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解熱愛而保護而傳承

2021-01-19 光明網新聞中心

    【心直口快】

    我國是一個文化遺產資源的大國,然而距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強國還有一定的距離。文化遺產事業與大眾的認知及其需求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裂隙」甚至「鴻溝」,要得到更加廣泛民眾的認可、理解、關愛和支持,還需要日積月累的研究、傳播和體驗,而其中恰恰蘊含著保護傳承最為基礎、持久和強大的力量。

    可是,如何讓那穿越漫長時空的「歷史的真實」及其所蘊含承載的「重要意義」「價值」更具說服力地、更加充盈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如何讓那帶著「距離」和「滄桑」卻珍貴且富有啟迪的內容,喚起大眾的興趣和關切?如何讓公眾自覺自愿地參與到遺產保護傳承事業中去?如何讓遺產及其蘊藏其間的價值和智慧,更好地陪伴和滋養我們的日常生活,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個極為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讓公眾了解遺產本體與相關信息、內涵與重要價值,並與之建立多層面多角度的「關聯」,拉近彼此之間在空間或心理上距離。如果還能再進一步,讓公眾真切地感受到遺產的魅力,觸動他們的內心,激發他們的興趣,進而「愛上」魅力獨具的文化遺產資源,方有可能將這些人變成燎原的「星星之火」,點燃保護傳承的「熊熊火焰」。

    北京大學的呂植教授在談到自然遺產的保護時曾經感言:「雖然保護自然這個道理從科學上非常清晰,但這樣的道理如果跟人的內心沒有建立起聯繫的話,是說不通的,無效的。在藏區,人們把自然保護看作是對生活和生命的保護,是它文化和精神的依附,只有這樣的價值觀才有可能讓自然成為人們發自內心願意呵護的一個東西」。其實,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也是如此,無論從道理上來講意義多麼重大,同樣,「如果跟人的內心沒有建立起聯繫的話,是說不通的,無效的」。

    2017年熱映的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有一個感人至深的寓意:「死亡不是告別,遺忘才是」!小男孩米格對音樂的熱愛能夠突破一切阻擋,冥冥之中是與他追隨「歌王」的執著分不開的,並最終發現他的曾曾祖父才是真正的「歌王」,他和他們的家族成員身心中早都已經攜帶著「音樂」的種子。我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與之何其相似!文化遺產雖是歷史的產物,原有的使命和功能已經消退甚至不再,但這並不代表著消亡,只要不被後人「遺忘」,它們就還會以另外的形式「存在」和「活著」,會與我們當下和未來的生活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後人的惦記和愛護會延續其生命的基因和活力,它們的「延年益壽」也會給後來者帶來更多的庇佑和滋養。

    1931年第一屆歷史紀念物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通過的《關於歷史紀念物修復的雅典憲章》中就提出,「大家堅信,保護紀念物和藝術品最可靠的保證是人民大眾對它們的珍惜和愛惜;公共當局通過恰當的舉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這一感情。」

    如何提升「大眾」對於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感情」?重要的途徑無疑還是要拉近和增進「遺產」與「我們」的關係。相關經典的理論解說,出自美國費門·提爾頓(Freeman Tilden)的經典之作《解說我們的遺產》(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其核心立論就是:透過解說我們才得以了解;透過了解我們才懂得欣賞;而透過欣賞我們才能加以保護。他一語中的,道出了「遺產」與「公眾」也包括與我們每一個人關係的內在邏輯真諦和路徑,幾乎成為世界範圍內遺產解說和相關工作的「寶典」,也有效地指引了美歐等遺產強國的實踐工作。

    「解說」「了解」「欣賞」「保護」「傳承」這一體系的構建,也應該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指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是實現從「文化遺產資源大國」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強國」轉變的沃土。

    倘若能夠喚起大眾內心的關注和熱愛之情,那將是源源不斷的源泉和力量。「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在接受採訪時非常謙虛又充滿溫情地說:「敦煌是永遠讀不完的,無論你讀書萬卷還是學富五車,在敦煌面前,你永遠是個才疏學淺的小後生」,「你對它有深深的愛,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它」,而且「對敦煌的了解越深,就對它越發熱愛」。也許正因為如此,她和前輩們才能「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共同鑄就了「莫高精神」。

    優秀的文化遺產資源,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生存發展的歷史見證,是先輩們創造的文化結晶;也是與後人生活休戚相關、共生共存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因,並且蘊含著前行的力量乃至方向。讓我們更好地愛護和珍惜幾千年中華文化史中所蘊含的優秀基因及其所有見證,發掘和傳播其中所蘊含的價值,探尋所有與「真」「善」「美」相關的「歷史的真實」!即使物質的載體最終將遠離或者逝去,但「內化於心」的情感、記憶和智慧將代代相傳!

