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說過,「只有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
同行是冤家,這在古今中外都不例外,莫扎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也沒有躲過這種同行間的「嫉妒殺」。
莫扎特不單是音樂史上的天才,在人類文明史上,他也是百年不遇的天才。
他5歲首次作曲,6歲開始在父親帶領下,和姐姐一起,到歐洲各國巡演並大獲成功。
1764年,年僅8歲的莫扎特,創作了自己首部交響曲——《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1772年他就被任命為薩爾茨堡宮廷樂師。
在莫扎特短短35年的人生裡,他共完成了600餘部音樂作品,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音樂體裁,包括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還有大量的器樂小品和獨奏曲。
可是天才莫扎特,沒有逃過同行「赤裸裸的仇恨」。
1791年9月,莫扎特結束布拉格之行,而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9月30日,他親自指揮歌劇《魔笛》首演。
兩個月後,莫扎特已經臥病不起,12月5日,這位確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天才,與世長辭。
莫扎特離世時,狀況非常悽慘,他身體無法動彈、浮腫得厲害,1791年12月31日出版的《音樂周報》這樣寫道,「因為他的屍體腫大,所以人們認為他是被毒死的。」
依照當時醫療水準,關於莫扎特的死因,終究無法留下更多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莫扎特死狀不尋常,死因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莫扎特去世幾十年後,1830年,「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創作了《莫扎特與薩列裡》,在這部充滿懸疑陰鬱氣氛的劇作中,給莫扎特之死做了如此論斷——薩列裡邀請莫扎特用餐,趁機向他的食物中投毒。
戴啟篁先生曾經翻譯過《莫扎特與薩列裡》,當時還稱作《莫扎特與沙萊裡》。
這位「薩列裡」或者「沙萊裡」,即安東尼奧·薩列裡(Antonio Salieri),是與莫扎特同時代的作曲家,同樣成就非凡,貝多芬就是他的學生。
薩列裡曾在四代哈布斯堡皇朝中供職,負責維也納音樂事務,並且擔任宮廷樂隊長。
1786年,莫扎特創作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首演,轟動整個維也納,他也走進哈布斯堡皇朝的美泉宮,和薩列裡成為同僚,同時也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把薩列裡視作殺害天才的兇手,並非胡亂猜測。
莫扎特曾經在日記中寫道,他經常頭疼、嘔吐,並出現精神恍惚,這使他心情沮喪,覺得自己「時日已經不多,一定是被人下毒了」。
而且,莫扎特的遺孀康斯坦澤·莫扎特(Constanze Mozat),也證實丈夫去世前幾個月,曾在維也納普拉特公園約她見面,當時莫扎特痛苦地說,「我活不長了,我肯定被人下了毒!我無法擺脫這種想法。」
最直接的證據,來自薩列裡本人。
莫扎特去世後,一直有人懷疑,薩列裡妒恨他的天縱之才,處處排擠仍嫌不夠,最後,直接投毒。
對於這種說法,薩列裡始終不做評價,並且,他還參加了莫扎特的葬禮。
但是,薩列裡在晚年時,卻向周圍親友說,確實是自己毒死莫扎特,其中一位聽眾是貝多芬的侄子卡爾·貝多芬(Karl van Beethoven)。
不過,即便薩列裡親口承認毒殺莫扎特,這在後世也引發出很多爭議。
安東尼奧·薩列裡在當時音樂成就很高,長期在宮廷擔任要職,沒必要嫉妒莫扎特;如果非說薩列裡因嫉妒殺人,那麼,他的學生裡天才輩出,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哪個不是天才,薩列裡只嫉妒莫扎特一個?
貝多芬還特意說過,絕不相信自己的老師會殺死莫扎特。
另外,同時代劇作家朱佩塞·卡帕尼(Giuseppe Carpani)為薩列裡辯護說,在長期被世人指責下,晚年薩列裡心理壓力過大,已經神志不清,承認毒殺莫扎特,只是他為了解脫的激憤之詞。
莫扎特之死,至今迷霧重重,而薩列裡投毒殺人,也一直僅僅是猜測,並沒有真憑實據,但是,他英年早逝、天才隕落的事實,足以使得悲痛扼腕之情彌散於歷史長空。
我們只能相信,莫扎特已經永生在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