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科普|全球野生動物的避風港——野生動物通道

2021-01-09 騰訊網

班夫國家公園中的泛加公路沿線修建了大量成功的野生動物通道,為全球公路避免動物死亡提供了科學依據。

喧鬧的交通並不能阻止像駝鹿和熊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穿越公路,也不能阻止無數小動物被汽車輪胎壓扁。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在猶他州的一段公路上,98隻鹿、3隻駝鹿、2隻麋鹿、多隻浣熊和一隻美洲獅在車禍中喪生,總計達106隻動物。在美國,共有21種因交通事故而受威脅和瀕臨滅絕的物種,其中包括佛羅裡達州的凱鹿、加利福尼亞州的大角羊和阿拉巴馬州的紅腹龜。

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稱,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0人死於100多萬起汽車碰撞事故。據蒙大拿州立大學西部運輸中心的一篇論文稱,這些交通事故的代價高昂:考慮到人的傷害和死亡賠償費用,拖車、車輛維修、當地政府的事故調查以及屍體處理費用,鹿和車的碰撞事故平均成本為8190美元,麋鹿與車的碰撞事故平均成本約為25319美元,駝鹿與車的碰撞事故平均成本為44546美元。

這些致命事故的數量仍在增加。「據最近15年的報導,野生動物與車輛的碰撞事故增加了50%,估計每年有100萬到200萬隻大型動物被汽車撞死,」西部運輸中心的道路生態項目經理Rob Ament說。

圍欄是野生動物通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引導懷俄明州遷徙的叉角羚從公路上方穿行。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有一種解決方案非常有效地減少了汽車與過路動物之間的碰撞:野生動物地上和地下通道。佛羅裡達公路上死亡的本土物種的橫截面研究,澳大利亞死亡的袋狸和小袋鼠、墨西哥死亡的美洲虎的橫截面研究,所有這些研究都表明,野生動物通道既能可以節省金錢,又能挽救動物和人類的生命。

「我們可以通過公路下方或上方的通道和圍欄引導動物穿行,進而減少85%-95%的死亡率,」 Ament說。

這就是為什麼這些跨越公路的橋梁和隧道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出現的原因。上世紀50年代,法國建成了第一座野生動物通道,自此之後野生動物通道在歐洲就一直很受歡迎。野生動物通道通常看起來很像普通的立交橋,只是種植了當地的植物,除非你特意尋找,否則不是特別顯眼。

地下通道建於公路下方,其用途是幫助膽小和體型較小的動物穿越公路,司機可能會看不到。不過,地下通道幫助了數不清的物種,從巴西的金絲猴和美洲獅到倫敦的水鼠,不一而足。在不丹等發展中國家,Ament甚至在為尚未修建的公路設計野生動物通道,這些國家需要為亞洲象穿越領地提供安全的地點。正如他指出的那樣,在道路建設過程中採用這些緩解措施要比重新改造公路容易得多,也便宜得多,就像美國和加拿大所做的那樣。

斯諾誇爾米山口

華盛頓州是最新開始修建野生動物通道的州之一。該州的第一條野生動物通道建於2015年,位於卡斯卡德斯的斯諾誇爾米山口以東,橫跨從西雅圖到波士頓的90號州際公路。雖然這條動物通道現在只是裸露的拱橋,2020年秋季才會種植本地植物,但鹿和叢林狼早已開始使用這條通道。

在90號洲際公路沿線的24公裡路段,華盛頓州政府共設計了24條動物通道,這條動物通道連同2013年以來修建的6條地下通道是其中修建的第一批。這些通道將允許麋鹿、黑熊、美洲獅、鼠兔甚至鱒魚穿過,而曾經這條公路是一道幾乎無法逾越的路障。

斯諾誇爾米山口以東新建的動物通道。動物通道建成後,只有動物才能欣賞到這一景觀,因為通道將對人關閉。

這些野生動物通道不僅僅是為了拯救個體動物,也是為了物種的生存。90號洲際公路是該州一條重要的東西向經濟命脈,一路穿過喀斯喀特山脈中的高山口,幾乎沒有其它公路穿越喀斯喀特山脈。不過,許多動物都希望從北向南遷移。從某種程度上講,90號洲際公路以南的動物就被困在一座島嶼上。由於北臨公路,南臨哥倫比亞河,同系繁殖就成了一個潛在的問題。

