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非常奇特的作品——莫扎特的《魔笛》欣賞(前篇)

2021-01-17 三聯生活周刊
一部非常奇特的作品——莫扎特的《魔笛》欣賞(前篇)

【來源: 愛樂 2012年第9期

查看本期目錄

】 作者:張可駒 2012-09-25 13:32 編輯: 劉暮彤

『音樂片段試聽』:魔笛選曲  

面對《魔笛》,這樣一部登峰造極的歌劇(準確的名稱應該是歌唱劇,下面會做出說明,為了閱讀習慣的考慮,暫且仍以"歌劇"稱之),哪怕我們連唱詞都不明白,也能從頭至尾聽下來(可能除了對白與少數宣敘調)。因為此時莫扎特旋律天才的發展已進入最後階段。另一方面,這部歌劇被認為是包含了錯綜複雜的隱喻,劇情本身是在童話世界中談論人所追求的美德:在王子救公主的老套開篇之後,二人經過一系列的轉折而一同經歷生命提升的考驗。

在我看來,欣賞《魔笛》的時候,我們不要靠近其中任何一個極端。聽不懂詞也能聽下去,但是聽者若對作品的文本、細節之安排有一定了解,就能體會莫扎特的戲劇稟賦怎樣得到一種不同以往的運用;而有關《魔笛》中可能存在的種種隱喻,我也建議大家不要去深究。就像我不贊成以讀偵探小說的視角去讀《紅樓夢》一樣。非要在細節中對應曹雪芹的家世變遷,或在白海棠詠中挖出諷刺的內涵有什麼意思呢?(也許有人能得到享受,但我並不欣賞)

不過既然說到了《紅樓夢》,恰恰可以引申出《魔笛》的一大特點。《紅樓夢》中續本的部分雖飽受批評,但不可否認,還是有一些閃光點的,如寶玉有關"好德"與"好色"的那番講論(第八十二回)。"好德如好色者"實在很少見。然而《魔笛》正是大道理的說教連篇,作品擁有那樣的超高人氣,果真是"好德"者眾嗎?不見得,這其實是莫扎特的戲劇天才所決定。由於作品本身的複雜,一兩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僅想談談這部作品在我看來是最基本、最抓人,最核心、最奇特的要點;還有劇中某些人物的設計,以及他們如何投身劇情當中(故分為前篇與後篇)。讓我們首先來看看作品的基本要點,然後再觀察那種可能是空前絕後的特質。

久違的歌唱劇

如前所述,《魔笛》是一部歌唱劇。通常所說的"歌唱劇"即是德奧歌唱劇,它最初誕生時包括獨唱曲與對白兩部分,也會加入重唱與合唱段落,是用德語歌唱的喜劇。歌唱劇的內容既有鄉村生活的描寫;也有一些故事帶有強烈的異國風情的背景,同樣在這一塊,出現了不少包含神話情節的魔幻劇。歌唱劇的誕生(大致在18世紀60年代)有著強烈的民間因素,它被形容為"普通民眾音樂和戲劇欲望的自發產物";早期歌唱劇對於表演者的技術的要求也不那麼高。

相對於國際化的義大利歌劇,德奧歌唱劇可能是比較富有鄉土氣息的,沒走明星化的路線;因為在德語國家中,這類作品往往會有業餘歌唱家進行演出。然而在維也納,情況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維也納對於歌唱劇演出的品質要求很高,歌唱家和樂隊都要最好的,合唱團也要保證質量。可想而知,這種要求會直接促進作品本身的質量。莫扎特那部裡程碑式的《後宮誘逃》就成為歌唱劇歷史上的代表作,其中康斯坦茲那首長篇詠嘆調成為花腔女高音的名曲,昭示出作品華麗的一面。

歌唱劇被維也納所接受其實算晚,可一旦接受了,公眾就很歡迎這一體裁;在莫扎特的一生中,歌唱劇的創作又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儘管人們往往籠統地稱他為"歌劇大師")。莫扎特少年時曾寫過歌唱劇,暌違這一體裁多年之後,《後宮誘逃》成為他進入歌劇/歌唱劇之巔的起點(之前的《伊多梅紐》能否列入他最偉大的幾部歌劇仍有疑問);歌唱劇進入維也納之後,受到義大利歌劇的不少影響,《後宮誘逃》中的花腔詠嘆調即是義大利風格的直接反映(當然這種影響不是從該劇開始,康斯坦茲的花腔名段也被認為是莫扎特向歌唱家做出妥協的產物,但音樂是廣受歡迎的)。其後作曲家又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創作歌唱劇,直至《魔笛》問世,莫扎特那座歌劇/歌唱劇"寶山"的巔峰才完全呈現在人們面前;我們在該劇中看到了紛繁風格兼容並蓄的"大融合"局面。

