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反清不利時為啥不攻入越南自立為王,繼續與清廷對抗呢?

2021-01-15 網易

2020-10-14 20:00:02 來源: 千佛山車神

舉報

  作為歷史上最出名的漢奸,吳三桂這個人起初沒啥特別大的志向,他在剃髮降清之後就死心塌地的為清廷賣命,毫不誇張的講,整個地區都是吳三桂率領他的遼東舊部打下來的。

  他為了向清廷表忠心,甚至殺害了永曆帝,可見他是非常想獲得清廷的認同。

  在吳三桂眼中, 西南地區就是他打下來的,他的願望就是想效仿明代沐英,能夠永鎮雲南,做一個土皇帝。

  而順治也沒有怠慢了他,在獲知吳三桂絞殺永曆帝之後,將他的平西王爵位從郡王爵提升至親王爵,允他鎮守雲南。

  得到了順治皇帝的賞賜,吳三桂自然是心滿意足,此時他是不可能造反的。

  

  (吳三桂地盤)

  但偏偏順治死的早,康熙又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的人,康熙是不允許任何人來分享他的權力的,自打他親徵之後就一直琢磨著削藩,把尚可喜、耿精忠、吳三桂給端了。

  康熙十二年,平南親王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請歸老遼東,他上書朝廷請求留其長子安達公尚之信鎮守廣東。

  康熙則抓住這次機會,下令直接裁撤了平南藩國,搞得吳三桂和耿精忠也只得上書請求撤藩。

  吳三桂原以為朝廷會繼續挽留他,因為此前他也多次請求削藩,但朝廷都婉拒了,他希望這一次朝廷能依舊讓他留任。

  然而康熙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頂著滿朝文武和孝莊的壓力,硬是同意了吳耿二人的撤藩請求。

  吳三桂打死也沒想到康熙敢假戲真做,這不是戲耍自己嘛!我背叛天下漢人給清廷賣命,到頭來落得個鳥盡弓藏的下場,我還有臉見人嗎?

  而且就算是吳三桂忍了,吳三桂的手下也忍不了,一旦被削藩,無論清廷怎麼處置吳三桂,三桂的待遇不可能太差,但三桂手下那幫武人就慘了,肯定沒有在雲南自在,這幫人必然支持吳三桂造反。

  於是在接到康熙的削藩詔令後,吳三桂就決定起兵反清了。

  

  (吳三桂劇照)

  其實在反清之初時,吳三桂在局面上是佔有的,但是他真的沒啥大野心,吳軍打到湖北時他就止步不前,希望與康熙談判,雙方劃江而治,目的就是想保住自己在西南的一畝三分地。

  面對吳三桂的優柔寡斷,康熙則雷霆果斷,他一面主動承擔削藩造成的責任,一面趁吳三桂止步不前之時調兵遣將,將劣勢局生生拉了回來。

  不過在吳三桂生前,清軍在軍事上並沒有徹底逆轉戰局,西南地區被吳三桂牢牢地握在手裡,若不是吳三桂年紀太大,在起兵五年後就死了,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

  

  (巔峰時期的吳三桂)

  所以在吳三桂活著的時候他完全沒有必要去越南,而且他打越南是給自己又樹一敵,樹敵過多不是找不自在嘛!