「當動物們找不到彼此時,就會發生局部滅絕;如果沒有遺傳變異,種群就會走向徹底滅絕,尤其是原始森林中移動性差的物種,」美國林務局野生動物學者、華盛頓州90號洲際公路動物通道項目的交通運輸部聯絡人Patty Garvey-Darda說。

大型哺乳動物需要藉助野生動物通道避免致命且代價昂貴的車禍。對於體型較小的動物來說,也可以利用它們。

斯諾誇爾米地上通道有助於將這些孤立的種群重新連接起來。90號州際公路的地下通道也同樣至關重要,這些地下通道將溼地和溪流與亞基馬河連接起來,尤其是將水路和水生物種連接在一起,西北保育組織的Jen Watkins說,該非營利組織主要保護荒地和本地動植物。「我們為鱒魚建造了連通四條新支流的地下通道,在近代歷史上從未被鱒魚使用過。我們對地下通道能起作用並不吃驚,但效果的即時性還是非常令人興奮,」 Watkins說。鱒魚是一種瀕危物種,和火蜥蜴以及爬行動物都是「人類需要考慮保護的物種」,這些物種都得到了地下通道的保護。

動物通道成功的原因?

泛加公路班夫段修建的野生動物通道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一項研究表明,在短短的3公裡距離內,野生動物與車輛的碰撞事故從平均每年12起減少到2.5起,事故損失降低了90%——超過10萬美元。在過去的20年裡,正是這樣的統計數據促使了野生動物通道的增加。

Tony clienger是西部運輸中心的資深野生動物生物學者,在過去的17年多時間裡,他一直在對班夫的六條野生動物地上通道(和38條地下通道)上的野生動物進行監測。他發現,在選擇走地上還是地下通道時,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偏好。他說,在施工之前進行監測非常重要。

「灰熊、麋鹿、鹿和駝鹿更喜歡開放的大型通道,」他說。「美洲獅和黑熊喜歡更狹小的通道,通道的光線更暗,覆蓋物更多。「這些傾向與每一種動物的進化方式密切相關,比如黑熊和美洲獅的自然棲息地位於森林中,而不是草地上,因此這類動物會對穿行於大型的開放式通道感到不適。

即使動物們沒有安全的方法穿過公路,許多物種還是會努力嘗試,比如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這頭母黑熊和其幼崽們。

這為班夫野生動物通道的景觀設計提供了依據。「我們會在通道的一側種上樹木和灌木,另一側則種上青草,」 Clevenger說。

長期監測當地的野生動物是斯諾誇爾米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為此舉有助於發現動物在什麼地方穿越公路,或者試圖穿越公路後又掉頭。在野生動物通道開建的五年前,這一監測工作就已經實施了,並一直持續到今天。此外,斯諾誇爾米項目還參考了華盛頓運輸部的路斃動物死亡統計數據,以及公民科學家與美國林業局的實地追蹤數據。

不同動物對野生動物通道的選擇偏好甚至取決於動物的性別。2014年,班夫的一項研究調查了從黑熊毛髮樣本中提取的DNA和攝像機數據,結果表明繁殖期的雌性更喜歡地上通道,而雄性更喜歡地下通道。「現在我們知道,為了保持連通性,我們需要建造地上通道,這樣繁殖期的雌性就可以通過地上通道穿越公路,」 Clevenger說。

雖然那些早已習慣人類建築的動物幾乎立即就開始使用野生動物通道,甚至避開了建築設備,比如叢林狼和鹿,但其他動物則需要更長的學習時間。麋鹿、灰熊和美洲獅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適應動物通道,而狼獾、猞猁、狼和食魚貂(最近被重新引入華盛頓州)則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不過,一旦公路上方或地下的動物通道建成,就會變成動物們的代際知識:「育有幼崽的美洲獅和黑熊將會使用這些動物通道,」 Clevenger說。

早期的動物通道使用者非常重要。它們不僅能讓自己遠離公路,立即減少與汽車的碰撞事故,而且還能引導更多謹慎的動物選擇通過動物通道穿越公路,Clevenger說。圍欄也有幫助,它們有助於引導動物遠離危險的公路交叉口,轉而選擇地上和地下通道。

「我們不僅想把動物連接起來,還想創建生態系統,」 Garvey-Darda說。這就意味著需要考慮體型較小的動物,比如鼩鼱、田鼠、跳鼠和鼠兔。為了鼓勵這些體型較小的物種使用動物通道,斯諾誇爾米項目專門設置了巖石和矮樹叢。