    (作者:趙夏,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員)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24日 12版)

[ 責編: ]

相關焦點

  • 因了解而熱愛,因熱愛而投入
    在與臺盟盟員交流中,楊健常把「因了解而熱愛」六個字掛在嘴邊。這句話來自2010年1月16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的散文《因了解而熱愛》。文中「了解產生熱愛,熱愛激發使命……儘管個人力量有限,但我也願將有限的力量投入到無限的為兩岸同胞服務中去……」讓他深有感觸,也常藉此勉勵盟員。他如此說,也如此做。
  • 因文化而結緣 因了解而熱愛
    因文化而結緣 因了解而熱愛——記「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阿拉伯留學生光明日報記者 肖天禕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交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作為唯一在北語從事該領域研究的阿拉伯學者,高山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對中國當代流行文化也時刻進行跟蹤調研,用「中國通」來形容他一點兒也不為過。他參與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多個權威學術機構的肯定。他還積極參與與「一帶一路」有關的語言學研究工作,負責編寫了《「一帶一路」國家語言狀況與語言政策》一書中的埃及語言政策部分。
  • 非遺傳承 路在何方?
    馮驥才表示,非遺保護不到位,一方面是由於相關部門對文化遺產的意義和不可缺失的精神文化價值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很多人還不了解我國相關的法律,甚至根本不知道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存在。 「很多政府管理者不知道哪些是遺產,哪些不可移動、不可改變、不可買賣,破壞了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 因為了解,所以熱愛
    1 月 6 日下午,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惠安隆重 舉行,由福建省中藥材產業協會主辦,福建松輝醫藥有限公司、泉州福惠藥業有限公司、福建歸真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承辦,泉州市中醫藥學會協辦。
  • 保護和傳承好粵語 助力大灣區文化建設
    致力於保護本土文化,增強地區民眾的歸屬感,傳承好這門古老的方言是粵港澳大灣區人的共同責任。  粵語,又稱廣東話、白話,是廣府民系使用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全球範圍內超過一億二千萬人使用粵語。由於粵語保留了大量古代漢語的特徵,成為除了普通話以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方言。
  • 中孟學者積極探討中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新華網達卡12月25日電(記者 劉春濤)中國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孟加拉國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南北大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系聯合舉辦的中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位於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南北大學舉行。
  • 木葉盞裝滿「非遺傳承扶貧夢」
    木葉盞·楊樹葉  木葉盞,這項源於宋代的「黑科技」,是中國陶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是我國亟待保護傳承的非遺技藝,也是屠金歌「非遺傳承扶貧夢木葉盞又稱「樹葉盞」,因茶盞底部有一片栩栩如生的葉子出名,是吉州窯黑釉中的佼佼者。要製作這樣的瓷器,吉州窯匠人會將天然樹葉以一定的規律布於施釉的陶瓷坯體上,經上千度高溫燒制,使樹葉灰與底釉完美融合,形成美麗的木葉紋樣。  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深深吸引著兩位女生。「那一瞬間,我們被震撼到了。就在那一剎那我們就想一定要讓這麼美的作品,以及它背後精巧的技藝、燦爛的文化走進更多人的心裡。」
  • 讓文化傳承的薪火越燒越旺-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熱播點燃了一把詩詞熱火,喚醒了許多人對詩詞的熱愛。近日,在中央電視臺、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座談會上,20餘位參會者就《中國詩詞大會》影響廣泛的原因以及如何乘勢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進入數位化時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加立體和多元的呈現方式,數位化手段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方法和途徑。藉助全新的網際網路社交互動方式,以及年輕化的表情包載體,進一步推廣普及太極拳,助力實現太極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 歷史劇的熱播,給了我們了解易經傳承文化的契機
    在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時代,歷史似乎已經沒有多少人喜歡了,討論更多的是電商直播、社區團購等,《大秦賦》的熱播,帶給了我們對歷史劇不一樣的觀感,即使劇評的口碑有所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歷史並未被我們遺忘,只是缺少一個了解的契機而已。
