,梃擊案後國本之爭結束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交鋒中,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等四任內閣首輔被迫辭退,中央即敵方官員三百多人參與其中,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廷杖、解職、發配充軍。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在李太后的幹預下,朱翊鈞這才不得不立皇長子朱常洛為長子。

朱常洛被立為太子之後,其他諸子也相繼被加封為王,其中朱常洵為福王、朱常浩為瑞王、朱常潤為惠王、朱常瀛為桂王。然而,被立為太子的朱常洛仍然備受冷落,除了太子的名義之外,根本沒有享受到與之相對應的待遇,而福王朱常洵則長期逗留京師,根本不離京就藩。

為了防止事情發生變故,大臣們又紛紛上書要求福王儘快離京,然而朱翊鈞卻是一拖再拖,直到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大臣們以鄭皇貴妃和福王朱常洵意圖謀害太子為名再度上書彈劾,福王朱常洵這才前往洛陽就藩。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入太子朱常洛所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意欲行刺太子,幸好太子內侍韓本用及時趕到將其逮捕,史稱梃擊案。後經審訊,張差交代說是有一老太監收買自己,並將自己帶到慈慶宮,指示自己打殺遇到之人,尤其是穿黃袍者(太子朱常洛),但卻並未交代收買自己的太監是誰。

之後,萬曆帝又令員外郎陸夢龍再度提審,這才誘使其說出實情,原來背後指使之人便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龐保和劉成。於是,朝臣們懷疑鄭貴妃仍不死心,這是想要謀殺太子朱常洛,王志、何士晉、張問達等人更是職責外戚鄭國泰「專擅」。

後太子朱常洛出面,鄭貴妃這才得以逃過一劫,只是處死了張差一人。然而,鄭貴妃雖然未因梃擊案受到懲處,但她的勢力卻就此一蹶不振,朱常洛的太子之位這才得以穩固。至於梃擊案到底是鄭貴妃指使,還是太子自導自演的苦肉計,則已經無人知曉了。

