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這種新婚姻形式上熱搜!是「兩頭...

2021-01-09 瀟湘晨報

津雲新聞訊 隨著時代的發展,擺在當代婚齡男女面前的問題與矛盾似乎越來越多,大到孩子隨誰姓、小到年節回哪家……在無盡的讓步與爭吵中,傳統婚姻模式似乎正與時代脫節。而獨生子女、延續香火、原生家庭等問題也開始頻繁出現在網上婚姻話題的討論中,許多家庭也在因地制宜的開始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不同以往的形式:兩頭婚

近日,《中國婦女報》刊載文章《江浙興起兩頭婚偶然還是必然?》,引發了網友們關於婚姻的討論。文中提到江浙一帶興起了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孩子都叫爺爺奶奶。

目前看來,選擇「兩頭婚」的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而形成這種模式的重要原因就是:延續香火。在目前的社會背景下,通過變通的方式來進行姓氏的延續。

而相比「招贅」,「兩頭婚」似乎是更優選。浙江當地有一句俗話叫「招女婿招女婿,最後招了一個懶惰女婿」,通常情況下,招上門女婿家庭一般是女方經濟條件優於男方或者女方家庭涉及拆遷,招女婿家庭中不少家庭對招進門的男性存在一定防範和歧視,同時出於家庭地位與責任的原因,會導致上門女婿對家庭的責任感越來越淡薄,從而造成上門女婿家庭後期的不穩固。而「兩頭婚」家庭則似乎沒有這樣的問題,夫妻雙方各自依賴原生家庭,並無家庭地位的區別,同時在全面二孩的政策下,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香火」問題。

同時兩頭婚家庭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夫妻雙方未完全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獨立出來,即和一方的父母長期共同生活或者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由於現代工作和生活節奏過快,很多小夫妻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子女,再加上目前保姆行業的不成熟,他們只能依靠父母。同時還有部分小夫妻,因為自幼是被原生家庭龐大的獨生子女,原生家庭條件也相對較好,獨立生活能力差,所以對原生家庭有非常大的依賴性。

是「兩頭婚」還是「兩頭昏」

「兩頭婚」作為新興的婚姻形式,解決了許多婚姻問題。獨生子女家庭存在「香火」需求,而新的婚姻模式則與國家最新的生育政策不謀而合,積極響應了國家的生育政策,有利於緩解社會的老齡化。同時嫁妝彩禮等傳統的簡化,也大大減輕了男女雙方的經濟壓力,在客觀條件上提高了年輕人的結婚意願,再者,生育兩個小孩既隨父姓又隨母姓,避免了姓氏和撫養方面的紛爭。

然而,兩頭婚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

兩頭婚家庭的獨立性會相對較弱,年輕家庭的親密度與完整性也會受到影響,一旦兩個子女各自姓雙方姓氏,這種分離會更加明顯,爺爺奶奶也會更青睞跟自己同姓的小孩,偏心情況會影響孩子之間的感情,也會讓孩子很難融入自己的家庭。這種情況下,孩子不但不能成為夫妻雙方作為小家庭的融合劑,反而各自代表了雙方背後家庭的延續,由此,三代人之間關係更為複雜,將會引發不少衝突和矛盾。

新時代婚姻關係的積極探索

「兩頭婚」的形式並非近年出現,90年代時在湖州、蘇南、浙北等地區就都有分布,儘管有利有弊,但總體是新形勢下的一種探索,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同時也有人認為,其實城市中大多數的婚姻都算是「兩頭婚」,現在的青年男女往往是婚房共同出資、共同署名,彩禮陪嫁也多半只是儀式感,婚後雙方也與原生家庭聯繫緊密,雙方父母為了小兩口的幸福,變得「一切好商量」。網友們也普遍表示,無論是新興還是傳統,婚姻幸福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經營,幸福需要自己爭取。

而對於「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婦女報》給出了三種觀點:其一是,「兩頭婚」作為國家生育政策變化的產物,具有其時代的特殊性。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二孩家庭出現後,很多家庭對此方面的需求會下降。也有觀點恰恰相反,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文明素養的提升,人們對婚姻姓氏的態度會越來越開明,「兩頭婚」會衝淡人們對于姓氏傳承的「執拗」。還有一觀點則比較折中,認為這種形式會跟招上門女婿一樣,依然存在,但不會成為普遍現象。

