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張素:現在就盼著摘口罩採訪丨2020記者看法院

2021-01-08 騰訊網

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

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

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

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近期陸續邀請日常採訪最高法的「跑口記者」講述2020年採訪報導人民法院工作的體會和感受,並與讀者一起重溫他們的代表作品。

想認識這些「跑口記者」的廬山真面目嗎?

想知道他們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麼樣子嗎?

一起來圍觀!

這位記者是誰?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報導感言

2020年別說妄想出遊「搭帳篷」了,很長一段時間,我連門都出不去。

好容易才在臨近年底時出了一趟遠門——11月26日至27日赴深圳,見證最高人民法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籤署《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補充安排》。

雖說行程倉促,但是能夠面對面採訪的感覺真好。

這激勵著我一鼓作氣抓住三個特殊節點「20、30、40」,寫成一篇文字稿(請見下文),既為特殊時期內地與香港司法協助體系升級寫下註腳,也算是跑口最高法院以來又一次有益嘗試。

其實,除了疫情之下「公平正義不打烊」,包括我在內的記者們報導人民法院的工作也沒停歇。

2020年1月28日,還值農曆新春假期,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即召開專題會議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2月3日「復工」初期,全國法院網上立案日均過萬,不少法院積極嘗試「雲審判」……這些,稿件裡有。

越是在抗疫關鍵時,越是要依法戰「疫」。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意見、典型案例,以案釋法、法亦容情……這些,稿件裡也有。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來自法院的消息更多。近期我參與了一場實地採訪,走進最高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法庭,旁聽庭審、學者座談,在疫情防控局勢依然不鬆懈的情況下,這種面對面尤顯可貴。

可惜的是仍「隔著一層」,所以現在就盼著摘口罩採訪。

不單是為了舒服,更是因為經過特殊的一年,我想不少人興許也有同感,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比以往更渴望溫度。

於一篇稿,於一個案,都是如此。

代表作品

01

代表作品

「20、30、40」 內地與香港司法協助安排再升級

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籤署的民商事司法協助安排再添「一員」。

這份名為《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補充安排》(以下簡稱《補充安排》)的法律文件,是20年前開始實施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的「姊妹篇」。巧合的是,兩份法律文件的籤署地點同在深圳一家會議中心。

20年間,仲裁日益成為解決跨境糾紛的重要方式,實踐中也出現諸多新情況、新問題,《補充安排》被形容為「靶向治療」。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解釋說,《補充安排》規定申請認可和執行仲裁裁決的範圍依據請求方的法律確定,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實現兩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規定仲裁裁決作出後、裁定執行前的保全措施,與2019年生效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一起,實現了涉仲裁保全措施的全流程覆蓋;明確當事人可同時向兩地法院申請執行仲裁裁決,切實暢通執行路徑。

最高人民法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分別代表兩地通過協商達成法律文件,依據的是已頒布實施3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相關規定。

30年間,兩地先後籤署8項民商事司法協助安排。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豔麗將商籤過程大致分為起步階段、探索積累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她說,基本實現了兩地民商事司法協助全面覆蓋,在民商事領域構建起中國特色區際司法協助體系。

司豔麗在回答中新社記者提問時還介紹了主要成果。一是推動兩地民商事判決自由流通,實現「一國」之內更緊密高效的合作。「將香港各界十分關心的未成年子女返還等案件類型悉數納入,貫徹兒童利益最大化等價值理念。」她舉例說。二是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截至今年,內地人民法院已批准17起香港仲裁保全申請,並就總計87億元人民幣的資產作出保全措施。」她說。三是推動兩地在程序性事項方面的合作,提高互涉案件審理質效。

在基本法的「而立之年」,兩地首次以補充安排形式檢視、修改既有司法協助安排。司豔麗認為,這標誌著兩地民商事司法協助從建章立制步入優化完善的新階段,也充分展現出基本法的強大生命力。

楊萬明也表示希望兩地法律人繼續秉持「一國兩制」方針,恪守憲法和基本法,為兩地司法協助不斷譜寫新篇章。

作為「新篇章」的籤署地,今年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

40年間,深圳等經濟特區積累了寶貴經驗,其中一條是「使法治成為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保障」。官方印發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中,一項重點任務是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本月初,最高人民法院為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發布司法意見。其中提出,到2022年,各項改革任務和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重大改革成果,深圳法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司法工作的核心引擎功能不斷增強,服務保障先行示範區建設的能力水平進一步提高。

27日在籤署《補充安排》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表示,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大灣區內合作,促進大灣區內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普惠避免及解決爭議辦公室主任丁國榮說,籤署《補充安排》能釐清和完善香港特區與內地之間仲裁裁決的執行安排,亦令當事人權益得到更充分保障。《補充安排》配合兩地其他司法協助安排或措施,促進特區的法律執業者在大灣區內開拓事業,無疑能加強粵港澳司法及法律交流與協作,推動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及法律服務和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特點,以往發生糾紛時各自律師按照各自法律傳統。如今通過司法協助安排,實則是各方協同解決問題,這體現出追求最大公約數的要義。

