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業日子過得咋樣:頭部公司經營穩健,近30家淨利潤下滑

2021-01-12 第一財經

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宏觀經濟壓力增大、金融風險不斷積聚的背景下,信託行業去年在「治亂象、去嵌套、防風險」的監管氛圍中回歸信託本源。截至2019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1.6萬億元,業務結構不斷優化。

多名信託從業者稱,「2019年堪稱從業史上最艱難的一年」。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去年68家信託公司有將近30家淨利潤出現下滑,甚至有4家信託公司出現負利潤。不過,頭部信託公司依然比較穩健。

另外,信託行業內通道業務明顯下降,例如,重慶信託通道業務在去年年末較2018年同期減少348.36億元,降幅達35.09%;平安信託2019年壓降通道性業務規模為625億元,同比下降25.3%。

頭部公司淨利潤穩定

在淨利潤方面,2019年中信信託繼續坐穩頭把交椅,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34億元。數據顯示,去年中信信託信託資產餘額為1.57萬億元,營業總收入71.83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收入49.49億元。

中信信託相關人士稱,去年繼續深化與地方政府及企業大客戶合作,為地方發展和企業經營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截至去年年末,中信信託新增信託項目1480個,實收信託5205億元,涵蓋基礎設施、房地產、金融市場、文化科技等領域。

華能信託以淨利潤31.6億元排在第二位。華能信託在年報中稱,在固有業務上,明確規定公司固有資金投資條件以及流程,設置流動性風險監測指標,嚴格控制權益類投資品種的比重,同時加強公司資金端核心客戶的資金調度能力,保持固有資產的高流動性及收益穩定性。信託業務方面,嚴格執行資管新規要求,對產品資金來源與運用的期限結構進行匹配性分析,嚴格按照「穿透」原則監測底層資產流動性狀況,落實資金和資產期限匹配。

華潤信託以28.9億元排在行業第三名。華潤信託於1982年8月24日成立,原名為深圳市信託投資公司。2008年10月23日,經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變更名稱及業務範圍,換領新的金融許可證,更名為華潤信託。2019年9月20日,經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核准,深圳市國資委將所持公司49%的股權無償劃轉至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目前,華潤股份持有公司51%股權,深投控持有公司49%股權。

重慶信託2019年度報告報顯示,去年手續費及佣金收入23.62億元,同比增長8.49%,投資收益20.60億元,同比增長57.65%,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27.4億元。重慶信託人均淨利潤值為2076.07萬元,繼續穩居行業首位。

以上數據來源於信託公司2019年年報

雖然2019年是行業內公認的艱苦轉型奮鬥的一年,但依然有不少中小信託公司淨利潤「逆勢」大增。例如,光大信託淨利潤為20.8億元,同比增幅為86%;英大信託淨利潤為9.9億元,同比增長62%;國聯信託淨利潤為9億元,同比增幅達到356%;此前一向處於後面的吉林信託在去年淨利潤表現也不錯,為3.7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4%。

近30家信託公司淨利潤下滑

當然,行業分化也是必然。第一財經統計,去年行業內近30家信託公司淨利潤呈現下滑,下滑幅度在10%-40%的有:中誠信託淨利潤同比下滑15%,民生信託淨利潤同比下滑18%,中鐵信託淨利潤下滑36%,華寶信託淨利潤下滑19%,山東信託淨利潤下滑24%,四川信託淨利潤下滑30%等。

另外,還有不少信託公司在2019年淨利潤下滑在50%以上。例如,中海信託淨利潤為7.4億元,同比下滑54%;財信信託淨利潤為2.46億元,同比下滑75%;新時代信託淨利潤為1.5億元,同比下滑60%;新華信託淨利潤為0.16億元,同比下滑73%;華信信託淨利潤為-1.52億元,同比下滑118%;華融信託淨利潤為-4.1億元,同比下滑865%等。

一位信託分析人士稱,資管新規實施後,各資管機構的監管尺度逐漸統一,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競爭主體不斷增加,打破剛性兌付將使信託產品吸引力下降,銷售難度進一步加大。此外,在多重政策的引導和管控下,以往較為依賴表外融資的企業客戶,面臨融資渠道收窄的難題,即使在寬信用環境下,企業違約風險仍處於較高水平。

上述分析人士還稱,信託行業轉型加速,「三去一補」(去通道、去槓桿、去剛兌和補主動管理能力)仍是行業轉型基調,順應金融供給側改革,信託行業回歸本源,聚焦服務實體經濟成為共識。不過信託公司傳統的銀信通道、房地產及政信業務持續萎縮,轉型探索的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消費金融、家族信託等業務尚未形成有效支撐,未來信託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壓縮通道效果明顯

2019年信託業務結構變化較為明顯,在日益嚴厲的「去通道」監管環境下,融資類信託佔比有所上升,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顯著下降,投資類信託則基本穩定。隨著通道類業務佔比的不斷下降,信託業回歸主業。

