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稱為音樂神通的莫扎特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創作了六百多部音樂作品,他最偉大的作品是什麼?莫扎特再神奇也不過是個人並不是只能仰望的天才,對於莫扎特和他的音樂,我們又存在著哪些誤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英國人大衛·凱恩斯所著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劇》。
在漫長的音樂史當中,有這樣一位大師的名字我們會經常提起,他就是莫扎特。像莫扎特這樣的音樂大師,他的傳記在市場上是有很多種的,這本傳記可能並不是很專注於描寫他的生平故事,而是通過他主要創作的一些歌劇作品,把他的人生串聯起來。
這本書並不是與市場上那些千篇一律的講莫扎特怎麼怎麼偉大怎麼怎麼天才的書不一樣。首先,從它的技術含量來說,由於歌劇,尤其是莫扎特晚期的歌劇涉及到義大利語、德語,然後原著又是英文,還要翻譯成中文,這種語言之間的互相翻譯,要把意思說準,是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這本書的譯者所做的技術含量是非常高的;其次,莫扎特雖然一生有二十二部歌劇但是他晚期的四部,也就是從1786年的《費加羅的婚禮》開始,這四部是最有名的,而且是歌劇史上非常頂天立地的作品,這是一個喜歌劇時代,以此,作者選材的角度,內容也非常紮實;但是,這本書除了準確和紮實意外,還有一點就是它的新鮮性。
關於莫扎特,每個人都有一些了解,這本大衛·凱恩斯所著的關於莫扎特的一本書,它確實在改變我們很多很多人,尤其是對莫扎特的音樂接觸不是那麼多的人的一個誤解,這個誤解,這本書在開宗明義就已經談出來了,它說「即使是來自崇拜者的評論,也難免帶上局限性的措辭」,然後便舉了幾個例子,它說「被捧上天時,他是古諾口中的聖人莫扎特」(法國作曲家古諾說過莫扎特是聖人莫扎特)「被摔下地時,他又成了蕭伯納憤慨言辭裡『只會寫些蒼白美樂的幼稚神童』(更不尋常的是,1893年,蕭伯納還自覺地崇拜著莫扎特)。」這是兩個極端,大家在評論莫扎特的時候是很不一樣的,而下面,作者又說了一句他自己的觀點,這可以糾正很多人的偏見,他說「人們不允許莫扎特長大成人,他已深陷『音樂男孩』的桎梏中」,這一點,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是喜歡對世間的人與是貼標籤的,比如說貝多芬,一提起他便是樂聖貝多芬,就是強調他與命運搏鬥,他的道德層面的那種感人的力量。一說莫扎特,就是他是神童,他幾歲能彈琴,幾歲能作曲,而忽略了他晚期作品中的那種深度、那種對歌劇這門藝術的不朽的貢獻。
說到這本書,《莫扎特和他的歌劇》,我們來說說歌劇,大多數的人對歌劇這種音樂形式真的是欣賞不來,很難聽得懂。首先第一點,語言難,因為歌劇的語言問題牽扯著故事情節,歌詞再加上翻譯,另外一個就是音樂本身,旋律、和聲、配器、節奏等等,這些東西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它有它自身的含義和它的一套陳述體系,這和我們不一樣,中國戲曲裡鑼鼓點一敲,感覺就出來了嗩吶一吹,帝王將相就來了,但在西方音樂裡面,英國管一出——田園,圓號一出——遙遠的號角,弦樂一出——女主角登場,豎琴一出——感人的時刻就要來了……它有它的語言體系,可是這點對中國人來說又太難了。
最後一點便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西方文化裡的好人,比如說莫扎特的倒數第三部歌劇《唐·喬萬尼》,它被稱為歌劇中的歌劇,劇中的主人公唐·喬萬尼是中世紀西班牙一個尋花問柳的膽大妄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顏無恥但又勇敢機智,他既是一個反面的人物但又具有一些正面的特點,這種人物放在中國就很難對等起來,中國沒有這樣的人物,想了半天,想到了西門慶,但是就算是西門慶的話,我們並不熱愛,我們要批判西門慶,但是唐·喬萬尼這種風流浪蕩子、貴公子,在西方的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這一切都不一樣,所以這就造成了許多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欣賞困難。
這本書和傳統莫扎特的傳記不同,它通過詮釋莫扎特創作的《費加羅的婚禮》、《唐·喬萬尼》、《女人心》、《魔笛》等幾部最偉大的歌劇來還原一個真實的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