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莊王朱見潾:一座德王府,半座濟南城,記這位險些登基的親王

2021-01-16 樓哥看歷史

前言:濟南作為山東的省會,素有「泉城」的美譽。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在其所著《濟南行紀》之中,稱濟南城內有大小名泉72處。其中最有名的三處分別是:爆流泉(即趵突泉)、金線泉和珍珠泉。

而在這其中的珍珠泉,位於今濟南市歷下區老城中心,泉城路珍珠泉禮堂內北面。泉池長42米、寬29米,泉水清澈,伴隨著無數的白色氣泡自池底冒出,珍珠之名由此而得。如今的珍珠泉雖位於省人大院內,但依然可以免費參觀。然而在明代,濟南城內卻不是人人有機會鑑賞這座天下知名的名泉。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進士、明朝著名詩人邊貢曾經寫過一首描繪珍珠泉美景的詩,原文如下:

曲池泉上遠通湖,百丈珠簾水面鋪。雲影入波天上下,蘚痕經雨岸模糊。閒來夢想心如見,醉把丹青手自圖。二十六年回首地,朱闌碧樹隔方壺。

濟南珍珠泉

可惜即使是邊貢這樣進士出身的文壇大佬,也不能時時見到珍珠泉。原因很簡單,此泉位於德王府內。德王是大明親藩,王府宮禁森嚴,閒雜人等不可隨意出入。珍珠泉這樣的天然美景,也只有王爺才能時時欣賞。那麼這位德王何德何能,居然能大手筆就將如此美景圈入自己王府之內呢?事實上首封德王朱見潾不但大有來頭,還險些做了皇帝。

如履薄冰的童年生活

朱見潾,原名朱見清,生於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4月5日,明英宗朱祁鎮次子,生母宸妃萬氏。萬氏是錦衣衛正千戶萬聚的女兒,生於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13歲的時候被選入內庭。萬氏一共為英宗生了四子二女,除了朱見清以外,還有次子朱見湜、第七子吉王朱見浚、第八子忻王朱見治以及淳安和廣德兩位公主,可見其還是頗受英宗寵愛。

就在朱見清過完周歲生日沒幾個月之後,大明朝發生了一件不但影響到他個人生活,乃至整個王朝命運走勢的驚天巨變:土木堡之變。在這場事變之中,朱見清的父皇:御駕親徵的英宗朱祁鎮被大明的敵人瓦剌人俘虜。以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以及兵部尚書鄺埜為首的扈從文武大臣近乎全軍覆沒。

明英宗劇照

消息傳到北京,朱見清的祖母孫太后緊急將皇長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朱見深是周氏所生,比朱見清只大了五個月。而為了避免瓦剌人將英宗作為人質要挾朝廷,孫太后當機立斷,尊英宗為太上皇帝,立朱見清的叔父郕王朱祁鈺為新皇帝。

當年十月,朱祁鈺在文武大臣于謙、石亨等人的幫助下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一時間人氣鼎盛,威望無與倫比。12月2日,新皇帝下旨尊孫太后徽號為上聖皇太后,進自己生母宣宗賢妃吳氏為皇太后。又封郕王妃汪氏為皇后,皇太子朱見深生母為貴妃。

由於中宮易主,太上皇帝原配錢皇后遷居仁壽宮。明初仁壽宮位於今故宮慈寧宮所在區域,是太后的居所。但是次年八月十五,太上皇帝被瓦剌人放回京師,如何處置他成為了新皇帝朱祁鈺的一個棘手難題。按照他羽翼未豐之前的打算,英宗回宮應該住在仁壽宮。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仁壽宮人來人往,不利於隔絕消息,朱祁鈺考慮之後,將哥哥安置到了南宮。所謂的南宮,即兄弟倆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當年做皇太孫時候的太孫府:洪慶宮。洪慶宮不在紫禁城內,而是位於東華門外。

謹上尊聖母皇太后曰上聖皇太后,生母曰皇太后。勉遵辭讓之旨,遷皇后居仁壽宮,以俟大兄鑾輿之復。進皇太子母周氏為貴妃,示重天下之本。—《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劇照

