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海外頭條》是創業邦推出的海外欄目,服務於廣大創業人群,為他們提供專業、有啟發性和實用性的海外訊息。欄目通過分享優秀的行業熱點文章,幫助創業者打開新思路,洞悉全球市場動向,掌握大企業背後的秘密。創業不應盲目,張開眼睛看世界,才能找到新風景。
從100多年前第一個顧客自助市場出現開始,商超的購物模式基本上一直延續到今天,一個來自上世紀的「時間旅行者」肯定會對當代超市的規模之巨感到震驚。
本期推介文章來自Fast Company《用廁紙和牛油果來解釋商超模式的未來》(How toilet paper and avocados help explain the grocery store of the future),作者John Rousseau和Rob Girling為讀者展望了超市的未來。
在中國,隨著快遞配送業務流程的完善,出現了盒馬鮮生等將在線下單、送貨上門作為主營業務的大型商超。
這是一種對生鮮零售模式的創新,但在美國,尚未出現這樣成熟且規模化的標誌性創新。
美國的新冠疫情一直沒有得到緩解,而且愈加嚴重,給長期以來從未變過的食品零售業務帶來了比任何技術破壞都巨大的壓力。
特殊時期零售商們不得不在這個利潤極其微薄的行業創造收入,還要盡最大程度保障購物者和員工的安全。
與此同時,網上購物的激增突顯了亞馬遜提供外送服務的必要性,讓亞馬遜不得不加快步伐,並暴露出零工經濟的嚴重不平等,創建可持續的系統刻不容緩。
作者表示,零售商超的未來可能就在於交易性購買和體驗性購買之間的區別。
超市最開始出現時的吸引力,就體現在它所呈現出的種類繁多的商品,人們喜歡上了這種體驗式的購買模式。
即使逛超市時不知道具體要買什麼,但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總能刺激起購買慾望。
鑑於在美國新冠疫情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瓦解這樣的購買模式的時機已經成熟,消費者慢慢開始規避掉一些具有潛在危險性的習慣。
以衛生紙和牛油果分別代表我們經常會在超市購買的功能性物品和體驗性物品。
功能性商品很容易通過在線訂購來購買,價格穩定,不怎麼需要挑選。
而牛油果這類的生鮮商品,不容易直接根據經驗購買,親自挑選更好。
因此,專業的零售商、小型農貿市場會融合新型服務模式出現增長。
作者還預測了美國商超零售業不同時間階段可能的發展走向。
短期 (1-5年)
新冠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將繼續存在,以迫使現有體系適應新常態。
在接下來的一兩年裡,會出現單向通道、物理屏障等更「安全」的商店。不過即使設計得很好,也不是一種好的體驗。
這將推動在線業務的持續創新和市場的進一步分化,特別是涉及到新鮮食品,如奶製品、麵包、肉類和農產品。亞馬遜和沃爾瑪等公司可能會佔據領先地位。
為了競爭,傳統超市可能需要引入新的模式。陳列式櫃檯不再佔據中心位置,會讓位給打包櫃檯,從而減少整個商店的流量,並通過物理設計和技術的結合保證社交距離。
比如商店內普及實時監控流量的導航技術,用以提醒商店內的消費者。
中期(5 - 10年)
假設疫情最終得到控制,新的購物習慣也有可能持續下來。與此同時,技術進步和供應鏈創新將成為重點。
比如,當外送業務成為常態,對環境是有利還是有害?一次性包裝的問題如何解決?
另外,如果曾經的商品包裝設計主要是為了品牌展示和視覺營銷,那現在包裝只需要實用性。
例如,像洗衣液這樣的產品可以裝在通用容器中,多次補充循環利用,要知道僅在美國每年就要用掉4.2億個包裝容器。
像義大利麵或大米這樣的產品可以用極簡主義的包裝運送,由可持續材料製成,並設計得利於降解,這種改變會影響供應鏈從上到下的變化。
到2030年,25%的美國人口將在65歲及以上,許多人面臨慢性疾病的困擾。商店之前是為了展示多樣化選擇,那麼未來極有可能相反。
網上購物會通過改變貨架位置、用戶流或算法來推動購物者做出更健康的選擇。也就是說,根據消費者具體健康狀況提供高度個性化的指導。
例如,有糖尿病風險的人可以收到一份根據他們的喜好、預算和生活方式定製的處方購物清單,提醒有健康隱患的消費者不要購買太多次不健康食品,協助完善菜單所缺少的原料,甚至可能與未來的醫療保健提供者共同協作。
長期(10年以上)
2030年後,自動化、人工智慧和配送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徹底顛覆傳統購物體驗。
想像一下,成群的自動駕駛汽車出現在道路上,商店與其說是目的地,倒不如說是一種順路的服務。
隨著視聽技術和人工智慧系統的成熟,移動商店會消除距離的限制,使得幾乎任何地方都能在半小時內獲得新鮮配送的訂單。
零售業這個龐然大物,是時候該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