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事務管理類信託在2019年呈逐季下降的趨勢,四季度末餘額為10.65萬億,佔比49.30%,較三季度末減少約1萬億,佔比下降3.45個百分點。與2018年和2017年末相比,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分別減少2.6萬億和5萬億,降幅分別為19.6%和31.95%,佔比較2018年、2017年同期分別下降9.06%和10.32%。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的下降,是過去兩年信託資產整體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這一趨勢也體現在各信託公司的年報上。截至2019年12月末,重慶信託存續通道業務信託規模644.33億元,佔比30.88%,較2018年同期減少348.36億元,降幅35.09%,通道業務明顯下降。

相比通道業務,主動管理業務更能體現信託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也能提升信託公司盈利水平,是近年來監管倡導的業務類型。

截至2019年末,重慶信託存續主動管理類信託項目規模1442.30億元,佔比69.12%,全年新增主動管理項目88個,規模1009.6億元,佔新增業務規模的比例達84.37%。

另外一家頭部公司即平安信託,在2019年壓降通道性業務規模達625億元,同比下降25.3%;壓降融資類業務規模146.13億元,同比下降7.7%;壓降房地產業務規模33.38億元,同比下降2.4%。

「預計2020年,監管將繼續推進市場亂象整治,壓降金融同業通道業務,整治影子銀行亂象,加強房地產信託業務管控等,信託公司應提升風險管控力度,推進建立風險排查常態機制,推動信託公司加速處置風險資產和提升風險抵補能力。」一位信託業分析人士稱。

部分信託公司高管年薪下降

信託員工的薪酬在整個金融行業屬於上遊,普通員工年薪能達到五六十萬或更高,高管們的薪酬多在百萬元以上。

不過隨著風險項目的連續爆發,一些信託公司的高管開始降薪。

例如,安信信託高管年薪在去年大幅減少,董事長邵明安在2019年年薪為154.2萬元,總裁王榮武的年薪為92.1萬元,副總裁梁清德領取了92萬元年薪。

根據公開數據,另外一家上市公司陝國投信託高管薪酬變化不大。2019年董事長薛季民薪酬為92.99萬元,總裁姚衛東的年薪為92.41萬元。

山東信託去年實現淨利潤6.64億元,同比下降23.9%,不過其董事長萬眾去年薪酬增加了40萬元。數據顯示,2019年萬眾的薪酬為300.8萬元,而2018年他的薪酬為260萬元。

