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雷小霞
7月底,
山西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對《山西省發展中醫藥條例(草案)》進行審議,對現行的《山西省發展中醫條例》進行了全面修改,提出做大中醫藥「晉」字品牌,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
而就在7月9日,上市公司東盛科技正式更名為廣譽遠。8月6日,廣譽遠更是一路漲停,收盤報價31.64元,東盛科技在更名同時,也將自身今後的發展方向定位在中藥這一領域。
這並不是一個巧合,廣譽遠原本是山西的製藥企業,定坤丹、安宮牛黃丸、龜齡集是其主打產品。此外還有距今170多年山西雙人藥業,也成了北京朗致集團旗下企業。「晉」字中藥的強省之路似乎任重道遠。好在還有亞寶藥業、振東藥業等後起之秀,正一步步扛起「晉」字品牌的振興大旗。老字號無可奈何花落去
在第一次 GMP(是英文 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縮寫,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業規範」,或是「優良製造標準」,是一種特別注重在生產過程中實施對產品質量與衛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認證開始實施的2003年,山西廣譽遠與西安東盛集團重組,成為其子公司。
廣譽遠始創於明嘉靖二十年,距今已有472年的歷史,比1669年創建的北京同仁堂以及1874年開張的胡慶餘堂分別早128年和333年。廣譽遠曾與廣州陳李濟、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並稱為中國「四大藥店」,其主導產品「龜齡集」和「定坤丹」,均為國家級保密處方。
山西省醫藥行業管理辦公室的一組銷售數字顯示,今年一季度,山西廣譽遠銷售已實現8000多萬元。按此推算,山西廣譽遠年銷售應該在3億元左右。雖然山西廣譽遠所銷售的中藥品種非常有限,但與中藥品種遍地開花的山西華康藥業相比年銷售收入不相上下。
7月9日,東盛科技正式更名廣譽遠,與此同時,東盛科技也啟動了第一批國醫堂的建設,目前已分別在山西、北京、湖北、瀋陽、內蒙古等省(市、區)進行建設。另外,在新疆、河北、海南、浙江、吉林等近十個省(市)也已經展開了深度洽談。據公司透露,2013年年內,廣譽遠國醫堂數量有望達到20家。
山西雙人藥業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其生產的小兒七珍丹是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梅花點舌丹也是其生產的獨有中藥。記者8月2日致電該企業,從辦公室宋姓主任處得知,山西雙人藥業目前已成為北京朗致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此外還有大同製藥廠,其生產的仲景胃靈丸、癲癇康膠囊也是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是大同製藥廠的拳頭產品。目前大同中藥廠已成為亞寶藥業旗下公司。
儘管呂梁中藥廠還在勉強生存,但記者從業內人士口中得知,該企業年銷售僅過千萬元,目前想要通過2015年GMP認證,必須尋求改制才能生存。
而曾經在1999年成立的山西醫藥集團,作為省政府授權經營的12戶國有重點骨幹企業之一,在記者前去採訪時,整個辦公區幾乎空無一人,一位辦公室副主任告訴記者,集團目前已沒有業務了。他建議記者去採訪國藥集團山西分公司。而記者從國藥集團山西分公司獲悉,該公司是一家藥品經銷企業,與山西醫藥集團已沒有任何關係。而曾經在山西醫藥集團旗下的山西廣譽遠、大同製藥廠、山西雙人藥業、太原製藥廠等,目前已成為其他
醫藥企業的子公司。與河北、黑龍江等省不同的是,目前山西省內118家醫藥企業中,95%以上都成為民營股份制企業。藥材大省的資源優勢不復存在
新《條例(草案)》明確提出,鼓勵中藥材種植、養殖,支持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和道地中藥材良種繁育,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加強藥用野生、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保護,合理利用,科學採集,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支持開展藥用野生、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的繁育、人工種植養殖以及替代品的研究與開發。
據記者從省農業廳了解,2012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150萬畝,年產量15萬噸,銷售收入達15億元。目前,全省通過GMP認證的118家醫藥企業中,全部或部分生產中藥的企業有幾十家,已形成大同、太原、晉中、長治、運城、侯馬等6個中藥產業集群。山西省內現有中藥材1116種,其中植物藥953種、動物藥133種、礦物藥30種,佔《全國中藥彙編》收載4000餘種藥材的25%。常見的30種左右的大眾中藥都在山西有生長。是黨參、黃芪、地黃、連翹、柴胡規範化種植基地。