兩頭婚究竟何去何從,還需交由時間去驗證。

【來源:杭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江浙一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中國婦女報微信公號12月20日消息,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 一種新的婚姻形式悄然興起!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來源:郎club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形式,當地人俗稱「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有何利弊?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兩頭婚什麼意思?和傳統婚姻有何不同?
    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有必要嗎?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日前著名遺傳學家、復旦大學教授盧大儒從遺傳學的角度,提出一種兼顧男女雙方姓氏傳遞的建議。盧大儒教授認為這樣可以淡化「重男輕女」的觀念。(10月21日《新聞午報》)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這是這位遺傳學的教授從遺傳角度得出來的結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這樣可以解決「重男輕女」的問題。他認為,姓氏傳遞如同生男生女隨機化,既有科學性又體現公平,有利於消除「生女不生男是斷後」的觀念。
  • 子隨父姓最為合理,子隨母姓離婚率極高,不要讓孩子承受心靈傷害
    前兩天剛寫了篇名叫《孩子隨母親姓,如同在婚姻上安裝「定時炸彈」》的文章。沒料想今兒的熱搜,就上演了夫妻為爭奪頭胎孩子跟誰姓的問題鬧上了法院。網友@琦謌個人表示「說白了,這不是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的問題,而是隨父姓還是隨外公姓的問題(因為母親的姓繫於外公),是不折不扣的男人與男人之間的爭鬥,母親在這當真不過是女方家的一個爭鬥「法器」罷了,如果因為爭奪冠姓權造成離婚,受傷最深的無疑是隨母姓的孩子,如若隨了母姓(外公姓)導致離婚,男方可能會主動放棄孩子。
  • 男不娶女不嫁,最近流行的「兩頭婚」~你怎麼看?
    而且,兩個家庭商定,小夫妻共生育兩個小孩,按照出生順序,一胎跟男方姓,二胎跟女方姓。家庭裡也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這是近些年在當地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兩頭婚」也登上了熱搜榜。在網友評論中,不少網友對此持積極看法:這種形式並非近年出現,90年代時在蘇南、浙北等地區就都有分布。
  • 「男不娶女不嫁」,如何解讀江浙地區的「兩頭婚」?
    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的「兩頭婚」現象,經媒體報導之後引起廣泛關注。對於習慣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傳統婚姻模式的人們來說,這種「男不娶女不嫁」的新婚姻模式真可謂顛覆了認知。  這種顛覆是系統的:結婚時候男方不必付彩禮,女方也不會置辦嫁妝。結婚之後,女方不會到男方家庭生活,男方也不會到女方家庭「上門入贅」。他們仍然和各自的原生家庭一起生活,或者輪流在雙方的原生家庭居住。婚生子女的「冠姓權」也發生了變化。他們通常生育兩個孩子,一個由男方家庭撫養,隨父姓;另一個由女方家庭撫養,隨母姓。
  • 「兩頭婚」興起引熱議:男弱女強還是男強女弱?聽聽專家怎麼說
    文|一凡 知乎上,一個生活在江浙地區的南方女孩講述: 她說,在她生活的小城,最近幾年衍生出了一種獨特的婚姻狀態:不進不出。女方不嫁,男方不娶。男女雙方不會互相交換禮金和彩禮,沒有錢財上的瓜葛。夫妻生下兩個孩子,一孩跟父姓,二孩隨母姓。
  • 二胎「隨母姓」已成過去式,如今給娃起名,按照這種方式會更好
    我國有《百家姓》,但並不是說在姓氏上只有幾百個而已,而是將姓氏統稱為《百家姓》,從對《百家姓》的重視程度上,就可以看出,我國人民對姓氏的重視程度,隨著時代的變化,起名不再是從一而終地按照父姓來取名,在變化下,很多要二胎的家庭,都會選擇讓孩子隨母姓。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言娶,女不叫嫁,婚後常住爸媽家,兩娃分別...
    ,並且一家一個姓……  這種被稱為「兩頭婚」的婚姻形式,在江浙以及中西部零星幾個城市流行,並悄然改變中國傳承千百年的家庭社會關係。按照婚前約定,大女兒跟曉曉姓,二女兒跟她老公姓。  「生兩個孩子,各自隨父母姓」是「兩頭婚」的一個重要特徵。「我倆談戀愛時,我就問過他,同不同意實行『兩頭婚』,他回去和父母商量幾天後,就同意了。」曉曉說,「我是家中獨女,我不想嫁出去,也不喜歡找上門女婿,『兩頭婚』方式挺好,形式比較中和。」  在曉曉看來,「兩頭婚」最重要的是事前協商。
