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和珠算
星期日,老伴讓我到東長街北首一家叫做「流均醬油」的店裡去打醬油。一進門就見到女老闆吉玉華正低著頭熟練地打著算盤算帳,不由讓我這個八十歲的老人眼前一亮,許多關於打算盤、用珠算的往事一下呈現在自己眼前。
我的父親是個地道的農民。他鬥大的字不識一籮,一生都未拿筆寫過字。可是,他卻會撥算珠,還能打三遍小九九。
「三遍小九九」是當時學珠算的最基本的練法。就是將「123456789」遇數加同樣數字,連加三遍,相當於將「123456789」乘以了8。還有七遍小九九,是將「123456789」連續加七遍,也是相當於乘以了8;九遍小九九,是將「123456789」連續加九遍,相當於乘以了10。由於123456789×8=987654312,再加上9後就是987654321,而九遍小九九的結果直接就是1234567890,在算盤上顯示的就是所有珠子的數字都前移了一位。
那時我曾問父親:「你一個字不認識,怎麼會打算盤的呢?」他告訴我,他是當年在河下王漢斌家的燒紙作坊裡打燒紙時,看王家帳房先生經常練三遍小九九,看的次數多了,就學會了。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剛上學時,老師是把珠算列為一門功課教的。老師教的時候是在大黑板上掛上一把毛算盤。這種算盤的穿珠杆子上都纏上豬鬃,使珠子不好上下滑動,以方便老師教課。
剛開始學算盤時,難度最大的是背口訣。像加法口訣是「一上一,二上二,三上三……三下五除二,四下五落一……」那時使用十六兩一斤制的秤,在定下單價讓你計算多少錢時,就必須背熟每兩的折算口訣: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否則,你就算不了。
算盤,中國這一古老的算帳工具曾在社會上流行了2600餘年,現代意義上的這種算盤,在元代已經普及使用。我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時,據說算盤還曾經在其中發揮過一定的計算作用。筆者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擔任過農村生產大隊會計九年多,後來又先後在水利、鋪路等工程上擔任財供員,因此曾和算盤打了十多年交道,對算盤有著很深的情感。
算盤有木質的、陶瓷的、銅鑄的等等許多種。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有人舉行過電子計算機和算盤的算帳比賽,那時算盤的速度還佔了上風。然而隨著電子科技的不斷進步,複雜的計算已經讓算盤望塵莫及了。手機普及後,簡單的計算在手機上撥拉幾下就出來了,誰還會把又笨又重的算盤帶著呢?算盤終於退出了日常計算的歷史舞臺。因此,在今天的市面上,已經很少見到有人使用算盤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