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神童成為大師——《遇見莫扎特》

2021-01-10 楠得一鑑

從醫學的角度上來講,有一種方法,可以緩解疼痛,可以改善情緒,減輕抑鬱,可以讓人鎮靜放鬆,有益於睡眠,甚至還可以改善我們的免疫功能,這種方法就是聽音樂。

尼採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我們今天,誰要講的這個人物就是跟音樂有關,哪怕你對音樂一竅不通,你也一定知道這個名字。

莫扎特,古典樂史上的傳奇人物,3歲學音樂,6歲開始作曲,11歲完成第一部歌劇……像貝多芬,還有像巴赫,他們寫過所有的音樂題材,唯一沒有寫過的就是歌劇,但是莫扎特是交響曲、協奏曲能寫,還是歌劇大師。

他說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個人的,我把歡樂注入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歡樂,是的,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遇見莫扎特》封面

【作者介紹】

保羅·詹森(Paul Johnson)

英國知名記者和通俗史學家。他出生於1928 年,高中畢業於一所天主教獨立學校,後就讀於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20 世紀50 年代,他就成為柴契爾夫人的演講撰稿人之一。

他著超過40 本圖書,涉及時政、藝術、宗教、旅遊和歷史等。部分中譯作品包括《知識分子》《摩登時代》《喬治·華盛頓傳》《創作大師》《英雄》《時代的印記》《邱吉爾》《美國的歷史》《藝術的歷史》等。

2016 年,他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以表彰其在文學上的貢獻。

正文部分只有180頁,主要講述的就是莫扎特從神童到音樂大師的美好人生。莫扎特1765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1871年12月5日去世,還不到36歲。莫扎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的一生是充實,沒有虛度過的,甚至可以說他短暫的一輩子活出了別人的兩輩子,甚至更多。

書中講述了莫扎特作為神童的青少年時期,作為宮廷樂師的薩爾茨堡時期,以及作為自由職業音樂家的維也納時期,作者也結合莫扎特音樂的主要題材,包括宗教音樂,室內音樂,歌劇,協奏曲,交響曲等等,列舉了其中重要的作品《G大調弦樂小夜曲》以及他個人的個人最喜愛的作品。

在讀這本書的同時,除了對音樂製作的過程當中的一些了解,我個人也對莫扎特的父子關係,夫妻關係,事業,財務這幾方面,有了新的思考。下面我就這幾個方面跟大家來一起分享,關於莫扎特的奇蹟人生幾個片段。。

一、 原生家庭

在莫扎特的兄弟姐妹當中,7個孩子,只有他跟姐姐南內爾,活了下來。他的父親對他們姐弟兩個的培養是極其用心的,他的父親受過良好的教育,獲得了一個哲學學士。非常博學,他熱愛音樂,成為了當時最博學的音樂家之一,他的專長是小提琴。前途一片大好,但她為了子女的未來,放棄了自己熱衷的音樂事業,他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了一流的大鍵琴演奏家,這種大鍵琴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古鋼琴。在培養莫扎特的過程當中,很快他意識到他是在撫養一個天才。

有人說,如果沒有父親的幫助,莫扎特自己能否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我們無法定,但莫扎特的成長離不開父親是確定無疑的。

雖然整本書都是在講莫扎特的人生,但是在這個環節我想就莫扎特父親對他的培養這一方面跟大家再進一步聊一下。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當中,男性在社會經濟生活當中佔主導地位,使得父親角色受到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格局和傳統角色觀念的影響,因此父親往往是以事業為重,忽視了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很多父親這樣認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東跑西跑,哪有時間照顧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親角色的事情,這些藉口推卸了父親教育責任,漸漸的就不了解孩子。

但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成長階段,心理性別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男孩子和女孩子來說,父親陽剛的氣息和母親溫柔的氣質是截然不同的,父親帶領的是非常必要的,而孩子對於來自父母雙方不同的意識是很敏感的,所以父母雙方的共同關注和培養孩子才能身心健康茁壯成長,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帶出來的孩子往往會比母親帶出來的孩子更為聰明能幹,這是因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親比較寬容,大度,隨和開朗,加上精力充沛,喜歡活動,而且常變換花樣,在思維上善於邏輯推理,在處理問題上善於揣摩孩子的行動和動機,在解決問題上面善於用一些較快較輕鬆幽默的,風趣的語言去教育孩子,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更積極活躍,樂觀,自信,喜歡鑽研。

書中莫扎特的父親,很顯然和親子關係做得是非常的好,他要求跟莫扎特成年以後,還要經常的去跟莫扎特書信往來,直到莫扎特結婚以後,書信往來雖然少了,但是字裡行間滲透著老莫扎特。父親對小莫扎特的愛。

