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
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
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
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近期陸續邀請日常採訪最高法的「跑口記者」講述2020年採訪報導人民法院工作的體會和感受,並與讀者一起重溫他們的代表作品。
想認識這些「跑口記者」的廬山真面目嗎?
想知道他們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麼樣子嗎?
一起來圍觀!
這位記者是誰?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報導感言
2020年別說妄想出遊「搭帳篷」了,很長一段時間,我連門都出不去。
好容易才在臨近年底時出了一趟遠門——11月26日至27日赴深圳,見證最高人民法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籤署《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補充安排》。
雖說行程倉促,但是能夠面對面採訪的感覺真好。
這激勵著我一鼓作氣抓住三個特殊節點「20、30、40」,寫成一篇文字稿(請見下文),既為特殊時期內地與香港司法協助體系升級寫下註腳,也算是跑口最高法院以來又一次有益嘗試。
其實,除了疫情之下「公平正義不打烊」,包括我在內的記者們報導人民法院的工作也沒停歇。
2020年1月28日,還值農曆新春假期,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即召開專題會議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2月3日「復工」初期,全國法院網上立案日均過萬,不少法院積極嘗試「雲審判」……這些,稿件裡有。
越是在抗疫關鍵時,越是要依法戰「疫」。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意見、典型案例,以案釋法、法亦容情……這些,稿件裡也有。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來自法院的消息更多。近期我參與了一場實地採訪,走進最高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法庭,旁聽庭審、學者座談,在疫情防控局勢依然不鬆懈的情況下,這種面對面尤顯可貴。
可惜的是仍「隔著一層」,所以現在就盼著摘口罩採訪。
不單是為了舒服,更是因為經過特殊的一年,我想不少人興許也有同感,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比以往更渴望溫度。
於一篇稿,於一個案,都是如此。
代表作品
01
代表作品
「20、30、40」 內地與香港司法協助安排再升級
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籤署的民商事司法協助安排再添「一員」。
這份名為《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補充安排》(以下簡稱《補充安排》)的法律文件,是20年前開始實施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的「姊妹篇」。巧合的是,兩份法律文件的籤署地點同在深圳一家會議中心。
20年間,仲裁日益成為解決跨境糾紛的重要方式,實踐中也出現諸多新情況、新問題,《補充安排》被形容為「靶向治療」。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解釋說,《補充安排》規定申請認可和執行仲裁裁決的範圍依據請求方的法律確定,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實現兩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規定仲裁裁決作出後、裁定執行前的保全措施,與2019年生效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一起,實現了涉仲裁保全措施的全流程覆蓋;明確當事人可同時向兩地法院申請執行仲裁裁決,切實暢通執行路徑。
最高人民法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分別代表兩地通過協商達成法律文件,依據的是已頒布實施3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相關規定。
30年間,兩地先後籤署8項民商事司法協助安排。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豔麗將商籤過程大致分為起步階段、探索積累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她說,基本實現了兩地民商事司法協助全面覆蓋,在民商事領域構建起中國特色區際司法協助體系。
司豔麗在回答中新社記者提問時還介紹了主要成果。一是推動兩地民商事判決自由流通,實現「一國」之內更緊密高效的合作。「將香港各界十分關心的未成年子女返還等案件類型悉數納入,貫徹兒童利益最大化等價值理念。」她舉例說。二是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截至今年,內地人民法院已批准17起香港仲裁保全申請,並就總計87億元人民幣的資產作出保全措施。」她說。三是推動兩地在程序性事項方面的合作,提高互涉案件審理質效。
在基本法的「而立之年」,兩地首次以補充安排形式檢視、修改既有司法協助安排。司豔麗認為,這標誌著兩地民商事司法協助從建章立制步入優化完善的新階段,也充分展現出基本法的強大生命力。
楊萬明也表示希望兩地法律人繼續秉持「一國兩制」方針,恪守憲法和基本法,為兩地司法協助不斷譜寫新篇章。
作為「新篇章」的籤署地,今年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
40年間,深圳等經濟特區積累了寶貴經驗,其中一條是「使法治成為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保障」。官方印發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中,一項重點任務是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本月初,最高人民法院為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發布司法意見。其中提出,到2022年,各項改革任務和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重大改革成果,深圳法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司法工作的核心引擎功能不斷增強,服務保障先行示範區建設的能力水平進一步提高。
27日在籤署《補充安排》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表示,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大灣區內合作,促進大灣區內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普惠避免及解決爭議辦公室主任丁國榮說,籤署《補充安排》能釐清和完善香港特區與內地之間仲裁裁決的執行安排,亦令當事人權益得到更充分保障。《補充安排》配合兩地其他司法協助安排或措施,促進特區的法律執業者在大灣區內開拓事業,無疑能加強粵港澳司法及法律交流與協作,推動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及法律服務和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特點,以往發生糾紛時各自律師按照各自法律傳統。如今通過司法協助安排,實則是各方協同解決問題,這體現出追求最大公約數的要義。
「20、30、40」,這些特殊節點匯聚,亦成為內地與香港的司法協助體系不斷升級的註腳。面向未來,楊萬明期待兩地法律人積極開展在建立跨境破產協助機制、完善相互委託送達司法文書安排等方面的磋商,以法治方式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增進兩地民眾切身福祉。(來源:2020年11月27日中新社)
02
代表作品
最高法:為不會、不便使用網絡技術的老年人
提供窗口立案服務
在智慧法院建設如火如荼之時,中國最高人民法院15日向全國法院明確的一系列舉措,如設立特殊群體立案窗口,為不會、不便使用網絡技術的老年人提供窗口立案服務等,讓人感受到「司法溫度」。
針對年終歲尾地方法院容易出現拖延立案、拒絕立案等問題,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法院部署開展嚴格落實立案登記制要求、切實保證及時立案專項工作。15日,專項工作部署會以視頻方式召開。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姜偉在會上說,要對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切實解決群眾立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
比如「暢通立案入口」,要求充分尊重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立案需求,完善現場立案、自助立案、網上立案、巡迴立案和跨域立案服務等立體化訴訟渠道;又如「嚴格規範流程」,要求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一律接收訴狀、當場登記立案,嚴格落實一次性全面告知要求,堅決杜絕各種增加群眾訴累的不合理要求,堅決杜絕以訴前調解為由拖延立案。
會議強調,要協同推進登記立案與審判執行工作,決不允許為了追求年終結案率、訴前調解率等變相不立案,更不允許搞「結案指標美容」;要嚴肅追責問責,對有案不立問題「零容忍」。(來源:2020年12月15日中新社)
更多作品
55位中外法學專家組成的「智囊團」有何看點?
中國法院如何以「嚴」禁毒?
節後復工4日 全國法院網上立案日均過萬
來源:中新社
編輯:田甜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