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之潮汕篇:潮劇鐵枝木偶

2021-01-13 推書少年

鐵枝木偶是潮劇中的一種,源於潮汕地區的潮州,在潮汕地區,也叫皮猴戲。

鐵枝木偶是由皮影戲演變而來,結合潮汕當地的語言--潮汕話,便成了一支獨立的劇種,因其語言為潮汕話,鐵枝木偶的服飾等也是潮劇戲服的縮小版,因此也歸入了潮劇之中。

鐵枝木偶是潮汕地區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頗具潮汕特色,藝人世代相傳,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傳統的木偶班由九個人組成,操縱,演唱,伴奏各三人。

在今天,鐵枝木偶基本只流於汕頭,揭陽饒平一帶。

近年來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時尚的改變,皮猴戲的演出市場已越發萎縮,木偶班的藝人也都逐漸上了歲數,且大多數是為半藝半農,皮猴戲如今在就是在潮汕地區,也基本只剩下拜神明「老爺」時候才得以出場。

皮猴戲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必須得到有力的傳承保護。

相關焦點

  • 潮劇是用哪個地方的方言來演唱的?
    潮劇是用澄海話演唱的嗎?」我被問得一頭霧水,我自己是澄海人,也寫過一本《澄海方言研究》的著作(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但從來也沒有提到過澄海話「標準」的說法,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產生呢?其實,這是一種誤會。澄海話被誤認為潮汕方言的標準,有可能跟澄海籍的方言家及其研究成果多有關。
  • 用潮汕版TED發聲:中國四五線小城市比鄉村更加失語
    潮汕人本來是很傳統很保守的,居然成為第一個拋棄工作去浪蕩的人。很多潮汕人自己都不知道潮汕人有這樣的,他們只覺得潮汕人就是在談生意。另外有一位唱潮劇的年輕人,叫吳澤霞,她是家鄉一個小潮劇團的團長。他們和上戲有一個合作,有點像青春版牡丹亭。她人長得很漂亮,舉手投足都好,然後在上戲見過世面,我覺得他可以代表新一代的潮汕人,肩負著振興潮劇的使命。
  • 下山虎和四點金,潮汕民居傳統特色
    廣東的潮汕生活區域緊鄰著客家生活區,但之間仍有不小的文化差異,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他們的建築風格,所謂的「下山虎」或者是「四點金」都是潮汕民居相當普遍的特色,那麼究竟什麼是「下山虎」什麼又是「四點金」?請隨觀風一起到當地看看吧。
  • 賴家麒:守住非遺木偶戲
    賴家麒撫摸著木偶,梳理著木偶提線,一臉的眷戀。 寧化水茜鎮沿口村距縣城30多公裡,是個偏遠的小山村。村民賴家麒今年51歲,是一名亦農亦藝的民間藝人,現為永盛堂木偶戲第三代家傳傳人。 寧化提線木偶戲,俗稱傀儡戲,是客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俗藝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
  • 從「下山虎」到「百鳥朝鳳」,一口氣了解潮汕傳統民居
    因為在那片大地上,散落著許多潮汕傳統民居。它們修建於不同的年代,有的甚至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它們雕梁畫棟美輪美奐,任由歲月衝刷也難掩當年的宏偉壯麗。它們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規模大小不一,每一種建築格局都有著極具特色的名稱。首先說說「下山虎」,它算是潮汕民居中格局最為簡單的了,但我覺得它的名稱很有氣勢。
  • 潮汕民居「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的建築風貌
    陳慈黌故居凝聚了潮汕民居的建築特色,既保留潮汕民居「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的建築風貌,又效仿中國古典的宮廷式建築,富麗堂皇,古樸典雅,在此基礎上更融進西方建築藝術。嵌瓷多為潮汕傳統的「書卷」,花鳥蟲魚;也有西方石膏泥塑,幾何圖形;浮雕、通雕、陰刻;通廊石柱梁上還巧妙地將英文字母點綴於花紋中。採用的釉面磚近百種,把各個門鬥、牆面,地面鋪上一幅幅異彩紛呈的圖案。 這些上等建築多是當時從泰國、西歐、上海等地海運進來的。為了修建這一座座豪宅,慈黌家族專門僱人挖了一條小運河,從韓江入海口一直到村前。可見其工程之浩大。
  • 這裡是潮汕地區,一個最神奇最接近神的部落~
    △「潮汕」這個名字,來自1906年的潮汕鐵路的列車機車頭雖然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裡這裡曾被稱為「潮州」但今天的潮汕 ≠ 潮州潮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而潮汕並不是一個城市它是一個地區狹義上的潮汕地區主要包括:潮州、汕頭、揭陽三市而廣義上的潮汕地區
  • 潮汕式拜老爺,算下你的年終獎夠買幾種三牲五果……
