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有個名詞叫「世間八法」。指可以令人情緒發生變化的八種行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世間八法也叫八風,用來形容這八種行為能迅速使人升起煩惱之火,猶如風一樣。八風,用現代漢語來理解的話,基本上都是動詞:利——獲取利益;衰——損失;毀——詆毀;譽——讚譽;稱——稱讚;譏——諷刺;苦——受苦;樂——高興。
有關八風,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
蘇東坡是一位很有佛緣的人。據說前世是一個大和尚,由於看到前來進香的某位大官相貌威嚴心生羨慕,起心動念之下,來世便做了官;不料仕途並不坦蕩。蘇東坡去世之後,下一世仍是個小官,之後就消失在輪迴中,不見記載。我沒讀過記載這些事情的具體書籍,只在有關文章裡見到。而且引用的意圖是用來說明起心動念的牽引作用,和我們要說的公案關係不大。這個公案是這樣的:
蘇東坡與方外之友佛印和尚隔江而居,一日,蘇東坡覺得自己有所覺悟,於是作詩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望著寫好的詩作,蘇東坡越看越得意,覺得自己對禪意的理解,尤其是關於世間八法,已然勘破。想著這,就派書童乘船過江,將詩送給佛印。平日裡,蘇學士和佛印經常進行佛理的「較量」,多數情況都是蘇東坡出於下風。他想,這一次,這首詩應該會讓佛印高看一眼。
結果,佛印看著書童送過來的詩稿,只在原稿上添了「放屁」兩字,就讓書童帶回。
蘇東坡看後,怒氣衝衝地坐船過江,找到佛印,當面質問他為何如此出言不遜。佛印呵呵一笑,隨口吟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蘇東坡聽後慚愧不已。
可見,世間八風說起來都能看透看破,真正面對的時候,很少人能有定力。
八風中的「苦」,實際上就是一種逼迫身心的感覺,佛家總結歸納為七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生:生,在這裡有兩種含義,首先是出生時候的痛苦,不過由於我們對出生時經歷的痛苦都不具有記憶,無法進行體驗式描述。第二個含義是活著,也就是生命存活的整個過程。生命的過程除了是走向必然的死亡之外,還在於中間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力不存心。
老:老之苦,在於對事物不能再掌控、把握時的無力感。孔子說人在老年要「戒之在得」,就是這個道理。對外界事物還好說,由於身體逐漸衰竭所造成的的種種不便和苦痛,才是老之苦最厲害的地方。
病:疾病的痛苦無需多言。不論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病,都一樣。更厲害的還有疾病背後牽扯到的金錢(醫療費用)、人情世故以及父子、母女、夫妻等關係的另類呈現,世態炎涼莫過於此。
死:死亡的苦,可能不在過程,畢竟這不是個「進行時」,沒有誰一直在死,那只是個瞬間。而是在於死亡的不可抗拒。
怨憎會:李白有詩——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但是真的會不會這樣,很那說。所謂諸法無常,人心不會處在一個恆久的狀態中。現代人寫「心靈雞湯」時也會寫一些譬如「相信永遠有人愛你,但不會有永遠愛你的人」、「永遠相信愛情,但不相信愛情永遠」就是在說這個內心感受的變化。說到底,怨憎會是人際關係長時間存在而長出的毒瘤。不論是夫妻之間從親密到冷漠,還是同事之間從和睦到明爭暗鬥,都是怨憎會。
愛別離:愛別離之苦,是因為執著。執著在世俗層面上有時候被當作勵志來宣揚——真正做事的態度應該是堅持但不執著。包括人際關係,一旦需要盡力去維持,就已然出現了問題。
求不得:欲望超過能力,就是痛苦的根源。偏偏世人多是如此。求不得之苦,包括「得而復失」,這種懊悔甚至超過「可望不可及」。「求不得」作為人生七苦的最後一苦,在於這個苦甚至令人失去獲得其他苦的權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人性。
所以在七苦之上,佛陀說還有第八苦——「苦苦」,也就是不知道人生七苦有一個解脫的法門(佛法),不知道諸法無我,諸行無常的空性,而在苦中作樂,樂此不疲,生生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