英宗被軟禁之後,錢皇后及太子生母周貴妃、朱見清的生母萬氏等英宗后妃,也隨之離開皇宮,遷居南宮。至於朱見清,則和兩個弟弟朱見湜和朱見淳一起,陪著大哥太子朱見深留在祖母上聖皇太后孫氏身邊。孫太后既為了照顧和保護孫子,又不想看到吳太后,決定遷居清寧宮。清寧宮位於東華門內,離太上皇帝的居所南宮直線距離很近。

逾年,太上皇帝迴鑾南宮。上(註:即太子朱見深)、聖烈慈壽皇太后(註:即上聖皇太后孫氏)居清寧宮。—《明憲宗實錄卷一》

據《明史》記載,孫太后早先還能出東華門去探望太上皇帝,不知道有沒有帶著孫子們一起。但隨著叔父在朝中的勢力日益穩固,朱見清兄弟在清寧宮的日子,也愈發的難熬起來。就連孫太后,也不敢再去南宮探視。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八月,3歲的朱見湜不幸夭折。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叔父朱祁鈺進一步亮出獠牙,將他自己的獨子朱見濟冊封為皇太子。而原先的太子朱見深則被降封為沂王。至於朱見清、朱見淳兄弟二人,則分別被封為榮王和許王。半年後,3歲的許王夭折,清寧宮內只剩下沂王和榮王二人抱團取暖。

東華門

父皇復闢,嫡母的野望

朱祁鈺父子,顯然沒有真龍天子的命。朱見濟僅僅做了一年的皇太子,便不幸早夭。而朱祁鈺廣開後宮,努力了好幾年卻始終一無所獲。結果當年北京保衛戰的英雄石亨一看苗頭不對,帶著徐有貞、曹吉祥等一幫投機分子,在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清晨發動政變。

在南宮忙著生了六年孩子的太上皇帝朱祁鎮重新出山,自降身份再度登基。如果此前朱見清沒有隨著孫太后去南宮見過父親的話,如今他終於可以如願了。說起來朱見深和朱見清兄弟也是可憐,從有記憶開始,就沒見過老爹。更讓人尷尬的是,老爹重新上崗之後大封諸子之時,不但把大哥朱見深的名字記成了朱見濡,也把自己的名字記成了朱見潾。這道尷尬的詔書發出去之後,天下譁然,都以為太子之位又換人了。

天順丁丑,英宗睿皇帝為眾所擁戴復闢,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復立上為皇太子。上初名見深,至是更名見濡。詔書失寫其故,頒行天下,人皆驚相問曰:「此非向所立太子乎?何名之不同也。」蓋上為天下人心歸向久唉。—《明憲宗實錄卷一》

但是詔書已經是既成事實,朝廷上下也只能將錯就錯。於是沂王朱見深成了皇太子朱見濡,榮王朱見清則變成了德王朱見潾(為了行文方便,以下統稱德王為朱見潾)。

明英宗與錢皇后劇照

太子生母周貴妃,個性囂張跋扈,她對於英宗原配錢皇后如鯁在喉,必欲除之而後快。錢皇后無子,故而朱見深才得以庶長子的身份被立為皇太子。雖說錢皇后在英宗被俘的那一年裡面哭瞎了眼睛,跪壞了一條腿,但是萬一她有孕生下一個嫡子,那可如何是好?

當年宣宗皇帝的原配是胡皇后,硬是讓生下庶長子英宗的孫貴妃給打壓成了靜慈仙師。當年的孫貴妃,後來的孫皇后,現在的孫太后,想必是周貴妃努力的榜樣。但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宣宗和孫貴妃青梅竹馬,感情基礎深厚。況且宣宗多年無子,朝野上下都為這件事操碎了心,故而孫貴妃才能逆襲成功。可是英宗當年在土木堡差點成為亡國之君,事情才過去不到10年,朝臣們都不瞎。現在朱祁鎮靠政變重新登基的,正要收服人心,怎敢輕易廢黜素稱賢德的錢皇后?

