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世間八法」和「人生七苦」?

2021-01-08 舒放的後花園

佛教裡有個名詞叫「世間八法」。指可以令人情緒發生變化的八種行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世間八法也叫八風,用來形容這八種行為能迅速使人升起煩惱之火,猶如風一樣。八風,用現代漢語來理解的話,基本上都是動詞:利——獲取利益;衰——損失;毀——詆毀;譽——讚譽;稱——稱讚;譏——諷刺;苦——受苦;樂——高興。

有關八風,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

蘇東坡是一位很有佛緣的人。據說前世是一個大和尚,由於看到前來進香的某位大官相貌威嚴心生羨慕,起心動念之下,來世便做了官;不料仕途並不坦蕩。蘇東坡去世之後,下一世仍是個小官,之後就消失在輪迴中,不見記載。我沒讀過記載這些事情的具體書籍,只在有關文章裡見到。而且引用的意圖是用來說明起心動念的牽引作用,和我們要說的公案關係不大。這個公案是這樣的:

蘇東坡與方外之友佛印和尚隔江而居,一日,蘇東坡覺得自己有所覺悟,於是作詩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望著寫好的詩作,蘇東坡越看越得意,覺得自己對禪意的理解,尤其是關於世間八法,已然勘破。想著這,就派書童乘船過江,將詩送給佛印。平日裡,蘇學士和佛印經常進行佛理的「較量」,多數情況都是蘇東坡出於下風。他想,這一次,這首詩應該會讓佛印高看一眼。

結果,佛印看著書童送過來的詩稿,只在原稿上添了「放屁」兩字,就讓書童帶回。

蘇東坡看後,怒氣衝衝地坐船過江,找到佛印,當面質問他為何如此出言不遜。佛印呵呵一笑,隨口吟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蘇東坡聽後慚愧不已。

可見,世間八風說起來都能看透看破,真正面對的時候,很少人能有定力。

八風中的「苦」,實際上就是一種逼迫身心的感覺,佛家總結歸納為七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生:生,在這裡有兩種含義,首先是出生時候的痛苦,不過由於我們對出生時經歷的痛苦都不具有記憶,無法進行體驗式描述。第二個含義是活著,也就是生命存活的整個過程。生命的過程除了是走向必然的死亡之外,還在於中間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力不存心。

老:老之苦,在於對事物不能再掌控、把握時的無力感。孔子說人在老年要「戒之在得」,就是這個道理。對外界事物還好說,由於身體逐漸衰竭所造成的的種種不便和苦痛,才是老之苦最厲害的地方。

病:疾病的痛苦無需多言。不論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病,都一樣。更厲害的還有疾病背後牽扯到的金錢(醫療費用)、人情世故以及父子、母女、夫妻等關係的另類呈現,世態炎涼莫過於此。

死:死亡的苦,可能不在過程,畢竟這不是個「進行時」,沒有誰一直在死,那只是個瞬間。而是在於死亡的不可抗拒。

怨憎會:李白有詩——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但是真的會不會這樣,很那說。所謂諸法無常,人心不會處在一個恆久的狀態中。現代人寫「心靈雞湯」時也會寫一些譬如「相信永遠有人愛你,但不會有永遠愛你的人」、「永遠相信愛情,但不相信愛情永遠」就是在說這個內心感受的變化。說到底,怨憎會是人際關係長時間存在而長出的毒瘤。不論是夫妻之間從親密到冷漠,還是同事之間從和睦到明爭暗鬥,都是怨憎會。

愛別離:愛別離之苦,是因為執著。執著在世俗層面上有時候被當作勵志來宣揚——真正做事的態度應該是堅持但不執著。包括人際關係,一旦需要盡力去維持,就已然出現了問題。

求不得:欲望超過能力,就是痛苦的根源。偏偏世人多是如此。求不得之苦,包括「得而復失」,這種懊悔甚至超過「可望不可及」。「求不得」作為人生七苦的最後一苦,在於這個苦甚至令人失去獲得其他苦的權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人性。

