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他跳海死裡逃生,20年後卻成了大總統

2020-11-29 仁生筆跡

他是甲午戰爭期間的一名清軍水兵。他沒想到20年後自己會成為中華民國的總統。這個人就是黎元洪。民國四大名人是孫中山、袁世凱、黃興、黎元洪。黎元洪的能力遠不如前三位,但他能在亂世中成為共和國總統,不僅靠實力,更多的是運氣。

1883年,黎元洪進入天津水師館學習,由於成績突出,受到教官的賞識,畢業後進入廣東水師任職。黎元洪工作的軍艦叫"廣甲",是一艘裝備陳舊、武器落後的軍艦,當時黎元洪負責二管,也就是駕駛軍艦。

甲午戰爭前,李鴻章覺得光靠北洋水師無法阻擋日本軍艦,於是向全國求援,但最終只有李鴻章的弟弟李翰章願意派出廣甲、廣乙、廣丙三艘軍艦相助。

廣甲號雖然是最老的戰艦,但憑藉黎元洪嫻熟的技術,戰艦不僅跟得上隊伍,在與日寇的戰爭中,它也是損失最小的戰艦,只在炮彈或自己人誤擊時才出現。

黎元洪大難臨頭後心存僥倖,他聽說張棟在南京訓練新軍,便前去投靠他,張棟對黎元洪十分器重,不僅讓他負責修建江寧和江陰的炮臺,還讓他去日本留學,學成歸來後黎元洪被張之洞任命為新軍聯將,負責訓練新軍。

此時革命黨和清廷對黎元洪比較重視,但武昌起義後,由於革命黨缺少一位能指揮軍隊的將領,黎元洪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

黎元洪雖然沒有很強的實力背景,但他善於運用策略,他先是借袁世凱之手除掉了政敵張振武等人,然後逐步掌握了湖北軍政府的大權。

對於袁世凱的復闢,黎元洪堅決抵制,因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為自己贏得了有利的輿論。後來,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先是利用國會挑起與段祺瑞的鬥爭,後又利用自己的嫡系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但為了獲得實權,他再次利用國會挑起與嫡系的爭鬥,但他還沒結束就死了。黎元洪不僅命大,而且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再加上他自己善於運用計謀,最終能夠坐上總統的位置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相關焦點

