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時候,中國的陶瓷技術長期領先於世界,中國的瓷器也出口到全球,13世紀到18世紀,中國瓷器一直是歐洲最名貴的奢侈品,特別是白瓷,更是名貴中的極品,簡直就是無價之寶。歐洲的貴族、商人、工匠都試圖探尋瓷器製作的秘密,但是中國的白瓷製造技術,一直都是不外傳的。歐洲人為了破解白瓷的製造秘方,足足花了400多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中國瓷器技術為何又落後於西方了呢?
中國陶瓷技術為何能領先於世界呢?要從江西景德鎮說起。陶器製作,對於很多古代國家都會,但是瓷器,確實中國的獨門絕技。雖然都是用特殊的土製作而成,但是瓷器所用的材質的瓷土,外部有一層玻璃質的釉層。這種土是中國人最早在江西景德鎮的高齡村發現的,所以也成為「高齡土」。燒制瓷器對技術要求很高,需要在14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才能燒製成功,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這是很難做到的。這種技術依賴於有經驗的老工匠的手藝,技術傳承也是老一輩的言傳身教和學徒個人領悟實踐才能做到。所以這使得瓷器製作手藝非常難被外人學到。
歐洲人學習中國白瓷技術,最關鍵的有三個國家,英國、法國、和德國聯邦的薩克森。法國人是最早研究中國瓷器技術的歐洲國家。他的方法是竊取中國制瓷技術。法國有個耶穌傳教士殷弘緒,他是竊取技術的關鍵人物。1699年康熙時期,殷弘緒來到中國傳教,他沒有到北京這類的大城市,反而首先跑到江西景德鎮去傳教,他在景德鎮呆了七年,又結交了許多江西的官員,這使得他可以自由出入景德鎮燒制瓷器的大小作坊,讓他逐漸掌握了窯廠製造瓷器的工序和技術。他在景德鎮期間,曾先後兩次將瓷器的製作方法細節和購買的樣本寄回歐洲。但他觀察到的技術只是個大概,並沒有掌握其中的核心技術。
德國人當時也研究瓷器,他們的做法並不像法國,而是自己埋頭做實驗。從十七世紀末期,當時德國的聯邦國薩克森,他們的君主奧古斯特二世是個白瓷發燒友,他就建了個實驗室,還請了個數學家契恩豪專門來研究製作白瓷。契恩豪斯花了20年的時間,在此期間甚至還嘗試了歐洲的鍊金術,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在1708年,終於讓契恩豪斯做出了白瓷。
英國人的白瓷製作起步比較晚,而且比較偶然。在1726年,是一位名叫威廉庫克沃西的青年藥劑師學徒,無意間看到了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書中就收錄了當年殷弘緒從景德鎮寄回歐洲的書信。庫克沃西關注的方向主要是在瓷器的原材料上,就是書中記錄的高嶺土和白墩子。這是中國燒制白瓷的關鍵材料。他滿世界尋找這種材料,最後在1768年,終於成功燒制出第一件白瓷酒杯,隨後他就開辦了自己的瓷廠專業製作瓷器。
歐洲人掌握了瓷器的生產技術以後,都迅速的轉化成市場和生產力。薩克森剛開始研究成功瓷器的製作方法,這還是他們的獨家秘方,但是後來許多商人不惜花高價錢去挖薩克森瓷器廠的人才,市場的力量是強大的,薩克森的白瓷技術,很快就不再是秘密了。隨著市場化和不斷競爭,制瓷技術的改進和工藝的突破,歐洲的瓷器技術也越來越厲害。最終他們從瓷器的消費國變成了生產國、出口國。
而當時的中國呢,18世紀,中國正處在清朝所謂的康乾盛世的鼎盛期,皇帝權力極大,最出色的瓷器技術和人才只為皇家服務。這些技術被皇權壟斷,在國家穩定繁榮時期,技術還能得以延續,但到清朝末期,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統治已經接近尾聲,無法維持景德鎮官窯的開支,一些老的工匠師傅也不得不另尋出路。再加上國際市場被英國等新興的瓷器出口國所擠佔。中國的陶瓷技術逐漸沒落,一些引以為傲的絕技也大量失傳了。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在1955年中國甚至需要請當時的東德技術工人來景德鎮傳授現代制瓷工藝。
中國瓷器從領先世界到落後,也能影射出清朝的發展歷程,從剛開始所謂的康乾盛世到後來被歐洲列強侵略,中國白瓷也是從領先世界到後來技術落後甚至失傳,皇權的專制壟斷要負有很大責任,再先進的工藝科技如果被壟斷,只服務於頂層社會,都會逐漸失去活力,逐漸落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