《魔笛》中融匯了奧地利民歌、雄偉的合唱、義大利風格的詠嘆調、正歌劇的因素、德國的眾讚歌與賦格等等,在樂隊伴奏的宣敘調,以及某種宣敘調與詠嘆調相結合的寫作中也出現驚人之筆。《後宮誘逃》雖標誌著作曲家到達了一個新層面,保羅·亨利·朗分析該劇時仍指出,其中的不同風格存在一定的不協調;與之相比,"《魔笛》中,風格的融匯是刻意求之,手法高超"。

有趣的是,莫扎特兩次重拾歌唱劇創作之前,都在義大利歌劇中鍛鍊了一番。《後宮誘逃》問世前,作曲家完成了《依多梅紐》(朗認為"不協調"也是由這種轉換所產生);而在《後宮誘逃》與《魔笛》之間,"達·蓬特三部曲"順勢而出,勢不可擋,成為義大利歌劇王冠上璀璨的鑽石。但是,莫扎特之所以成就他"音樂戲劇"的偉業,兩部歌唱劇還是佔有半壁江山:它們誕生時皆不為作曲家先前的成就所壓倒,《後宮誘逃》問世即成為德奧歌唱劇的高峰,十多年後,《魔笛》散發著神秘而又明淨的光輝來到世上,在莫扎特已臻頂點的義大利諧歌劇創作之後展現出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 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閱讀 () | 評論 ()

