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愛鬥茶,喜雅風,三兩人各出好茶,輪流品嘗茶的好壞。這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一種活動,這曜變天目就屬於鬥茶用的茶碗。
何為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屬於宋代的孤品,燒制難度指數極高,對溫度的把控相當嚴格,稍有偏差就可能失敗。而且「曜目」屬於窯變現象,加上窯變本就是偶然性現象,做出這樣絢爛的窯變現象,偶然性更大。
曜變之後的茶碗,內壁會被燒出一層鐵結晶薄膜,上面布滿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結晶斑點——耀斑,根據光線的反射來看,這些耀斑就能顯示出被不同的顏色。
這些耀斑的點點滴滴,神妙莫測。在燈光下,它可以煥發藍色,紫色,黃色等揉和在一起的色彩。垂直看到的是,宇宙作為一個幽幽的藍色狀,側身一看,又是明亮的金黃色。
據說在黑暗中,它也能發出迷人的光芒。不過傳言這只能在黑暗裡發出光芒的曜變天目茶碗,已經流失日本了,我們也無從得知。
就像一個碗,裡面藏著廣闊的宇宙天空,碗裡藏著所有的秘密。就像神秘的宇宙中,各種各樣的恆星在黑暗中,突然好像看到了一個宇宙,一個完整的世界。
所以才會有人稱它為:「碗中宇宙」
遺憾的是,這樣獨特工藝的建盞,只在宋代出現過,南宋之後,技藝就失傳了。直到今天,我們也沒能完全找回這項傳統古老的技藝。
雖然一直不斷有專家在不斷研究,試圖恢復這種「曜變」的燒制工藝。但是目前出現的「曜變天目茶碗」,只能稱之為仿製品,工藝還是和古代存在著不小差異。
於是,又有學者認為,「曜變盞」本來在古代就是偶然燒制出來的現象,根本不存在什麼技藝不技藝一說。但中國的確在800多年前就已燒出了如此精妙的陶瓷器物。
建盞與天目之關係
天目的說法最早源自於日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詞彙。天目是一種黑色帶有紫及醬色釉彩的瓷器,最早原指福建的建窯瓷器。在日本的鎌倉時代,日本曾經派僧人來我國留學,臨走時把這種瓷器帶到日本,並稱它為"天目",於是久而久之大家就將黑釉瓷稱為"天目瓷",也稱"天目釉"。
建盞流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也弄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黑瓷作品,統統都歸屬為天目類,所以現在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建盞是屬於天目盞的一類,而且是高級類別,極品,但是說建盞就是天目盞,就不對了。
既然「天目」是一個複雜的外來詞,那為什麼中國現在還用這個名字?
其原因是日本學者在寫這本書時,直接把天目當成了黑釉瓷。所以這種分類方法傳到了中國,也影響了一些人。
但天目完全等同於黑釉瓷的觀點,其實在日本都存在爭議。在國內學術界,只有少數人使用過這一術語,隨後其他學者立即質疑這一術語,希望更正黑釉的名稱,拒絕使用「天目」代替黑釉。
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甚至發表文章,聲稱天目是一個虛假的謠言。 現在國內的學術界,已經很少有人在正式工作中把黑釉瓷稱為天目。
日本人認為,建盞是"天目"中最高的建盞。在日本的茶文化和陶瓷歷史體系中,它是建盞的一部分。
而在中國的歷史文化角度和專業人士眼中,建盞就是建盞,它就是黑釉瓷,是宋瓷的一種。建盞兩個字本身,就含有宋代第一茶盞、黑釉瓷巔峰的意思,沒必要去說成是天目。其他窯口的瓷器,按照各自釉色窯口去分類就好,也沒必要用天目一詞。
曜變建盞僅存三件半
一般來說,建盞是宋代福建省建州地區(今福建省建陽)製作的茶碗。灰黑色,灰褐色,含鐵量高,釉色藍黑色,花紋炫目,高溫燒成。曜變盞是宋代建盞的最高境界,可稱之為無上神品。
目前公認的宋代曜變全品僅有三隻,均藏於日本相關機構,這三件分別收藏於:東京靜嘉堂文庫、大阪藤田美術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和唐物,五弦琵琶等並稱為十大國寶。
而中國,只在杭州,出土了一個殘件,也就是說我們國內僅存半件,2009年出土,幾易其主之後,終於在2010年藏入杭州古越會館。
此後,一些日本頂尖學者來到杭州,看這個黑曜石建築的出土。 雖然四分之一的地方不見了,幸運的是,仍然相對完整,是極其罕見的黑曜石變形標本。其最珍貴的曜變幻彩,絕不屬於日本所藏。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