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老爺」是廣東潮汕地區一種傳統民俗和民間祭祀活動,歷史悠久。「老爺」是古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在潮汕就演變成對神明的敬稱。「老爺」涉及的神明數量龐雜,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老爺」要拜,範圍之廣超乎一般人想像。
「拜老爺」除了要燒香、燒冥紙外,也有「問杯」這種類似於求籤佔卜的活動。拿兩片由竹頭或木頭製成的杯,祈禱後摔到地上。如果兩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兩面都成正面,則是「穩杯」,為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則為「聖杯」,為吉兆,表明神靈同意你的請求,預示祈禱的內容可以實現。這種形式也用於跟神的對話。
在中國人中,拜神最多的當屬廣東人。而在廣東人之中,拜神最多的當屬潮汕人。潮汕人拜老爺的頻率比基督徒做禮拜的頻率還要高出許多。所以潮汕有很多寺廟,寺廟也修繕得很好看。為什麼潮汕人對拜老爺如此執著?
海洋活動的不穩定性
潮汕位於粵東南部,三面背山,一面臨海。特殊的地理狀況導致古時的潮汕人傾向於出海謀生,包括打漁和出海貿易等。不同於較為穩定的農耕,打漁和從商的不穩定性都很大,遇到海上的壞天氣,還可能會命喪大海。面對自身無力支配的命運,人都會尋找一種心理寄託,企望有一種「外力」來完成自己的願望。究其原因,這是種敬畏心理、保險心理、偶像崇拜等。
潮汕人的漂流史
在古代,由於北方發生的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和靖康之亂,北方人大規模南下。部分北方人從中原遷入福建,後再遷入廣東潮汕,形成了潮汕人。這是潮汕人漂流的開始。後來,由於本土資源匱乏,潮汕土地無法支撐日益增加的潮汕人口,導致潮汕人向海外移民。
除了因為戰亂而造成的移民外,歷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移民。第一次是在明清時期,由於朝廷海禁,從事海洋活動的潮汕人走投無路,為了謀生,只能遷徙到東南亞,如明朝的林道乾、清朝的鄭信。第二次是在近代,當時東南亞的殖民政府需要大量勞動力建設東南亞,他們通過優惠政策、「賣豬仔」(勞工販賣)等,將大量的華人勞工移民到東南亞。這個大規模移民潮被稱之為「下南洋」。而潮汕人佔了移民的多數。
漂流在外的潮汕人生活都是艱難的,所以他們只能通過「拜老爺」等宗教活動,尋求精神慰藉,維繫同族的感情。留在潮汕的人也只能通過「拜老爺」,祈求在外漂泊的遊子平安。
其實這也是一種信仰而已,也是思鄉情的另一種表達。
以上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嶺海文化,
本文由嶺海文化(可關注公眾號)作者原創,可以進行相關轉載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