所以現在的家長不要再去責怪孩子,為什麼沒有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所有的父親都應該在行動起來,有時間多陪陪孩子,只要有心並行動,就能培養出神童一樣的孩子。

二、 樂器大師的工作

莫扎特的一生實在是太短暫了了。他過早的離世,成為音樂史上的一個悲劇。但是他給後世留下的數量龐大的音樂作品,比百分之八九十的其他作曲家的產量都要多的多,李斯特就評論說,莫扎特實際寫下來的音符比一個訓練有素的抄譜員一輩子寫的還要多。對莫扎特一生的作品進行盤點,會讓人眼花繚亂,除了他給教會創作的幾十部彌撒曲、連禱歌、聖母贊主曲,有7部大型歌劇,16部其它歌劇,58首詠嘆調,61部交響曲,219首舞曲,23部鋼琴協奏曲,以及其它數量龐大的作品。非常的高產

莫扎特的創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少有修改,一次成型,每一篇樂譜上都是乾乾淨淨,清清晰晰。除了音樂創作,莫扎特對各種管弦樂器你是了如指掌。比如說,他了解長號,短號,單簧管,雙簧管等等這些樂器的優勢與短板,以至於他在作曲的過程當中可以發揮這些樂器的極致。

莫扎特樂於利於自己掌握的內部知識來創造出魔法,尤其明顯的體現在他為原號所寫的樂曲當中。事實上袁浩是一種粗糙的,威嚴的樂曲,為了展現原好豐富的表演技巧,演奏者需要調動整個身體,朝特殊的號嘴,注入或長或短的氣息,放鬆或調整下唇,利用舌尖開合吐音調整吹奏的角度,或者把左手伸入號口,用手阻塞,號口裡的手型和位置對於吹奏出優美準確的音符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說張開手,握拳,伸手以及特別的方式,移動手指等等。

書讀到這個部分我忽然想到,莫扎特就是18世紀的高級管理者,我們試想一下,在一個團隊當中,如果我們要去完成一個新的項目,管理者需要知道員工的優勢和短板去找一些這樣的員工進行互補,推動項目的前進直至完成.

我們在要求管理人員的時候,要求他們做到:

創新方面:在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進行科學決策並相應的調整生產經營方向,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對公司內不合理的制度,結構進行改造創新。。組織能力方面:具備全局觀,善於了解情況,發現主要事件能夠協調目標和各種資源以及獲得最佳的解決方案。人際協調能力方面:自如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與他人和睦相處,具有像磁鐵一樣的吸引力,有領導的才能,這三個方面不正是莫扎特,全都具備了嗎?莫扎特在作曲的時候,不正是發揮了他這些點,不斷提升他的創新、協調、組織能力嘛。

三、 個人形象

他是一個極其講究穿著的傢伙。去世之後,他的遺產登記表上顯示,他有5件雙排扣長禮服、3塊布料、1塊本色棉布、1塊綢緞;用黑色布料做的1套西服套裝和1件帶毛領的雙排扣長禮服;2件厚大衣、4件馬甲和9條馬褲;3雙靴子、3雙鞋和2頂帽子;9件襯衣、8條襯褲(內褲)、9雙絲質襪子以及無數小的外套,外加18條手帕。這在當時是一個中上階層的人オ有的服裝行頭。除此之外,我們還聽說,理髮師每天上門為他梳理頭髮,他還經常去飯店和酒館大快朵頤,去郊區旅行住店,喝「美味紅酒」和「冰鎮賓治酒」。

我們通常都會說自己不會以貌取人,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們的65%的信息都會來自非語言的交際,這些非語言的交際,就包括外表,行動,體態,傳遞給對方的一些信息,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這第一印象,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曾經看到一個關於形象管理的一本書,書中有一個新實驗,就是實驗人故意將一杯硬幣忘在電話亭裡,然後離開,有人走進電話亭準備打電話的時候,實驗人員就敲門,就問我對我剛才在裡面打電話時落下一枚硬幣,您看一下有沒有,實驗人員採用不同的形象一個是穿戴整齊乾淨乾淨,一個是穿的破破爛爛,但結果證明穿戴整齊著,硬幣歸還率為77%,衣服破爛者硬幣歸還率為38%。

所以一個人的形象也是開啟和發展事業的敲門磚在這裡,把莫扎特的形象跟大家簡單的簡述了一下,就是想要給大家一個分享,人靠衣裝馬靠鞍,關於你的形象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大家不要忽視自己的形象,給周圍帶來的影響,就算我們一言不發,也會在無意間把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給對方,有好的方面,自然就有壞的方面。

後面

這本書中還記錄了他一生中在交朋友方面都沒有遇到過問題,他是個愛開玩笑並且十分快樂的人。海頓、貝多芬這些偉大的音樂家都很有可能也隨他搬來倫敦,可見他的身邊圍繞著的能一起切磋的音樂同道中人有多少。

