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相同,繁體字不同,這樣的漢字有哪些?

2021-01-20 一塊探索世界的小淚巾

眾所周知漢字簡化的時候有很多同音的繁體字被簡化成一個簡體字了,造成以簡體字為母語的人繼承傳統文化時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哈,(小淚我也是,所以文中關於繁體字如果有什麼錯誤,還請大家指出[捂臉哭]),這次我們就來整理一下哪些簡體字,其實是由不同繁體字簡化而來的吧。

(之前跟大家討論了彝文苗文傣文藏文菲律賓文等文字,這次本來想繼續跟大家討論下馬來文等,那馬來文什麼的就下次再討論好了,這次先跟大家討論下漢字簡化)

比較有名的例子應該是「發 -> 發;髪」了吧:

「發」表示「出發,發生,發布,發洩,發酵,發呆,發明,發票,發誓」等等。

「髪」表示「頭髪」。

還有「歷 -> 歷;曆」:

「歷」表示經歷經過,如「經歷」,「歷史」。

「曆」表示推算年月日和節氣的方法,如「陰曆」,「日曆」。

還有「壇 -> 壇;罎」:

「壇」表示用土堆成的平臺,如「天壇」,「花壇」。

「罎」表示口小肚大的陶器,如「酒罎」。

還有「纖 -> 纖;縴」:

「纖」表示細小,如「纖細」,「植物纖維」。

「縴」表示拉船的繩索,如「縴夫」。

還有「髒 -> 髒;臟」:

「髒」表示不乾淨,如「髒話」,「骯髒」。

「臟」表示身體內部器官,如「心臟」,「五臟六腑」。

還有「鍾 -> 鐘;鍾」:

「鐘」表示鈴,計時器,如「鐘錶」。

「鍾」表示大酒杯,聚集,寄託,如「鍾情」。

還有「板 -> 板;闆」:

「板」表示片狀物,如「木板」,「板凳」。

「闆」表示私營工商業的財產所有者,如「老闆」。

還有「表 -> 表;錶」:

「表」表示「表示,表白,外表,表率,表格,水錶,表揚」等等。

「錶」表示計時器,如「鐘錶」。

還有「卜 -> 卜;蔔」:

「卜」表示佔卜,如「佔卜」。

「蔔」一種蔬菜「蘿蔔」,即「蘿蔔」。

還有「別 -> 別;彆」:

「別」表示分開,不同的,如「辨別」,「告別」,「別墅」。

「彆」表示不順,如「彆扭」。

還有「才 -> 才;才」:

「才」表示草木之初,人之能等,如「才能」,「奴才」。

「才」表示剛剛,僅僅,如「剛才」。

還有「衝 -> 衝;衝」:

「衝」表示向上湧流,調製,衝洗,如「衝茶」,「衝廁所」。

「衝」表示交通要道,朝,冒,衝擊,如「衝動」,「衝鋒陷陣」。

還有「醜 -> 醜;醜」:

「醜」表示地支第二位,戲曲角色,如「子醜寅卯」,「丑角」。

「醜」表示難看,如「醜陋」,「醜八怪」。

還有「出 -> 出;齣」:

「出」表示從裡面到外面,如「出生」,「出嫁」,「出現」。

「齣」劇目用的量詞,如「一齣好戲」。

還有「鬥 -> 鬥;鬥」:

「鬥」表示十升,盛酒器,鬥狀物,如「漏鬥」,「北鬥七星」。

「鬥」表示對打,搏鬥,如「戰鬥」,「格鬥」。

還有「澱 -> 澱;澱」:

「澱」表示淺水湖泊,如「白洋澱」。

「澱」表示沉澱下來的泥滓,如「澱粉」,「沉澱」。

還有「谷 -> 谷;穀」:

「谷」表示兩山之間狹長而有出口的低地,如「山谷」。

「穀」表示糧食作物的總稱,如「五穀」。

還有「後 -> 後;後」:

「後」表示帝王,帝王的妻子,大地的尊稱,如「皇后」,「后土」。

「後」表示時間,位置,次序在後面,如「後代」,「落後」。

還有「劃 -> 劃;劃」:

