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低調軍師,3條妙計安天下,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早滅了

2021-01-19 騰訊網

公元1673年,吳三桂以迅雷之勢發動叛亂,席捲雲貴,殺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這場歷經8年的「三藩之亂」,成為康熙時期規模最大的內亂。在刀槍劍影中,有許多名將和謀士因此而出名。

受電視劇《康熙王朝》影響,很多人對周培公印象深刻,甚至有人認為,周培公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的頂級謀士。其實,在歷史上,周培公雖然有貢獻,但遠沒有這麼大。而本文要說的這位謀士,乃是吳三桂座下之賓,他叫劉玄初,是一位神秘而低調的謀士。劉玄初曾為吳三桂定下三條妙計,每條妙計都切中要害,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或許早滅了。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劉玄初的故事。

劉玄初,原名劉茂遐,字玄初,以字行。之所以說劉玄初神秘,是因為後人不知道他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他最終的去向。只知道,當年吳三桂聯合清軍攻打四川,張獻忠的義子劉文秀和吳三桂對抗了兩年多,最終兵敗,在劉文秀的眾多俘虜中,吳三桂尊劉玄初為座上客,劉玄初從此成為吳三桂的頂級謀士。

康熙十二年,康熙採信納蘭明珠的建議,決定撤藩。消息一出,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紛紛上書主動請求撤藩。這時,遠在北京的吳應熊(吳三桂長子、清朝額駙、康熙的姑父)寫信給其父吳三桂,讓吳三桂迅速上奏,請求主動撤藩,要不然必然會引起康熙的猜忌。吳三桂接到兒子的信,非常急躁,連忙和劉玄初等人商議,劉玄初說:

上久思調王,特難啟口,王疏朝上而夕調矣。彼二王辭者自辭,王永鎮雲南,胡為效之耶?

劉玄初的意思是:康熙早就想動你了,只是沒有藉口。如今你若主動上書請求撤藩,早晨上書,晚上肯定就被撤藩。其他二王想撤藩就讓他們撤,你何必要學他們呢?

不過,吳三桂權衡再三,沒有聽劉玄初的,而是相信自己的兒子,上書請求撤藩。吳三桂認為,他主動上書,表明誠心後,康熙必然不撤藩。結果不幸被劉玄初言中,康熙接到吳三桂的奏疏,大喜,立即準奏。吳三桂得到消息後,悵然半天。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玄初雖然為平西王藩地的謀士,離京城十萬八千裡,但他對康熙內心的猜測十分準確。

且說,吳三桂在準備起兵謀反之初,召集眾位謀士問計,劉玄初當時提了三條妙計,用12個字來說就是:反清復明、聯合群雄、直搗黃龍。

第一,反清復明。清軍入關不過30年,許多名臣遺臣和後裔仍然心系明朝,若此時以「大明」的旗幟來號召他們,必然一呼百應。

第二,聯合群雄。吳三桂昔日的部下遍布各省,雲南提督胡國柱、貴州提督李本深、陝西提督王輔臣、四川巡撫羅森、河北總兵蔡祿等都是吳三桂的部下,再加上平南王、靖南王以及臺灣的鄭氏集團。若眾人聯合反清,必然可以分散清軍的兵力,吳三桂就可以趁亂奪取京城。

第三,速戰速決、直搗黃龍。劉玄初認為,戰爭發生之後,雙方在計較相互利益的時候,肯定會有談判、相持的時候。吳三桂若起兵,先封鎖消息,迅速拿下雲貴。然後直取道四川和陝西,東進山西和河北,直搗京城。其間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不可停留,不計後果先取下京城則為第一要務。

劉玄初給出的這三條建議,吳三桂最初覺得很道理,但隨後陷入懷疑。比如,吳三桂的另一位謀士方光琛就質疑劉玄初:

