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花》根據索馬利亞黑人模特華莉絲·迪裡的自傳暢銷書改編,講述了華莉絲從索馬利亞沙漠中走出到成為世界頂級名模的故事,於2009年在英國上映,影片名沙漠之花取自華莉絲在索馬利亞語中的含義。
華莉絲作為一名割禮受害者,在1997年模特生涯高光時刻接受採訪,談論了在她兒時經歷的生殖器切割,此次採訪震撼全球。
她選擇放棄了模特生涯,轉而投入到反對女性割禮的工作上。她是第一位公開談論和反對女性割禮的人。
她曾當選福布斯30位全球女性典範之一,被譽為「非洲女權鬥士」。
在影片當中,華莉絲3歲時遵循傳統被迫進行了割禮,在野外沒有麻醉,由部落年長的女性使用傳統切割工具切除全部生殖器,再把傷口縫合。由於傷口感染她發了高燒險些死去,而她的兩個姐妹一個死於割禮時的大出血,另外一個由於割禮後遺症懷著腹中胎兒死去。多年後對著記者回憶「改變我一生的那天」的時候,僅僅是割禮前一天分到了比平時多一點的米飯。
在經歷月經初潮後不久,為了幾匹駱駝父親準備把她嫁給一個60歲的老頭做他的第四任妻子。在母親的默許下,她選擇夜裡離開家獨自踏上穿越沙漠去往外婆家的路。因為放走華莉絲,母親還挨了父親的打。
外婆讓華莉絲投靠了當大使館夫人的姨媽,在倫敦做女傭。索馬利亞內戰爆發後大使被召回,不願回國的華莉絲在倫敦街頭流浪。不會講英文,露宿街頭,翻垃圾桶尋找食物,搜刮電話亭硬幣,就是她的生活現狀。
意外結識懷揣著芭蕾舞蹈演員夢想的快消店員瑪麗蓮後,她被推薦去一家快餐店做了清潔女工。在店裡被知名攝影師發掘,開啟了她的模特生涯。
護照過期無法出國工作還因護照造假被拘留,對假護照應負有一定責任又發了善心的公寓女房東替她交了不菲的保釋金。為了獲得永久居留籤證她答應了白人水管工痴漢的求婚,還要應對入境事務處的半夜突襲。
終於大獲成功後的她放棄模特走秀事業,和BBC一起回到出生地非洲錄製「改變我一生的那天」。在聯合國總部發表婦女平權演講,致力於改變毫無意義的割禮陋俗,將更多的女性從這一殘忍傳統下拯救出來,拯救她們的身體,也拯救她們備受壓迫的靈魂。
影片當中有一個小插曲,由於割禮後遺症華莉絲腹痛難忍在瑪麗蓮陪伴下去往醫院尋求醫生幫助。白人男性醫生非常震驚但也很遺憾,表示無法復原只能通過手術幫助減輕身體疼痛症狀。
由於語言不通,請了一位索馬利亞男性護士幫忙翻譯,這名男護士絲毫沒有同情同胞現狀,指責華莉絲讓白人男性看自己的身體不知羞恥,如果改變現狀就是背叛父母背叛民族和傳統,對於這種傳統的遵循別人管不著。
華莉絲情緒崩潰出了醫院,走到街頭看著櫥窗裡被一身黑袍裹得嚴嚴實實下面的露出的一雙眼睛,陷入了回憶,最終下定決心進行了手術。
華莉絲一直以為全世界的女孩都要經歷割禮,因為她們從小就被教育只有割禮過的女人才是一個好女人。未受割禮的女孩不能結婚,不進行割禮就是不潔,不受割禮會被等同於被當作妓女對待。
瑪麗蓮和採訪的女記者聽到講述以後都萬分震驚掩面留下淚水,這是對遭受苦難女同胞的最深切同情,在華莉絲公開發聲前無人知曉她們的痛苦和默默忍受。同樣身為女性,有些人從一出生就面臨著殘酷傳統的摧殘,無法躲避,只能忍受,這是她們的不幸,也是我們的萬分幸運。
幼年的華莉絲後悔成為女性,質疑遭受的苦難意義,母親說「一切痛苦都會過去的,」說到底不過是因為對於現狀的無能為力自欺欺人的安慰罷了,苦難不會過去,只會伴隨著這些割禮受害者終身一直帶到墳墓裡去,而那些新生兒的女嬰依然難以擺脫這些苦難。
沒有發聲,沒有關注,現象永遠不會得到改善,陋習永遠不會被摒棄。
截至影片09年上映時,全世界有1.3億女性受到割禮的影響,不僅在非洲和亞洲,甚至還有歐洲和美國的移民家庭也保留這一殘忍傳統。這個數字還是深深震驚了觀影的我們,自詡文明開化,人人生而平等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只是以為這是一小部分群體,萬萬沒有想到背後站立著那麼多受到傳統糟粕殘害的女性同胞。
影片中經過處理的華莉絲幼年割禮殘忍場面讓人無法再看第二遍,現實生活卻比影片中更加殘忍血腥,人間是這些女性的地獄。
1997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先生任命華莉絲作為聯合國特別大使,打擊這一暴行,從那時起多國立法正式禁止切割女性生殖器官,即便如此影片結尾還是告訴我們每天仍有超過6000名女童致殘。
2004年,華莉絲在維也納自己的公寓被一名跟蹤的男性襲擊受輕傷。2008年,在非洲幾內亞出生的名模妮安死亡,她也曾反對女性割禮陋俗,屍檢未有謀殺跡象,家人提出法律申請懷疑是謀殺。
妮安屍體發現後一周華莉絲失蹤了3天,以至於比利時出動全國警方尋找,神秘失蹤調查案草草結束,華莉絲沒有解釋什麼,為自己的失蹤引起騷亂道歉。沒有人知道她遭遇了暴力威脅、恐嚇抑或其它,還是就是短暫地遠離了一下公眾視野,我們無從得知了,尋求婦女平權和解放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
有人質疑超模無法改變世界,個人力量微不足道,無法在這個慕強的世界裡帶來公正和公平。可正是華莉絲的勇於發聲,動用自身影響力,積極投身於反對女性割禮運動,這些女性的苦難才被世人所知,一些女童才得以從這些陋習下掙脫,獲得了平等自由的權利。
理想主義者的道路上永遠少不了冷嘲熱諷、冷言冷語,可正是這一批又一批的理想主義者奉獻她們的熱情智慧和行動,把光帶到了原先黑暗的地方。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假如善惡的總量是相等的,我們永遠無法消除人心的惡,那我也希望大家能夠為善加碼。
假如沒有一輪又一輪的思想解放和婦女平權運動,我們可能還像舊時的女孩們一樣不能接受和男孩同等的教育,生活在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環境下,在父權和夫權的體制下苟活,裹上小腳,看著丈夫娶著三妻四妾還要扮演好賢良淑德的角色。
再看看書裡那些被立貞節牌坊的女子,不幸未婚夫身亡或者丈夫去世,殉情或者苦苦守寡竟能被大眾褒揚,滿眼都寫著吃人二字。
我們今天所獲得的普遍權利,又何嘗不是千千萬萬個理想主義者勇於發聲為我們爭取來的。人人生而平等,從來不是說說而已。生命的珍貴在於它只有一次,每個人都值得按照自己的意願平等自由地生活,這才是心目中的大同社會。
有光明就有黑暗,讓我們成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