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日本人名羅馬字將採用「先姓後名」順序

2021-01-09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訊)

據日本《每日新聞》10月25日報導,日本文相萩生田光一在當天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上透露,相關中央省廳已商定,自明年(2020年)1月1日起,只要沒有特殊原因,政府公文中用「羅馬字」書寫日本人名字時將採用「先姓後名」的順序,要明確姓氏部分時可全部使用大寫字母。據悉各省廳將向相關行業下發通知等,在民間也將廣而告之。

萩生田表示:「不認為此事會立即對企業及一般社會造成影響。各行業可以根據各自的判斷實施。」

所謂「羅馬字」即是用拉丁字母拼寫日語發音的一種表示法。與中國、朝鮮、韓國等按照本國人名讀法,用「先姓後名」的方式拼寫本國人名的方式不同,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便開始模仿西方國家「先名后姓」的寫法。

此前,西式姓名順序已廣泛用於日本的英文期刊、學校教科書和雜誌中,同時也成為銀行信用卡服務和許多私人公司的書寫標準。然而,日本的很多歷史人物的名字在翻譯時卻仍按照傳統的「先姓後名」拼法,令姓名翻譯規則出現混亂。

有關將姓名拼寫順序更改為「先姓後名」的提案乃至行動在日本早已存在,但一直沒有引起官方重視。今年5月份,日本官方終於表態要更改羅馬字中的日本人名順序,並率先將首相安倍晉三的羅馬字寫法從「Shinzo Abe」(晉三 安倍)改成了「Abe Shinzo」。