出關乞師,力不足也,此可解;至明永曆已竄蠻夷中,必擒而殺之,此不可解矣。

意思是說,當初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如果說是被逼無奈,為對抗李自成,尚可解釋得通。但後來攻入緬甸,誅殺南明永曆帝,則解釋不通。所以,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到底有沒有人認同,是個大問題。其實,劉玄初要的不是大家認可吳三桂,只要大家認可「復明」的號召就行,只要大家群起反清,形勢都會對吳三桂有利。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以劉玄初之言,打著「興明」的旗號起兵,果然迅速拿下雲南和貴州,接下來四川、廣西、湖南接連告捷,陝西提督王輔臣果然起兵響應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以及臺灣鄭經(鄭成功之子)紛紛攻打清朝。與此同時,河北蔡祿、廣西孫延齡等人紛紛響應吳三桂。康熙帝本就準備不足,面對如此亂局,根本無暇應對,甚至有大臣建議康熙遷都盛京(瀋陽)避難。可以說,戰爭之初的局面,完全被劉玄初言中。

然而,接下來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劉玄初失望透頂,也讓吳三桂錯失好局。順治年間,清朝為了制衡吳三桂,將順治的妹妹(皇太極第十四女)嫁給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吳應熊因此被留在北京,名為額駙,實為人質。吳三桂造反後,康熙立即逮捕吳應熊。吳三桂兒子眾多,但最在乎長子吳應熊,當吳三桂幾乎攻下湖南全境,進入湖北宜都,飲馬長江的時候,吳三桂忽然停下了前進的腳步。他請求達賴喇嘛出面調停,以「劃江而治」的代價來換取康熙釋放吳應熊。不得不說,吳三桂此舉,不僅完全打亂了劉玄初「速戰速決」的計劃,而且還表現得非常天真和愚蠢。

吳三桂這麼做,劉玄初非常驚愕,他寫信給吳三桂:

以恢復漢家天下,利在速戰速決,長久對持勢必自取滅亡!

不得不說,康熙的運氣太好了,因為吳三桂沒有聽劉玄初的建議。康熙抓住了這個機會,沒有拒絕吳三桂,也沒有答應,雙方休兵3個月。吳三桂在長江南岸苦等康熙的答覆,康熙拖延3個月後卻殺了吳應熊。康熙這一招,直接達到了兩個效果:

第一,利用吳三桂的猶豫,爭取調兵的時間,康熙利用這段時間,重整北方兵馬,全力南下平叛。

第二,吳三桂本來寄希望於康熙釋放吳應熊,結果康熙突然殺掉吳應熊,吳三桂聽聞消息,被氣得中風。吳三桂倒下,整個吳軍都陷入頹勢,康熙從此緩過氣來。

吳三桂不僅改變了「速戰速決」的計劃,還改變了「聯合群雄」建議,吳三桂招降了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長子)之後,不僅要削弱尚之信的權力,還逼尚之信為他籌集軍餉,導致尚之信再次投降康熙。吳三桂和臺灣鄭經聯絡制定作戰方案,結果吳三桂坑了對方一把,鄭經掉頭而去。革命尚未成功,吳三桂就想著竊取盟友的利益,人心不齊,大事焉能成?

如果說,吳三桂改變「速戰速決」「聯合群雄」的計劃是愚蠢之舉的話,那吳三桂接下來的動作,讓劉玄初徹底絕望。吳三桂竟然聽信其他謀士之言,放棄「反清復明」的大旗,自立為帝,建立大周(史稱吳周)。很多衝著「大明」旗號而支持吳三桂的人,紛紛覺得吳三桂是叛徒,不再支持吳三桂。

吳三桂從此大勢已去,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病逝于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三年後,康熙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劉玄初就此失蹤。