相關焦點

  • 滬深股市新上市公司近四成利下滑 專家籲加強發行監管
    新華網北京5月1日電(記者趙曉輝陶俊潔)滬深股市上市公司一季報剛剛落下帷幕,「變臉」成業績關鍵詞,而去年以來新上市的公司近四成淨利潤下滑,成為「變臉」主角。
  • 公司業績下滑顯著,新湖中寶到底啥情況?
    但槓桿遊戲又要說,比公司的「成分複雜」、玩得嗨,恐怕又沒幾家房企可以比。神秘的新湖,2020年到底是在斷臂求生,還是騰挪新的天地?用數據讀懂經濟中的槓桿和泡沫,槓桿遊戲和大家一起來看看。1、新湖中寶多項經營數據下滑顯著9月時,我朋友槓桿地產搞了個房企中報觀察系列,其中一篇寫了《新湖中寶的「紅線」》(9月4日)。
  • 財報季:51家遊戲公司Q3超7成盈利,14家虧損最大虧損幅度超10000%
    截止至11月20日,遊戲陀螺匯總了51家上市遊戲公司2020年Q3單季度財報,發現:  本季度,有超7成的遊戲公司盈利,逾6成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其中,淨利潤超過1億元的有16家,佔比31.37%,與去年同期持平。淨利潤為負值的有14家,其中三五互聯、ST天娛、ST富控、文投控股已多個季度虧損。
  • 2020年半年報走一波:20家環境企業上半年經營狀況如何?
    日前,環境商會對浙能錦江環境、創業環保、高能環境、瀚藍環境、中建環能、盈峰環境、維爾利等20家公司的半年報進行了匯總盤點。從已發布的報告來看,在經歷了一季度業績疲軟之後,大部分環境企業在第二季度的經營狀況回暖,業績增長態勢良好。
  • 桂林三金中報淨利潤同比小幅下滑6%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韋承武)受公司廠房搬遷影響,桂林三金2015年上半年淨利潤微降了6%,不過這一情況有望在三季度有所好轉——公司預測2015年1-9月淨利潤同比變動幅度為-10%至20%。
  • 8月31日同花順早間必讀:A股近3200家公司上半年實現盈利
    3、科創50指數首次調整,中芯國際和滬矽產業未納入,新光光電、熱景生物、鴻泉物聯、聯瑞新材和鉑力特被調出,威勝信息、優刻得、澤璟製藥、特寶生物和昊海生科被調入。4、數據顯示,A股市場本周共有45家公司限售股陸續解禁,合計解禁量33.14億股,按8月28日收盤價計算,解禁市值為1695.46億元。5、數據顯示,本周央行公開市場有7500億元逆回購到期。
  • 年收入為2144億,淨利潤283億,為何還哭窮:日子沒法過?
    LCAHAL,中譯為: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為印度大型國有企業,目前為印度唯一一家航空製造企業,在印度航空製造領域具備壟斷式的地位,該企業的經營情況還是相當不錯的。HAL的年收總收入為2144億印度盧比,約合29億美元,淨利潤為283億盧比,接近4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7.1%和20.7%。不管怎麼論的話,對於一家航空製造企業是相當不錯的業績,主要的客戶為印度軍方,國防服務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未來的經營前景也是相當不錯的,多個國產型號正在生產中,而且規模還要越來越大。
  • 海容冷鏈中期經營現金流淨額增超3倍 銷售毛利率超30%比肩格力美的
    上半年,公司淨利潤實現1.60億元,同比增長10.13%。其中,公司在二季度的淨利潤實現1.11億元,同比增長16.15%,扭轉了一季度經營業績下滑的趨勢。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作為專業化商用冷鏈設備商,海容冷鏈的產品雖然集中在商超冷凍展示櫃的細分賽道,但旗下產品的盈利能力卻不容忽視。2019年以來,海容冷鏈產品的銷售毛利率均超過30%,銷售淨利率均超過10%,且持續上升。
  • 半個月成立8家公司 三隻松鼠加緊線下攻堅戰
    四家公司皆成立於4月17日,註冊資本均為1056.405萬元人民幣,且均由三隻松鼠全資持股。 一天之內成立四家公司,三隻松鼠最近投資設立新公司的動作可謂頻繁。經金融界梳理,4月以來,三隻松鼠已累計投資成立了8家公司,分屬貿易、物流、銷售、寵物、婚慶等領域。
  • 85家公司三季報淨利翻番 五行業成「白馬」溫床
    化工  新產業帶來新機會     截至10月21日,共有60家化工類上市公司公布了三季報,41家公司實現了淨利潤同比增長,16家公司三季報淨利潤增幅超過100%。其中,遼通化工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7.48億元;基本每股收益0.44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32億元,增長31.86倍,居該行業淨利潤增幅第一位。
  • 光伏政策影響 多家光伏上市公司2018淨利潤減少
    光伏政策影響 多家光伏上市公司2018淨利潤減少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電力網  發布時間:2019-02-28   據了解,由於受2018年光伏政策,尤其是「531」光伏新政的影響,我國光伏電站的開發、建設規模與確認銷售的進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 匯嘉時代再籤賣茅臺大單股價漲停 經營淨利已連續下滑
    原標題:匯嘉時代再籤賣茅臺大單股價漲停 經營淨利已連續下滑   匯嘉時代(603101.SH)2020年6月與貴州茅臺酒銷售有限公司籤訂不超過2.4
  • 增強抗風險能力 多家房企獲「2020中國房地產行業穩健經營企業」殊榮
    其中,2020中國房地產行業穩健經營企業獎項旨在表彰那些穿越周期、抗風險能力較強的房地產企業。它們超凡脫俗,憑藉較強的綜合實力以及持續增長的業績表現逐步熨平市場周期的波動。具體獲獎企業及獲獎理由如下:融創中國2020年,恰逢融創中國上市10周年。
  • 公司不要了?中文在線遭清倉式減持,經營策略失誤頹勢難挽
    股價不振,與其經營策略失誤以及業績不振有很大關係。與減持公告同時發布的,還有中文在線的2020年業績預告。預告顯示,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預計較上年同比增長33%-42%至9.4億元-10億元,歸屬淨利潤預計為4700萬元-6000萬元。主要源於「文學+」業務的收入大幅增長,且遊戲業務虧損金額較上年同期較大幅度下降。
  • 基本盤穩健 中梁地產榮獲2020穩健經營企業大獎
    本次活動上,憑藉穩健的財務表現、經營業績和持續提升的產品力,中梁地產榮登「穩健經營企業榜單」。財務穩健,業務健康發展穩健的財務是企業對抗風險、獲得持續發展的根基。過去的一年,在市場的檢驗之下,中梁穩健經營的發展策略展現出充分優勢,境內外的融資渠道均保持豐富及暢通,債務結構持續優化。
  • 業績增長逐年大幅下滑 周黑鴨欲重回「鴨王路」
    近期,滷味界知名品牌周黑鴨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周黑鴨」,01458 .HK)發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盈利預警稱,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6個月,收益同比下降約45%,淨虧損約為4200萬元至5000萬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2.24億元。總部位於武漢,且以線下店為主的周黑鴨受到疫情重創在意料之中,但如此大的業績下滑還是令人側目。
  • 鄭重看股:三隻松鼠要賣狗糧 設10家新公司多元化布局能改頹勢?
    至少,鄭重至今沒見哪一家熟食店這麼做過。號稱「網際網路零食第一股」的三隻松鼠(300783.SZ)這麼做了。根據三隻松鼠4月2日晚間發布的公告,該公司擬設立安徽養了個毛孩寵物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名字很「網際網路化」,經營範圍包括研究,開發,銷售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寵物保健品。
  • 弘成立業IPO過會:業績下滑、關聯交易佔比高
    中華網財經12月31日訊 創業板上市委員會2020年第62次審議會議於2020年12月30日召開,審議結果顯示,北京弘成立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成立業」)首發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