    每到年尾,潮汕地區總會煙霧迷繞,炮聲連天,又到一年祭拜時...「初一十五」、「過時過節」總能看到潮汕人祭拜的身影。在潮汕地區,神明之多,氛圍之廣,超乎你的想像...拜老爺的貢品很多外人不解潮汕地區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祭祀神明?1,潮汕屬南蠻之地,閉塞的地理使文化發展較遲,易形成信神的思維概念。2,天災較多,人遇無力支配的命運時,更易萌發信神心態。
  • 潮汕功夫茶傳統糕點小吃潮汕朥餅和豆方,一清甜一香酥,你愛哪種
    今天為大家介紹兩款配功夫茶的傳統糕點分別是潮汕朥餅和豆方潮汕朥餅潮汕人吃餅,不用特意挑中秋節。在平時三兩好友聚會時,會切上一塊外表滿是光亮的豬油覆蓋著的潮式月餅。再配上一杯功夫茶,餅香與淳茶成為嘮嗑的附屬品。潮式月餅,又叫潮汕朥餅。為什麼叫朥餅呢?
  • 細聊潮俗:紅色是喜慶吉祥的顏色,也是潮汕傳統文化的代表色
    紅色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色,它有著喜慶、吉祥,一切美好的寓意。潮汕人喜歡一切有吉祥寓意的事物,必然也喜歡紅色。在潮汕地區,不同的顏色用在不同的傳統文化習俗當中,那麼在哪些喜慶的場合會用到紅色呢,它有著什麼含義?在潮汕,滿月的孩子舉辦滿月酒稱為「做到月」。
  • 潮汕:喝著不同的水,說著不同的話
    實際上,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之間的差異之大,就連廣東人自己都很難聽懂同一個省不同地方的方言。一種方言難懂,意味著它和普通話的差異較大,並且懂這門方言的人口較少。普通話的制定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南方方言與普通話差異巨大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 目的地潮汕關鍵詞:冬節丸、落湯錢,謝神、祭祖
    潮州廣濟門羊城晚報記者林桂炎攝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說到傳統的冬至,我們常常都會想到粵東的潮汕地區,每逢重大節日,隆重的酬神、祭祖儀式,講究的飲食,均令人難忘。在冬至時到潮汕旅遊,除了成就一段讓人羨慕的特色美食之旅外,還有古城、古村在冬天裡帶來的古韻。【冬至食】潮汕人冬至吃什麼?那肯定是少不了冬節丸和落湯錢。潮汕地區的冬節丸,其實就是湯圓,但沒有餡。待到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就會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裡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
  • 潮汕民俗:土地神在多神明文化的潮汕是何等地位,為何要祭拜?
    潮汕是一個多神明的地區,從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化,演變到今日成為了一種地方特色,人人都對神明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人們希望用這種方式,祈禱生活能夠順風順水,土地神是眾多神明中的其中一位,潮人每月初二、十六都會將其祭拜一番,土地神承載著多少潮人對生活美好期盼和祈禱,在當地人的眼中,土地神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
  • 潮汕廣府客家,廣東怎麼像三個省
    例如,在潮州話中「鐵」的用法極其靈活[3],既可以作為名詞指眾所周知的鐵這種物質,也可以作為形容詞,意思是「堅強不屈」等,甚至可以作為程度副詞,例如「我鐵想打你」的意思就是「我十分想打你」;而在粵語中,只要一句「你識條鐵咩」就可以讓習慣潮州話的人暈頭轉向——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你懂個屁」。不僅是用法不同,有的詞彙本身在這幾種方言中說法也不同。
  • 初湯︳潮菜之魂,味以人傳,豬潤海味煮雜蔬 ·潮汕家常菜
    潮汕家常菜 ·初湯豬潤海味煮雜蔬,算是一道湯菜。所謂湯菜,就是指帶有較多湯汁的菜餚。一般而言,菜是多於湯的,或湯菜各半,多見於淮揚菜系,湯多過菜的就叫湯而不叫菜了不是。不過廣東地區還是有很多地方有這種更為簡單易做的湯菜,加碗飯就叫湯飯,最常見就是豬雜湯飯。
  • 作家林培源:我對世界的想像與瞭望,都與潮汕有關
    這裡簡單而封閉,卻也完好保留著潮汕地區最傳統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認同。此間的生活,是一切的原點、故事的開端,是33歲的林培源身體裡的一部分,它們匯集成了林培源的小說新作《小鎮生活指南》。他在出版社製作的推薦視頻中說:「我對世界的想像與瞭望,都與潮汕有關。」
  • 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下山虎」
    說起潮汕民居,自古就流傳有「潮州厝,皇宮起」的說法。意思就是潮汕民居是仿製京城皇宮宅院的體制建造,可與皇宮相媲美。前面我已經介紹了潮汕民居「四點金」,今天我再給大家介紹潮汕另外一種建築格局——「下山虎」。「下山虎」,是一種在潮汕地區普遍可見的建築,又名為「爬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