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媽郭嬋
兒子今天放學對父母說話很不客氣,沒事找事的節奏。寫作業很拖拉不說,語氣很不耐煩,平時1個小時做完的作業拖到2個小時。
正好奶奶來我家,兒子就衝奶奶發脾氣,奶奶不搭理他,他就挑事非得跟奶奶說話。
寫作業的過程把媽媽氣得夠嗆,有個題他不會來問我,我簡單明了的告訴他答案了,兒子非得做個錯的在試卷上,就是沒事找事,欠抽了。哎!
寫完作業穿衣服出門上興趣課,那個慢呀,慢還語言挑釁,什麼愛、自由、不控制、正面管教、覺察自己之類技能,媽媽此刻都不會了,啥也不管用,只想打他!
我不想在家發飆,因為奶奶在的話,不好與孩子溝通,不是怕奶奶參與管教孩子,而是經驗告訴我,親子溝通就親子之間進行,周圍一堆人不方便。
一出門我就開始發飆了,故作鎮定地問兒子:「兒子,啥毛病?找什麼事?」
兒子:「媽媽,今天在學校上體育課,同學A不停地說話,隔著我和前面的女同學說話,我好煩啊」
媽媽:「哦?」
兒子:「我打算告訴老師,可每次要告訴老師的時候,老師正好忙著,我就沒法告訴老師。」
媽媽:「原來這樣。」
兒子:「本來我就挺生氣的了,又發生了一件事。」
媽媽:「什麼事?」
兒子:「同學B把我拉他後面站隊,老師又過來把我排到前面站隊,同學B又來拉我,煩死了。」
媽媽:「兩個事讓你煩。」
兒子:「這兩個事沒發生的時候,我已經挺煩的,又發生這兩個事,所以我回家才發脾氣,我都忍很久了。」
媽媽:「你這樣一說我了解了,我本來以為你沒事找事,對大人說話太沒禮貌。」
媽媽:「對我來說,從接你放學到出來上課,我的時間都在忙你的事,我的事都幹不了,你還不停的發脾氣。」
兒子:「我發現我想的事太多了,以前能記住的奧特曼的事現在都記不得了。」
媽媽心裡想的:可能剛上一年級,他自己把學習搞的還可以,一定會累啊,兒子思考的事還很多,還有遊戲裡的事,誰知道呢。
媽媽:「記不住奧特曼那些事,怎麼辦?要不複習一下?」
兒子:「沒法複習,等聽同學說就又知道了。」
媽媽想的:可能是奧特曼格鬥的招式或者是融合升級的細節,孩子頭腦中想的事確實夠複雜!
媽媽:「好的。」
我們聊了一路,到了上興趣課的學校,孩子又快樂的去上課了。
本來在家被兒子氣得不行,出門就要教訓他的,他敘述他今天的煩心事,又自己找到了發脾氣的原因,我突然不生氣了,在路上我們還談起了前幾天他發脾氣的事。
媽媽:「前幾天你回家就發脾氣,是不是被同桌C煩的?」
兒子:「是啊」
媽媽:「我這幾天給你讀米小圈上學記才知道,班級裡的很多同學都有煩心事,很多同學對同桌不滿意,看來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有煩心事。」
兒子:「是啊」
媽媽:「你沒發現媽媽現在承受能力強了嗎?我現在有時能受得了你發脾氣了。」
我心理有劇情,我抱持不了孩子衝我發脾氣,我會認為被攻擊了,我會下意識的還擊。現在有點改變,知道了不是孩子有問題,是我自己的問題,遇到孩子有情緒時承受能力強了。
很慶幸兒子和我還能溝通,好再兒子會講述遇到的煩心事,找到情緒不穩定的原因。了解了事情經過,我對兒子在家找茶的事就不氣了。
孩子最親媽媽,媽媽不抱持他的情緒,他跟誰發飆去?
01
見不得孩子哭和發脾氣
有沒有跟我一樣的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和發脾氣,孩子對媽媽語氣不夠好,愛答不理,或者哭鬧等,媽媽立馬情緒失控,想反擊孩子。
我一直這樣,孩子發飆我就情緒失控,想讓孩子馬上停止,並且永遠對媽媽態度友好,語氣和善,表情愉悅。
我現在知道這是自己的問題,可能與我的童年有關,覺得被孩子攻擊了,想攻擊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
這種心理是覺得孩子發脾氣哭鬧是攻擊媽媽,不愛媽媽了,媽媽覺得孩子應該是完美小孩,重要的是永遠無條件愛媽媽,永遠對媽媽笑,永遠聽媽媽話。
多麼完美的自戀,居然要求孩子完美的愛著媽媽!
這是典型的角色倒置,本來是媽媽愛孩子,抱持孩子的情緒,現在反過來要孩子抱持媽媽的情緒。
孩子天生愛父母,當然會抱持媽媽的情緒,把自己的能量抑制住,接受媽媽對自己的完美要求。
這樣的孩子能量不高,一部分能量要去「養」媽媽,供養媽媽,讓媽媽快樂一點。
02
孩子的能量「養」媽媽,兩敗俱傷
孩子抱持媽媽的情緒,就等於身體裡拖著包袱,不一定能顯現出來,但是在未來的某一天會顯示出弊端,親子關係一定是不融洽。
媽媽要求孩子是完美小孩,包容媽媽所有的情緒,對媽媽沒有好處,媽媽不會成長,也不會有獨立和真正的幸福。媽媽的情緒自己負責就不一樣了,媽媽可以改變,變得心理強大。
03
媽媽為什麼情緒失控?
媽媽童年與自己媽媽的互動模式形成了大腦迴路,這些迴路有快樂有恐懼,有的事情在童年形成了強烈的情緒體驗,它被刻到了生命深處。
長大後遇到相似的體驗,那種情緒從生命深處發出,不容你反抗和辨別,全部成自動化模式。
除了童年與媽媽的互動模式,還有你的一切經歷,都沉澱在生命裡,它們化學反應出了你現在特有行為模式。
你不知自己為什麼這樣,因為這是你的經歷沉澱,它很隱蔽,它的特點就是自動化。
04
媽媽改變自己的方法
方法有很多,花錢花精力去上心理課,那是少部分人的菜,現在就說最簡單經濟的三個方法。
觀察你的情緒,這是最簡單經濟的方法,不是百分百有效,但是值得你一試。觀察情緒的來去起伏,可以緩和緊張的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情緒穩定。從當下開始培養自己的成長心態,成長心態就是從身邊所有事物中觀察,看看有什麼可學的,看看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厲害一點。或者跟我一樣看書治癒,我反覆讀了好幾遍李雪的《走出劇情:活在人生的真相裡》,這本書直接揭露真相,對孩子哭鬧失控的媽媽有療愈作用,多看幾遍很可能讓媽媽從「坑」裡出來。05
結語
我從生氣到理解,再到反思,等兒子上興趣課的時間寫了這篇文字。如果有媽媽跟我一樣,看到孩子哭鬧發脾氣,就失控攻擊孩子,那就經常觀察自己的情緒、養成成長型心態、看看李雪老師的《走出劇情:活在人生的真相裡》。媽媽每天多提升自己一點就有多一點的歡喜,順便還能讓孩子成長的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