  • 火遍全網的「兩頭婚」,為何興起在江浙一帶?
    婚後生育兩個孩子,一胎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二胎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未來的家庭養老問題,由男女雙方共同承擔。且不論這種婚姻形式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其率先興起並流行於江浙一帶,確實令人毫不意外。歷史:「兩頭婚」由來已久實際上,這種婚姻形式並非近些年的新現象,早在明清時期的江南農村,它就已經出現過了。
  • 面對年底催婚,風靡江浙的「兩頭婚」,會不會成為主流婚配形式?
    面對與日俱增的催婚,為了不忤逆親人的期許,越來越多年輕人除了選擇「借」、「租」對象外,也有一些人借鑑「兩頭婚」相互成全。何為「兩頭婚」?「兩頭婚」在江浙以及中西部零星幾個城市流行,並悄然改變中國傳承千百年的家庭社會關係。「兩頭婚」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或交替居住。
  • 「父姓+母姓」成起名新套路?不容易撞名字了,但孩子容易尷尬啊
    比如「陳」姓和「李」姓,孩子起名叫「陳思李」,有沒有感受到狗糧在臉上狠狠地拍?據今年發布的姓名大數據報告來看,自2014年以來,新生兒「新複姓(父姓+母姓)」的起名現象漸漸成為熱潮。父姓+母姓,無疑是為年輕父母們起名字打開了新大陸,既特別又不容易重名,既能繼承父姓又能傳承母姓,「合兩姓之好」,一舉多得~這種起名方式,在獨生子女家庭尤為受歡迎。
  • 甘肅隴南奇婚異俗"男嫁女娶" 隨女方改名換姓
    中新社蘭州7月30日電題:甘肅隴南奇婚異俗「男嫁女娶」中新社記者南如卓瑪劉玉桃甘肅隴南武都區裕河鎮餘家河村裡47歲的農婦馬政芳至今沒出過大山,如今她守著70多歲的老母親和妹妹的老屋,日夜盼望著在外打工的女兒早日回鄉,娶回來一個孝順的「男媳婦」安穩過日子。
  • 兩頭婚沒有新意,僅是體現了這兩個意識
    根據「兩頭婚」所闡述的一般會生育兩個孩子,第一個隨父姓,第二個隨母姓;而且,孫輩也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把爸爸媽媽的父母都稱為爺爺奶奶。這個釋義,無非旨在排斥並解決自父系氏族社會以來的兩大問題,即消除男娶女嫁、生兒育女都隨男方姓的傳統。既不是你娶,也不是我嫁,而且生兩個孩子,一個隨男方姓,一個隨女方姓,這在形式上似乎達到了很好的對等和平均,但實際上還是在乎子嗣傳承、看重姓氏的老傳統觀念。
  • 「兩頭婚」毀了什麼?這就是年輕人越來越聽話的一個原因!
    獨生子女一代帶來很多社會問題,但是解決方案是生兩個孩子。在這個方案中感到滿意的,並不是結婚的兩個當事人,而是雙方家長。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張豐「兩頭婚」這個詞,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它是指年輕人結婚,男的不叫「娶」,女的不叫「嫁」,據說開始在浙江流行起來。
  • 「兩頭婚」的好與壞,要看夫妻如何去經營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近日,《中國婦女報》報導的「兩頭婚」的婚姻模式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僅在微博上,「兩頭婚」這一話題的閱讀量高達就有3.1億,討論量也有3.8萬之高。由此可見,人們對於這種新型婚姻形式十分關注。
  • 「你就是不愛我!」,寶媽想要二胎隨母姓,得到全家反對被氣哭
    二胎政策開放以後,不少家庭選擇生一個二寶,伴隨著「二胎風潮」到來的,「隨母姓」新時尚也乘著東風來了,因為隨母姓是夫妻之間相愛的最好證明,但是這件事卻讓不少的家庭產生了矛盾。小陳懷孕7個月了,但是孩子的名字還沒定,她就去找丈夫商量孩子名字的事情。起名字自然要結合孩子的姓氏一起,小陳這回懷孕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讓二寶隨自己姓陳。
  • 不嫁不娶的兩頭婚,無彩禮無陪嫁,這樣的婚姻你願意接受嗎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婚姻模式——兩頭婚。所謂兩頭婚,意思是女方不嫁,男方不娶,男方不出彩禮,女方也不出陪嫁。在被彩禮壓榨得喘不過氣來的年輕人看來,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婚姻模式,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結婚後兩人生兩個小孩子,第1個小孩跟小麗姓,第2個小孩跟小張姓,兩人分別在對方父母家中住一段時間後,又到另一方的父母家中居住,如此一來雙方父母都不會有什麼埋怨。本來計劃得好好的,可是有了孩子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小麗的第1胎是個兒子,根據約定跟隨小麗,姓第二胎是女兒隨小張姓,可是小張家裡都想讓孫子姓張,小張和與媳婦兒商量改姓不成,反被媳婦兒罵,不是男人不講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