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到底有多牛?專家:你看看戰績

2021-01-09 騰訊網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是一句非常拉風的詩句,為了這句詩,後世許多武將都喜歡穿一身白袍,騎一匹白馬,以希望自己也有詩句當中白袍將軍的魅力。那麼詩句當中白袍將軍究竟指的是何方神聖呢?他又究竟有多牛呢?我們看一看他的出身和戰績就清楚了。

一般而言,白袍將軍只得就是南朝時梁朝武威將軍、宣猛將軍陳慶之。陳慶之生於公元484年,那個時候距離大統一的西晉滅亡160多年了,曾經的中原王朝被迫逼到建康建立國家,偏安一隅,而眼睜睜的看著「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對於當時的有識之士來說,北伐,是人生的第一理想。

陳慶之從小就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他也很想有機會光復中原,建立起封狼居胥的功績,不過他幾乎是沒有機會的——他是寒門。梁武帝這樣形容他的出身:「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在南北朝時期採取九品中正制,出身不好的人,幾乎是沒有什麼機會當上大官的,陳慶之想要北伐,也就是想想而已。

他也是個很現實的人,公元502年,蕭衍稱帝,陳慶之投靠了他,在梁武帝蕭衍身邊做了一個小小的文官,常常陪著梁武帝蕭衍下棋,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陳慶之的這個選擇改變了他的命運。但是等待是漫長的,陳慶之就在蕭衍身邊抄寫、記錄、下象棋,一直幹了20多年,期間他常常散盡家財,召集士人,想要有所作為,但不過是一天繼續一天的平凡罷了。

公元525年,已經41歲的陳慶之抓住了一個不能算作機會的機會:用2000人護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以此來騷擾魏國。魏國是當時北方的大國,擁兵百萬,蕭衍卻僅僅給了陳慶之等人2000多人,可見蕭衍是什麼態度了:基本不把它當個事兒。但是陳慶之欣然領命——他也不是主將,但是帶了一支小部隊。

北魏派出20000大軍前來攻擊梁軍,並且修築工事,阻止陳慶之等人前進。陳慶之身先士卒——雖然他身體差,拉不開硬弓,但是他總是站在隊伍的最前面。由於這個文弱將軍的鼓舞,士兵們一舉攻克了佔據優勢位置且數倍於陳慶之部隊的北魏軍隊。但是最終這次出徵因為豫章王蕭綜投降北魏而失敗,絕大部分梁軍士兵都被殺死,只有陳慶之的部下斬關夜退,全部生還。

這只是白袍將軍的小試牛刀,也是陳慶之第一次展現了自己的軍事能力,他抓住了這個不是機會的「機會」。發現了自己身邊這個抄書匠居然有這樣的軍事能力,蕭衍逐漸開始把陳慶之往軍事領域發展。公元526年,元樹和陳慶之出徵壽春,北魏修築了2座城池來抵禦他們,陳慶之一舉攻克2座城池,並且繼續深入,連續打破52座城池,俘虜敵人7500人。

這一戰,讓陳慶之的軍事才能被蕭衍完全認可,從此放手讓他去打。527年,梁朝與北魏再次發生戰爭,梁朝將軍領著200人擊退了北魏數千人,導致北魏派出15萬大軍前來支援,這時,陳慶之來了,他準備出戰,屬下認為來援一定是精銳,主張先不要出擊。陳慶之說:「魏人遠來,皆已疲倦,須挫其氣,必無不敗之理。」於是歷史上記載下了驚人一幕:

「於是與麾下五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

陳慶之就帶著500人衝進了數萬人的敵軍(是15萬人的前軍,沒有15萬那麼多),居然還把敵軍打得大敗,怪不得毛主席讀了陳慶之的傳記之後也忍不住寫下8個大字「千古之下,為之神往」第一仗就被陳慶之的500人嚇得半死,後面基本就被陳慶之按在地上摩擦了。不過他的隊友們似乎並不怎麼給力,他孤軍深入了。

從春天打到了冬天,連續交戰數百次,這時候又被人包抄了後路,連糧食也不夠了,援軍更是沒有,這時候陳慶之的部下都很喪氣,想要撤兵。陳慶之於是發揮自己的演講天賦,站起來對大家恩威並施的說到:「須虜圍合,然後與戰;若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意思就是說,要打就打一場大的,等到敵人包圍了我們,才能夠一舉全部消滅他們。

陳慶之同時威脅他們:如果想要班師,「慶之別有密敕」,所謂「密敕」,就是畏懼不前他要殺人了!在這個看起來還有幾分瘦弱的白袍將軍的鼓勵、忽悠加恫嚇下,將士們再次對魏軍發起了衝鋒,一連攻克了4個敵人的軍營,然後乘勝追擊,把敵人的13個軍營全部拿下,俘虜敵人3萬多人。

