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很多成語,但是很多人對成語的意思並不是很了解。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2個成語,分別是孫龐鬥智和圍魏救趙,了解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才能讓我們對成語有個更加清楚地認識。
那麼孫龐鬥智和圍魏救趙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孫龐鬥智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在古代戰國時期,有一位神秘的智者叫鬼谷子,他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孫臏,是齊國人,另一個叫龐涓,是魏國人,他倆人跟著鬼谷子老師學習兵法。要說這兩個學生,都很聰明,但是性格各異。孫臏端正,為人正派,龐涓嫉妒心強,有些奸詐,平時他要是耍點奸計,孫臏就讓著他,他們同學期間的關係很好,情誼深厚,還結拜為兄弟。
和鬼谷子學軍事技能,孫臏學得很紮實,好學不倦;而龐涓總覺得自己學得差不多了,總想找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華。這時正好魏國張榜招賢,龐涓一心想要去,就對孫臏說,你先跟老師學著,以後你把學的東西告訴我。我先去試試。
你還別說,這龐涓還真應聘上了,還當上了大將軍,並且還被招為駙馬。而孫臏還在山裡和老師學習,他踏實的學習作風深得鬼谷子的讚賞,就把《孫子兵法》傳授給了他。此時孫臏的軍事才能早已超出龐涓了。魏國的大臣墨子向魏王推薦了孫臏。於是魏王派人上山去請孫臏,輔佐魏王。孫臏以為是好兄弟龐涓推薦了他,心裡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