況且錢皇后在後宮浸淫多年,又豈是一朵白蓮花?對於咄咄逼人的周貴妃,錢皇后有沒有想過反擊呢?筆者以為還是有的,不然英宗百年之後,錢皇后該如何自處?《明史·李賢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帝不豫,臥文華殿。會有間東宮於帝者,帝頗惑之,密告賢。賢頓首伏地曰:「此大事,願陛下三思。」帝曰:「然則必傳位太子乎?」賢又頓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賢扶太子令謝。太子謝,抱帝足泣,帝亦泣,讒竟不行。—《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李賢,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進士。李賢的命大得很,在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和天順五年的「曹吉祥之亂」中都能倖免於難。英宗復闢之後,李賢是吏部尚書兼內閣首輔。英宗的問題很奇怪,如果不傳位太子,那還能傳給誰呢?傳說錢皇后曾經認德王為養子,如果廢掉太子,德王豈非既嫡且長?聯想到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錢皇后(此時已稱慈懿皇太后)去世,已經就藩的德王請求回京奔喪,當時《實錄》記載的信息大有可玩味之處。畢竟成化三年德王親媽萬宸妃去世之時,德王也並沒有要求送葬。

庚午,德王見潾奏:「慈懿皇太后崩,誠念撫育深恩,不勝哀慟,乞赴京臨送。」上復書諭之曰:「得王奏欲來京赴臨致祭送葬,具見孝心。但道裡遼遠,宜上遵遺誥免來,惟弟亮之。」—《明憲宗實錄卷五十六》

孫太后劇照

按照我們之前的分析,德王從小是和太子一起長大的,錢皇后於他並無養育之恩。那他所說的「撫育深恩」,只可能發生在英宗復闢之後。德王本有生母,錢皇后此舉何意?現在英宗病重,忽然有這樣的傳言,何人指使?除了皇后,還有誰有這樣的力度?

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八月,16歲的德王正式搬出皇宮,出居諸王府,英宗竟然下令文武百官赴府朝見。親王出府而文武百官朝見,這是本朝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更有甚者,宗室元老、英宗的親叔父襄王朱瞻墡在得知德王出府的消息,居然派人送來厚禮。以英宗和襄王的關係,朱瞻墡此舉無疑大有深意。

癸卯,復書襄王瞻墡曰:近以次子德王見潾年長,令其出府,此亦常典。乃荷叔父重親愛之念,賜之禮物。兼示誨言欲其隆孝,敬勵學問,節用愛人,親賢樂士,皆格言也。非叔父賢明,曷克臻此?深感深感。已令德王佩服嘉訓,用圖成德。專此奉復。—《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八》

但是英宗的試探,最終被以李賢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給頂了回來。於是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日英宗病危之時,召太子至榻前做最後的囑託,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皇后錢氏,名位素定,當盡孝養以終天年。德王等王,俱與善地俾之國。」歷經了無數苦難的英宗,已經不是當年的熱血少年,帝王之心深沉無比。故而朱祁鎮在臨終之前特意強調了錢皇后和德王的地位安排,並廢除了殉葬。自明朝開國以來,只有妃嬪殉葬,沒有皇后殉葬的先例。但太子生母只是貴妃,若不廢除殉葬,周貴妃何以自處?太子和貴妃一定會靈前廢后,將周貴妃推上太后的寶座。英宗廢除殉葬,既不是為了保護錢皇后,也不是為了保護周貴妃,他在意的是自己身後的名聲。

就藩之前忙碌的德王

英宗去世後,太子朱見深順利繼位,是為憲宗。新君即位,朝政大事千頭萬緒,還要操辦國喪,憲宗只能將部分禮儀性的事務交由德王代行。

4月12日,孝恭章皇后神主祔廟。孝恭章皇后即孫太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9月4日去世。其神主祔廟是一樁大事,因此當天一早由德王代表皇帝祭告太廟,憲宗本人則在午後奉神主詣廟行禮。月底,因英宗皇帝梓宮將赴葬裕陵,德王奉命護葬及沿途行禮。

