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縣三花農畜養殖有限公司員工精心照看養殖場內的「金豬」。
4月27日4時,天剛亮,王鐵剛、劉素英兩口子就起來了,他們要給百餘頭母豬餵食、清糞,還得把「分圈」的育肥豬隔離開。前一天,幾頭母豬剛產崽,兩口子又添活兒了。
這兩口子和巴彥縣德祥鄉太平村10多名村民一樣,在巴彥縣三花農畜養殖有限公司打工,共同照看1000頭育肥豬、300頭母豬。每年,他們人均可以得到3萬元左右的工資。
養殖公司還把紅利上繳給村裡,由村委會發給村裡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村民,每人800元至2000元不等,80多名貧困村民因此受益,貧困戶們稱之為「第四保障」。
「東拼西湊」
建成股份畜牧養殖扶貧項目
巴彥縣三花農畜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太平村黨支部書記盧勝華清晰記得,村裡的改變是從2017年6月2日開始的,也是他意想不到的。
那一天,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到了巴彥縣德祥鄉太平村。當時,村集體背負140萬元債務,「村兩委」沒有辦公場所,全村有30戶貧困戶,貧困人口82人,多數貧困戶因病殘致貧,無勞動能力者達51人。
看完這樣的「窮家底」,駐村扶貧工作隊跟老盧商量,能不能搞個產業項目,既能讓貧困戶增收,又能壯大集體經濟,回頭再為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更高生活保障。
道理簡單,幹事卻難。
老盧甚至覺得,這是個望著房簷兒掉餡餅的幻想,村裡憑什麼分紅,不分紅又拿什麼補助貧困戶?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少銳拉著老盧和村幹部一起折騰,省城、縣裡沒少跑,最後選定養豬項目,又拉來了省城的「凱納科技」和「秋林雲宴」兩家熱心扶貧工作的企業。
在項目運作上,工作隊力主建立股份公司,按市場規則來運行。在股份設計上,工作隊協調引進國家扶貧專項資金330萬元,其中,縣財政投入200萬元,駐村工作隊扶貧項目資金50萬元,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投入80萬元。國有股份佔大頭並由村委會代持,確保村委會是項目最大受益者。
對引來的兩家企業,工作隊早就打好了「小九九」。「凱納科技」擅長企業管理;「秋林雲宴」是屠宰加工龍頭企業,且是東北農大「三花豬」項目的合作方,養豬加工的事兒完全可以「大包大攬」。這「三花豬」有金豬美譽,因其外觀呈「黑白紅」三色得名,是東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利用東北民豬與杜洛克、約夏克等優質洋豬雜交培育而成,優選生長性能、肉質等指標均達到優良標準的「三元組合」型新豬種。
2017年12月22日,駐村扶貧工作隊用兩年的扶持資金將村民一棟閒置豬舍改造一新,「秋林雲宴」送來了母豬和育肥豬崽,巴彥縣三花農畜養殖場成立,成為哈爾濱市首個股份制畜牧養殖扶貧項目。
「穩賺不賠」
實現年利潤160萬元
自從養豬場建成後,盧勝華就成了「豬圈大管家」,如果在村部看不到他,那就準能在豬場找到他,原本沒有一點養豬經驗的他從零學起。作為股東,「凱納科技」派駐一名管理人員到養殖場;「東農三花」負責養殖環節的技術培訓及疫病防治。此外,「東農三花」還以市場保護價收「巴彥三花」商品豬,確保每頭出欄生豬穩賺不賠。
經過兩年多發展,目前巴彥縣三花農畜養殖場共有存欄母豬300頭,育肥豬1000多頭,兩年多出欄育肥豬超過4000多頭,年利潤達160萬元。
「巴彥三花」育肥場設計科學,每周都噴霧消毒一次,賣生豬時收豬的車不進村,用移動圍欄將豬群趕到村外裝車。
未來建廠
種養循環助力黑土生金
李少銳常說一句話:「駐村工作隊是項目牽頭人,必須努力攢好局,做好服務。」對於「巴彥三花」的未來他心裡早就有譜了,一處佔地10萬平方米的有機肥加工廠的圖紙已經設計完成,廠址就選在村後。養豬場配套建設有機肥加工廠,太平村要形成「農牧業的小循環」,為全村種植結構調整,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提前布局。
李少銳分析,「巴彥三花」未來必然要主打有機養殖,因此規劃建設有機肥加工廠,除自身養殖糞汙處理外,還將收集全村牲畜糞便生產有機肥,這樣最快三五年就能實現有機種植,全面推動種植養殖業提檔升級,為種植養殖業結構調整創造廣闊空間。
為了企業能夠開足馬力,養殖場創建之初持股各方曾有一個約定:太平村脫貧是項目建設的第一目標,這個目標達不到,企業不分紅。所以,兩年多時間裡,除村集體領取30萬元利潤,用於村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貧困戶外,大家都沒有分紅。
全村貧困人口每人每年領取困難補助800元至2000元,兩年多,先後有數十位村民得到就業崗位。同時,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突破「零」的紀錄,多年停滯的村公益事業重新啟動了。
「等我們扶貧工作結束的時候,給太平村留下一個可持續發展經營的產業項目,打造一支撤不走的駐村工作隊,這是我們全體隊員的共同目標。」李少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