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之間「嫉妒殺」:一代名師毒殺音樂天才,莫扎特是怎麼死的?

2021-01-10 燕山小春秋

郭德綱說過,「只有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

同行是冤家,這在古今中外都不例外,莫扎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也沒有躲過這種同行間的「嫉妒殺」。

莫扎特不單是音樂史上的天才,在人類文明史上,他也是百年不遇的天才。

他5歲首次作曲,6歲開始在父親帶領下,和姐姐一起,到歐洲各國巡演並大獲成功。

1764年,年僅8歲的莫扎特,創作了自己首部交響曲——《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1772年他就被任命為薩爾茨堡宮廷樂師。

在莫扎特短短35年的人生裡,他共完成了600餘部音樂作品,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音樂體裁,包括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還有大量的器樂小品和獨奏曲。

可是天才莫扎特,沒有逃過同行「赤裸裸的仇恨」。

1791年9月,莫扎特結束布拉格之行,而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9月30日,他親自指揮歌劇《魔笛》首演。

兩個月後,莫扎特已經臥病不起,12月5日,這位確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天才,與世長辭。

莫扎特離世時,狀況非常悽慘,他身體無法動彈、浮腫得厲害,1791年12月31日出版的《音樂周報》這樣寫道,「因為他的屍體腫大,所以人們認為他是被毒死的。」

依照當時醫療水準,關於莫扎特的死因,終究無法留下更多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莫扎特死狀不尋常,死因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莫扎特去世幾十年後,1830年,「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創作了《莫扎特與薩列裡》,在這部充滿懸疑陰鬱氣氛的劇作中,給莫扎特之死做了如此論斷——薩列裡邀請莫扎特用餐,趁機向他的食物中投毒。

戴啟篁先生曾經翻譯過《莫扎特與薩列裡》,當時還稱作《莫扎特與沙萊裡》。

這位「薩列裡」或者「沙萊裡」,即安東尼奧·薩列裡(Antonio Salieri),是與莫扎特同時代的作曲家,同樣成就非凡,貝多芬就是他的學生。

薩列裡曾在四代哈布斯堡皇朝中供職,負責維也納音樂事務,並且擔任宮廷樂隊長。

1786年,莫扎特創作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首演,轟動整個維也納,他也走進哈布斯堡皇朝的美泉宮,和薩列裡成為同僚,同時也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把薩列裡視作殺害天才的兇手,並非胡亂猜測。

莫扎特曾經在日記中寫道,他經常頭疼、嘔吐,並出現精神恍惚,這使他心情沮喪,覺得自己「時日已經不多,一定是被人下毒了」。

而且,莫扎特的遺孀康斯坦澤·莫扎特(Constanze Mozat),也證實丈夫去世前幾個月,曾在維也納普拉特公園約她見面,當時莫扎特痛苦地說,「我活不長了,我肯定被人下了毒!我無法擺脫這種想法。」

最直接的證據,來自薩列裡本人。

莫扎特去世後,一直有人懷疑,薩列裡妒恨他的天縱之才,處處排擠仍嫌不夠,最後,直接投毒。

對於這種說法,薩列裡始終不做評價,並且,他還參加了莫扎特的葬禮。

但是,薩列裡在晚年時,卻向周圍親友說,確實是自己毒死莫扎特,其中一位聽眾是貝多芬的侄子卡爾·貝多芬(Karl van Beethoven)。

不過,即便薩列裡親口承認毒殺莫扎特,這在後世也引發出很多爭議。

安東尼奧·薩列裡在當時音樂成就很高,長期在宮廷擔任要職,沒必要嫉妒莫扎特;如果非說薩列裡因嫉妒殺人,那麼,他的學生裡天才輩出,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哪個不是天才,薩列裡只嫉妒莫扎特一個?

貝多芬還特意說過,絕不相信自己的老師會殺死莫扎特。

另外,同時代劇作家朱佩塞·卡帕尼(Giuseppe Carpani)為薩列裡辯護說,在長期被世人指責下,晚年薩列裡心理壓力過大,已經神志不清,承認毒殺莫扎特,只是他為了解脫的激憤之詞。