有人說,劉玄初早在吳三桂稱帝前後就已經病逝,有人說劉玄初對吳三桂過於失望,提前隱遁江湖。總之,那個低調而神秘的劉玄初,去向成謎。

正如後人所說,吳三桂根本沒有雄才大略,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目光短淺的陰謀家。也許是吳三桂註定要成為逆臣,也許是康熙運氣太好,清朝最終完成了撤藩目標,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只是可惜了劉玄初,未遇明主、未展其才。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同侍衛下棋連輸七局,十天後侍衛身亡,康熙感慨說出八字名言
    順治皇帝英年早逝,在康熙皇帝的帶領下,清帝國才走向了安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打下了清王朝盛世的基礎。 二、戰火燃遍半個清王朝,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 在李自成大順軍和清朝軍隊對峙的時刻,吳三桂因為私人恩怨,迎奉清軍入關,決定了清軍和大順軍的勝敗。山海關大門洞開後,清軍火速入關,佔領了北京。李自成農民軍節節敗退,最終走向了滅亡。
  •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是韜晦之計,還是天生反骨?
    吳三桂貢獻山海關降清為清進攻中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山海關之戰結束不久,攝政王多爾袞給吳三桂進爵為平西王。02起兵叛請事情的起因是清朝康熙皇帝決定撤掉三藩,粉碎了吳三桂世代當雲南王的美夢,吳三桂只能暗中指令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想要停止撤藩,但是康熙皇帝撤藩心意堅決,於是吳三桂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
  • 「名人百科」盛世大帝——聖祖仁皇帝康熙(一)
    【名人簡歷】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清聖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 英雄氣短,皆為兒女情長丨吳三桂的悲劇:一生有五錯,錯上加錯!
    哈嘍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哪吒,蹦蹦躂躂,我又來了!今天從不同的角度給大家說下吳三桂的事情,希望偶的小可愛們能夠喜歡!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文——在中國歷史的浩瀚長河中,對吳三桂的事非功過,眾說紛紜。提起吳三桂,總離不開一個女人,那就是陳圓圓,理性分析有關吳三桂的歷史事件,你會發現,吳三桂的一生,其實是「成也陳圓圓,敗也陳圓圓」!
  • 從吳三桂的六個選擇談創業:沒有原則的人或企業,勢必走不遠
    「戎衣一舉,天下震動」,吳三桂當時已經62歲,那個年代的62歲是高齡和今天82歲差不多。他最終決定起兵,歷經5年北伐,67歲鬱郁病死軍中。下面,我們來回顧他一生面臨的六道重大選擇題。第一個選擇 – 應召勤王,徘徊關上1644年3月初,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大明王朝飄搖欲墜。
  • 吳三桂反清不利時為啥不攻入越南自立為王,繼續與清廷對抗呢?
    (吳三桂地盤)  但偏偏順治死的早,康熙又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的人,康熙是不允許任何人來分享他的權力的,自打他親徵之後就一直琢磨著削藩,把尚可喜、耿精忠、吳三桂給端了  康熙十二年,平南親王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請歸老遼東,他上書朝廷請求留其長子安達公尚之信鎮守廣東。  康熙則抓住這次機會,下令直接裁撤了平南藩國,搞得吳三桂和耿精忠也只得上書請求撤藩。  吳三桂原以為朝廷會繼續挽留他,因為此前他也多次請求削藩,但朝廷都婉拒了,他希望這一次朝廷能依舊讓他留任。
  • 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其中有兩個皇帝被嚴重高估了,他們都是誰?
    乾隆皇帝:如果說康熙算是「過在後世,功在當下」的話,那乾隆無疑是被吹噓得太過分了。「勞模」皇帝雍正在位13年,勵精圖治,甚至將軍機處遷至養心殿不過百步之外的距離,為的就是方便處理政史。雍正駕崩時,國家財政較其登基時增長了十倍,國家穩定富強,政治清明。而就是這樣一手好牌,卻讓乾隆糟蹋了個稀爛。清朝文字獄之嚴酷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然而乾隆一朝卻是一個恐怖的頂峰。
  • 我欲將心向明月和周郎妙計安天下——《易經》觀卦初六爻
    《易經》用風行地上這樣一個自然景象,來象徵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遊歷四方,以知曉天下風土人情;制定政令,以教化海內臣工百姓。政令的實施,如果依靠一定的手段,就可以事半功倍。於是,古代賢明君主,就借用觀卦「盥而不薦,有孚顒若」,這樣一個宏大、隆重的祭祀儀式來實現他們的治理好天下的願望。