  • 92年前的今天,從床底下爬出來的民國兩任大總統黎元洪去世
    1883年(19歲),黎元洪沒有走常規的科舉道路,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接受新式海軍教育。經過五年學習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廣東水師廣甲艦,成為一名海軍。1894年(30歲),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黎元洪所在的廣甲艦被編入北洋艦隊參戰。黃海戰役中,廣甲艦觸礁擱淺,黎元洪跳海逃生,撿回一條性命,也結束了為期12年的海軍生涯。
  • 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他的三個結拜兄弟的最終結局如何?
    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因為對革命的貢獻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對孫中山來說,革命也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那麼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與他一起為革命奔波的三個結拜兄弟的最終結局如何?第一,楊鶴齡楊鶴齡出生於1868年,他是廣東香山人,與孫中山是同鄉。
  • 孫中山辭職後,袁世凱做了臨時大總統,為何他不敢坐龍椅?
    孫中山辭職後,袁世凱做了臨時大總統,為何他不敢坐龍椅?孫中山做了臨時大總統之後,為何不敢做龍椅呢?很多人提到的一個原因是迷信或者說是詛咒,說龍椅只能是皇帝坐,袁世凱不是皇帝,坐下去的話會有危險等等。其實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300年。近代的日本武士,很多變成浪人去了大清甲午爆發前20年,日本的情報網就已經撒下。,實際上清軍隊的大部署都已經讓日本掌握,原因無他,清軍的無線電密碼本都讓日本的電信課給破譯了。於是在1894甲午戰爭爆發後不久,日軍果然選擇從此登陸,繞後進攻並拿下了威海衛。有意思的是清軍獲得日軍進攻山東半島時攜帶的一張地圖,這張地圖甚至比清軍的還有詳細,可見當時日本情報人員將工作做得有多細。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比清朝軍隊到底強在哪
    1894年—1895年,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擼起袖子打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完勝,中國慘敗。戰爭的影響卻持續至今,成為歷史學者和愛好者熱衷研究和討論的話題。儘管戰爭的結果有其偶然性,但誰也不會否認,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能夠戰勝清朝軍隊,並不僅僅是運氣好。
  • 12月8日 陳天華在東京大森海灣跳海而死
    原標題:12月8日 陳天華在東京大森海灣跳海而死 》》》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在東京大森海灣跳海而死  陳天華(1875~1905),原名顯宿,字星臺,又字過庭,號思黃,新化縣榮華鄉人。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下午3時左右,定遠艦中彈起火,並遭受日本4艦的圍攻,形勢異常危機。林泰曾急指揮鎮遠上前掩護,使定遠得以撲滅大火,轉危為安。下午3時20分以後,戰場上只剩下定遠、鎮遠2艦與日本本隊5艦廝殺。在日艦炮火的猛烈攻擊下,鎮遠致傷上千處,但仍一面救火,一面抵敵。由於鎮遠與定遠配合默契,最終頂住了5艘日艦的圍攻,並將日本旗艦松島擊成重傷,完全喪失了指揮和戰鬥能力。
  • 夫妻炒比特幣虧2000萬後自殺 跳海前殺害三歲女兒
    據南都報導,12月16日,被告人鄭某偉涉嫌故意殺害其三歲女兒,後跳海自殺未遂,被大連市檢方以「非法剝奪他人生命、造成一人死亡,涉嫌故意殺人」起訴。對於作案原因,鄭某偉在庭審時稱夫妻二人因投資比特幣失敗決定自殺。據悉,在該案中鄭某偉殺害女兒後,與妻子留下遺書後開車前往星海灣大橋,將女兒遺體扔下橋後跳海自殺,鄭某偉被救起,其妻遺體後被發現。
  • 1912年民國大總統選舉,孫中山先生與袁世凱誰才是眾望所歸?
    導語人們普遍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而後袁世凱玩弄權術,使得孫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權,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卻少有人知道,在孫中山之前,革命政府其實已經選舉了一位「大元帥」——黎元洪。另外,撥開歷史迷霧,袁世凱真的自始至終都那麼不堪嗎?
  • 夢見死裡逃生是怎麼回事 夢見死裡逃生預示著什麼
    夢見死裡逃生是怎麼回事死裡逃生的夢,經常預示要時來運轉,事業生活突然出現轉機。夢見從大火或水中逃生,預示工作或生活中將出現新的轉機,各方面將進入一個滿意的新階段。夢見從虎口逃生,暗示夢者必須提防身邊的小人。
  • 中日甲午戰爭時慈禧卻在忙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甲午開戰時,清朝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而日軍總兵力為24萬人,清軍與日軍的兵力之比達到4:1;然而,清軍一線戰場實際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只有十餘萬人(有說法是最多20萬人),實際參戰兵力可能還不如日軍  1894年歲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大連、旅順相繼陷落,北洋艦隊退守威海。日軍大舉進攻,在榮成登陸,擺開海、陸夾擊威海清軍之勢。
  • 甲午戰爭時美國保持了什麼樣的「中立」?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場改變東亞局勢的戰爭中, 美國的表現似乎沒有英、俄、德、法等國家突出, 始終聲稱奉行「中立」政策, 實際上卻發揮了其他列強不曾起到的作用。
  • 甲午戰爭120年,我們對世界說什麼?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更改變了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的格局。120年後的今天,中日再次面臨新的歷史節點。中國應當如何紀念、思考、總結甲午?應當通過紀念甲午向世界講述些什麼?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了中國最沉痛的打擊
  • 你聽說過民國亂,那你知道有幾任大總統嗎?
    孫中山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總統府(清朝兩江總督署)就職,後為和平推翻清朝,許諾袁世凱若能贊成共和體制,將辭去臨時大總統並且推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溥儀退位,清朝正式終結。孫中山於是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創立了「民主、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都具有極高的成就,被尊稱為「國父」。
  •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化的真正起點
    ,暴露了中國從上到下都沒有國家觀念,本該以舉國之力對抗強敵,結果卻成了李鴻章一人之戰。今天用馬克思階級分析把這幾個人講得都不好,但看清朝的歷史,從來沒人否認他的貢獻。我們今天講李鴻章在戰爭過程中如何如何,朝廷對他的信任是始終如一的。而且李鴻章在戰前是不願意打的,因為十年之前中國面臨著同樣的越南問題。1884年越南離開時,我們後來批評李鴻章,覺得打了一個宗主國的臉面,打贏了還要放棄。十年之後朝鮮也這樣,日本使朝鮮內部分化,就是要建構一個民族國家,自己要獨立出來,要脫離中國。
  •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就建議清廷加強海防建設,為何還是輸?
    20年就建議清廷加強海防建設呢?  為什麼1888年清政府海軍完全超過日本的情況下,卻在六年後的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  1888年北洋水師建成後,著實到日本耀武揚威一番,極大的刺痛了日本的自尊心,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隨即開始加大海軍投入,從天皇到平民全部加入到購買軍艦和大炮的運動中來。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888年之後,北洋水師再沒有添置一艘軍艦,1891年開始清政府更是明文批准通過停購海軍軍火兩年的協議,到1893年後再次無限期擱置,一句話,朝廷就是沒有錢買軍艦了。
  • 姜鳴:大谷正揭開的甲午戰爭研究新視野
    雙方在軍隊發展上還相互比照和追趕,最終因日本仿效列強在朝鮮推行侵略擴張路線,兩國1894~1895年爆發戰爭,中國戰敗。日本由此快速崛起,並進一步走向帝國主義道路,中國則陷入被列強瓜分的半殖民地悲慘境遇。在總結中國近代化何以挫折、失敗的歷史教訓時,甲午戰爭一直是中國人的心結。中國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一直高度關注這一歷史事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專著和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