「劃」表示拔水前進,合算,猜拳,如「划船」,「划不來」,「划拳」。

「劃」表示割開,分開,籌謀,如「出劃策」,「劃分」。

還有「夥 -> 夥;夥」:

「夥」表示「夥食」,「傢夥」。

「夥」表示群聚,結伴,如「同夥」,「夥伴」。

還有「據 -> 據;據」:

「據」表示「拮据」。

「據」表示憑據,如「根據」,「佔據」,「證據」。

還有「幾 -> 幾;幾」:

「幾」表示席地而坐時有靠背的坐具,也指有光滑平面的小桌子,如「茶几」。

「幾」表示差不多,細微,不多,詢問數目,如「幾乎」,「所剩無幾」。

還有「克 -> 克;剋」:

「克」表示勝任,重量單位,如「克制」,「克服」,「攻克」。

「剋」表示剋扣。

還有「裡 -> 裡;裡」:

「裡」表示居住,故鄉,長度單位,如「故裡」,「不遠千裡」。

「裡」表示內層,在其中,如「裡應外合」,「這裡」。

還有「面 -> 面;麵」:

「面」表示臉,如「表面」,「面積」,「見面」。

「麵」表示麵粉,如「麵粉」,「麵包」。

還有「僕 -> 僕;僕」:

「僕」表示傾倒,如「前僕後繼」。

「僕」表示供役使的人,如「男僕」,「女僕」。

還有「曲 -> 曲;麯」:

「曲」表示彎曲,歌曲,如「彎曲」,「歌曲」。

「麯」表示釀酒用的曲「酒麯」。

還有「舍 -> 舍;捨」:

「舍」表示客舍,安置,如「旅舍」,「宿舍」。

「捨」表示丟開,如「捨己為人」,「捨近求遠」。

還有「術 -> 術;術」:

「術」用來表示幾種植物的名字,如「白朮」。

「術」表示道路,技藝,策略,方術,如「術士」,「術語」。

還有「松 -> 松;鬆」:

「松」一種植物的名字「松樹」。

「鬆」表示不緊,如「蓬鬆」,「寬鬆」,「肉鬆」。

還有「襪 -> 襪;襪」:

「襪」表示肚兜。

「襪」表示襪子。

還有「鹹 -> 鹹;鹹」:

「鹹」表示殺,終,全部,共同,協和,以及地名,如「鹹陽」。

「鹹」表示鹽的味道,如「鹹菜」,「鹹蛋」。

還有「籲 -> 籲;籲」:

「籲」表示嘆氣聲,如「氣喘籲籲」。

「籲」表示呼告,如「呼籲」。

還有「折 -> 折;摺」:

「折」表示斷而猶連,折斷,翻轉,如「折騰」,「挫折」,「折磨」。

「摺」表示摺疊,如「摺疊」,「奏摺」。

還有「徵 -> 徵;徵」:

「徵」表示遠行,爭奪,賦稅,如「徵伐」,「徵戰」。

「徵」表示徵召,索取,跡象,如「徵召」,「徵兆」。

還有「準 -> 準;準」:

「準」公文用語,如「準許」,「準予」。

「準」表示不傾斜,如「準確」,「標準」,「瞄準」。

還有「症 -> 症;癥」:

「症」表示疾病,如「絕症」,「後遺症」。

「癥」指腹中結塊的病,比喻事情不能解決的關鍵「癥結」。

還有「幹 -> 幹;乾;幹」:

「幹」表示盾牌,觸犯,牽扯,如「幹預」,「幹擾」。

「乾」表示與「溼」相對,沒有血緣的親戚,徒然,如「乾涸」,「乾著急」。

「幹」表示築土牆,主幹,做,如「主幹」,「幹部」,「幹活」。

還有「只 -> 只;祇;隻」:

「只」表示僅僅,語氣詞,如「只好」,「只是」,「只有」,「只能」。

「祇」表示僅僅,同「只」。

「隻」表示單一,量詞,做,如「一隻手」,「隻字不提」。

還有「臺 -> 臺;臺;檯;颱」:

