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是一句非常拉風的詩句,為了這句詩,後世許多武將都喜歡穿一身白袍,騎一匹白馬,以希望自己也有詩句當中白袍將軍的魅力。那麼詩句當中白袍將軍究竟指的是何方神聖呢?他又究竟有多牛呢?我們看一看他的出身和戰績就清楚了。
一般而言,白袍將軍只得就是南朝時梁朝武威將軍、宣猛將軍陳慶之。陳慶之生於公元484年,那個時候距離大統一的西晉滅亡160多年了,曾經的中原王朝被迫逼到建康建立國家,偏安一隅,而眼睜睜的看著「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對於當時的有識之士來說,北伐,是人生的第一理想。
陳慶之從小就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他也很想有機會光復中原,建立起封狼居胥的功績,不過他幾乎是沒有機會的——他是寒門。梁武帝這樣形容他的出身:「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在南北朝時期採取九品中正制,出身不好的人,幾乎是沒有什麼機會當上大官的,陳慶之想要北伐,也就是想想而已。
他也是個很現實的人,公元502年,蕭衍稱帝,陳慶之投靠了他,在梁武帝蕭衍身邊做了一個小小的文官,常常陪著梁武帝蕭衍下棋,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陳慶之的這個選擇改變了他的命運。但是等待是漫長的,陳慶之就在蕭衍身邊抄寫、記錄、下象棋,一直幹了20多年,期間他常常散盡家財,召集士人,想要有所作為,但不過是一天繼續一天的平凡罷了。
公元525年,已經41歲的陳慶之抓住了一個不能算作機會的機會:用2000人護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以此來騷擾魏國。魏國是當時北方的大國,擁兵百萬,蕭衍卻僅僅給了陳慶之等人2000多人,可見蕭衍是什麼態度了:基本不把它當個事兒。但是陳慶之欣然領命——他也不是主將,但是帶了一支小部隊。
北魏派出20000大軍前來攻擊梁軍,並且修築工事,阻止陳慶之等人前進。陳慶之身先士卒——雖然他身體差,拉不開硬弓,但是他總是站在隊伍的最前面。由於這個文弱將軍的鼓舞,士兵們一舉攻克了佔據優勢位置且數倍於陳慶之部隊的北魏軍隊。但是最終這次出徵因為豫章王蕭綜投降北魏而失敗,絕大部分梁軍士兵都被殺死,只有陳慶之的部下斬關夜退,全部生還。
這只是白袍將軍的小試牛刀,也是陳慶之第一次展現了自己的軍事能力,他抓住了這個不是機會的「機會」。發現了自己身邊這個抄書匠居然有這樣的軍事能力,蕭衍逐漸開始把陳慶之往軍事領域發展。公元526年,元樹和陳慶之出徵壽春,北魏修築了2座城池來抵禦他們,陳慶之一舉攻克2座城池,並且繼續深入,連續打破52座城池,俘虜敵人7500人。
這一戰,讓陳慶之的軍事才能被蕭衍完全認可,從此放手讓他去打。527年,梁朝與北魏再次發生戰爭,梁朝將軍領著200人擊退了北魏數千人,導致北魏派出15萬大軍前來支援,這時,陳慶之來了,他準備出戰,屬下認為來援一定是精銳,主張先不要出擊。陳慶之說:「魏人遠來,皆已疲倦,須挫其氣,必無不敗之理。」於是歷史上記載下了驚人一幕:
「於是與麾下五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
陳慶之就帶著500人衝進了數萬人的敵軍(是15萬人的前軍,沒有15萬那麼多),居然還把敵軍打得大敗,怪不得毛主席讀了陳慶之的傳記之後也忍不住寫下8個大字「千古之下,為之神往」第一仗就被陳慶之的500人嚇得半死,後面基本就被陳慶之按在地上摩擦了。不過他的隊友們似乎並不怎麼給力,他孤軍深入了。
從春天打到了冬天,連續交戰數百次,這時候又被人包抄了後路,連糧食也不夠了,援軍更是沒有,這時候陳慶之的部下都很喪氣,想要撤兵。陳慶之於是發揮自己的演講天賦,站起來對大家恩威並施的說到:「須虜圍合,然後與戰;若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意思就是說,要打就打一場大的,等到敵人包圍了我們,才能夠一舉全部消滅他們。
陳慶之同時威脅他們:如果想要班師,「慶之別有密敕」,所謂「密敕」,就是畏懼不前他要殺人了!在這個看起來還有幾分瘦弱的白袍將軍的鼓勵、忽悠加恫嚇下,將士們再次對魏軍發起了衝鋒,一連攻克了4個敵人的軍營,然後乘勝追擊,把敵人的13個軍營全部拿下,俘虜敵人3萬多人。
後來陳慶之又在528年陳慶之又以3000人打破魏軍30萬人的圍攻,並依據城池發動反攻,打得北魏皇帝逃離了京城,陳慶之護送北魏皇族元顥稱帝。接下來陳慶之一路作戰47次,攻克城池32座,以一人之力幫元顥重新統一了北魏。
正是因為陳慶之那種以寡擊眾無有不勝,並且遭遇危難總能夠扭轉局面的能力,使得他幾乎成為了敵人的一種「心魔」,於是有了「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的說法,他也因此成為了千古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