這也是莫扎特的音樂受人歡迎之處,它給人們增添了許多快樂。作者認為莫扎特是一個天性快樂的人,認為追求快樂天經地義,沒有理由阻止人們享受一小點純真的愉悅。

莫扎特令人惋惜之處在於他去世時年僅35歲,他音樂能夠一直長盛不衰,也是因為裡面傳遞出來的歡快和樂觀,寬恕和接納的精神,這些也正是莫扎特短暫人生的靈魂呈現。

相關焦點

  • 莫扎特死亡之謎?
    莫扎特為何會死?因為生病嗎?可能是,可能也不全是,今天想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莫扎特的死亡之謎。我曾經看了一本名為《遇見莫扎特:從神童到大師的音樂人生》的書,這本書使我對莫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原以為他只是個會彈琴的音樂神童,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個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的天才。
  • 世上的天才十幾歲就成名了,他就是莫扎特,音樂小神童
    對於莫扎特,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對於學習鋼琴的人來說更是熟悉的,學習的很多曲目都有莫扎特的曲子,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音樂造詣很高,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他。莫扎特的人生雖然很短暫但是她也經歷了幾個時期。父親是宮廷小提琴師,在4歲時,父親就給他灌輸音樂知識了,再瞧瞧我們四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回到正題,下一年莫扎特就開始創作曲子了,果然天才的動手能力不是我們平凡人能夠想像的,三歲能杯唐詩三百首也沒他厲害。小小人兒有大力量,所以他從小就有音樂神童之稱。
  •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歲英年早逝,同時代大師被人「污衊」毒殺神童
    莫扎特雖然處於歐洲動蕩不安的年代,但又怎會有人對譜出美麗樂章的莫扎特痛下毒手呢?謀殺莫扎特?這個傳言在莫扎特死後數十年開始流傳,有人猜測,這可能起源於俄國知名作家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於1830年所創作的《莫札特與薩裡耶利》劇作,作品中安排莫扎特在維也納宮廷的同僚,來自威尼斯的樂師薩裡耶利邀請莫扎特用餐,趁機於食物中下毒。
  •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是誰害死了他?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是誰害死了他?1762年9月,在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位年僅6歲的兒童在熟練地演奏歐洲古典名曲。這一消息傳到奧地利皇宮,引起了整個皇室的震動,奧國女皇親自邀請這位小演奏家到皇宮演出並給子嘉獎。
  • 揭秘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成名之路與死亡之謎:因父成名,卻因情而死
    莫扎特的人生,從意義和價值上來說是燦爛輝煌的,他為人類留下了600多首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他的許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樂中經久不衰的樂曲;但對人生也是極為短暫的、又是極為惋惜的!莫扎特,這位作曲家的大作曲家,小時侯被無數人譽為「神童」,三歲時,父親就開始對他進行音樂教育,五歲時學會了創作短曲,六歲時學會創作鋼琴協奏曲。
  • 莫扎特和他的歌劇:通過透視莫扎特幾部最偉大的作品還原真實的他
    被世人稱為音樂神通的莫扎特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創作了六百多部音樂作品,他最偉大的作品是什麼?莫扎特再神奇也不過是個人並不是只能仰望的天才,對於莫扎特和他的音樂,我們又存在著哪些誤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英國人大衛·凱恩斯所著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劇》。
  • 「音樂神童」莫扎爾的死因之謎
    曠世奇才莫扎特,出生於宮廷樂師的家庭。莫扎特三歲的時候就顯露出了極高的音樂天賦,在幼年時被稱為「音樂神童」。六歲時,莫扎特便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等地進行巡演並一舉成功莫扎特的父親列奧波爾德對他的要求極為嚴格,為了能讓他迅速成長,莫扎特的父親不僅讓他學習複雜的樂理知識和演奏技巧,還讓他學習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英文等語言。此外,莫扎特的父親還有莫扎特,精通文學和歷史,目的是提高他的修養。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
  • 我們為什麼需要莫扎特?
    莫扎特為何稱得上「天才」?他的人生絕對算得上傳奇,4歲開始作曲獲得「音樂神童」的榮譽,6歲就開始和姐姐安娜在父親的帶領下在全歐洲旅行演出,12歲創作了第一部歌劇,25歲時公開和薩爾茨堡大主教決裂,結束宮廷樂師身份,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
  • 莫扎特逝世227周年,這些關於他的作品你都看過沒?
    227年前的12月5日0時55分,尚未完成《安魂曲》的莫扎特離奇死亡,35歲的音樂神童英年早逝,而其至今未明的死因也為他更添一份傳奇色彩: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面對世人質疑與宮廷排擠時的堅持與叛逆,成為了藝術作品最佳的改編對象。