後來陳慶之又在528年陳慶之又以3000人打破魏軍30萬人的圍攻,並依據城池發動反攻,打得北魏皇帝逃離了京城,陳慶之護送北魏皇族元顥稱帝。接下來陳慶之一路作戰47次,攻克城池32座,以一人之力幫元顥重新統一了北魏。

正是因為陳慶之那種以寡擊眾無有不勝,並且遭遇危難總能夠扭轉局面的能力,使得他幾乎成為了敵人的一種「心魔」,於是有了「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的說法,他也因此成為了千古名將。

相關焦點

  • 白袍小將都有誰,第一位眾所皆知,第二位是梅長蘇的原型
    白袍小將都有誰,第一位眾所皆知,第二位是梅長蘇的原型大家看古代戰爭電視劇時,一定對這個詞不陌生——「白袍小將」。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兩軍對陣中,一身白盔銀槍的將軍往來衝殺,勇猛無敵。而敵對陣營總會喊上一句「白袍小將,報上名來」,或許是刻意營造白袍將軍的神勇,白袍將軍登場時,敵軍總是不知此人是誰,故而以白袍小將稱之。久而久之,白袍小將的大名就傳開了。其實歷史上,有很多立下赫赫戰功、神勇無敵的白袍將軍,他們每一位從武藝到品行,都有著近乎完美的形象。小編猜想,大家看到白袍將軍,首先想到的應該都是趙雲。
  • 歷史上著名的四位白袍小將,不僅秀氣,其中一位更締造了白袍神話
    在古代戰亂不斷的年代,將士們整天過得都是徵戰沙場、刀口舔血的日子,因此很少會有人穿白袍,而穿白袍的那些人也就顯得尤為突出。在歷史上有過這麼四位將軍,他們總是喜歡穿著白袍出場,並且一個比一個厲害。 1.趙雲
  • 他被稱為「白袍將軍」,憑三箭降服九個部族,卻因女人留下汙名
    父母去世幾年後,他向給父母遷墳,但當時正趕上李世民徵討遼東,所以妻子就對他說:「即便有才華,也要遇到機遇才能施展。如今皇帝打算御駕親徵遼東,正在招募士兵,這是難得的機會,如不趁機揚名立萬?等你功成名就之後,再給父母遷墳也不遲嘛!」薛仁貴隨即便應徵入伍。在作戰期間,將軍劉君昂被敵人包圍,薛仁貴前去救援,於千軍萬馬之中斬殺敵將,並且將敵人的首級掛在馬鞍上,嚇得敵軍紛紛投降。
  • 白袍小將和瘦小子之間的決鬥,到底誰能勝出?
    白袍小將心裡邊兒拿定主意。我跑到姑蘇城來幹什麼?自然是要當先鋒的。我要是敗了的話,這兩年苦功我就白瞎了,我也沒臉回去見我的師父。今天無論如何我都要拼死到底,我認可拼死累死,我也不能夠輸了活著,就在這時,侯某人旁邊有人大喊一聲放開,原來,有一員戰將,把白袍小將和瘦子之間那一條軟藤槍給分開了。
  • 中國歷史上四大白袍小將,三個是虛構的,只有此人最真實!
    在我國歷代的評書、戲曲、演義等文學作品以及民間傳說中,常用「白袍小將」四將來形勢那些長相俊美、文武雙全、年輕有為的將軍。稍微聽過一些民間傳說的人都知道,在我國流傳最廣的「白袍小將」有三位:一是常勝將軍趙子龍,二是冷麵寒槍俏羅成,三是白袍戰神薛仁貴。不過,這些都是文學作品或民間傳說經過大量的加工、粉飾、誇張、變形而成的文學形象,虛構的成分沒有九分也有七分,與史實並不相符。
  • 「白袍小將」楊成武
    楊成武將軍,中等身材,眉清目秀,英姿勃勃。將軍軍政兼備,舉手投足,武有松柏之姿,文有蘭竹之韻。  楊成武十五歲參加革命,十七歲任團政委,以忠勇聞名於紅軍初期。據云,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曾見之,贊為「白袍小將」。  楊成武,福建長汀人,小名能俊。家貧,叔伯見其聰慧,湊錢供其上學。
  • 歷史人物與戲劇人物:白袍小將——薛仁貴(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歷史人物與戲劇人物:白袍小將——薛仁貴,除了東徵高麗,薛仁貴還有兩次重大軍功。一次是反擊鐵勒貴族的襲擾,有次唐軍與鐵勒軍突然遭遇,有.幾十名鐵勒袋勇兵士來挑戰,醉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共餘人大驚失色,下馬請降。
  • 讓主席大喜過望的「斧頭將軍」和「白袍小將」究竟是誰?
    時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后來回憶說:「遵義會議前夕,紅軍打下牛攔關,佔領松坎……王(黃)開湘被派到四團任團長,我任政委。當時中央正準備在遵義召開會議,我團在松坎擔任警戒,通過這幾天接觸,我才了解他是江西弋陽縣人,是贛東北紅十軍鍛鍊出來的幹部,因在軍委供給部任政委時與李德鬧彆扭,主動要求上前線。他年紀比我大,以往職位比我高,但對我這個政委一直是很尊重的。」
  • 李世民夢見白袍小將和一首詩,徐茂公解夢真是絕了,句句經典
    而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忽然竄出來一位手拿銀槍,胯下戰馬的白袍小將,當即打敗了那賊人救下了唐太宗。唐太宗也是感恩,就問小將的姓名以便來日報答,只見小將念出四句詩:家住遙遙一點紅,飄飄四下影無蹤。三歲孩童千兩價,保主跨海去徵東。話音剛落,連人帶馬縱入龍門而去。
  • 白袍小將挺瀟灑,不敵人民好警察,繳槍不殺