辛亥,書與德王曰:茲者將奉梓宮安厝玄宮,予以嗣守宗社,祗循舊章,不敢遠違。王骨肉至親,禮宜護葬。山陵道途祭奠一切喪事,宜皆總於王。必欽必慎,用副予哀懇之意。—《明憲宗實錄卷四》

明英宗裕陵

5月2日梓宮發引,5月8日葬於裕陵,德王奉神主於5月10日回宮。5月15日,以英宗神主祔廟,再由德王代表皇帝祭告太廟。可以說陪伴英宗最後一程的,只有德王朱見潾。甚至在成化二年三月英宗禫祭(指除喪服之祭)的時候,還是德王出馬前往裕陵祭祀。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6月1日德王大婚,王妃是武城後衛千戶劉忠之女。從正使是太保、會昌侯孫繼宗,副使少保、吏部尚書李賢來看,德王婚禮的規格之高極其罕見。這兩人之中,李賢是內閣首輔,孫繼宗則是孝恭章皇后的兄長,德王的舅公。而為了德王的婚禮,憲宗還特地讓禮部搞了一套全新的流程出來。畢竟皇室上一位在京親王成婚,是20年的郕王朱祁鈺。

甲戌,遣太保、會昌侯孫繼宗為正使,少保、吏部尚書李賢為副使,持節冊武城後衛千戶劉忠女為德王妃。冊曰: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諸王,必選賢為之配。朕弟德王,年已長成。爾劉氏,乃武成後衛正千戶忠之女。今特授以金冊,立爾為德王妃。爾尚謹遵婦道,內助家邦,敬哉。—《明憲宗實錄卷十七》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2月17日,德王朱見潾正式之國山東濟南府。在就藩之前,憲宗下旨德王歲祿一萬石全支米(親王歲祿一般米鈔兼支,憲宗時代的大明寶鈔基本等同於廢紙),同時每年給食鹽一百引(明代每引折鹽300斤)。德王還提出自己府中食用白熟粳米,之國之後難於措辦,憲宗令每歲撥與283石(一石約等於120斤)。而德王之國,是大明皇室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襄王等5位親王之國以來,近40年來的頭一回,故而禮部也重新制定了親王辭別皇帝的禮儀。

癸丑,德王見潾之國,陛辭。上御奉天門早朝畢,文武百官稍退立。上降寶座後座,王冕服由左順門,內引二人朝服前導。由第二橋上奉天門,至上前行五拜禮。上賜王酒,王飲訖。叩頭畢,上興,送王至東陛。王復叩頭下,上目送王出午門,乃還。—《明憲宗實錄卷三十九》

幹了這杯酒,兄弟來世再相見。我們無法得知英宗臨終前意圖易儲的決定,對憲宗和德王的兄弟關係是否產生了裂痕。但結合史料來看,憲宗更多地是對錢皇后有嫌隙,對德王這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還是非常溺愛。

午門

德王府往事

德王原本的封國是德州,後來改為濟南。山東青州曾經是太祖第七子齊王的封國,樂安州則是太宗次子漢王的封國。二王被廢之後,其在東昌和充州的莊田長期荒蕪,這次德王之國,憲宗一併賜給了弟弟。除此以外,自憲宗、孝宗、武宗三代皇帝都對德王有分外的賞賜。

莊田稅收:

成化四年,賜德王府山東壽張等縣閒地四千一百餘頃。廣平府清河縣,德府歷年奏討地土共七百餘頃。成化十七年,賜兩淮批驗所餘鹽一千引。成化十八年,賜章丘縣白雲湖地一千三百二十餘頃。成化二十三年,賜新城、博興、高苑三縣水澱蘆蕩並空閒地四百三頃三十四畝有奇。弘治六年,以濟南府稅課全給德王府。

額外之恩:

按照慣例,親王府左右長史均有進士出任,隨王一起之國。若有去世升調,則新長史由本府及國子監教官中選補。成化十二年德府長史缺,憲宗特命仍由進士出任。弘治二年,孝宗皇帝特旨升王妃劉氏之父劉忠為世襲指揮同知。面對言官的彈劾,孝宗是這樣解釋的:「德王,朕至親。」弘治四年,升萬宸妃之弟萬貫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世襲。德王妃去世後,朱見潾每年得以離城探視墳園一次,在明代中後期圈禁藩王的國策下,算是特恩了。

己丑,德王以其妃劉氏薨,奏請自往墳所看視,及令世子祐榕春秋祭掃。上曰:「皇祖訓戒子孫,惓惓以謹出入為言。墳所離國城遠,豈宜數往?今叔王葬妃,宜止一次往視,每歲春令世子祭掃一次。」—《明孝宗實錄卷九十八》

德王府

張榮,元朝初年漢軍世侯,封濟南公,德王府即在其府邸舊址擴建而成,東至縣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後宰門街。

德府,濟南府治西,居會城中,佔三分之一。—《歷城縣誌·故藩》

和北京故宮一樣,德王府內也有三大殿,分別稱名為承運殿、圜殿和存心殿。包括長史司、審理所、儀衛司、群牧所、紀善所、典寶所、典膳所、典儀所、奉祀所、工正所和良醫所在內的機構,全部位於王府內,可想而知整個德王府的規模。

濯纓湖

王府周圍有兩丈多高的宮牆,府前立有高大的牌坊,坊額題字「欽承上命」,「世守齊邦」。 珍珠泉和濯纓湖位於王府西苑,還建有一座淵澄閣,閣後為孝友堂和燕居齋。整個濯纓湖廣約數十畝,湖水自南而北繞過假山,而後流出宮牆,甚至還可泛舟其中,好不快活。據說朱見潾曾就濯纓湖美景賦詩一首:

印月池頭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纓。肯誇風景殊人世,卻愛源流合聖清。

即使如此,德王猶嫌不足。成化十一年的時候,朱見潾上奏朝廷,請求將王府倉庫馬廄移置他所,給出的理由居然是「府第狹隘,寢宮卑溼」。是可忍孰不可忍!

結語: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8月22日,德王朱見潾去世,享年70歲,賜諡曰莊。朱見潾少年時經歷坎坷,屢遭磨難,不知是否為其就藩後貪得無厭的原因。當然由於當年的易儲風波,這也極可能是德王自汙以求自保的計策。但無論如何,憲宗駕崩後,德王是朱見深兄弟中唯一提出來京奔喪的親王,少年時的患難真情,自是比別人不同。德莊王死後與王妃劉氏合葬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青崖山,其地面建築早已不存。地宮尚在,共分前室、西室、東室三部分。德莊王居東室,王妃居西室,前室則是先於朱見潾去世的其第三子濟寧安僖王朱祐樳。

德莊王共三子,庶長子泰安恭簡王朱祐樬、嫡長子德懿王朱祐榕,第三字即朱祐樳。朱祐樳無子,故而朱見潾將其葬於自己墓中,也算是老父親對兒子最後的愛吧。

朱祐榕於正徳十六年襲封德王,嘉靖十八年,享年69歲,賜諡曰懿。其世子朱厚燉於嘉靖十三年先卒賜諡曰懷順。其孫朱載墱於嘉靖二十年襲封德王,追封其父為德懷王。萬曆二年朱載墱去世,享年46歲,賜諡曰恭。其子朱翊錧於萬曆五年襲封德王,萬曆十六年去世,賜諡曰定。其子朱常潔於萬曆十九年襲封德王,崇禎五年去世,賜諡曰端。其子朱由樞襲封德王,崇禎十二年清軍攻破濟南,朱由樞成為明朝第一個陷於建奴的親王,崇禎十五年死於後金。