  • 探索非遺傳承 廣州舉措領先
    廣州層次合理而穩態的非遺傳承隊伍逐漸成型。可以說,廣州經過十年探索、建設,在非遺保護的「傳承」這一關鍵問題上,逐漸找到了一條既有自己特色,又有實際效果的路子。文:廣州日報記者 卜松竹廣州將制定非遺保護人才工作方案新鮮公布的第五批廣州市級非遺傳承人中,記者發現了廣州琺瑯製作技藝傳承人黃玉珍、廣繡傳承人梁雪珍、乞巧節傳承人朱小萍等名字。
  • ———全國政協「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三、不要過度追求速度:名城保護事業難度極大,猶如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車。一旦超速駕駛,失控翻車是大概率事件。當我們因智力不足而愚笨,因品位不高而庸俗,因道德不夠而貪婪的時候,靜下心來思考是必要的。思考,意味著對更好的觀點的等待,也是對更好的策略的等待。降低速度並不意味著失去效率,為了使所謂的名城保護真正地成為一種保護,這种放慢步伐的思考與等待,十分珍貴!
  • 2020網易未來大會專場論壇:共議傳統文化保護的挑戰與意義
    中國匠人大學校長趙普認為,今天說保護傳統文化,破圈、傳承、融合和科技的結合,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認同當下,擁抱變化,不能一味固守傳統,說我的東西就是最好的,那不對,應該是開放和包容的。 南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亞東表示,傳統文化裡面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流失。
  • 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被指「顧尾不顧首」
    北京商報訊(記者夏姍姍)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技術研究項目華南片區啟動會日前在廣州召開。業界專家表示:「現行制度對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顧尾不顧首』。」  目前我國整體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開展已有31年,但現有政策、法規、制度僅能實現對創新性知識的保護,對於傳統知識的保護仍屬空白。
  • 如何真正學習傳承天府文化?聽聽名人名家怎麼說
    成都商報記者 張瑾  近日,成都全市中小學生都收到了一道暑期社會實踐「題」——推薦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天府文化的文化名片,題目將通過孩子們去認識了解並推薦天府文化,以此引導孩子們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
  • 阿知仁波切白財神法脈傳承
    有了傳承,修法時就可以得到歷代上師的殊勝加持,具有特別的力量與意義,修行功德就比較圓滿,比較容易成就。就白財神修法的傳承而言,有「遠傳」和「近傳」兩種: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到現在沒有間斷過的,上師們一個一個傳下來的叫「遠傳承」,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阿底峽尊者親自見到白財神,得到白財神親自灌頂、傳承、講解引導,然後將這個法門傳下來一直到現在,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個傳承叫「近傳承」。
  • 古井保護的「浙江模式」
    但是知道淨慈寺,又了解淨慈寺中的「運木古井」的人,卻為數不多。淨慈寺位於浙江杭州,是「活佛」濟公的道場。傳說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一場大火把淨慈寺殿宇燒了個乾淨,寺中無力修復,就派濟公去化緣。濟公前往四川一大鄉紳處募化建寺用的木頭。鄉紳見濟公衣衫襤褸,頓生輕視戲弄之意,他對濟公說:「給你木頭可以,你能裹得住幾根,我便施捨你幾根,分文不取。」
  • 福建龍巖永定區:千年土樓 活態保護
    遊慶輝攝核心閱讀傳承客家千年文化的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已有十年,客家土樓這一「活態文化遺產」日益為人們所熟知。福建龍巖市永定區用文化為土樓注入新活力,嚴格劃定了保護紅線。客家土樓現狀如何?怎樣實現既傳承保護好,又兼顧旅遊發展和民生改善?
  • 【宮廷風格】笛套音樂《萬仙贊》笛子領奏:黃乙丹、陳奕夫、演奏: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
    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汕頭潮樂團)簡介    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原汕頭市潮州音樂曲藝團)是廣東省粵東地區唯一國辦潮州音樂演奏團體,成立於1958年。後紹興師爺蔣田在潮任幕府,家寓棉城,因其擅長音樂,善於把崑曲、攤簧加工潤色了笛套音樂,又形成了鬧無宵的花燈鑼鼓(即蘇鑼鼓),使其群眾基礎更加廣泛,因而合流演變為雅俗共賞的音樂鮮花。解放前,潮陽笛套音樂立足於棉城各大善堂,盛行於遊神賽會,樂師輩出,後期還流傳至潮陽神山、達濠等地。
  • 「國粹名媛之國粹傳承人」武術家邵鴻儒 傳承民族精魂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將人類祖先數千年的文明延續並傳承下來的民族,令整個世界為華夏文明豐富的悠久歷史嘆為觀止。被列為四大國粹之一的武術,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國粹名媛是一家以國家「一帶一路」為中心思想,文化強國為指導方針,致力於發掘、弘揚、傳承中華五千年國粹文化的文化信息服務平臺。武術作為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弘揚和傳承是國粹名媛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國粹名媛—國粹傳承人武術的繼承和發揚,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武術人的努力和傳承,武術家邵鴻儒,正是國粹武術傳承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