相關焦點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原版歌劇《魔笛》重慶首秀
    歌劇的製作成本以及對演員的「挑剔」決定了它的稀有可貴,重慶本土觀眾想要欣賞到原版的歌劇機會十分難得。今年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好消息是重慶大劇院特意引進了一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德文歌劇!並且,這還是一部一紅就紅了200多年的歌劇!享譽世界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
  • 歌劇小白如何欣賞莫扎特
    音樂小白如何欣賞莫扎特?——「莫扎特的曲子就是當年的流行音樂」《假扮園丁的姑娘》:聽莫扎特用音樂玩遊戲《假扮園丁的姑娘》是奧地利音樂家沃爾夫岡·莫扎特在18歲時創作的作品,創作於245年前(1774年),是一部三幕喜歌劇,主要講述了18世紀末歐洲一個貴族家庭發生的愛情故事。
  • 莫扎特和他的歌劇:通過透視莫扎特幾部最偉大的作品還原真實的他
    被世人稱為音樂神通的莫扎特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創作了六百多部音樂作品,他最偉大的作品是什麼?莫扎特再神奇也不過是個人並不是只能仰望的天才,對於莫扎特和他的音樂,我們又存在著哪些誤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英國人大衛·凱恩斯所著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劇》。
  • 必聽經典 | 莫扎特歌劇作品中的巔峰之作《費加羅的婚禮》
    各位音樂老師、家長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為大家講解一部經典歌劇,我們邀請了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小夥伴名叫莫渣,為大家用最簡潔的語言和視頻簡述這部歌劇,便於大家對歌劇的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然後我們會對歌劇本身,創作背景、經典選段等方面進行解析。歡迎音樂老師和家長朋友學習並轉授給我們的孩子們。
  • 人盡皆知的莫扎特,死因卻是一個謎
    莫扎特很有趣,善於交際,樂於助人,但他不擅長與人相處的技巧。他非常獨立,堅持要處理自己的事務。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是歐洲領先的音樂老師之一,莫扎特出生的那一年,他是薩爾茨堡大主教管弦樂團的副演奏家,也是著名的器樂作曲家。當兒子的傑出音樂才華顯露出來時,利奧波德放棄了作曲。他的父親對莫扎特進行了深入的音樂訓練,包括鍵盤,小提琴和風琴的指導。
  • 莫扎特一生創作22部歌劇,這5部尤為經典!
    莫扎特一生在音樂上取得了諸多偉大的成就,同時他還創作了22部歌劇作品,這源於莫扎特對管弦樂的運用豐富多樣,他能夠在快速移動的戲劇動作和喜劇片段中,通過音樂的變換,精準表達角色的情感狀態,以下這幾部是他在歌劇中的代表作品。
  • 金句與古典樂10 莫扎特歌劇巔峰之作,《費加羅的婚禮》欣賞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_ Sir Georg Solti - Le nozze di Figaro, K. 492 - O03:51來自麥霖藝術學院曲目介紹Le nozze di Figaro, K. 492 - Overture (費加羅的婚禮,作品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
  • 我們為什麼需要莫扎特?
    在莫扎特生活的年代,音樂家的社會地位非常卑微,多依附於某個貴族的音樂沙龍。雖然有些貴族的音樂修養非常高,但給予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和人格尊重卻十分有限。收入不穩定,經常負債度日,使莫扎特的心情一直非常頹喪。然而,就是在如此不堪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下,莫扎特卻「含著眼淚」寫出歡快、美妙的旋律,給人們營造了一個純淨的、沒有煩惱的精神天堂。
  •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歲英年早逝,同時代大師被人「污衊」毒殺神童
    在欣賞《夜之後》這首經典詠嘆調之際,有沒有想過能夠譜寫如此絕妙樂章的天才作曲家是怎麼死的呢?Diana Damrau於皇家歌劇院(倫敦)演唱經典的《夜之後》在研究莫扎特死因時,有一種起源甚早、流傳甚廣的說法,這位才35歲便英年早逝的天才音樂家是死於毒殺。
  • 莫扎特逝世227周年,這些關於他的作品你都看過沒?
    227年前的12月5日0時55分,尚未完成《安魂曲》的莫扎特離奇死亡,35歲的音樂神童英年早逝,而其至今未明的死因也為他更添一份傳奇色彩: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面對世人質疑與宮廷排擠時的堅持與叛逆,成為了藝術作品最佳的改編對象。
  • 適合孩子聽的十首莫扎特經典作品,越聽越聰明
    莫扎特的音樂總是充滿著童真的快樂和無憂無慮的幻想,但簡潔曲調中又包含著充實的情感,對孩子來說,不僅簡單易懂,還能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欣賞能力。而且據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樂非常符合人體內部特有的生理規律,這種特徵能夠激發歡快、愉悅等正性情緒。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他靈性十足,人稱「音樂神童」,1781年,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自由作曲家。在倫敦,接觸到巴赫的復調作品和亨得爾的清唱劇,與海頓交往,學習了交響曲和四重奏的寫作方法。莫扎特的作品數量驚人,他最大的成就在於歌劇創作,他一生中創作近20部歌劇,成為德國歌劇的奠基人。另外,莫扎特在器樂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視,他將協奏曲固定為呈示部和華彩樂段的形式。
  • 莫扎特三個時期的鋼琴作品風格
    布倫德爾演奏K.457淺談莫扎特鋼琴作品的風格導讀: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著名作曲家,他曾創作了許多類型的鋼琴作品,其中的19首奏鳴曲,是他所有鋼琴音樂創作體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莫扎特的鋼琴作品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最完美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理想,進一步完善了鋼琴音樂創作的曲式結構與表現形式,使鋼琴作品邁向了更高的藝術層次。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著名作曲家,他曾創作了許多類型的鋼琴作品,其中也包括了19首奏鳴曲,這是他所有鋼琴音樂創作體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 12月5日:莫扎特逝世紀念日
    莫扎特的畫像。1791年12月5日,奧地利天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莫扎特逝世,年僅36歲。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魔笛》,交響曲《哈夫納交響曲》《布拉格交響曲》《林茨交響曲》以及大量的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協奏曲、小夜曲、交響曲等。1870年12月5日,法國19世紀最多產、最受民眾喜歡的著名作家之一大仲馬逝世,享年69歲。在他一生中,共寫下了300多部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基度山伯爵》和《黑色鬱金香》。
  • 臺灣女高音演繹莫扎特作品
    聽歌劇本報訊(記者梅冬妮 通訊員朱芳璽)27日,武漢愛樂將在琴臺音樂廳上演「莫扎特晚期交響樂系列」第二場演出,聯手臺灣女高音歌唱家林玲慧,共同演繹莫扎特的歌劇交響作品。這也將是林玲慧首次與內地樂團合作演出。
  • 給大學生講莫扎特時,我提了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結束了長達10年的旅行演出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裡擔任首席樂師。由於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1781年,莫扎特毅然決定獨立自主,前往維也納定居,走上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1782年8月4日,26歲的莫扎特和19歲的康斯坦絲舉行了婚禮。由於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婚後的生活非常窮困。
  • 莫扎特:讓我們知道,只有善待別人,我們的人生才會活出大境界
    所以他向一位神父懺悔,他自己講了在非常多年以前,他因為特別嫉妒一個天才的作曲家,那個天才的作曲家就是莫扎特,因為嫉妒他,所以傷害了他。薩列裡說,在30多年以前,薩列裡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裡面擔任宮廷首席樂師,但是到莫扎特來到維也納,莫扎特當時特別的不受到別人的拘束,擁有非常高的才華,想念你的心裡開始感覺到了非常強烈的不平衡。
  • 同行之間「嫉妒殺」:一代名師毒殺音樂天才,莫扎特是怎麼死的?
    1764年,年僅8歲的莫扎特,創作了自己首部交響曲——《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1772年他就被任命為薩爾茨堡宮廷樂師。在莫扎特短短35年的人生裡,他共完成了600餘部音樂作品,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音樂體裁,包括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還有大量的器樂小品和獨奏曲。可是天才莫扎特,沒有逃過同行「赤裸裸的仇恨」。
  • 瀋陽交響樂團「莫扎特作品」音樂會將上演
    本報訊(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王秒)7月16日記者了解到,瀋陽交響樂團《「莫扎特作品」專場音樂會》,將於7月23日晚亮相盛京大劇院,這也是瀋陽交響樂團2020音樂季的第二場演出。音樂會由旅美青年指揮家、瀋陽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瀋陽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卞思聰執棒,現場將演出莫扎特的《費加羅婚禮》序曲、《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可謂首首經典。莫扎特是歐洲著名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其短暫的一生譜寫了豐富的音樂作品。《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曾被人們尊稱為「天鵝之歌」,以表達對莫扎特和這部作品的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