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奈洛比7月7日電 通訊:超越地平線的視野——保護肯亞野生動物的中國志願者
新華社記者王守寶 吳寶澍
「我不是過客,我的命運註定與這片土地相連,白頸山、奧拉爾萊姆尼河、獵豹平原……只有在這片土地上,只有每天看見獅群,聽到獅吼,我才能切實感受到獅子王國的存在,我的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我的視野才能超越地平線,」星巴說。
星巴本名卓強,來自中國重慶,個頭不高,結實幹練,愛戴一頂牛仔帽,身著軍綠色體恤衫,頗有西部牛仔的感覺。
2010年,當時37歲的卓強辭去公務員的工作,隻身赴非洲,來到肯亞馬賽馬拉大草原,投身保護野生動物的公益事業,並給自己取名「星巴」。在非洲斯瓦希裡語中,「星巴」代表「獅子」,他希望這個名字激勵自己將保護獅子作為一生的事業走下去。
初到茫茫草原,星巴還是有點迷惘,要拯救獅子,到底如何做?
星巴發現,在這片蒼茫大地,有一個古老民族——馬賽族,至今依然保持較為原始的生活狀態,他們與野生動物為鄰,與野生動物基本和諧相處。
「從野生動物保護的角度看,世界都應該感謝他們,馬賽人寧願自己辛苦飼養家畜,也不吃野生動物,這是對野保的最大貢獻,讓我們今天依然能夠看到各種野生動物在非洲大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星巴說。
馬賽人的生活方式感染了星巴,讓他對保護野生動物有了初步設想,星巴決定首先要融入馬賽部落,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在馬賽馬拉,星巴與當地馬賽人交朋友,住馬賽人的村落,跟他們一起在草原上踢足球,共同執行巡邏任務,閒暇時他還會教馬賽人說幾句中文。
每當深夜萬物寂靜,星巴時常想著為友好的馬賽部落做點事情。他看著天空中閃耀星辰,想到了馬賽孩子那一雙雙如草原晨露般的雙眼。星巴覺得孩子就是馬賽馬拉未來的希望,應該為他們創造好的教育條件。
星巴四處籌款,幫助當地學校聘請教師、修繕校舍、開設興趣課、捐贈教學物資。
馬賽馬拉草原附近的奧盧姆蒂亞小學是星巴經常到訪的學校。該校董會主席利亞羅·庫派說:星巴很喜歡學校的孩子,他幫助我們改善了當地的教學條件,希望他能夠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星巴得到了馬賽人的認同,在野外與獅為鄰的生活也進一步讓他認識到了獅子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了解到獅群面臨的嚴峻危機,這又讓星巴時常徹夜難眠。
100年前,非洲大陸有20萬頭獅子,但由於盜獵和生存環境惡化,如今已不到3萬頭,肯亞境內僅有不足3000頭。
星巴下定決心,一定要拯救獅子。保護區資金有限,工作人員難以應對複雜的盜獵形勢。星巴到處奔走呼籲,為保護區帶來汽車、摩託車、對講機、睡袋、全球定位裝備、望遠鏡等。
馬賽馬拉草原奧肯耶保護區首席管理員西蒙·恩誇圖瓦是星巴的好友。「他在保護區這幾年,幫助提高了巡邏員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條件,還捐贈修建了三個防獅圍欄。」西蒙·恩誇圖瓦對星巴充滿敬佩和感激。
「我認識星巴很多年,他愛獅子,對保護區的工作支持很大,所有人都喜歡他,他是我們真正的兄弟。」馬賽族奧肯耶部落長老塞米對星巴也是大加讚賞。
星巴的野保之路越走越寬,但危險也時常伴隨著他的工作和生活。
2014年7月,星巴例行巡邏,當觀察一群獅子活動時,忽然一群大象不斷向他靠近,幾乎將他圍起來。幸好獅子忽然行動起來,星巴才得以衝出險境,不至於發生意外。
「大象如果決定要攻擊你,就算躲在車裡,也在劫難逃。」星巴依然心有餘悸。
野生動物的威脅,星巴在馬賽馬拉草原經常遇到,但他已將個人安全置之度外。星巴不斷探索野生動物生存危機原因所在,並努力尋找一條保護野生動物的正確道路,近年來,他也有了很多保護野生動物的新理念。
「解決野生動物面臨的生存危機關鍵就是能否實現人與動物的平衡,只有把人的需求與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的需求結合起來,並讓當地社區從野保工作中持續受益,讓當地人真正理解和參與野保工作。只有這樣,野保事業才有成功希望。」星巴找到了跟一般野保組織不一樣的道路。
在星巴看來,保護野生動物事業的成功,需要依靠馬賽人。「所有野保工作者和科學家都是外人,只有馬賽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只有他們才真正了解這裡的一草一木,只有他們才掌握著保護野生動物成功之門的鑰匙。我們外來人應該發揮的作用就是幫助他們找到這扇門然後啟動這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