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家書》:先做人,後成「家」,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經
1.初讀《傅雷家書》初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我才只有12歲,剛上初一,對未來懵懵懂懂。《傅雷家書》中,收集著傅雷給兒子傅聰的許多書信,從1954年到1966年,這些信件,讀來讓人覺得親切又溫暖。因為是書信,寫就的時候,並沒有預備著給別人看,所以這些內容,或者很家常,也或者很體己。總之,它不是教條的,是私人的,是飽含著情感的,是更被人敬重的。
-
紙短情長——《傅雷家書》: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
傅聰說,這是傅雷最喜歡的詩句,他總是憂國憂民,為人類的命運擔憂。其實,這就是中國「士」的精神。 這種精神也通過《傅雷家書》傳遞給了他的兒子。我們從這本家書中,其實看不到什麼教育方法,是一個傳統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系列的要求。 《傅雷家書》是從 1954 到1966 年 的12 年間傳遞的信件,記錄傅雷夫婦與其子傅聰和傅敏的生活。
-
《傅雷家書》之片段:婚姻不要苛刻於人,最美好的行動就是信心
《傅雷家書》,如雷貫耳。 作為子女,能夠與父母有深刻的交流,以及在特有的含蓄文化背景下,堅守不一樣的家庭教育風格,對於孩子,是不可多得的成長經歷。
-
紀念|曹可凡憶傅聰:「我離開《傅雷家書》已經很久了……」
傅先生一下子來了興致,「上海話形容大聲說話的『哇哩哇啦』其實是法語,而『白相』,『傻大』那樣的詞彙,追根溯源,大概與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脫不了干係。」生活中的傅聰先生慈眉善目,一派祥和不一會兒,服務生將小菜端上桌面,白斬雞,燻魚,爛糊肉絲,八寶鴨,醃篤鮮……不一而足。大師邊吃邊嘖嘖稱賞,尤其對那碗蔥油拌麵讚不絕口,「味道交關好,就是少了點」,說完,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
從傅雷個人獨白到父子對談,如何理解傅聰家信?
這一年,我作為安徽人民出版社《傅雷譯文集》的責任編輯,有幸與傅家相識,至今已四十年。《傅雷家書》出版後,傅敏籤名贈送我一冊。十四萬字的小冊子,給我的震撼卻是巨大的。這樣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竟毀滅於一旦,杜鵑啼血,發人深省。《傅雷家書》一時洛陽紙貴,成為暢銷書。幾經增補再版,小冊子變成二十七萬餘字的大書,其熱銷度持續至20世紀末,1999年被評選為20世紀「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
-
傅雷家書07|(1954年)四月二十一日-七月四日晨
文/傅雷 朱梅馥 傅聰譯林出版社四月二十一日接十七日信,很高興你又過了一關。人生的苦難,theme (主題)不過是這幾個,其餘只是variations(變奏曲)而已。愛情的苦汁早嘗,壯年中年時代可以比較冷靜。古語說得好,塞翁失馬,未始非福。
-
傅雷家書14|(1954年)九月四日
文/傅雷 朱梅馥 傅聰譯林出版社文/傅雷九月四日多高興,收到你波蘭第四信和許多照片,郵程只有九日,比以前更快了一天。看照片,你並不胖,是否太用功,睡眠不足?還是室內拍的照,光暗對比之下顯得瘦?又是誰替你拍的? 在什麼地方拍的,怎麼室內有兩架琴?
-
《傅雷家書》背後的三代悲劇:期待完美的父母,會心生怨恨;看到真實...