  • 她是康熙的親表妹,清朝第一個皇貴妃,卻只做了一天半的皇后
    說孝懿仁皇后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佟佳氏,佟佳氏是清朝前期最重要的家族之一,在康熙年間地位在八大姓中是最高的,並且有「佟半朝」之稱。佟姓,其實並不是漢姓,而是滿族姓氏。清朝初年,佟佳氏有157戶,孝懿皇后則來自於忠烈公佟養正的家族,他的祖先是女真人,佟養正的直系後代一直在鑲黃旗漢軍第一參領的第七佐領和第八佐領。
  •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吳三桂是一個典型的將門虎子,他的父親吳襄就曾經是明朝的遼東總兵,所謂「虎父無犬子」,這話用在吳三桂身上也非常合適,由於家庭環境的薰陶,他自小就對兵書戰策,騎馬射箭這些事非常感興趣,後來又在戰場上大展神威,不到20歲的他就因為獨自一人闖入敵營就出父親而聞名天下,不僅得到了祖大壽的極力表彰,還贏得了「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的傳奇名聲。
  • 吳三桂生出反意,只因權利的跌落滿心的怨憤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鑑於歷史上藩鎮強大之後,尾大不掉,勢必與中央政府抗衡,屢屢稱兵作亂,危害國家統一的教訓,決意撤藩。他說:「朕以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馴致不測,故決意撤回。」準備撤藩之時,又對擔心吳三桂反叛的諸大臣說:「三桂等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
  • 清朝前中期髮型是金錢鼠尾,為什麼康熙畫像的耳邊卻有頭髮?
    眾所周知,清朝入關之後,曾發布過極為嚴厲的「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執行口號便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而從清朝髮型的發展來看,雖然留髮面積在逐步增多,但至少在乾隆以前還保留著「金錢鼠尾」的髮型,那麼為何康熙畫像的耳邊會出現頭髮呢?
  • 改朝換代後,清朝何還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
    崇禎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煥,76歲那年被康熙從老家帶到京城,直接殺了。這些都只是改朝換代中,那些慘烈景象的一部分。只不過,相比較於活人的不幸,那些死去的明朝皇帝,反而受到了尊崇。他們的牌位照樣被清朝皇帝供奉起來。這又是為什麼呢?改朝換代的時局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李自成入主北京。在這個歷史劇變的時刻,每一個人都掌握著改變歷史的機會。吳三桂也是。
  • 秘傳人口述:陳圓圓生前思念吳三桂形神交瘁(圖)
    他知道,這個消息一旦被確認,將有助於解密吳三桂身後的歷史,由此也有助於分析當年康熙皇帝的有關政策諸如撤藩等是否得當。  應岑鞏縣與黔東南州政府邀請,李治亭立刻和滕紹箴等四位學者組成五人專家組前往馬家寨。這幾位學者有的專研吳三桂、三藩問題,有的研究清代政治史。
  • 禍水陳圓圓:有過7個男人,毀掉3個國家,但我是個好女人
    那既是命運的阻撓,也是康熙真正實力的展現。 康熙十七年,不認命的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登基稱帝,國號大周。 當天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吳三桂站在暴雨裡,渾身溼透,默然戴上皇冠,身後的樓閣中,密密麻麻站著他的家人們,包括陳圓圓。 此時的她為吳三桂生下一兒一女,但母子三人在偌大的後宮中,顯得更不起眼。
  • 一家六個兒子名字全帶「土」字旁,康熙震怒,下令全家斬立決
    清朝康熙年間,浙江餘姚官府登記戶籍時,看到了一戶姓王的普通百姓人家,生了六個兒子,這個六個兒子的名字之中全部帶有偏旁「土」,感覺奇怪,於是逐層上報,康熙接到奏報,直接下令:「全家斬立決!」這個姓王的人家被康熙斷定,是逃到浙江餘姚的明朝朱三太子,崇禎皇帝的三兒子朱慈炯。康熙為什麼這麼篤定他就是朱三太子呢?
  • 康熙拜孔墓不肯下跪,孔子後人將碑文改掉3字,康熙立馬下跪
    康熙為什麼要拜孔墓?不管他是在作秀,還是真心誠意地崇尚儒學,至少他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態了,肯定了儒學的重要地位。之前有人總是問:清朝到底屬不屬於我國的朝代,還有元朝呢?其實,不管是清朝、元朝,亦或是漢朝、唐朝,哪個不是接受的中華文化呢?只不過臨時換了一下當家做主的人而已。
  • 華容縣出現「北鬥七星」,傳說是吳三桂所建?考古發現是史前文明
    而年至康熙,清廷為鞏固政局又要裁撤藩國。吳三桂據此起兵造反,與清廷大打出手,這也就是後世所載的「三藩之亂」。而吳三桂率軍至此,為抵禦清廷,就派遣大軍按照北鬥七星的布局,在一夜之間於東旭村周圍搭建了七座炮臺。所以,東旭村外往北的長江拐彎處,就由此留下七座高約30餘米的巨型土堆,而這裡也就被當地村民稱為「七星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