所以在七苦之上,佛陀說還有第八苦——「苦苦」,也就是不知道人生七苦有一個解脫的法門(佛法),不知道諸法無我,諸行無常的空性,而在苦中作樂,樂此不疲,生生不已。

相關焦點

  • 佛家: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六根、八苦諦的含義
    佛家在詮釋「無我一如,性相平等。」的根本概念,與弘揚為善去惡的方法,必然涉及生命來源的問題。佛家用歸納的辦法,列舉生命的種類,大約分為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阿修羅道介於天魔之際。
  •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不動明王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不動明王文·佛與生活佛教中有十方世界,有著無數的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裡修行,每個諸佛菩薩管理著一個個不同的佛國,每個人有著不同的修行方式,有著不一樣的修行法門,婆娑世界的眾生修行不同菩薩諸佛佛法門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果報,其功德也是同樣不可思議的,但是總的來說
  • 佛家所說的六神通究竟指什麼?如何正確地理解?
    2.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3.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4.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5.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6.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 道家丹功和佛家禪定功,有哪些異同?
    佛家禪定功佛家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修定的方法更多。如說道家修煉就是三煉成丹,那麼佛家卻是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要修好定功,必須持戒,被為定基,戒是有所不為,有戒的基礎,才能修定有所為。戒有消極的止持,有積極的作持。如不偷盜,不妄語,這是止持;還要布施他人,講語言美,這是作持。佛家定功很複雜,大體歸納為三種禪,如來禪、祖師禪和秘密撣。
  • 佛理:什麼是「三法印」,為什麼說它是判定佛法真偽的標準?
    佛陀所傳授的修行法門,據說有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實際也只是虛說,就是很多的意思,修行的門徑很多很多,佛陀在世的時候,修行者可以向他當面請教修行法門的正確與否。釋迦牟尼滅度以後,他的弟子迦葉尊者在王舍城召集了佛陀其他500名弟子,把佛陀所說的經典,進行一番背誦、審定,系統地記載下來,才有了我們後世所說的佛經。但是文字也只是假名而已,怎麼樣來判定什麼才是佛陀所講的真正的佛法呢?
  •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人生八苦,就連東華帝君也參詳不透,佛家講透徹了這八苦的根源東華帝君要投身凡間,去參詳人生八苦,這在九重天,也是一樁不大不小的新聞。帝君要去參詳的這人間八苦,到底都是什麼呢?這八苦即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
  • 佛教中所說的「橫死」是什麼意思?
    須陀洹為七往來,再受生七次而證涅槃。那麼,有沒有受生七次仍未證得涅槃的呢?未見經典記載,邏輯上似乎有可能,為此疑問我曾請教某大德,謂靠自力七次未證涅槃會往生淨土隨佛學,私以為依理可以成立,事上未知也。第五品為八等人的死。八等人即八人地,前四為聖位,八人地為賢位。人,一般解釋為「人者,忍也」,為正斷見惑的八忍位,即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道法忍、道類忍。
  • 佛說:世間無常,眾生皆迷,生壞變化才是一切苦的根源
    佛陀述說世間的真相,說動物有生老病死,物質有成住壞空,人亦有各種變化,選擇不同,所作善惡不同,因果報應自然也大不相同。人的念頭生住異滅,出身有高低貴賤之分別,福慧也不等同,而如果眾生依舊片面的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不會變化的,那便會是眾生最大的苦惱。
  • 什麼是「三法印」?
    「三法印」一說出自佛家著作《大智度論》,具體內容為:「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和「涅槃寂靜印」。要想了解「三法印」,首先就需要弄清楚「法印」的概念。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對新生思想進行指導和規範的法則,就是印證佛教的新思想是否符合佛教宗旨。因為這些方法共有上述三種,所以被佛教稱為「三法印」。
  •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說女人出家,正法會減少500年