「20、30、40」,這些特殊節點匯聚,亦成為內地與香港的司法協助體系不斷升級的註腳。面向未來,楊萬明期待兩地法律人積極開展在建立跨境破產協助機制、完善相互委託送達司法文書安排等方面的磋商,以法治方式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增進兩地民眾切身福祉。(來源:2020年11月27日中新社)

02

代表作品

最高法:為不會、不便使用網絡技術的老年人

提供窗口立案服務

在智慧法院建設如火如荼之時,中國最高人民法院15日向全國法院明確的一系列舉措,如設立特殊群體立案窗口,為不會、不便使用網絡技術的老年人提供窗口立案服務等,讓人感受到「司法溫度」。

針對年終歲尾地方法院容易出現拖延立案、拒絕立案等問題,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法院部署開展嚴格落實立案登記制要求、切實保證及時立案專項工作。15日,專項工作部署會以視頻方式召開。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姜偉在會上說,要對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切實解決群眾立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

比如「暢通立案入口」,要求充分尊重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立案需求,完善現場立案、自助立案、網上立案、巡迴立案和跨域立案服務等立體化訴訟渠道;又如「嚴格規範流程」,要求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一律接收訴狀、當場登記立案,嚴格落實一次性全面告知要求,堅決杜絕各種增加群眾訴累的不合理要求,堅決杜絕以訴前調解為由拖延立案。

會議強調,要協同推進登記立案與審判執行工作,決不允許為了追求年終結案率、訴前調解率等變相不立案,更不允許搞「結案指標美容」;要嚴肅追責問責,對有案不立問題「零容忍」。(來源:2020年12月15日中新社)

更多作品

55位中外法學專家組成的「智囊團」有何看點?

中國法院如何以「嚴」禁毒?