  而在吳三桂死後,吳軍陣營士氣低迷,清軍便開始反撲,吳軍節節敗退,此時自保尚且困難,哪裡還有餘力去攻打越南。

  再說就算打下越南又能怎樣?越南土地狹小,清廷就能放過吳氏政權嗎?必須繼續追殺啊!物資和民力還不及雲南呢!更加扛不住清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吳三桂的低調軍師,3條妙計安天下,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早滅了
    之所以說劉玄初神秘,是因為後人不知道他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他最終的去向。只知道,當年吳三桂聯合清軍攻打四川,張獻忠的義子劉文秀和吳三桂對抗了兩年多,最終兵敗,在劉文秀的眾多俘虜中,吳三桂尊劉玄初為座上客,劉玄初從此成為吳三桂的頂級謀士。
  • 吳三桂急於斬永曆帝腦袋向清廷表忠,滿人鄙其人品,力保永曆全屍
    十二月初二日旁晚,緬甸王派緬甸官員騙永曆說:「晉王李定國至矣。今送帝出就晉王軍。」這幾個人說完,也不管永曆同不同意,讓隨從人員把永曆、連同永曆坐著的椅子一併抬起,不由分說,就往外走。這分明就是綁架。太后和后妃等人見了,嚇得放聲大哭。哭歸哭,皇帝都被人綁走了,大家留在這兒也沒什麼意思。
  •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大清為了報答他的功勞,封他為平西王,讓他鎮守雲南, 可為了防止他擁兵自重甚至扯旗造反,清廷特地把他的兒子吳應熊留在了北京,就這麼的,雙方和平相處了30年。吳三桂一看這個情況,心裡明白這是要對自己動刀子了,決定起兵反清,光復大明。當然了,他策劃得非常周密:先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把其中一個孫子帶回到雲南,順便告訴兒子自己的計劃,然後造反,雙方一動刀兵,吳應熊和留在北京的那個兒子立馬就被清廷殺了,雙方開始打仗。
  •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是韜晦之計,還是天生反骨?
    談起「衝冠一怒為紅顏」,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吳三桂和陳圓圓,吳三桂一生多次造反,有人說他是天生反骨,也有人說他是韜晦之計。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這幾件事來了解一下。平南王吳三桂01引清兵入關事件發生的過程是清軍到達山海關外十裡處後的當天下午,清、吳聯軍和李自成為數甚少的農民軍交戰於山海關外的一片石
  • 英雄氣短,皆為兒女情長丨吳三桂的悲劇:一生有五錯,錯上加錯!
    2.奪人所愛乃第二錯一見鍾情就一見鍾情了,如果吳三桂不把陳圓圓真正佔為己有,後面的事情也都不會發生!是的,最終,吳三桂進京匯報遼東軍情的時候見到了陳圓圓。那個時候,陳圓圓已經被崇禎從清風庵中接回。但因為陳圓圓心裡已經有了吳三桂,就不再跟崇禎親近了。只是崇禎還蒙在鼓裡。
  • 華容縣出現「北鬥七星」,傳說是吳三桂所建?考古發現是史前文明
    ▲北鬥七星01關於七星墩的由來,東旭村所給出的說法並不久遠:據村中祖輩所言,明末清初之際,因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投降於清,之後就率大軍一路南下,為大清開闢了大半江山而年至康熙,清廷為鞏固政局又要裁撤藩國。吳三桂據此起兵造反,與清廷大打出手,這也就是後世所載的「三藩之亂」。而吳三桂率軍至此,為抵禦清廷,就派遣大軍按照北鬥七星的布局,在一夜之間於東旭村周圍搭建了七座炮臺。所以,東旭村外往北的長江拐彎處,就由此留下七座高約30餘米的巨型土堆,而這裡也就被當地村民稱為「七星墩」。
  • 清嘉慶時期海盜蜂起,其中越南海盜縱橫五年!
    海盜們即將登陸時,一天夜時,天忽然颳起颱風,海盜船除了二、三艘漂出外海,其它全部被狂風所「覆溺」。海盜們紛紛上岸逃亡,結果都被清軍殺死或俘虜。此役,清軍共尋獲四顆「安南總兵」印、一道「安南王敕」,同時俘獲「偽爵侯」(善艚隊大統兵進祿侯)倫貴利。
  • 「天時地利人和」——清廷收復臺灣之道
