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愛樂 2012年第9期
查看本期目錄】 作者:張可駒 2012-09-25 13:32 編輯: 劉暮彤
『音樂片段試聽』:魔笛選曲
面對《魔笛》,這樣一部登峰造極的歌劇(準確的名稱應該是歌唱劇,下面會做出說明,為了閱讀習慣的考慮,暫且仍以"歌劇"稱之),哪怕我們連唱詞都不明白,也能從頭至尾聽下來(可能除了對白與少數宣敘調)。因為此時莫扎特旋律天才的發展已進入最後階段。另一方面,這部歌劇被認為是包含了錯綜複雜的隱喻,劇情本身是在童話世界中談論人所追求的美德:在王子救公主的老套開篇之後,二人經過一系列的轉折而一同經歷生命提升的考驗。
在我看來,欣賞《魔笛》的時候,我們不要靠近其中任何一個極端。聽不懂詞也能聽下去,但是聽者若對作品的文本、細節之安排有一定了解,就能體會莫扎特的戲劇稟賦怎樣得到一種不同以往的運用;而有關《魔笛》中可能存在的種種隱喻,我也建議大家不要去深究。就像我不贊成以讀偵探小說的視角去讀《紅樓夢》一樣。非要在細節中對應曹雪芹的家世變遷,或在白海棠詠中挖出諷刺的內涵有什麼意思呢?(也許有人能得到享受,但我並不欣賞)
不過既然說到了《紅樓夢》,恰恰可以引申出《魔笛》的一大特點。《紅樓夢》中續本的部分雖飽受批評,但不可否認,還是有一些閃光點的,如寶玉有關"好德"與"好色"的那番講論(第八十二回)。"好德如好色者"實在很少見。然而《魔笛》正是大道理的說教連篇,作品擁有那樣的超高人氣,果真是"好德"者眾嗎?不見得,這其實是莫扎特的戲劇天才所決定。由於作品本身的複雜,一兩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僅想談談這部作品在我看來是最基本、最抓人,最核心、最奇特的要點;還有劇中某些人物的設計,以及他們如何投身劇情當中(故分為前篇與後篇)。讓我們首先來看看作品的基本要點,然後再觀察那種可能是空前絕後的特質。
久違的歌唱劇
如前所述,《魔笛》是一部歌唱劇。通常所說的"歌唱劇"即是德奧歌唱劇,它最初誕生時包括獨唱曲與對白兩部分,也會加入重唱與合唱段落,是用德語歌唱的喜劇。歌唱劇的內容既有鄉村生活的描寫;也有一些故事帶有強烈的異國風情的背景,同樣在這一塊,出現了不少包含神話情節的魔幻劇。歌唱劇的誕生(大致在18世紀60年代)有著強烈的民間因素,它被形容為"普通民眾音樂和戲劇欲望的自發產物";早期歌唱劇對於表演者的技術的要求也不那麼高。
相對於國際化的義大利歌劇,德奧歌唱劇可能是比較富有鄉土氣息的,沒走明星化的路線;因為在德語國家中,這類作品往往會有業餘歌唱家進行演出。然而在維也納,情況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維也納對於歌唱劇演出的品質要求很高,歌唱家和樂隊都要最好的,合唱團也要保證質量。可想而知,這種要求會直接促進作品本身的質量。莫扎特那部裡程碑式的《後宮誘逃》就成為歌唱劇歷史上的代表作,其中康斯坦茲那首長篇詠嘆調成為花腔女高音的名曲,昭示出作品華麗的一面。
歌唱劇被維也納所接受其實算晚,可一旦接受了,公眾就很歡迎這一體裁;在莫扎特的一生中,歌唱劇的創作又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儘管人們往往籠統地稱他為"歌劇大師")。莫扎特少年時曾寫過歌唱劇,暌違這一體裁多年之後,《後宮誘逃》成為他進入歌劇/歌唱劇之巔的起點(之前的《伊多梅紐》能否列入他最偉大的幾部歌劇仍有疑問);歌唱劇進入維也納之後,受到義大利歌劇的不少影響,《後宮誘逃》中的花腔詠嘆調即是義大利風格的直接反映(當然這種影響不是從該劇開始,康斯坦茲的花腔名段也被認為是莫扎特向歌唱家做出妥協的產物,但音樂是廣受歡迎的)。其後作曲家又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創作歌唱劇,直至《魔笛》問世,莫扎特那座歌劇/歌唱劇"寶山"的巔峰才完全呈現在人們面前;我們在該劇中看到了紛繁風格兼容並蓄的"大融合"局面。
《魔笛》中融匯了奧地利民歌、雄偉的合唱、義大利風格的詠嘆調、正歌劇的因素、德國的眾讚歌與賦格等等,在樂隊伴奏的宣敘調,以及某種宣敘調與詠嘆調相結合的寫作中也出現驚人之筆。《後宮誘逃》雖標誌著作曲家到達了一個新層面,保羅·亨利·朗分析該劇時仍指出,其中的不同風格存在一定的不協調;與之相比,"《魔笛》中,風格的融匯是刻意求之,手法高超"。
有趣的是,莫扎特兩次重拾歌唱劇創作之前,都在義大利歌劇中鍛鍊了一番。《後宮誘逃》問世前,作曲家完成了《依多梅紐》(朗認為"不協調"也是由這種轉換所產生);而在《後宮誘逃》與《魔笛》之間,"達·蓬特三部曲"順勢而出,勢不可擋,成為義大利歌劇王冠上璀璨的鑽石。但是,莫扎特之所以成就他"音樂戲劇"的偉業,兩部歌唱劇還是佔有半壁江山:它們誕生時皆不為作曲家先前的成就所壓倒,《後宮誘逃》問世即成為德奧歌唱劇的高峰,十多年後,《魔笛》散發著神秘而又明淨的光輝來到世上,在莫扎特已臻頂點的義大利諧歌劇創作之後展現出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閱讀 ()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