「我們很幸運。在華盛頓州,我們仍然擁有所有的本地野生動物,甚至包括灰熊和猞猁,」她說。「很多州的情況並非如此。野生動物通道將有助於確保未來這種情況還能保持下去。」(撰文:STARRE VARTAN 譯者:流浪狗 編輯 王強)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野生動物非法貿易治理的「危」與「機」
    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現狀與趨勢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以及國際刑警組織的估計,每年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總案值高達70到230億美元,是僅次於毒品走私、假冒產品、人口販賣的第4大犯罪類型。根據聯合國毒罪辦今年新發布的報告,2017年全球範圍內大概有20000多次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查獲,而這僅僅是基於CITES框架下的國際走私的查獲,各個國家境內的野生動物貿易尚且沒有算在其中,所以可以想像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數額會多麼龐大。
  • 這45種禁食野生動物停止養殖!
    這45種禁食野生動物停止養殖!刺蝟、豚鼠、眼鏡蛇等19種野生動物允許非食用目的的養殖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自今年2月份全國人大出臺禁食野生動物相關決定以來,國家主管部門首次明確劃出禁養的野生動物物種範圍。對於刺蝟、豬獾、狗獾、豚鼠、海狸鼠、藍孔雀等19種野生動物,《通知》規定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另外,《通知》還要求對於這19種野生動物林草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分類制定管理措施和養殖技術規範,加強政策指導和服務,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嚴格落實防疫檢疫相關要求。
  • 美帝版"青藏鐵路野生動物通道"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1986年完工的美國80號洲際公路像一道屏障豎立在"美國野生動物遷徙走廊」中間,永久改變長耳鹿的遷徙模式,也威脅到沿路需要捕獵長耳鹿的美洲獅、狼、灰熊以及禿鷹等動物。動物學家、國家地理雜誌和公益組織在這場救贖中發揮了關鍵而應有的社會角色作用。
  • 野生動物不是寵物 疫情下我們該如何對待動物夥伴?
    出品:新浪科技《科學大家》撰文:孫全輝,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科學家,動物學博士,長期從事瀕危物種保護、野生動物救護以及公眾科普教育等工作
  • 飼養野生動物當寵物?此類案件已佔野生動物犯罪的一半
    前11個月收繳野生動物8315隻 據了解,至今年11月底,廣州警方累計出動警力37000多人次,巡查檢查野生動物經營場所26000多次,破獲涉野生動物刑事案件338宗,行政案件62宗,偵破省級督辦案件3宗,偵破重特大案件19宗,依法刑事拘留199人,逮捕83人,行政處罰62人
  • 湞江公安「小手牽大手」 共同保護野生動物
    ,提升廣大中小學生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發揮「小手牽大手」的宣傳效應,營造全社會關心保護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11月25日,韶關市公安局湞江分局森林派出所積極配合韶關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在湞江區執信小學開展的「保護野生動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主題的保護野生動物科普知識宣傳活動。
  • 何為野生動物?沒人領養的流浪貓和狗屬於野生動物嗎?
    hi大家好,我是阿七,今天看到一些東西,有人在說吃野生動物的危害怎麼怎麼樣的,但是我今天不是和大家說這個,而是想和大家聊一下我們常見的流浪貓和狗是否屬於野生動物?很多人在外面看到流浪的貓和狗就會喊野貓野狗,那麼他們是否屬於野生動物呢?
  • 水律蛇、竹鼠……疫情當前,有人卻頂風違法偷賣野生動物?
    今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採訪中表示,從各方面的流行病學的調查看,這次疫情的源頭來自野生動物,比如說竹鼠、獾這類。雖然具體源頭尚無定論,但是野生動物交易、非法食用「野味」等行為現在已經「人人喊打」。在這種情況下,卻有人「頂風作案」,依然販賣竹鼠、山雞、蛇等野生動物以及貓。
  • 暗訪廣州江村農貿批發市場:仍有攤主偷偷賣竹鼠、蛇等野生動物
    南都訊 連日來,針對嚴峻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國家相關部委連續發文,三令五申嚴控野生動物交易,1月26日發文明確嚴禁一切禁止一切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尤其是竹鼠和獾等。而南都記者在廣州白雲區江村農貿批發市場依然見到有人偷偷在出售竹鼠、山雞、蛇等野生動物以及貓。廣州市白雲區江村農貿綜合批發市場內仍有人出售山雞等野生動物。