    圖為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歷史證明,康熙皇帝的決定完全正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嘗試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從「天時」來看,當時對臺灣的統一戰爭是一場順應天時,合乎民心的正義戰爭。自康熙元年(1662)以來,清廷便實施嚴格的禁海政策。到了康熙十年(1671),清廷甚至下令,福建廣東二省漁民「片帆不得下海」。如此嚴格的禁海政策,對臺灣本以脆弱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不僅如此,臺灣內部發生了動亂。鄭經死後,馮錫範,劉國軒掌握大權,擁立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此時的臺灣內部,人心思動。沿海的軍士們在久離大陸後,思鄉心切,時刻盼望著與家人團聚。
  • 吳三桂生出反意,只因權利的跌落滿心的怨憤
    準備撤藩之時,又對擔心吳三桂反叛的諸大臣說:「三桂等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隨即下達了撤藩的命令,於是日頒布上諭。吳三桂自以為功高,朝廷終不奪我滇,且經營多年,益固根蒂為不可拔。早在撤藩的小道消息剛傳出後,吳三桂和耿精忠就先後上書請撤藩封,意在窺探朝廷。自認為「本挾雲南,要旨慰留,冀得世守藩封,如沐氏(沐英)故事,永踞滇中」。
  • 清亡了108年,清東陵為啥還有守陵人,他們到底是何人?有工資嗎
    中國自古至今都對於「祖先」是無比敬重的,同時對於自己的身後事也是十分看重的,就算是民間也對於這方面十分傷心,年年就算自己吃不起肉都要在祭祀先祖時打上一兩酒,提上二兩肉。作為尊貴的皇室成員則更是如此。君不見秦始皇直接將萬裡河山都帶入陵寢,元朝的皇族為了不被盜墓又採用牛羊帶路入葬,但是大部分都是修好太廟,陵寢,定在龍脈之上,建設的猶如城堡一般,期待祖先保佑萬世太平。但是也是正是如此,「挖祖墳」也成為了一種爭鬥方式。明朝末期(公元1606年)農民起義爆發,李自成攻入京城後,竟是將朱家祖墳破壞得亂七八糟,之後竟是準備「盡掘十三陵」。只是遭到了拼死抵抗而罷休。
  • 為慫恿越南對抗中國,美國玩了一招陰的:將中國南海兩座島嶼「劃給...
    美國的熱心腸很難不讓人多想 對於這種包藏禍心的做法,越南網友主要分成了兩大派。一方認為應該感謝美國對越南的支持,並希望美國和越南永遠都是盟友。「美國是越南的盟友」,別問越南人答不答應,美國人答不答應都是個問題 事實上美國這種挑撥離間的做法在近數十年間玩得滾瓜爛熟。
  • 從吳三桂的六個選擇談創業:沒有原則的人或企業,勢必走不遠
    1673年,吳三桂鎮守雲貴邊陲,年輕的康熙皇帝決定撤藩。面對即將失去的權力與地盤,吳三桂千迴百轉:接受撤藩放棄手中權力,還是起兵造反?他的大兒子吳應熊作為人質常駐北京,起兵造反就意味著放棄兒子;而接受撤藩就意味著徹底失去權力,人生回到起點。他當時非常糾結,最終還是做出了人生重大抉擇:舉兵反清!
  • 越南的起源,越南是中國人嗎?了解下越南的歷史
    同時因為他自己是一個儒學家,他讓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到越南,使得儒教能夠得以在越南傳播。由於他家有政權,曾經統治部分的越南領土,所以一些越南的史學家還把士燮當中越南的君主,稱士燮為士王,他在越南很受尊崇。後來東漢滅亡,進入三國時代,交州被東吳和曹魏也包括後來的司馬家搶來搶去,司馬家最終建立了西晉繼續管制交州。
  • 秘傳人口述:陳圓圓生前思念吳三桂形神交瘁(圖)
    吳氏憑哪一招躲過了清王朝的三百年追剿  陳圓圓放不下的「根根」是誰  馬家寨現在聚居了吳姓族人千餘口,他們到底是不是吳三桂的後裔呢?帶著這個必須解決的疑問,李治亭一行在村寨中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在昆明平西王府,吳三桂有難事解決不了時,會去找陳圓圓,只要她說出「一二婉語」,吳三桂的疑難就「直時冰釋」了。她對時事的超群見解,也使府中的年輕將領們對她俯首聽命。所以,陳圓圓在吳府是智囊,也是被上下尊崇的人物。  吳三桂的謀反企圖,曾令陳圓圓非常反感,而陳圓圓的藏身問題在吳三桂起兵之前就已經被提出來了。她表示:「我的安全無所謂,但要把『根根』保住。」
  • 陳圓圓最終結局:與吳三桂軍營團圓,年老色衰被棄
    陳圓圓的被劫和吳三桂的降清,徹底地葬送了明王朝復興的希望,也導致了此後吳三桂家族的覆亡。難怪一代「詩史」吳梅村在其《圓圓曲》感慨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和陳圓圓的「一代紅妝照汗青」。由於明清史料中有關陳圓圓身世的記載往往語焉不詳且多齟齬,故筆者有意就此作些闡發。陳圓圓本名沅,一名元,小字圓圓,又字畹芬。常州府武進奔牛人(今屬江蘇省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