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憶文
經觀財經眼專欄作者
提到「三隻松鼠」,很多吃貨們都了如指掌,不僅僅因為它「堅果大王」的身份,更因為它是第一家上市的網際網路零食品牌。
近幾年,憑藉可愛的包裝風格和豐富的產品品類,三隻松鼠俘獲了一大波年輕消費者的心。「吃貨」們不僅僅捧場了三隻松鼠的銷量,更是硬核支撐起了三隻松鼠的股價——2019年上市不到半年,三隻松鼠的漲幅就達到驚人的269.14%。
但是,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是,進入2020年以來,三隻松鼠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煩——業績出現「變臉」的徵兆,股價也遲遲不能上漲,讓人有點懷疑當年元氣滿滿的「三隻松鼠」,已經一蹶不振生了病。
8月21日,三隻松鼠終於公布了它的2020年半年報,營收52.52億,同比增長16.42%,實現淨利1.88億,同比下滑29.51%,實現扣非淨利1.53億,同比下滑41.37%。
按單季度業績來看,三隻松鼠今年的二季度是業績更慘的時刻。根據財報數據,今年一季度實現淨利潤1.88億、實現扣非淨利潤1.85億;而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88億、實現扣非淨利潤1.53億。
從同比增速來看,今年二季度單季度營收增長11.92%、淨利潤暴跌101.10%、扣非淨利潤更是暴跌310.62%,三個月以來沒賺到一分錢,還倒貼了3135萬進去。
業績不給力的背後,三隻松鼠的問題出在哪兒,是因為疫情嗎?
疫情表示,我不能背這個鍋。要知道,老牌競爭對手良品鋪子2020年二季度營收也有所下滑(17億,比一季度減少2億),但人家仍然有7000多萬的淨利潤在手,雖然比一季度下滑了23%,但是不至於像三隻松鼠這樣墮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所以,三隻松鼠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了。
仔細看一下利潤表裡的數據,可以發現,最大的包袱來自於高企的營銷費用,這其中又以數額龐大的「平臺服務費」最為辣眼——2020年上半年,三隻松鼠支付的平臺服務費就達3.98億,佔銷售費用的39.80%,比2019年上半年的18.9%增長了一倍。
除此之外,期間費用全線上漲,公司上半年管理費用達1.16億元,同比大增63.91%。財報顯示,公司職工薪酬為6166萬元,同比增長59%;存貨報廢為1778萬元,同比增長194%。
三隻松鼠解釋稱,職工薪酬的增加,是要保障新業務板塊發展,引入人才所致;存貨報廢增加,主要因為疫情期間存貨過多導致。
但是這裡又不免引出新的疑點了,疫情期間,大量新開店鋪無法步入正軌,存貨也出現了集中報廢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三隻松鼠在線下依然在招兵買馬,快速擴大展業規模,究竟圖個啥?
根據數據來看,上半年僅僅加盟形式的聯盟小店就增長到了478家,較2019年末淨增200家,包括投食店,聯盟小店這些新業態都在兇猛下沉,疫情因素尚未消退,它們的盈利模式真的確定了嗎?
不可否認,在疫情期間,各大零食品牌都在聚焦線上零售,線上資源競爭激烈,三隻松鼠銷售費用的增長恐怕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在線下跑馬圈地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別忘了,現階段整個休閒食品市場19%的份額在線上,剩下81%的份額還在線下。投入大量資源和資金取得所謂的「先發規模優勢」,實際上又返回到了當年休閒零食企業搶奪線下流量,建立低效消費場景的老命題——更何況疫情導致物流運輸成本在中長期面臨上漲,這條路真的能走得通嗎?
更為令人詬病的是三隻松鼠的毛利率,我們拿2019年的數據來對比觀察,良品鋪子毛利率31.87%,三隻松鼠毛利率 27.80%,好想你毛利率 27.62%,來伊份毛利率 43.85%。三隻松鼠基本是和好想你處於同一檔水平,在行業中墊底。
好想你主做紅棗,而三隻松鼠的主業卻是堅果,兩個產品不是同一概念,其實要比還是比來伊份和良品鋪子,後兩者的毛利率都超過了30%,這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三隻松鼠雖然建立了豐富的SKU,但是依然還沒有擺脫低毛利堅果產品帶來的盈利能力掣肘。
舉個例子,近幾年來,三隻松鼠的堅果業務貢獻了營收和淨利潤的比例都在五成左右,與此同時良品鋪子只有兩成,雖然兩家堅果的毛利率都不高,但是人家良品鋪子還有毛利率超過40%的速食山珍和果脯頂著啊,反觀三隻松鼠,在燒了那麼多錢培育品牌之後,我們沒有看到一類足夠賺錢,撐得起品牌溢價的產品能夠「放量」打下市場。
這無疑就給愛折騰的「松鼠」頭上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堅果行業沒有壁壘,定價低了,毛利率低,定價高了,別人就趕來收割你的市場,三隻松鼠沒有別的優勢,只能靠所謂的「品牌人格化」,所謂的「網際網路基因」不斷燒錢鞏固市場,不斷重複強化消費者心智,這個實際上是很累的,也很不保險——一旦在短時間內消費者的口味和喜好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堅果市場供應發生重大改變,三隻松鼠基本上是沒有防禦的辦法的。
既然毛利率低,產品不賺錢,那麼三隻松鼠應該怎麼做?其實CEO老章提出的「泛娛樂化」戰略的確是一個方向,三隻松鼠圍繞網紅、IP和二次元來實現品牌的IP化和人格化,的確也打造出了不錯的IP,甚至是大規模投鑽展和直通車,這些都沒什麼錯,本質上就是用品牌建立顧客忠誠度,只要顧客忠誠度有了,毛利率低點那麼也不怕,畢竟三隻松鼠要的是復購率。
但是我覺得,在品牌達到一個相對的高點之後,三隻松鼠其實更應該關注一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不能總是低價打折來吸引客戶吧,不能總是燒錢做流量入口,做淘寶直通車吧。按照三隻松鼠的發展速度,粉絲與粉絲分享和傳播的邊際效應是越來越弱的,在這種時候跟良品鋪子、來伊份陷入線上促銷的纏鬥,可能不會再有太大的意義——別忘了你的毛利率是拼不過人家的,而錢卻是可以任性燒完的。安安穩穩的傳播自己的堅果,順帶把其他產品的質量搞上去,讓別人自然願意來吃,這難道不香嗎?
除此之外,線下渠道的擴張節奏也有必要控制一下了,三隻松鼠是線上出身的,對於線下發展「痛楚」的理解可能沒有多數同行來的深刻。直營門店和加盟門店之間到底有沒有那麼強的協同性?怎麼樣進行線上線下互相的引流?如何跳出傳統品牌多層分銷鋪貨模式,直接打通零食供應鏈及銷售鏈條,提升運營效率?對於很多場景新零售實體來說,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對於本就業績承壓的三隻松鼠來說,想必壓力更為巨大。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一句話,「三隻松鼠就是一個包裝精美,服務周到,價格便宜,口味很一般的堅果類品牌」。我想,這大概也就是「三隻松鼠」如今窘境的最貼切寫照了——瞬息萬變的網紅經濟時代,三隻松鼠可能是對消費者看的最清楚的,但這並不代表三隻松鼠就看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