相關焦點

  • 明朝失敗的總記錄——《萬曆十五年》
    然而,要說明朝的敗亡始於萬曆卻不是那麼公允。明朝的亡,不能歸咎於一人身上,而是整個政治體系與思想文化的僵固和腐敗所致。明朝末期,皇帝的權威在整個文官體系的長期運作之下,早已只是如同牌位一樣的存在,僅僅被萬人所供奉,卻不能對現實做出任何重大影響。自主性的缺失提到萬曆年間的歷史,幾乎不能忽略一個人的存在,那便是萬曆的老師、首輔——張居正。
  • 萬曆皇帝在位期間的最後一位內閣首輔方從哲
    在萬曆後期,首輔李廷機連續一百二十多次請辭都沒被準許,只好冒著觸怒聖顏的危險擅自「潛逃」回福建老家。1612年,李廷機獲得解脫後,內閣只剩下了葉向高這個光杆司令,或者說這個獨自拉磨的驢。葉向高接手的內閣是一個破敗不堪和傷痕累累的攤子,老闆萬曆徹底罷工,朝廷內部派系林立,關外後金蠢蠢欲動,關內流民遍及各地,礦稅之禍日益嚴重,福王賴著不去就藩……。
  •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權臣架空?多虧這三人
    按照明穆宗的託孤遺言,高拱位居三位顧命大臣之首,由於明朝制度(後文細講)規定,萬曆皇帝在宮中要依靠馮保,但是高拱與馮保矛盾很深。馮保知書達禮,文藝修養很高,因此明穆宗非常喜歡。曾經司禮監掌印太監職位空缺,馮保很想得到這個職位,但是高拱先後推薦陳洪、孟衝,始終不願推薦馮保,兩人就此結下矛盾。在明穆宗傳位萬曆皇帝期間,馮保巧妙如願上位,成為很有權力的掌印太監。
  • 人民的名義中反覆提到「萬曆十五年」,那一年到底有什麼特別的?
    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剛開始,大學士高拱馬上呈進新政五事,要求其御門聽政,親答奏請,面見輔臣,議處要事,朱翊鈞即位後,就按照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建議,每天於太陽初出時就駕幸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書。然後少息片刻,復回講席,再讀史書。神宗即位之後,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恰恰觸犯了「自負付託之重,專行一意,以至內猜外忌」 的為臣大戒,最終在官場角逐中失利。
  • 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三大徵中的哪場戰役拖垮了明朝?
    大家都知道萬曆年間有名的「萬曆三大徵」分別為朝鮮之徵,播州之役,和寧夏之役。小編我基本上在很多的史籍資料上看過朝鮮之役,日本和韓國電視臺也做過很多的紀錄片來記述這件事情。當然了,日本人在提到這場戰爭時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不做過多的敘述。畢竟他們自己都承認,這是一場不光彩的戰爭。
  • 萬曆皇帝不立朱常洛為太子,說是宮女生的,其母說你也是宮女生的
    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是明穆宗朱載坖第三子,十歲繼位,年號「萬曆」,因此,也被稱為「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四十八年,長達半個世紀,因此,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萬曆皇帝只好很不情願地冊封這名宮女王氏為恭妃,當年八月,王氏宮女生下一子,取名朱常洛,他是萬曆皇帝的長子。《明史·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記載:諱常洛,神宗長子也。母恭妃王氏。萬曆十年八月生。
  • 萬曆三大徵:帝國榮耀卻耗費國力,是利還是弊,給明朝帶來什麼?
    喜歡明朝歷史的朋友們,應該對萬曆三大徵非常熟悉,即李如松平定蒙古的寧夏之役,李如松抗擊日本豐田秀吉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的播州之役;這就是,萬曆皇帝在位時期對外的三次重大軍事活動。雖然萬曆三大徵,在整個古代歷史戰爭中的知名度並不高,但其對歷史社會和明朝發展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三大徵鞏固了中華疆土。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首輔高拱被張居正和馮保合謀趕跑後,另一名閣臣高儀也非常識趣的病故了。於是,張居正笑得可開心可開心了,他終於成了大明王朝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只要擺平了萬曆皇帝和李太后這對孤兒寡母,那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終於!張居正可以施展自己多年的抱負,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了。若不然,連續經歷了明武宗、明世宗和明穆宗三代庸主後,明朝真的已經是江河日下,日暮西山了。
  • 國之驕子:明朝276年90位狀元一覽
    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逐漸趨於成熟,到了明朝時期,已經達到成熟期,明朝的高級官員絕大多數都來自於科舉取士,雖然從實際成就看,中得狀元是無上榮光,但實際成就卻未見得很高。明朝享國276年,共出了90個狀元,第一任是吳伯宗,最後一位是楊廷鑑,其中楊廷鑑最可憐,剛當上狀元,還沒來得及大展宏圖,崇禎帝就殉國了 。
  • 萬曆皇帝做夢都想立長廢幼,為何不能如願?
    所謂高處不勝寒,皇帝雖然榮登統治者寶座,同時他也面臨著許多的約束與壓力,就比如明朝的萬曆皇帝,身居皇位,掌握著國家的生殺大權,卻連冊立太子的權利都沒有,甚至因為冊立太子一事與大臣們,持續了15年的內鬥,為何萬曆的這個皇帝當得如此憋屈,當時朝堂之上又是哪些人敢公然跟皇帝叫板,萬曆做夢都想要廢長立幼
  • 從太師到奸相:張居正告訴我們,搞垮大明朝的文官們到底有多可怕
    「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人如此酷烈?」,張居正長子張敬修不堪被嚴刑逼供之辱,奮筆留下遺言後自盡。這是發生在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的事情,距離張居正去世不足兩年時間。萬曆元年(1572年),大明內閣次輔張居正與司禮秉筆太監兼掌印太監馮保,聯手將首輔高拱掀下馬,順勢成為權傾天下的大明內閣首輔。
  • 崇禎換人頻率太快以至於很多人不知道還有過一位叫來宗道的首輔
    挑選一國宰輔,竟然這樣的兒戲,崇禎可謂是開創了明朝的先河。據《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帝仿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首得龍錫,次李標、來宗道、楊景辰。輔臣以天下多故,請益一二人,復得周道登、劉鴻訓,並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通過這次抓鬮大會,有六名幸運兒成功突圍,他們分別是錢龍錫、李標、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和劉鴻訓。
  • 明朝萬曆的唯一缺點,只有五個字,60年前才真相大白!
    翻開明朝的歷史,就會發現詭異的一點,即:明朝萬曆皇帝身上的爭議最大!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這是對萬曆最大的否定。有人說,萬曆年間明朝實現中興,這是對萬曆最大的褒獎!如果從歷史事實角度看,萬曆年間,至少有兩大功績:(1)軍事上的三大徵,全部取得勝利,(2)經濟社會上實行了「萬曆中興」!當然,張居正領導的「一條鞭法」改革,也可以算是萬曆的功績!所謂萬曆三大徵,即:(1)寧夏之役,平定蒙古叛變,(2)播州之役,平定西南土司的叛亂,(3)朝鮮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這一戰之後,萬曆說了一句很霸氣的話:「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 明朝的「一條鞭法」,原以為是張居正首創,其實卻是此人
    談及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是一個繞不過的人物,而張居正最成功的一項改革,就是推行了「一條鞭法」。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條鞭法,其實並非張居正首創,而是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已經有人提出並局部推行,張居正真正作用是將一條鞭法推向全國!
  • 我們常說的萬曆通寶價值
    貨幣所反映出來的是不同朝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面貌和政 治制度,像這枚萬曆通寶背面北關夜市圖的印刻,就對今天研究古代政 治和經濟的歷史,提供了更為有利的依據。一枚特大的貨幣,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明朝萬曆年間人們的生活圖景。而歷史所遺 留下來的千千萬萬的文物,都是不同社會形態的筆錄,可以幫助我們憑藉這些歷史證據,更能解開那些離我們遠去的時代的歷史難題。
  • 明朝最無恥的內閣首輔,連李自成都厭惡不已,將其折磨了五天五夜
    到了明朝中期,內閣已經凌駕於六部之上,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至於說,內閣首輔,那更是全國矚目的人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但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首輔卻是一個例外。他的名字叫做魏藻德,是一個無恥至極的人。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連戰連捷,大明王朝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當年三月,農民軍氣勢洶洶地來到了北京城下。他們摩拳擦掌,準備對明王朝的首都發動一場猛烈的攻勢。
  • 明朝萬曆皇帝掙扎著擺脫機器之命,做有感情的男人,無奈終是悲劇
    作者似乎有意將其歸結為明朝一代的弊病。但在我看來,這是專制主義王朝末世必然存在的問題,是舊式國家機器運轉下的悲劇。唐代史學家劉之幾認為史學家必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長」的論點,斯言是矣!優秀的歷史學家能夠在常人忽略的蛛絲馬跡之處發現問題並深挖下去,開拓新的視角。陳寅恪先生憑朱子一句「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閩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而論述出種族與文化這一貫穿隋唐兩代的線索。田餘慶先生僅憑一句「王與馬,共天下」就為論述東晉門閥政治開啟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