    《善見律》載:「佛初不度女人出家,為滅正法五百年,後為說八敬,聽出家,依教行故,還得千年」。  所以在當時是沒有「佛家四眾」之說的,因為起先女性是不允許出家的,也就沒有比丘尼之說,這也就是當初佛祖的姨母大愛道夫人帶著500釋迦族女人前去,請求剃度出家,佛祖沒有答應的原因。
  • 佛家三千世界、四禪八定、國師、阿修羅、涅槃、佛解讀,歡迎了解
    世界越來越喧譁,所以我們經常會想尋求一份少有的寧靜,因此佛家學說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而越是學習佛學越感到深奧,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佛家三千世界、四禪八定、國師、阿修羅、涅槃、佛解讀,歡迎了解:三千大千世界在梵語中,「世界」一詞含有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意義,類似於現在所講的四維空間
  • 魯迅與佛教:飽嘗「人生之苦」,生「厭離之心」
    青年在日本留學,學《說文解字》和《楚辭》於師章太炎,而此時章已轉治佛學,魯迅頗受影響提筆作《破惡聲論》為佛教辯解,"夫佛教崇高,凡有識者所同可",怒斥那些"毀伽藍為專務"的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皈依佛教,但是佛教影響之大小,於魯迅,於眾人,於他的苦難有關,並不取決於信仰與否,或者說,此時佛教所種下的前因後果,和魯迅的無法停止的天才的思想自覺一起,幻化做了一個"救命稻草",供他在苦悶的精神世界裡玩味。
  •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佛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一、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世間禪又叫外道的禪。一切有禪定修養的學到者,比如說佛陀在世時印度的六師外道,中國的道家、先家,他們也需要禪定,沒有禪定就達不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但是他們的禪定是以世間禪而存在的。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想要說「空」這個問題,就一定避不開一首詩和一部經書,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見性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本詩中,慧能大師已經明白開示了萬法皆幻、唯緣而生的道理。幻生所謂因緣所生法,佛說即是空。就是佛家的偶像----諸天佛祖,也都是暫時的,不會永久的存在,為什麼呢?
  • 佛家所說的因果報應都有哪幾種?
    有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只見到世間有許多行善的好人,日子過得並不順遂,而那些造惡之人卻富裕逍遙,便誤以為因果業力是迷信。其實每一個事物的滋生和成長,都是有其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雖然其中的關係極為複雜,但都是有條不紊毫釐不差的。諸法皆空,因果不虛,因果皆循環,因果通三世。若人不信因果報,後世墮落無人身。若人深信因果報,同生西方極樂國。
  • 佛家說的葷辛指什麼?一招遍識假信徒!
    當今有許多假佛教徒,借著佛的名義,動輒以「下地獄」、「因果報應」唬人,沒能力辯駁時就怒斥「末法時代」。其實他們自己也沒讀過幾本佛經典籍,只以為憑著呆頭呆腦念幾聲「南無阿彌陀佛」他們的舌根就能燒出舍利子來。
  • 佛說:世間事物無法恆常,還望牢記此事,看淡金錢自能離苦得樂
    01開篇序佛家常常教導我們:金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也不會帶去,所以聰明的人都不會過分執迷於追逐金錢。因為即使你擁有個世界,你也只需日食三餐,晚睡一床。人生在世,對金錢的盲目追求,只能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只有不食態身外之物才能治很輕,過得自在,正如佛說:世間事物無法恆常,還望牢記此事,看淡金錢自能離苦得樂。02錢財如過眼雲煙那一日,有一位剛剛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問方丈:「師父,錢財為何物?」
  • 97歲老僧說:運氣不好時,心裡默念三句話,人生苦盡甘來
    前幾天我去寺廟裡燒香拜佛,遇到一位97歲高齡的老僧,我對老僧說:「最近總是諸事不順,運氣不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化解?」老僧告訴我:「運氣不好時,心裡默念三句話,人生就會苦盡甘來。」第一句話:人生無常,法無定法。老僧對我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世事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運氣不好時,一定要先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