  • 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全文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法。    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本法所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是指野生動物的整體(含卵、蛋)、部分及其衍生物。
  • 野生動物的艱難逃生史
    縱觀人類歷史上發生的重大疫情,幾乎每一次都跟野生動物有關,我們不得不反思:人類與野生動物到底該怎樣共存共生?有人說,不吃它們就是最好的和諧共處。這話有一定道理。除了蝙蝠,古今中外被禁食的動物實在太多了。只不過,人類習慣於忘記。吃 鼠2019年5月7日,兩名俄羅斯遊客因生食土撥鼠而死於鼠疫。
  • 在無人區守衛野生動物天堂
    1月8日,安南壩分局民警海拉提(左)和阿爾根別克·阿海觀察記錄野生動物活動情況。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河西走廊西端,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交界處,自然條件惡劣,是人類生命禁區。而這裡39.6萬公頃的廣袤荒原,卻是野駱駝、雪豹、野驢、鵝喉羚、猞猁等瀕危野生動物的天堂。
  • 夢見野生動物進家來是什麼意思 夢見野生動物進家
    夢見野生動物進家來是什麼意思準備考試的人夢見野生動物,意味著初試不利,再試如願順利錄取。創業的人夢見野生動物,代表秋佔得財利,貴人扶助成功。夏佔失財。談婚論嫁的人夢見野生動物,說明一動一靜,一冷一熱,互相信任可望成功。
  • 南澳解救兩珍稀野生動物
    深圳晚報訊 (記者 餘海洪 通訊員 劉亞莎 葛亞萍) 昨日,大鵬新區南澳動物保護處將近期在南澳辦事處轄區內解救出來的兩個珍稀動物——貓頭鷹和蟒蛇,移交給了深圳市野生動物保護處。山青海碧的大鵬半島,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美麗城區,也永遠是野生動物的幸福樂園。
  • 鳥類及野生動物保護科普知識系列十二——鷹
    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所有的猛禽都屬於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嚴禁捕捉、販賣、購買、飼養及傷害。 生活習性鷹是肉食性動物,會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鳥等小型動物。大型的鷹科鳥類(雕)可以捕捉山羊、綿羊和小鹿。鷹多數在白天活動,即使它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也能把地面上地獵物看得一清二楚,是鼎鼎有名的千裡眼。
  • 中國「獅子王」講述非洲野生動物保護故事
    星巴和馬賽人合影星巴在野外巡邏路遇雄獅星巴在野外巡邏國際在線報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楊瓊):「真獅版」《獅子王》19日在全球上映,這部作品不但喚起了很多人的童年記憶實際上,現實中的自然世界並沒有那麼夢幻,作為叢林之王,獅子的數量在近年來急劇下降,這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其中第一位深入非洲保護野生動物的中國人星巴,已經在非洲這片大草原上奔忙了近十年,雖然條件艱苦,但仍然樂在其中。星巴是在非洲大陸上第一位全職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中國人。非洲斯瓦西裡語「星巴」就是「獅子」的意思。
  • 保護肯亞野生動物的中國志願者:危險時常伴隨
    星巴發現,在這片蒼茫大地,有一個古老民族——馬賽族,至今依然保持較為原始的生活狀態,他們與野生動物為鄰,與野生動物基本和諧相處。  「從野生動物保護的角度看,世界都應該感謝他們,馬賽人寧願自己辛苦飼養家畜,也不吃野生動物,這是對野保的最大貢獻,讓我們今天依然能夠看到各種野生動物在非洲大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星巴說。
  • 新型冠狀病毒怎麼就從野生動物世界來到了人類社會?
    鍾南山院士指引了方向:野生動物。具體的位置是武漢的海鮮市場。但在沒有研究結果與權威發布之前,我們不對是什麼動物做任何猜測。僅以已知且被科學家證明的SARS病毒,來探究一下冠狀病毒是如何自野生動物世界越界到人類社會的。當年SARS病毒的追根究源過程是這樣的。根據前期的流行病學調查,最早的11個病例大多與野生動物有接觸史。
  • 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人類與病毒的天然屏障
    近日熱點,從對疫情的關注,引申到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要求修改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眾多專家,從各個方面闡述了對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意見與建議。但就目前看,大多針對的是野生動物的物種、衛生風險、保護範圍、經濟利用、法律問題等進行闡述的。生態觀察想說的是另一個問題——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問題。
  • 調查| 野生養殖動物,到底誰上了黑名單?
    交匯點訊 全國人大常委會2月24日表決通過的《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相關決定,引發關注。針對野生動物禁養新規,記者近日進行了相關調查。  野生動物如何定義?捕撈魚類可以吃!但瀕危物種、有毒的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