「臺」表示喜悅,地名,如「天台山」。

「臺」表示高平物,單位,敬辭,地名,如「硯臺」,「兄臺」,「電視臺」。

「檯」表示桌子、案子,如「寫字檯」。

「颱」表示「颱風」。

好多啊,好像還有很多都沒寫進來,不過應該常見的都寫進來了吧,不知道有沒有錯誤,有錯誤的話大家留言補充哈,那這次就跟大家討論那麼多啦。(話說感覺漢字簡化真的負面影響很多啊,不僅僅丟了好多原本字裡所隱含的意思,使漢字更加表音化,因為一個簡體字可能對應多個繁體字,簡體轉繁體時還得結合語境,感覺至少應該要恢復一部分常用的繁體字才好吧?)

相關焦點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裴鈺:從17個角度看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
    其實漢字沒有簡繁的區別,如果我們知道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這些只是一個字體的名稱,它的統一的名字就叫漢字。學術上、概念上都叫漢字。  為什麼會出現簡體字這個說法呢?是在我們國家60年代開始把漢字簡化改革。就是有兩個分支了,把過去的沒有經過簡化的字,我們稱作是繁體字,經過簡化之後的字我們成為簡體字。所以這兩種說法就出現了。但這個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不是兩種字體,只是兩種說法。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漢字到底有多少個?有些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到底它是如何的偉大?我只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種文字,您知道有哪些嗎?他們分別是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2.蘇美爾人所發明楔xiē形文字。3.美洲瑪雅人發明的瑪雅文字。4.中國的漢字。漢字從最初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000多年的歷史了。漢字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保存下來,並且一直在發展使用的文字。
  • 文化辯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是進步還是倒退?
    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有些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到底它是如何的偉大?我只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種文字,您知道有哪些嗎?他們分別是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2.蘇美爾人所發明楔xiē形文字。3.美洲瑪雅人發明的瑪雅文字。4.中國的漢字。漢字從最初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000多年的歷史了。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總有人自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瞧不起簡體字,甚至港臺有的人污衊簡體字是「殘體字」,流露出一種文化優越感。
  • 書法家為何喜歡寫繁體字,而不喜歡寫簡體字?
    文·段宏剛漢字由繁瑣到簡潔的變化,實際上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並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標誌著漢字在我國的簡化,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簡化漢字,主要目的有四個。一是提高大眾的識字率,因為繁體字筆畫多,過於複雜,不便於學習。
  • 漢字文化圈裡,港澳臺至今仍用繁體,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想要讓漢字拉丁化這樣會簡單許多,也能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它,能更好的跟世界接軌,可在當時這種拋棄漢字的想法會有些極端也難以讓人接受。領導們就想著把漢字給簡化,跟魯迅當初提出的改革是有所不同,漢字還是要保留原有的字樣,就是它的書寫上簡化讓它更容易學習。簡化的漢字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和使用的成本,還能保留它的系列優點。
  • ...接受快報專訪時回應:教材須用簡體字,而古詩詞中已涉及部分繁體字
    「親要相見,愛要有心!」和簡體字相比,中國繁體字中的「親」「愛」兩字讓人一眼看懂含義。在昨天的政協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和張國立就呼籲,選用部分富有含義的繁體字進入中小學生課本,傳承傳統文字文化。連續幾年的全國兩會,現代快報也曾多次對繁體字相關話題進行報導。這一次馮小剛以「煽情」的方式再次喚起了人們對繁體字的關注。
  • 教育部回應「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 如何看待漢字繁簡...
    央廣網北京12月9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近10年以來,一些政協委員們也曾攜帶《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上會。關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究竟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也常常被一些網友非要討論出個子醜寅卯來。
  • 中國人使用簡體字後,大家都沒學過繁體字,為何大多數一看就懂?