莫扎特之死,至今迷霧重重,而薩列裡投毒殺人,也一直僅僅是猜測,並沒有真憑實據,但是,他英年早逝、天才隕落的事實,足以使得悲痛扼腕之情彌散於歷史長空。

我們只能相信,莫扎特已經永生在音樂中。

相關焦點

  •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歲英年早逝,同時代大師被人「污衊」毒殺神童
    在欣賞《夜之後》這首經典詠嘆調之際,有沒有想過能夠譜寫如此絕妙樂章的天才作曲家是怎麼死的呢?Diana Damrau於皇家歌劇院(倫敦)演唱經典的《夜之後》在研究莫扎特死因時,有一種起源甚早、流傳甚廣的說法,這位才35歲便英年早逝的天才音樂家是死於毒殺。
  • 我們為什麼需要莫扎特?
    在世界音樂史中,被冠以「天才」的作曲家頗多,但真正能當之無愧「天才」稱號的非莫扎特莫屬。一位只活了35歲的作曲家,至今仍被廣大音樂愛好者作為音樂藝術的化身來崇拜和敬仰,實屬難得。我們需要莫扎特來撫慰心靈。一個已經逝去了二百餘年的生命,為何能得到後人如此深重的懷想?愛因斯坦「死亡就是我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這句話,也許是對莫扎特的最高評價。
  • 世上的天才十幾歲就成名了,他就是莫扎特,音樂小神童
    對於莫扎特,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對於學習鋼琴的人來說更是熟悉的,學習的很多曲目都有莫扎特的曲子,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音樂造詣很高,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他。莫扎特的人生雖然很短暫但是她也經歷了幾個時期。父親是宮廷小提琴師,在4歲時,父親就給他灌輸音樂知識了,再瞧瞧我們四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回到正題,下一年莫扎特就開始創作曲子了,果然天才的動手能力不是我們平凡人能夠想像的,三歲能杯唐詩三百首也沒他厲害。小小人兒有大力量,所以他從小就有音樂神童之稱。
  • 究竟是誰害死了莫扎特?
    就在這時,莫扎特出現了。這位從童年起就技驚四座的音樂天才,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才華愈加光彩奪目。坐在鋼琴前的莫扎特技壓群雄,出自莫扎特之手的音樂作品無比驚豔—這讓薩列裡黯然神傷:該怎麼扳倒時刻危及著自己宮廷樂師地位的天才?天不助人人自助,薩列裡開始動用自己的權力阻礙莫扎特的發展。
  • 揭秘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成名之路與死亡之謎:因父成名,卻因情而死
    一到慕尼黑,老莫扎特就忙著四處宣傳他的兩個天才神童,「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奧波德?莫扎特先生的男女公子才藝驚人……年齡尚不足七歲的男童,將彈奏鋼琴、管鍵琴及提琴奏曲。之後,將用布覆蓋住鋼琴鍵盤而伴奏交響曲,其音樂演技與未用布覆蓋者無差異……」老莫扎特故意包裝小莫扎特能以神童的面貌出現在歐洲及上流社會,全賴老莫扎特的設計和宣傳。
  • 莫扎特死亡之謎?
    莫扎特為何會死?因為生病嗎?可能是,可能也不全是,今天想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莫扎特的死亡之謎。我曾經看了一本名為《遇見莫扎特:從神童到大師的音樂人生》的書,這本書使我對莫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原以為他只是個會彈琴的音樂神童,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個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的天才。
  • 世界上最偉大卻英年早逝的音樂天才,如果他們活到八十歲
    古今中外,無數不同領域的天才,推動著各行各業的迅猛發展。每個領域的偉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偉人的出現,能深深影響整個人類文明,有時能推動一整個領域快速前進幾十年甚至數百年,而理所應當,這些領域的巨人,會流芳千古,永遠為後世傳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正是音樂領域的兩位極其偉大,但遺憾英年早逝的天才。他們的早逝,是全世界音樂發展的巨大損失,讓人痛惜。
  • 印度莫扎特:《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背後的音樂天才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海報拉曼原名A.S.但是讓小小的拉曼心甘情願在父親的工作室幫忙,並非是對鋼琴的喜歡或者對音樂的著迷,而是父親偶然從新加坡買回來的音樂合成器。每當閒暇時,他就會研究擺弄這個新奇的物件。回想到那段時光,拉曼曾在採訪裡說:"當我還是孩子時,賺取麵包和黃油是音樂對我而言的全部意義,我並沒有對它特別著迷,它僅僅是一份工作罷了。但我愛上了音樂合成器,它就像個禁忌的玩具讓我著迷。"
  •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是誰害死了他?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是誰害死了他?1762年9月,在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位年僅6歲的兒童在熟練地演奏歐洲古典名曲。這一消息傳到奧地利皇宮,引起了整個皇室的震動,奧國女皇親自邀請這位小演奏家到皇宮演出並給子嘉獎。
  • 莫扎特和他的歌劇:通過透視莫扎特幾部最偉大的作品還原真實的他