節後復工4日 全國法院網上立案日均過萬

來源:中新社

編輯:田甜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農民日報記者高雅:法潤鄉村 情傾「三農」丨2020記者看法院
    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
  • 人民日報記者徐雋:特殊的年份 特別的擔當丨2020記者看法院
    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
  • ...了記者去現場參會,但阻隔不了司法維護正義的腳步|2020記者看法院
    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
  • 公共場合你正確戴口罩了嗎 記者去杭城街頭看了看
    而在便利店進食的顧客們對待口罩就更隨意,大多將口罩往下巴一拉就完事,還有將口罩摘下放在桌子上的,吃完飯就繼續一戴,離開便利店。「還是知道怎麼戴口罩的。平時戴上口罩就壓一下鼻梁。」一位小姐姐說,「我一整天出門都戴著,已經習慣了。不過吃飯的話會摘下來摺疊一起放邊上,吃完以後繼續戴上。」
  • 記者採訪未戴口罩女遭辱罵:臭不要臉的,等著
    有網友爆料,近日在浙江杭州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就在記者隨機走訪調查的時候發現迎面走來一對男女均為戴上口罩。一旁的民警看到二人著急勸說,男子再有點慌張地從兜裡掏出口罩,但女子在一旁沒有任何作為。從畫面中來看,幾位民警在禁區邊把手,看到二人後說:「現在疫情還沒結束。這麼厲害的疫情都是為你們自己身體考慮。」
  • 記者回憶對東史郎的三次採訪:讓世人知道戰爭真相
    1997年—1998年,本報副總編輯、高級記者陳正榮曾三次面對面採訪東史郎,其間還遠赴日本,在東史郎家中和東京高等法院與這位老兵進行了深入交流。近日,陳正榮接受了記者採訪,再次追憶這位為正義和真相作證的日本老兵。
  • 【第20203期】《中國婦女報》記者專訪海門法院反家庭暴力「人身...
    【第20203期】《中國婦女報》記者專訪海門法院反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護令」特色工作 2020-11-27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92年9月3日 大陸記者首次正式組團赴臺灣採訪
    應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邀請,大陸記者赴臺採訪團一行18人,1992年9月3日清晨乘飛機離開北京,踏上了赴臺採訪的行程。  這次活動是海峽兩岸分隔43年後,大陸記者首次正式組團赴臺採訪。  前來機場送行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秘書長劉剛奇和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王哲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一番曲折,此次大陸記者赴臺採訪,為兩岸新聞界雙向交流邁出了一大步,也是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9個月來,所促成的大陸記者首次組團赴臺採訪。他們對臺灣有關方面為此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謝,並希望以此為開端,今後兩岸新聞界雙向交流能夠更加擴大。
  • 進門就摘、吃完忘戴、捂得太悶…… 西安部分公共場所口罩沒戴牢
    記者觀察發現,有的消費者吃完食品後和朋友聊天,口罩已經被摘下;也有消費者戴著口罩,但口罩未遮住口鼻。大部分服務人員佩戴了口罩,只有個別店員在收拾店內物品,口罩沒有戴好。記者看到,萬和城的每一個入口處都貼有二維碼,正門口入口處有工作人員監督掃碼,但沒有對每個人進行測溫。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去年疫情開始至今,商場一直是掃碼才能進入。「進入商場,必須佩戴口罩,掃碼入內。
  • ...報記者王春霞:讓婦女兒童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丨...
    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
  • 記者節|聽記者講自己的故事
    半個月輾轉「追蝦」 寫出近20篇報導——訪廣東省第十三屆新聞金槍獎獲得者魏禮軍「還是做記者時開心!」如今已是中山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助理、新媒體中心主任的魏禮軍,剛剛獲得廣東省第十三屆新聞金槍獎,雖然現在不用去一線採訪,但回憶起往事,他說的最多的還是這句話。
  • 看崔天凱如何與美記者過招
    「美國總統會看我們的採訪,您想向他傳遞什麼信息?」 「美中之間是否還有任何轉圜餘地?」 「川普總統是中國的朋友還是對手?」 …… 諸如此類的問題,怎麼回答?
  • 澎湃記者教你如何做好人物採訪
    原創 深度訓練營 深度訓練營 來自專輯媒筆記/ 媒筆記 / 2020年8月9日黃霽潔:如何做人物採訪?何沛芸(圖源:《澎湃新聞》)本次講座,深度營邀請到了澎湃新聞人物欄目記者黃霽潔,她將以自己寫過的一篇特稿《帶著毒氣生活的後半生》為案例,向大家講述如何做好人物採訪。
  • 被搶手機、被踢皮球,記者親歷農民工「討薪難」
    2019年,在有關部門的建議下,張家兵將項目開發商河南大穩置業有限公司訴至法院。「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工作人員說我手續齊全,到法院應該很快就能解決,沒想到這法律程序一走就是兩年,到現在還沒有結果。」據了解,2020年1月,新密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處被告河南大穩置業有限公司支付原告張家兵工程款5.4萬元。「當時工程款還有數百萬沒付給我,法院的一審判決明顯不符合實際,有點荒唐。」張家兵隨即向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 《辛丑年》特種郵票設計者姚鍾華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
    《辛丑年》特種郵票設計者、藝術家姚鍾華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分享關於郵票創作的故事。《辛丑年》特種郵票的設計延續了第四輪生肖郵票的「家國」理念,郵票第一枚「奮發圖強」,描繪了雄壯有力、一往無前的奔牛形象。公牛四蹄揚起,昂首向前,目光炯炯,表達出不畏艱險、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寓意。
  • 記者親歷農民工「討薪難」
    2019年,在有關部門的建議下,張家兵將項目開發商河南大穩置業有限公司訴至法院。「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工作人員說我手續齊全,到法院應該很快就能解決,沒想到這法律程序一走就是兩年,到現在還沒有結果。」張家兵說他已經走投無路,不知道這個年能否挨過去。據了解,2020年1月,新密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處被告河南大穩置業有限公司支付原告張家兵工程款5.4萬元。
  • 肇慶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450萬人翹首以盼,範中傑赴...
    肇慶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450萬人翹首以盼,範中傑赴京領獎牌 2020-11-20 2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好西安丨新聞早餐速遞 2020年9月29日
    (記者 車陽陽)◆ 即日起至10月20日,「2020中秋——致他鄉的你」家書短視頻徵集活動火熱開展,邀請海內外遊子通過手寫信或者錄製祝福短視頻的方式傳遞思鄉之情。(記者 薛雯)◆ 我省公布8批次網售不合格口罩近期,陝西省市場監管局對網絡銷售口罩、洗手液、消毒液等疫情防護、消殺用品開展商品質量抽檢。本次共抽檢商品55批次,其中口罩抽檢25批次,合格17批次,不合格8批次;洗手液抽檢12批次,合格12批次;消毒液抽檢18批次,合格18批次。不合格口罩均為過濾效率、防護效果不達標。
  • 記者駐村蹲點採訪:一位臨退休社區幹部的平凡堅守
    (速新聞記者 汪學飛)10月底,記者在泗陽縣王集鎮花井社區駐點採訪,晚上住在即將退休的社區幹部、共產黨員孫反修家裡。通過一天一夜的相處和了解,記者對這位一輩子歷經坎坷、對家庭有擔當、對工作認真負責的莊稼漢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他的經歷成為農村中老年農民勤勞擔當的縮影。
  •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舉辦 2020年度「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選拔賽
    8月27日,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舉辦了2020年度「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選拔賽。演講最後她說,「經歷了最初的無措與慌張,我們漸漸習慣了與病毒對抗,做好個人防護,全面復工復產,當大部分人還居家隔離的時候,我們已經進入了正常的工作狀態,除了不能摘下口罩以外,一切似乎都跟從前沒什麼兩樣。我們,用自己的方式為抗疫貢獻著力量。只要我的眼裡有陽光,我的心裡就有力量!聽著氣勢恢宏的《紅旗頌》,我在心底許下了今年的生日願望:從今以後,惟願我華夏神州,國泰民安,山河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