    很多學生都抱怨學英語很難,但其實再難也難不過中國的漢字,英語一共不就26個字母嗎?漢語就不一樣了,即使是一個中文系的大學生,也不敢保證他就認識所有的漢字,因為中國的漢字實在是太多了。56年以後,中國逐漸推行使用簡體字,沿用了幾百年的繁體字被代替。相對於繁體字來說,簡體字筆畫簡單意義明了,是非常高級的字體。但是有一些特殊的地區仍然沿用繁體字,比如說港臺地區。
  • 徐晉如:何必畏懼繁體字?
    [摘要]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漢字,無論是不混用簡體字的繁體字,還是不混用繁體字的簡體字,都是規範漢字。作者:徐晉如,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知名青年詩人、學者。馮小剛的建議,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在我看,簡體字與繁體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規範系統,無謂相混雜。為了「文化」的理由而恢復部分繁體字,不如在中小學增加古詩文的比重來得更迫切,而在小學直至中學開設中國文字課,比恢復部分繁體字更能起到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作用。
  • 繁體字真的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嗎?
    臺灣媒體報導,近日馬英九出席臺北市政府「漢字文化節」活動時,提出了「正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的說法。他認為,正體漢字(繁體字)不僅具文化意義,更有藝術的價值。眾所周知,政治人物講話,不同於學者作學術報告需要講道理、講邏輯,他們只需發表訓導、提出口號。道理、邏輯,對政治人物而言,是無所謂的東西。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這麼不開竅?」您要是真這麼說了,那就是您的不對了,現在是什麼社會?是進步社會!這進步社會講究暢所欲言,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已的想法,既然你能贊成繼續使用簡體字,甚至想讓漢字進一步簡化下去,憑什麼不讓人家說繁體字好呢?人家提出要恢復繁體字,那也是人家的權利啊。
  • 「綠委」對「簡體字」開炮卻鬧烏龍 網友:蔡英文也寫過
    【環球網綜合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2日在網上對「簡體字」開炮,稱高雄市一馬路上的「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還叫囂「還我繁體字」並要求高雄市政府「出來說明」。不過劉此舉卻是個烏龍,有網友「打臉」稱,高雄出現的「待轉區」三字是日文中的漢字。還有人提及,臺當局領導人寫信時也曾用過簡體字。
  • 「逢中必反」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疑路口「待轉區」三字字體為簡體字,但被網友指正,其實是日本漢字。(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4月3日訊 「世芳扯鈴」早前曾淪為外界笑柄。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昨天(2日)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出一張照片,稱該圖是高雄九如澄清路口的「待轉區」,她質疑「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但隨即被網友打臉,其實這三個字都可以是日文的漢字,尤其「轉」字的簡體跟日文漢字寫法完全不同,該圖片上的「轉」明顯是日文漢字而不是簡體字,網友揶揄「原來祖國是日本。」
  • 17個角度看到繁簡體漢字
    就是有兩個分支了,把過去的沒有經過簡化的字,我們稱作是繁體字,經過簡化之後的字我們成為簡體字。所以這兩種說法就出現了。但這個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不是兩種字體,只是兩種說法。並不是說簡體字和繁體字是兩種漢字,是完全不一樣的。
  • 為什麼現代人還能看懂繁體字?明明已經棄用60年了,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現代人還能看懂繁體字?明明已經棄用60年了,原因很簡單眾所皆知,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漢字更是歷史上的一座豐碑。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至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 簡體字在臺灣:從「不能碰」到隨處可見
    但有些島內人士看不慣簡體字,認為繁體字才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之美」。近日,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並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簡繁之爭」的政治色彩  從大陸推廣簡體字起至今,臺灣當局對簡體字的態度常帶政治色彩。  政治禁錮的年代,字體繁簡在臺灣是涉及意識形態、事關中華文化道統的大事情。不消說簡體字不能用,連文字橫排都是禁忌。
  • 文言基礎知識:繁體字
    例如:「舍」是「捨」的古字,「誇」是「誇」的通假字,「禮」是「禮」的異體字,「舍、誇、禮」又都是簡體字。現在使用的簡化漢字,有一些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不都是我們現在新創的。漢字的簡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學文化、學理論、學科學,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不過,我們閱讀古書還要了解繁體字,因為古書一般是用繁體字印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