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很熟悉的八卦圖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說宇宙萬物都包括在八卦圖中?陰陽與萬物存在什麼樣的的關係?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的互動。如此自然生出萬物來。
世間萬物是如何從兩儀變化而來的?中國人很多思維是從《易經》來的。《易經》告訴我們,世界是由一構成的,可是這個一,如果單純的一,就一到底,不會變化了。
陽一定會跟陰碰在一起,陰會跟陽化合在一起,這樣才會產生萬物。少陽、少陰、老陽、老陰四象。一天從早晨起來,就從少陽到老陽;從黃昏開始,就是從少陰,然後到後半夜,就是老陰。
從一年來看,春夏是陽,秋冬是陰。不管在哪裡,都可以用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來看所有的變化。
只要把這個搞清楚;然後採取動態平衡,就完全了解,我們應該很尊重伏羲,因為他起點很高很全,而且讓我們永遠可以遵循,這就叫經。
為什麼把《易經》變成群經的第一個,其實它是所有諸子百家共同的起源,叫群經之源!
我們沒有宗教,但是我們有信仰。伏羲氏當年用意,是要讓中華民族生生世世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就是倫理道德。列祖列宗,我們長久以來沒有斷的東西,就是倫理道德。為什麼儒家那麼受到重視,就是這個道理。
可是,伏羲氏當年沒有語言,不可能講很多道理,他就用簡單的一畫開天,來告訴我們。太極,一方面代表了宇宙自然的秩序,它是有規律。可是,伏羲氏希望我們把自然規律轉移到人世社會上面。
《易經》多半經由宇宙萬象,講出人生的道理。人生的道理是什麼?倫理!西方講,那就是宗教,他把道德修養歸於宗教的。西方到最後是分的,做事是科學,做人是宗教。中國人是不分的。一畫開天,慢慢就分陰分陽。然後伏羲氏就想,如果兩個不互動,不能發生作用。陽一定會跟陰化合在一起,這樣才會產生萬物,這樣變成四象。
然後他又想,老這麼陰陽這麼平衡,不會動。宇宙是由不平衡所造成的。這個觀念影響我們太大。一切都是不平衡,我們希望它平衡,很快它又不平衡,又來平衡。這個叫動態的平衡。用這個觀念去看所有的現象都是動態的平衡。不是靜態的平衡,靜止就叫死亡,它不能動了。
他知道,兩個陰上面可以加一個陽一個陰,兩個陽上面可以加一個陽一個陰。本來是陰陽的,也可以加一個陽或一個陰。這樣很自然變成八象,就叫八卦。
六十四卦也是八卦,是八卦彼此重合起來,配合到最後的64種狀況!(曾仕強《易經的智慧》02)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