時任日本文相柴山昌彥當時曾在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上,呼籲各界按照「姓在前,名在後」的形式用拉丁字母(羅馬字)拼寫日本人名。到了9月份,他由與時任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共同提出相關方案,並獲得了通過。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國家語委規範人名拼音書寫規則:確定前姓後名
    國家語委規範人名拼音書寫規則:確定前姓後名 >   今年倫敦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運動服上只要有姓名縮寫,都將是標準的漢語拼音縮寫:前姓後名。
  • 我國人名拼音拼寫將有國家標準:姓在前名在後
    北京日報訊(記者劉昊) 中國人的姓名用漢語拼音拼寫將很快出臺國家標準,今後無論是國際會議、還是護照填表,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人名,必須姓在前,名在後。 雖然漢語拼音是國際上將漢字轉寫成外文的國際標準,但卻一直沒有得到國人足夠的愛護,尤其是在中國人名的拼寫上。
  • 人名漢語拼音拼寫國家標準將出臺 姓在前名在後
    中廣網北京11月28日消息(記者劉玉蕾)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中國人的姓名用漢語拼音拼寫將很快出臺國家標準,今後無論是國際會議、還是護照填表,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人名,必須姓在前,名在後。
  • 連日本人都會念錯的日文名字?教你怎么正確讀日本人名
    日本人名的讀法有多難?難到日本人在填寫表格中的姓名時都需要標上讀法。許多小夥伴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也感嘆,即使記住了大量單詞和語法,還是會遇到不會讀的日本人名。本期我們就一起來吐槽一下日語人名為什麼這麼難讀,以及了解怎樣有效記住日本名字的讀法。
  • 3000人名地名生僻字進字庫 字庫漢字將超7萬個
    昨日,本報記者獨家從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方正電子」)獲悉,方正電子確定承擔「中華字庫」中第17包「當代人名地名用字搜集與整理」和第20包「字庫製作一:中間字庫、宋體楷體等成果字庫」項目研發,前者預計會收集人口信息中3000個左右未編碼生僻字,該項目在明年年底完成後,可以有效解決取名生僻字在經濟社會中難通用的問題。
  • 3000人名生僻字將入字庫
    3000人名生僻字將入字庫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5.26 星期二 生僻字人名困惑多    連日來,不少市民通過手機簡訊向記者訴苦,原因是用生僻字起名帶來不少麻煩。手機尾號8426的市民稱,他為了給外孫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在字典上查到一個字,就是王字旁加一個比較的 「比」字,念作「pin」。可恨的是,電腦、手機中都沒有這個字,後來只好改名,另寫為「品」了。
  • 姓氏與人名
    說到一個人的姓名,其實往往是有姓有名,姓和名緊密聯繫,構成一個人的完整的姓名。這在我們華夏民族的漢文姓名裡是這樣,在其他如英文、法文、俄文等外文名字裡也不例外。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名字總離不開姓氏。姓氏是一個家庭的延續,一個人姓什麼,往往也就表明了你是屬於哪個家族的人。因此,一個人姓什麼,往往是由我們的家族決定的,也不是我們在起名字時可隨便更改的。
  • 日本修改英文姓名書寫順序 被質疑是否有必要
    日本政府6日決定,修改官方文件中日本人英文姓名的書寫順序,由「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在6日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提議改變日本人英文姓名書寫順序,獲得閣僚認可。柴山在會後記者會上說:「全球化社會,認識到人類語言的多樣性日益重要。用英文書寫日本人姓名時,最好遵照日本傳統。」
  • 我國首部《中國人名漢語拼音拼寫規則》將出臺-搜狐新聞
    我國首部《人名漢語拼音拼寫規則》將出臺,專家認為——  文學人物譯名應有意譯空間  王蔚  最近,網上流傳一則「武俠人物英文名對照表」。據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負責人介紹,我國首部《人名漢語拼音拼寫規則》即將出臺,中國人名的漢語拼音拼寫方式將予以統一,以改變現在人名翻譯上經常容易出現的諸如姓與名秩序顛倒、亂用連接符號、字母大小寫錯誤等混亂現象。
  • 四字名字怎麼取好聽?想要用父母雙姓應該怎麼取名?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給孩子取4個字的名字,4字名字怎麼來的呢?除了少數民族的名字和傳統留下的複姓加雙字,現在很多人在給孩子起名還會用爸爸的姓加一個媽媽的姓然後再加個有意義名字,就成了四個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怎麼用父母的雙姓來取名。我們先來看幾個四字明星的例子。
  • 世界主要語種人名淺析(日語人名篇)
    中國有十幾億人口,主要姓氏不過一百多個,因此中國自古就有「百家姓」之說,但日本姓氏總數竟然高達數萬個。目前日本排名前三的大姓依次是佐藤、鈴木和高橋。日語中有長達十二個字的姓,如「籠谷懿俯舍仰隸裡小也弘光」,也有長達七個字的姓,如「大身狹屯倉田部」,當然,這些姓氏極為生僻,極少使用。
  • 日本零食貝貝星點心面明年將更換卡通形象
    人民網東京12月15日電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食品製造商oyatsu company 13日宣布,其旗下著名零食「貝貝星點心面」的經典形象「小貝」、「小比」將在今年退出歷史舞臺。明年1月起,貝貝星點心面將啟用新的卡通形象。 其中,男孩「小貝」於1988年第一次亮相,是貝貝星點心面第二代卡通形象。2000年,女孩「小比」作為「小貝」的妹妹登場,配合不同口味,貝貝星的包裝也更加豐富。 貝貝星點心面目前在日本國內外年銷售量可達2億袋。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小貝作為卡通形象已經活躍了快30年了,因此決定明年引退。
  • 日本最好聽的三個姓,這些姓氏的人,不好好起名簡直愧對列祖列宗
    其實日本人姓名的順序和中國相同,都是姓在前名在後,不過日本姓名字數常常比我們多,單一個姓氏就可能達到兩三個字甚至更多。看多了抗日劇,很多人印象中日本人的名字多是「佐藤」、「齋藤」、「小泉」什麼的,但實際上日本姓氏數量有十幾萬個,日本只有一億多人口,平均一個姓只有幾百人。
  • 給男孩起好聽的英文名字,就要採用西方的方式
    【外國人英語姓名的小常識】英文姓名一般結構為:教名+自取名+姓。如:taylor alison swift[泰勒·艾莉森·斯威夫特]。但在很多場合中間名往往忽略去不寫,如taylor swift,而且很多外國人更喜歡用暱稱取正式教名。上述教名和中間名又稱個人名。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二簡字」又為何被廢除?有專家解釋稱:「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在現今我們還是可以接觸到極少數的二簡字,如「桔子」是「橘子」的二簡字。 但漢字中絕大部分是形聲字,如「忠 」字中的「心」是「形旁」,表示了字義,「中」是聲旁,表示字音,將其再簡化,也就會失去它的字義等部分。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基督教文化圈用羅馬字、希臘正教用希臘文字、俄羅斯正教地區用西裡爾文字、猶太教文化圈用希伯來文字、伊斯蘭教文化圈用阿拉伯文字、儒家文化圈用漢字,可見世俗世界多有套用「聖典」文字的意識。自戰國時代起,漢字逐漸傳播到境外。有調查顯示直到今天,越南語約90%的詞彙、韓語約70%的詞彙來自漢語。在越南和朝鮮半島,漢字均已經先後被取代,甚至漢字20世紀在中國的遭遇也是一波三折。
  • 日本明星的暱稱都是怎麼來的?
    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來談一談日本明星的中文暱稱的由來!日本當紅的明星都有許多暱稱,除了日本「原版」的暱稱之外,中國的粉絲還會給他們起中文特有的暱稱。有很多暱稱都是來自音譯,小編看了之後不禁讚嘆網友寶寶們腦洞好大。以下明星的暱稱你都聽說過嗎?
  • 賀平︱國際日本研究的轉譯與對譯
    日文人名的翻譯不免老生常談,但仍是事故多發的重災區。由於日文發音特點,同一個羅馬音有可能對應數個日文漢字組合。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國際日本研究的譯校者和責任編輯似乎對此並無了解。因此,這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意識問題和常識問題。由此造成兩大類的誤譯。一是將日文人名的羅馬拼音按一般歐美人名的慣例作音譯處理,且未能將姓和名的位置復原成日本人名的正常順序。
  • 日本人怎樣取名字:戰敗後對漢字的使用大加限制
    例如有一位美女,既做模特,又搞拳擊,名叫「高野人母美」,姓高野的父母給她起如此大名,是希望她比別人更美,比母親更美,我們就只有望洋興嘆了。又例如「麻衣」。我們用麻字,麻子、麻疹、麻痺、麻煩、肉麻、一團亂麻、麻稈打狼、瘦得像麻稈、披麻戴孝,只有麻姑搔背麻辣燙好些罷,而日本人對「麻」自古有很好的印象。直至戰敗前,大麻和稻米這兩種農作物是鼓勵種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