山西省醫藥行業管理辦公室行業管理部部長張曉蕾告訴記者,儘管山西是藥材大省,中藥產業歷史悠久,但目前通過中藥材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它是我國中藥製藥企業實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藥學和農學結合的產物,是確保中藥質量的一項綠色工程和陽光工程)認證的,僅有北京同仁堂在山西的黨參基地和山西振東藥業的苦參基地。
張曉蕾分析山西藥材種植和中藥加工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狀,主要的原因可能與我省的產業布局有關。她讓記者猜猜山西醫藥(中西藥)生產佔全省GDP的比例有多少?記者猜大約在10%左右。張曉蕾說出來的數字讓人感到吃驚,居然不足1%。
山西中醫學院科技產業處處長劉亞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我省中藥材種植規範化程度低,尚未形成結構合理的種植體系。全省雖有兩家種植基地通過GAP認證,但面臨「北藥」其他種植省區的挑戰,如內蒙古的黃芪,甘肅的黨參、柴胡,河北的黃芩、桔梗等,若不抓緊藥材基地GAP建設,現有資源優勢將一去不返。同時,我省還缺乏拉動產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中藥材以資源輸出為主。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山西產的中草藥有超過70%的份額運往河北安國、安徽亳州、江西樟樹等國內「五大中藥批發市場」銷售,只有20%左右被省內及周邊中藥廠消化。全省至今沒有一處頗具規模的中藥材批發配送集散地。新興藥企擔負「晉」字品牌振興重任
儘管我省的醫藥企業生產所佔全省GDP比例非常低,但張曉蕾向記者提供的一組數字表明,這些藥企目前已開始擔起振興晉字
中藥品牌的重任。在全省能源重化工企業目前普遍增長乏力的情況下,醫藥企業不管是銷售收入還是利潤,都出現30%左右的增長。記者看到有一家中藥企業一季度銷售增長居然達到180%,利潤400%以上。
接受記者採訪時,張曉蕾總會提到亞寶藥業和振東藥業。她說這兩家藥企是國內百強醫藥生產企業,也是省內為數不多的醫藥上市公司(目前全省有三家醫藥上市企業)。亞寶藥業公布的數字顯示,去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2.67億元,今年第一季度公布的銷售收入為4.52億元。而振東藥業去年全年銷售收入為16億元,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09億元。
張曉蕾告訴記者,我省去年中西藥銷售收入121億元,總產值131億元,在全國排名第24位。省內排名前10的企業銷售收入幾乎佔到全省所有醫藥企業銷售收入的70%。
張曉蕾說出自己的見解,她認為一個藥企如果要做強做大,在創業之初必須有自己的主打產品。像亞寶藥業的寶寶一貼靈,還有振東藥業兼併的安特製藥生產的消化道用藥等等。但在此後的發展中,必須根據企業特點將產品做專、做精,吃幹榨盡。要知道自己的產品好在哪兒,差在哪兒,別怕與自己強的對手進行合作。她說像一些老字號企業,如果在省內層面上來說,被省外企業兼併或重組是件丟了寶貝的事,但從企業自身來講,可能會學到很多東西,也更加適應市場的發展。
人才引進也是關鍵,尤其是研發人才。張曉蕾說目前亞寶藥業和振東藥業在北京都有研發中心,這也便於對人才的引進。這兩家企業一個在運城風陵渡,一個在長治。引進好的研發人才別說在當地了,就是在太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此外,張曉蕾也代替省內中醫藥企業呼籲,政府應該多重視中醫藥企業發展,每年給企業幾百萬元的資金扶持不如給企業一個好的政策。 商報記者 馮偉採訪手記:一波三折
由於平時接觸醫藥方面的東西很少,加上好多醫藥企業都在太原以外的地市,採訪時幾乎處處碰壁。一開始聯繫企業,對方不是認為採訪收費,就是認為要拉廣告。像山西華康藥業,記者為了能順利採訪,特意告知是老鄉採訪,希望能得到答覆。而辦公室工作人員得到記者聯繫方式後,居然將記者手機列入黑名單,害得記者一連幾天撥打電話都自然斷線。說白了,這其實就是一個理念的問題。像山西雙人藥業,作為北京朗致集團旗下企業,其負責人問清楚採訪不收費後,很自然對採訪進行了解答。
還有就是醫藥企業的管理。採訪時先去省醫藥集團,而該集團似乎目前已名存實亡,整個辦公區一大早就看不到人影。然後去省衛生廳中醫藥管理局,該局的主要職能其實是對醫院系統的管理。後來在別人建議下去了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該局相關人士再三解釋只是對藥品的質量等進行監督,企業如何發展必須去醫藥行業管理辦公室。
而成立於2004年的醫藥行業管理辦公室,沒有權限,一些報表還要主動向企業催要。有人形容醫藥企業是管理的部門多,幫的部門少。
振興「晉」字中藥品牌,不是簡單地振興一些老字號,也不是簡單的資金扶持,而是打造更多的「晉」字品牌,給予企業更多的政策傾斜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