    我看著那厚厚的肥肉,皺了皺眉,說:大叔,這個太肥了吧,我要瘦點的!大叔亮著大嗓門說:這肉看起來肥,其實裡面都是瘦肉,就像你似的,看起來肥,其實……是吧!我一聽心花怒放,買了回家了,到家一切,全特麼肥肉,我氣得跑回去找他理論,大叔笑嘻嘻這樣:我都跟你說了,這肉就像你似的,你自己是肥是瘦心裡沒點數?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5次三足鼎立,除了三國,你還知道哪次?
    說到三足鼎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到三家歸晉的魏蜀吳三國鼎立。這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三足鼎立,湧現出了曹操、劉備、孫權、荀彧、諸葛亮、關羽、周瑜、陸遜等無數的英雄豪傑。 但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包括這次三國鼎立在內,歷史上其實一共出現了5次三足鼎立,你都知道哪次呢?
  • 虎符可以調動千軍萬馬 那將軍造反了怎麼辦?其實皇帝提前留有後手
    一般情況下,都是委託大臣帶兵出徵。但是想要調動軍隊,聖旨都不管用,非要出示一件信物,這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虎符。 如果突然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他是皇帝,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去相信他。虎符就不同了,士兵從參軍的那一天起,就灌輸了一個思想:虎符就代表著皇權,你只能看到虎符才能被人調遣!
  • 李元芳的「檢校千牛衛大將軍」,在歷史上有多牛?
    看著挺唬人,其實真的沒多年,如果抹去「檢校」這兩個子,李元芳就真的牛了。李元芳的「檢校千牛衛大將軍」,看著挺唬人,畢竟大將軍不是誰都可以當的。可是,在唐以前,大將軍屬於稀缺軍職,到了唐朝,大將軍簡直到了泛濫的地步,唐朝皇帝濫封大將軍,只是,這其中真正握有實權的,卻少之又少。
  • 虎符能調動千軍萬馬,為什麼沒人仿造?專家:能造但是沒法用
    ——王炎《出塞曲》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將軍若是想要調兵遣將的話,虎符是必不可少的東西。而且在現代的電影作品中,很多都是這種情況。通常來說,虎符是有兩半的,帶兵打仗的將軍拿一半,剩下的一半則是在皇帝的手中。只有當兩塊虎符聚集在一起,且合起來沒有差錯的時候,這樣拿著虎符的人才有命令大軍的資格。
  • 此人曾讓曹操吃虧,趙雲不能與之匹敵,為何劉備到死都沒重用他?
    他因為長相俊秀,並且在戰場上經常穿著一生白袍銀甲,所以人送外號「錦馬超」;他是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曾經曹操都在他手裡吃過虧,可見其到底有多厲害;然而這樣一位猛將自從他跟隨劉備之後從未被重用過,因此他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功勞。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劉備這樣一位愛惜人才的君主,一直把他閒置呢?
  • 《中華英雄》中華劍雄經常夢見的老人到底是何人物?有什麼特殊?
    【衝哥說動漫,有趣又好看】《中華英雄》中華劍雄的一生傳奇色彩不輸於他父親華英雄,英雄因為「天煞孤星」命運,將劍雄交由僕人生奴代為照顧,生奴在一次遇險中,邂逅了消失多年的地獄門門主閻王,閻王在與北腿王一次較量中,被北腿王下毒逼害,導致自己無法返回地獄門並飽受毒發折磨,生奴精通醫理,
  • 「秦杜虎符」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古代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
    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秦杜虎符"就是二千多年前能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秦杜虎符"虎符"與"符合"一詞的由來在我國古代,為了保證君主在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時不出差錯,需要藉助一種信物作為憑證,這種信物便稱"兵符"。據說它最早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
  • 做牛到底有多累?
    如果一個人想要報恩,但是目前已經沒有機會可以對恩人報答的話,在古代,他們有一個奇妙的報答方式,那就是來世做牛做馬來報答你。換做現在,不少人可能都會對這句話嗤之以鼻,這輩子的事情還沒有解決,還要等下輩子!也有可能會說為什麼是做牛做馬報答?做羊做狗不能報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