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成語:我們常說的「圍魏救趙」啥意思,背後的典故引人深思

2020-12-01 國學大觀園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很多成語,但是很多人對成語的意思並不是很了解。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2個成語,分別是孫龐鬥智和圍魏救趙,了解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才能讓我們對成語有個更加清楚地認識。

那麼孫龐鬥智和圍魏救趙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孫龐鬥智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在古代戰國時期,有一位神秘的智者叫鬼谷子,他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孫臏,是齊國人,另一個叫龐涓,是魏國人,他倆人跟著鬼谷子老師學習兵法。要說這兩個學生,都很聰明,但是性格各異。孫臏端正,為人正派,龐涓嫉妒心強,有些奸詐,平時他要是耍點奸計,孫臏就讓著他,他們同學期間的關係很好,情誼深厚,還結拜為兄弟。

和鬼谷子學軍事技能,孫臏學得很紮實,好學不倦;而龐涓總覺得自己學得差不多了,總想找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華。這時正好魏國張榜招賢,龐涓一心想要去,就對孫臏說,你先跟老師學著,以後你把學的東西告訴我。我先去試試。

你還別說,這龐涓還真應聘上了,還當上了大將軍,並且還被招為駙馬。而孫臏還在山裡和老師學習,他踏實的學習作風深得鬼谷子的讚賞,就把《孫子兵法》傳授給了他。此時孫臏的軍事才能早已超出龐涓了。魏國的大臣墨子向魏王推薦了孫臏。於是魏王派人上山去請孫臏,輔佐魏王。孫臏以為是好兄弟龐涓推薦了他,心裡很高興