    被世人稱為音樂神通的莫扎特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創作了六百多部音樂作品,他最偉大的作品是什麼?莫扎特再神奇也不過是個人並不是只能仰望的天才,對於莫扎特和他的音樂,我們又存在著哪些誤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英國人大衛·凱恩斯所著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劇》。
  • 電影賞析《莫扎特傳》:痛苦源於內心的邪惡,而非上帝的安排
    王權當道的時代,保持著自己天性的天才活不下來,哪怕他能寫出全人類都喜愛的樂章。如今,或許我們可以把希望放在web2.0的廣袤長尾,若有如此才華,在這速食的年代或許根本也不用靠真實接觸的學生養活。相同的前提是,他能平衡得了多年的付出、高傲的自尊和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
  • 莫扎特:讓我們知道,只有善待別人,我們的人生才會活出大境界
    所以他向一位神父懺悔,他自己講了在非常多年以前,他因為特別嫉妒一個天才的作曲家,那個天才的作曲家就是莫扎特,因為嫉妒他,所以傷害了他。薩列裡說,在30多年以前,薩列裡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裡面擔任宮廷首席樂師,但是到莫扎特來到維也納,莫扎特當時特別的不受到別人的拘束,擁有非常高的才華,想念你的心裡開始感覺到了非常強烈的不平衡。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莫扎特繼承了父親的音樂才能,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能。父親也看到了他身上的這種音樂天賦,於是從小開始培養,3歲學鋼琴,5歲開始作曲,6歲起即以「神童」身份在維也納、慕尼黑以及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各國旅行演奏。在這樣的鍛鍊下,童年的莫扎特不僅是鍵盤高手,還拉得一手好提琴。
  • 音樂界的曠世奇才——莫扎特的死因之謎
    1751年1月27日,莫扎特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的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他的父親裡奧波爾德是那座城中宮廷天主教樂團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個作曲家,並擁有絕對的音感。他的母親也是熱愛音樂,會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小時候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古典大師三重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如今最知名的長笛協奏曲、圓號協奏曲和單簧管協奏曲中,幾乎都有莫扎特作品。他當然不可能會擺弄這麼多樂器,基本上都是被朋友們逼著寫出來的。當年他的友情之作,如今造福一代一代小眾樂器家們。《慢板與迴旋曲》K.617莫扎特最心愛的朋友,是他精神上的父親,「海頓爸爸」。海頓比他大24歲,亦師亦父。在那個年代,只有海頓真正認識莫扎特的才華,他對莫爸爸說,你兒子是最天才的音樂家。如今大眾知道海頓,是因為他寫了德國的國歌。其實海頓的功績遠不僅在此,他是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的創始人,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爸爸」。
  • 莫扎特逝世227周年,這些關於他的作品你都看過沒?
    227年前的12月5日0時55分,尚未完成《安魂曲》的莫扎特離奇死亡,35歲的音樂神童英年早逝,而其至今未明的死因也為他更添一份傳奇色彩: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面對世人質疑與宮廷排擠時的堅持與叛逆,成為了藝術作品最佳的改編對象。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另外,在海頓的音樂創作中很明顯地反映了當時正欣欣向榮的市民階層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他的音樂充分表現了輕鬆、幽默的性格,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沒有表露任何感情問題困擾的痕跡,表現出一種藝術的超脫,音樂創作幾乎完全超越了現實。 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他靈性十足,人稱「音樂神童」,1781年,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自由作曲家。
  • 海頓:他是世界音樂大師莫扎特老師,也是音樂的奠基人
    海頓:他是世界音樂大師莫扎特老師,也是音樂的奠基人 2020-11-26 00:00
  • 一個粉絲的自白:《搖滾莫扎特》為什麼讓人瘋狂
    音樂劇從莫扎特17歲開始講起,直至35歲英年早逝,再現了脫離神童光環後的莫扎特闖蕩音樂界時面臨的機遇、誘惑、嫉妒和重重艱難。劇中的莫扎特身穿紅黑相間的蕾絲西服,眼化朋克風煙燻妝,華服下掩藏著一顆現代人的靈魂,猶如一位「搖滾巨星」。
  • 音樂,能夠幫助治病,效果最顯著的是莫扎特鋼琴曲
    音樂療法,靠譜且有效 音樂療法,或許大家並不感到陌生。但是,如果討論音樂療法的效果,對於普通人而言,諸如音樂改善情緒、提升記憶、幫助入睡之類,容易理解,甚至自己就是實踐者。如果提及音樂可以緩解手術疼痛、能夠治療癲癇,在手術室放音樂,而且還搞出莫扎特效應,是不是會產生少許的奇特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