  • 古典大師三重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有意思的是,像他這樣擅唱的,後來並沒有成為歌劇作曲家,卻成為器樂音樂大師,箇中原因引人探究。可能是際遇和性格的原因。在命運這條路上,天賦最終也敵不過性格。海頓為什麼寫弦樂四重奏呢?海頓去倫敦時途徑波恩,宮廷安排貝多芬陪大師吃飯。貝多芬的幾首頌歌讓海頓刮目相看。不久,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波恩城裡時局動蕩,貝多芬工作的選帝候宮廷也快撐不下去了,於是他動身前往維也納投奔海頓爸爸,坐了8天馬車,穿越戰火,一路顛簸到了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也曾到維也納拜訪過莫扎特。關於這次歷史性的會面,留下無數個版本的傳說。
  • 海頓:他是世界音樂大師莫扎特老師,也是音樂的奠基人
    海頓:他是世界音樂大師莫扎特老師,也是音樂的奠基人 2020-11-26 00:00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他靈性十足,人稱「音樂神童」,1781年,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自由作曲家。在倫敦,接觸到巴赫的復調作品和亨得爾的清唱劇,與海頓交往,學習了交響曲和四重奏的寫作方法。莫扎特的作品數量驚人,他最大的成就在於歌劇創作,他一生中創作近20部歌劇,成為德國歌劇的奠基人。另外,莫扎特在器樂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視,他將協奏曲固定為呈示部和華彩樂段的形式。
  • 電影賞析《莫扎特傳》:痛苦源於內心的邪惡,而非上帝的安排
    相反,莫扎特似乎輕而易舉就能觸到上帝之手,那是因為他敢於突破重重藩籬永遠向上帝伸出手:保持孩童般的天真,堅信愛,堅信美,堅信希望。莫扎特不一樣,即使是那麼困苦艱難,貧窮潦倒的生活,在最後的那幾年,像魔笛這樣的歌劇,讓人看見的,聽見的,感覺到的,仍舊只有歡樂,甜美和幸福。有人說,莫扎特是粉色的。是,他易受感動,愛掉眼淚。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
  • 科學家研究證實: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更聰明
    在音樂神童莫扎特誕辰260年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了爭論至今的莫扎特效應。近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和人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反向莫扎特音樂顯示了負向作用。這項研究論文《莫扎特、莫扎特的節奏和反向莫扎特效應:來自行為學與神經生物學的證據》,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上。
  • 一個粉絲的自白:《搖滾莫扎特》為什麼讓人瘋狂
    音樂劇從莫扎特17歲開始講起,直至35歲英年早逝,再現了脫離神童光環後的莫扎特闖蕩音樂界時面臨的機遇、誘惑、嫉妒和重重艱難。劇中的莫扎特身穿紅黑相間的蕾絲西服,眼化朋克風煙燻妝,華服下掩藏著一顆現代人的靈魂,猶如一位「搖滾巨星」。
  • 歌劇小白如何欣賞莫扎特
    《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均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作品,對於「音樂小白」來說,如何才能走進歌劇這門藝術?羊城派記者採訪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網紅音樂家」田藝苗.她說:「莫扎特的曲子在他那個年代很受歡迎,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斯卡拉歌劇院有多牛?
  • 一部非常奇特的作品——莫扎特的《魔笛》欣賞(前篇)
    不見得,這其實是莫扎特的戲劇天才所決定。由於作品本身的複雜,一兩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僅想談談這部作品在我看來是最基本、最抓人,最核心、最奇特的要點;還有劇中某些人物的設計,以及他們如何投身劇情當中(故分為前篇與後篇)。讓我們首先來看看作品的基本要點,然後再觀察那種可能是空前絕後的特質。久違的歌唱劇如前所述,《魔笛》是一部歌唱劇。
  • 大宋朋友圈神童是如何速成的
    用大蔥和竹竿開發智力,用絲線和蒜頭提高計算能力,這種做法就跟高考前某些家長到處求神拜佛一樣不靠譜,但它能反映出宋朝家長的強烈願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超群,渴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一旦成了神童,那可不僅僅是能在奧數比賽中奪冠、能在《最強大腦》節目中出境那麼簡單,還能繞過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和充滿歧視的公務員考試,平步青雲,一步登天。這是當時平民子弟殺出重圍的一條捷徑。
  • 究竟是誰害死了莫扎特?
    《莫扎特與共濟會》《莫扎特與維也納》《莫扎特:黃金時代》《1791,莫扎特的最後一年》等,就是音樂學家和新聞記者蘭登先生的成果。當然,在他的作品目錄單上,並不只有莫扎特才「上榜」 多次。蘭登對古典音樂的熱情,更多的給了海頓。除了於1949 年成立了海頓協會,他還將研究海頓的作品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五卷本的《海頓:編年史和作品》是其努力多年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