相關焦點

  • 成語「入幕之賓」是啥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漲知識了!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彙,但是有很多成語比較冷門,我們很少用到,但是背後的道理卻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想要學好成語,就應該讀懂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這樣才能更好的應用成語。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解兩個成語,分別是入幕之賓和請君入甕,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讀懂背後的歷史典故,你就豁然開朗了!
  • 見面常說「唐突」,是什麼意思,有何典故?
    有朋友問:見面常說唐突,見外了,請問:唐突是誰?有什麼典故嗎?「唐突」不是個人,也沒有什麼典故在裡面,這是一個簡單的本意詞語。何為「唐」?「唐」,從庚從口。「庚」字本意不明,但大多以樂器、採果實、篩糠器為原型,在古代實有繁盛殷實的意思。
  • 我們常說的「牝雞司晨」是啥意思,知道歷史典故,才會豁然開朗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牝雞司晨這個成語,當然還有一個成語是潘郎車滿,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讀懂了它們的歷史典故,你也就可以熟練應用了。牝雞司晨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母雞會打鳴,是違反常規的事情,這個典故和商紂王有關。話說商朝最後一個皇帝紂王,是有名的暴君,嗜殺成性,對底下的大臣也毫不留情,他還製造了很多殘酷的刑拘。紂王寵妲己盡人皆知,歷代皇帝也都寵幸自己愛妃,可沒有紂王這麼變本加厲的,對妲己什麼無理的要求都言聽計從。
  • 大話成語:金龜換酒和金谷酒數是什麼意思,原來都和李白有關
    中華傳統文化中,成語文化可謂是我國的一大特色,成語的背後也蘊含很多歷史典故。成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有很多,比如與人交談,或者學生寫作文的時候,穿插幾條成語,可以讓文章增色不少。但是我國的成語數不勝數,有很多成語我們耳熟能詳,也有很多成語我們一知半解,甚至聽都沒聽到過。
  • 臨淄:圖解成語典故——覆水難收
    悠久的歷史不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眾多名篇巨著,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也流傳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2009年,臨淄成語典故被山東省政府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淄成語典故作為濃縮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發生和傳承的過程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臨淄人。
  • 一起品讀這些成語背後唯美的文學典故
    一起品讀這些成語背後唯美的文學典故 2020-07-20 14: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中華文化的精髓—成語!淺談那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語
    為什麼說漢語是所有語言中最難學的?因為它的分類眾多,不僅有大眾語言,還有各種生僻字、白話文、文言文。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成語、諺語、歇後語。很多詞語不僅讀音有四種,還分別有幾個釋義,這也是令很多外國友人學漢語頭疼的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中華文化的語言精髓—成語,淺析他們背後的歷史典故。
  • 成語「膠柱鼓瑟」是什麼意思,看完這則歷史典故,才能知曉其意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今天為大家帶來2個我們很熟悉的成語,分別是紙上談兵和膠柱鼓瑟,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只要我們讀懂了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自然就會知曉其意。膠柱鼓瑟 (jiāo zhù gǔ sè)這條成語出自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通許名勝:古蹟與成語典故
    來源'網絡  古蹟與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一支奇葩。  那麼,我縣哪些名勝古蹟與成語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呢?  圍魏救趙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卷·孫子吳起列傳》,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因其首都在大梁——今開封,亦稱梁惠王)派大將龐涓領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  趙王慌忙向齊國求救。
  • 成語: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多人不大理解其中的真諦
    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這個歷史歲月當中,我們的先人根據他們日常生活經驗總結,摸索出了很多具有啟示和引領後人學習的生活準則。而這樣的準則,大都是以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這些準則就有成語、習用語、諺語等等。
  • 這10個常用成語,說著容易寫對難!
    (其實張飛不光武力值很高,還能寫詩、會畫畫、擅草書哦)當然成語也不光是四個字的,還有很多三字成語,比如掉書袋、說大話,還有雖然四個字但聽起來跟「俺也一樣」接地氣的詞也是成語,比如上過熱搜的令人噴飯、喝西北風。這類打破人們認知的成語還有很多,有興趣的話可以戳下面文章查看更多。
  • 成語才是中國最厲害的文化輸出,伊朗人日本人都愛用……
    3月4日,伊朗大使館在微博上發言,懇切地請求支援:短短的導語裡,用了好幾個中國成語:雪中送炭;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拳拳盛意;銘感五內。中國網友很受用,紛紛曬出捐款記錄。順便調侃一下伊朗兄弟成語用得好不好。如果說伊朗兄弟的成語用法,只是讓中國網友會心一笑,那麼日本小哥的成語,就讓中國人不明覺厲了。
  • 語文老教師直言:掌握這100個成語典故,學完半個中國歷史!
    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得語文者得天下」,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如今語文所佔據的地位。對於語文這門學科,要想學好它,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始終離不開兩個字——積累。成語作為我國語言文字的瑰寶,是精髓所在,簡簡單單的一個四字成語,背後包含了一個典故,是中華幾千年遺傳下來的結晶。
  • 【蛋定人生】關於雞蛋的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之呆若木雞這一成語與鬥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據傳,周宣王愛好鬥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鬥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鬥雞。10天後,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
  • 講大話的人為何被叫做「吹牛皮」?背後有什麼典故?看完漲知識了
    眾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虛榮之人,從他們嘴裡說出來的話,往往都是誇大不可信的,而對於這些說大話的人,我們一般都說他們在「吹牛皮」。然而,說到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牛這種動物在我們國家的文化之中,一直都是溫厚勤奮的形象,為何卻和吹牛這樣的貶義詞聯繫在了一起,我們為何不說這些人是在「吹狗」「吹豬」,偏偏要說他們是在「吹牛」呢?這背後有什麼典故不成?實際上,在以前殺豬宰羊採用的都是「吹氣法」。
  • 大名成語典故——短見薄識
    《大名成語典故》由李文軍同志主編,2017年12月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有關大名縣的歷史文化研究專著,通過解析與大名縣有關的成語及成語背後的故事與人物,採取敘事寫人的表現形式,濃縮提煉了大名兩千年來的燦爛輝煌。李文軍,男,1969年9月出生,大名縣大名鎮人,大學文化,教育學學士。
  • 2021國考行測備考:36個行測常考成語典故(一)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1國考行測備考:36個行測常考成語典故(一),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在往年的公務員考試中,言語理解有時候會考到成語典故。
  • 從成語典故看《易經》生存的智慧
    《易經》的道理,對於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易經》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我們的祖先把宇宙中的萬事萬象歸納起來,概括而成的六十四種狀態、六十四種情境。正所謂「易與天地準」,「範圍天地而不過」,我們每個人都在天地之中,六十四卦既然是對天地萬象的概括,自然會對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其實《易經》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
  • 這4個關於「鼠」的成語典故,一定要告訴孩子!
    成語裡就濃縮了人們對老鼠的複雜情感,參雜了對自然的認知和感悟。 今天我們就結合孩子需要懂得的道理,一起來了解這幾個關於鼠的成語故事吧! 【近義成語】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反義成語】當機立斷、乾脆利落 貓哭老鼠:遇到事情要多思考背後的原因  從前有一位老鼠
  • 10個易錯成語,與我們想像中的不一樣,別再傻乎乎用錯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便是中華文化中璀璨的一顆明珠。在日常生活中,當用普通詞語表達不清楚意思時,人們通常會用成語取而代之,比如在一段演講中,成語出現的頻率通常高達40%,由此可見,人們對成語的依賴也是相當大的。成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承襲下來的,它的背後往往有著一段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