提及傅聰,不得不提及其父親傅雷,給我國文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翻譯著作。提及他們父子,便不得不提及《傅雷家書》。提及《傅雷家書》,便不得不提及這本書的編者,傅雷次子傅敏。1981年8月,《傅雷家書》由北京三聯書店初版發行,一經面世即成暢銷書。數十年來,《傅雷家書》以其寬廣博大的精神世界,影響了兩代人。
-
傅雷之子傅聰去世,背負54年逼死父母之名,史料揭真相:他真冤枉
傅雷在藝術界人脈很廣,先後給兒子認了幾個非常著名的鋼琴家當老師,比如上海工部局樂隊指揮家、鋼琴家梅百器。傅聰果然不負眾望,1954年8月,傅聰受中國政府的派遣到波蘭學習,1955年在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上,傅聰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是新中國第一個在國際性鋼琴比賽獲獎的音樂家。 在這次比賽後,傅聰進入華沙國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
-
傅聰因感染新冠去世,重溫傅雷家書:人生的關是過不完的
傅聰為翻譯家傅雷之子,1954年,傅聰赴波蘭進修古典音樂,傅雷、朱梅馥夫婦開始與之跨洋寄信,直到1966年兩人決絕離世。這些往來信件後經出版,也成了為大家所熟知的《傅雷家書》。多年來,人們更多的是通過近200封有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的家書,讀懂傅雷,追念傅雷一家在文學史上的留痕。
-
傅雷45歲悟懂人生,給兒子寫2封懺悔信,學者:建議父母們都看看
《傅雷家書》是非常有名的教育類經典讀物,伴隨著「中國蕭邦」傅聰的消息它再次被熱議。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傅雷對傅聰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教導。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這部書開頭時不起眼的兩封信,第一封就把我震住了。第一封信寫於1954年一月十八日,信中有這麼一句話: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
-
著名翻譯家傅雷之子傅聰在英感染新冠不幸去世
傅聰是著名鋼琴家,1934年生於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臺,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
-
傅雷家書08|(1954年)四月二十一日-七月四日晨
文/傅雷 朱梅馥 傅聰譯林出版社七月十五日*你臨走前七日發的信,到十日下午才收到,那幾天我們左等右等老不見你來信,焦急萬分,究竟怎麼回事?走了沒有? 終於信來了,一塊石頭落了地。原來你是一個人走的,旅途的寂寞, 這種滋味我也想像得出來。
-
紀念傅聰丨重讀《傅雷家書》:我愛你們 也因為愛你們而更愛我的祖國
2020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送別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藝術家傅聰。英國當地時間12月28日,傅聰先生因感染新冠病毒,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傅聰,1934年3月生於上海,8歲半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Mario Paci);954年赴波蘭留學。
-
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遺書細節感人,墓碑上12個字概括了一生
楊絳曾在《憶傅雷》中談道:「1954年,有一次,在北京開翻譯工作者的會議時,傅雷未能到會,只提交了一份書面意見書。在那份意見書中,傅雷信手舉出當時翻譯作品中許多謬誤的例句。此一「挑人錯以示眾」之舉觸了眾怒,很多人都大罵傅雷狂傲,還有一位老翻譯家竟氣得大哭。為此,錢鍾書還寫信批評過傅雷,勸他多多與人為善。」
-
「鋼琴詩人」傅聰去世,享年86歲,其父為著名翻譯家傅雷
1959年起為藝術背井離鄉,浪跡五大洲,他曾這樣描述音樂對自己的重要性——「我是鋼琴的奴隸,更確切地說是音樂的傳教士,人生大半輩子消磨在琴上,太辛苦!但我還沒有退休的計劃」。也正是因為鋼琴在他的心目中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所以在他的鋼琴曲中能感受到與眾不同的感情,他詮釋的蕭邦、莫扎特、德彪西,有一種讓人難以捉摸的深度和古典美。
-
傅雷家書05|(1954年)三月二十四日上午-三月三十一日
文/傅雷 朱梅馥 傅聰譯林出版社三月二十四日上午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
-
傅雷家書09|(1954年)七月二十七日深夜—二十八日午夜
文/傅雷 朱梅馥 傅聰譯林出版社七月二十七日深夜—二十八日午夜你車上的信寫得很有趣,可見只要有實情、實事,不會寫不好信。你說到李、杜的分別,的確如此。寫實正如其他的宗派一樣,有長處也有短處。短處就是雕琢太甚,缺少天然和靈動的韻致。
-
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京啟動大小學生分享家書記憶
中國青年網記者 黃昂瑾 攝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黃昂瑾)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實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展工程,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4月16日,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青年文摘》雜誌社、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北京啟動。
-
54年前傅雷夫婦自盡,改變了3個人的命運,都不好過
1966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這一年,著名作家老捨去世了,也是這一年,隨著傅雷夫婦的自盡,開啟了為期長達10年的黑暗時代。傅雷夫婦原本過著幸福的生活,後來右派的帽子,讓他們遭受了三天四夜的批鬥,一輪輪的抄家和連續審問,受盡了羞辱。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於是他們選擇了體面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