戊申,明德王朱由樞卒,以禮葬之。—《清史稿卷三》

朱由樞被俘後,其堂弟朱由櫟襲封德王,崇禎十七年降清,隆武二年遭清廷殺害。德王家族在濟南紮根近兩百年,在這座泉城留下了無數的烙印。比如濟南城中的東小王府街,是德莊王四世孫寧陽王府所在地。西小王府街,是德莊王七世孫寧海王府所在地。後二街合併,統稱小王府街。舊時濟南還有東玉斌府街和西玉斌府街,所謂的玉斌,指的就是王府女婿官職儀賓的諧音。而王府池子街則以王府內的濯纓湖得名。至於天地壇街,顧名思義就是原來王府社稷壇和山川壇的所在地。

相關焦點

  • 秀懷王朱見澍:明代唯一死後回北京安葬的親王,女兒待遇堪比公主
    雖然明代的親王從開國初年的戍邊大將,逐漸成為中後期的朝廷負擔,但親王必須之國,那是朝野上下的共識,不容任何人來質疑和挑戰。自從永樂朝以後,親王一旦之國,除了極個別的特例以外,基本就和皇帝死生不再相見。生不能回京,死也埋在封國。但是明朝卻有這樣一位親王,死後居然千裡迢迢又被運回了北京安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看一看秀王朱見澍這一生的故事。
  • 北京王府之深度追問??巨額費用難住王府騰退
    燻修繕後對遊人開放,但這項工作難度非常大,一座王府騰退的費用上億元都打不住,近20座王府騰退的費用加在一起極其巨大,而且有些王府的產權不在北京市,所以不光是費用的問題。「這一切使得王府具有極高的建築藝術價值。」這位專家表示。■延伸採訪明代王府蕩然無存記者在幾天的採訪中發現,能夠找到的王府都是清朝的,北京明代的王府在哪裡呢?有關專家介紹,北京的王府井大街號稱「中華第一街」。其街之所以如此有名氣還因為它沾王府的光。元大都那時候,王府井大街叫丁字街。
  • 【王府】往事傳奇系列之三:雍親王府
    從某種程度來說,沒有雍親王府就沒有圓明園就沒有後來雍正的繼位以及他兒子乾隆的繼位原來,雍親王在府內給老皇帝設了一個局從此將他們爺孫三人聯繫康熙晚年在皇宮的高牆裡,看皇子頭破血流爭奪皇位,但只有四子雍親王胤禛,似乎並無心皇位,每天只習草書,禮佛法,修身養性。但他也知道,四十四歲的雍親王也不是平庸之輩。他賜給老四的圓明園大而美,現在他喜歡時而出宮到雍親王府坐坐,散心遊玩。
  • 雍親王、雍正、雍和宮都有個「雍」字,這難道是歷史的巧合嗎?
    前言:清聖祖康熙老爺子8歲登基,聰敏好學,仿佛就是天生的皇帝胚子。漢昭帝用了一輩子都依然擺脫不了權臣霍光的陰影,漢宣帝一直熬到霍光去世才得以大權獨攬,康熙老爺子僅用了8年時間就除掉了權臣鰲拜,16歲的年紀就實現了親政獨尊。
  • 雍正王朝:雍親王胤禛是如何利用「反間計」通過老八整倒太子的?
    康熙朝的康熙帝還沒駕崩,他的兒子們就開始了明爭暗鬥,雖然最終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登基做了皇帝,但奪嫡過程一定很神奇,我們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看到了好多細節值得回味。詭計多端的雍親王胤禛自從確定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王那日起,作為皇四子的雍親王胤禛就決定要爭奪這個皇位繼承人的位置,雖然太子胤礽剛剛被復位,但是按照雍親王府的幕僚鄔思道的分析,太子的位置並不穩,隨時有可能翻跟頭落馬,所以雍親王胤禛做了全面布局。
  • 從紀宮清子到佳子內親王,日本皇室4位內親王活出了4種面貌!
    日本皇室如今的日本皇室有6位內親王,包括明仁上皇的姐姐池田厚子、妹妹島津貴子、女兒紀宮清子,還有就是3個孫女,真子內親王、佳子內親王以及愛子內親王。比較受關注的就是紀宮清子、真子內親王、佳子內親王以及愛子內親王,日本皇室最受關注的4位內親王活出了4種面貌!
  • 北京克勤郡王府,雖現已成為學校,曾是京城雍容華貴的王府
    到了北京除了走偉大的長城,看宏偉的故宮,又或者是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等非常有名的建築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轉轉,比如名人故居舊時王府這些,也是很有意義,在這其中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了解當時所發生的歷史。
  • 湖北一座200米小山,埋著劉邦第一猛將,考古隊:還有9座王陵
    —— 莎士比亞 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郊,有一座海拔只有200多米的小山脈,名叫龍泉山。此地三面環水,兩條小山脈平行連綿9公裡,遠望好像二龍戲珠,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根據《江夏縣誌》記載,龍泉山在西漢年間是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身邊第一猛將樊噲的封地,樊噲死後就葬在山中。樊噲的孫子繼承爵位之後,將此山命名為江夏山。
  • 胤禛聽到這廝竟然是康親王的門人,也不由得愣了一下
    掌柜的心知肚明,這位史爺就是明裡來敲詐的,所以那敢接他這個茬,只好小心翼翼地回道。「啊喲,那我可得給你們說道說道,這可是咱京中的大事,怎麼能不關心呢?殺得可是蒙古人,葛爾丹的人,知道嗎?」史爺斜睨著掌柜的道。「是是是,史爺您說的是。」掌柜的雞啄米似的一個勁兒點著頭。「少給我打馬虎眼兒,知道爺為什麼來嗎?」史爺又問道。「爺當然是來照顧小店生意的,小店倍感榮光,倍感榮光。」
  • 秦王李茂貞,曾用20年重修法門寺,唐代第二座「帝後合葬陵」
    其實,在陝西寶雞,還有一座「大唐秦王陵」,也是「帝後合葬」的皇家陵墓,只是名氣比乾陵小了很多,因為陵墓的主人大唐秦王李茂貞其人知名度不是很高,不過,他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卻不小。 但是李茂貞始終是「王」,沒有登基稱帝,不過他和夫人享受的都是皇帝和皇后級別的待遇和禮儀,岐國的軍政設置也和唐代朝廷相同。
  • 膚白貌美心毒的女主vs總是不由自主病嬌的親王世子男主
    膚白貌美心毒的女主vs總是不由自主病嬌的親王世子男主。《痞子相公》——瓜子和茶簡介:晉王府賞荷宴,趙瑀稀裡糊塗從假山上摔下來,幸得王府小廝拼死相救,才撿回一條命。景元昭,昭親王,太后年近四十高齡生下的幼子,低調神秘,掌大景半數兵權。 八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因為一道賜婚旨意被綁在了一起。 女主,很懶,但精於計算跟算計。男主,野心勃勃,精明睿智 。多年之後的小劇場 皇上:滿滿,幫我算一下大景今年的稅收。
  • 一座碑坊成為中國國恥,有人還想讓中國人因此一千年抬不起頭?!
    八國聯軍侵華,用武力嚇破了清朝統治者的膽,使其更加卑躬屈膝,老百姓的苦難自然加深;《辛丑條約》中的野蠻規定,則不僅讓每個中國人,不分老少婦孺,都賠償1兩白銀(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5億,八國聯軍要求的經濟賠償就是4億5000萬兩白銀,這份噁心,記它個一萬年也不為過);還要求清政府「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什麼意思呢?
  • 沐王府最後主人沐天波:忠貞不二,不屈而死,一生無愧於大明王朝
    一部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讓人們記住了其中的沐王府以及最後一任沐王府的主人沐天波,整個沐王府上下也因其對於大明王朝無盡的忠誠,以及他們俠肝義膽的高貴品格而贏得了諸多的美名和讚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去世,沐英聽聞這位與自己從小相伴長大、關係親密的兄弟和未來國之儲君離世,更是心痛不已,就此開始臥床不起,兩個月後便因為傷心過度,便與世長辭了。在此之前,朱元璋就已經開始了對於功臣的屠戮,不少「淮西勳貴」和「開國功臣」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而紛紛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