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修佛,先要修人!

2021-01-09 供燈三生

幾乎所有的佛門弟子,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修成「佛」!大家都想要超脫生死,證悟成果,於是拼命地修行,就連很多普通人都在拼命地找方法,拼命地找師傅,希望能夠得到點化,開口閉口如何打坐修行,如何參禪之類的。

但是,好像很多人都忘記了,佛是什麼?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歸根到底,佛就是人!佛不是神!

你要修佛,根本上修的是什麼?修的是人!

這世上,本末倒置的人,太多了,本末倒置的佛門弟子就更是多!我曾經去過一些寺院,看到有的小和尚坐在大殿一側念誦經文,他就坐在椅子上,也不打坐,搖頭晃腦地嘟嘟囔囔的,讓人聽不清楚念誦的究竟是什麼經文。椅子後面放著一個電風扇吹著,左手拿著一本書,右手拿著話筒!你這是在修行?還是在做給別人看?說好聽的你是佛門的擺設,說不好聽的你就是佛門的敗類!

這樣子的佛門弟子,能夠修佛?他連一個普通人都不是,可以說就是一個騙子!一個披著佛門外衣的騙子!對於這種人來說,修行就是一門工作,可是你看他,就連做這門工作他都不會好好地做,都不認真對待,即便你是裝裝樣子,也該裝得像一點吧?

佛門廣大,迎納四方,沒有分別心,因為人人都有佛性,只是沒有覺悟而已。有些具有正知見解的人說,學佛其實就是向佛學習,以佛為師,學習的發心、思想、行為,向佛靠攏。但是,我覺得,還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先不要去學習佛陀,先去學習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

我們很多的佛門弟子,隱隱然心裡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覺得自己身為修行者,跟普通人不一樣。動輒就口稱佛號,或者將一些雲山霧罩的話出來,顯得自己有多麼高深一樣。你把自己架得太高了,連眾生平等這條佛門最基本的教義都給丟掉了,連一個平常心都沒有,你修的哪門子佛?

還有些在家的佛門弟子,倒是一心向佛,動不動就要閉關修行。也不出去工作賺錢了,父母的贍養不管了,兒女的教育不管了,家裡一切的事情都不管了,就想著自己要努力修,夢想著有一天能夠證得大道!你能證悟什麼大道?連最基本的人倫都沒有了,連人都不是,你還想著能夠修佛?

所以,不要好高騖遠,先沉下心來,努力地做一個普通人,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努力地工作,積極地生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先把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責任都負擔起來,基本的法規道德都遵守起來,落實在行動上,無愧於心才能大道不虧。如果能夠做到一個普通人,應該做的基本要求,上可以為家國儘自己所能做一些貢獻,下可以為家人擔當自己應盡的責任,中間可以為自己的言行負責,那麼便是具備了一個人的基本要求,才真正有了修行的機緣。

而在寺廟出家的僧人呢?同樣應該先學會做一個普通人,就像《金剛經》開篇講的釋迦牟尼的行止一樣: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是說什麼?其實就講一個意思:該吃飯的時候安靜地吃飯,該休息的時候安靜地休息,不要東想西想的,釋迦牟尼都是這樣子做的,作為弟子至少應該學到這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像現在的一些寺廟一樣,佛門弟子不像佛門弟子,把個修行之地全部搞成了旅遊創收的惡俗之地。該誦經的不好好誦經,擺著樣子做給別人看;該打坐觀想的不去打坐,去給別人摸頂賜福;該行善事的不行善事,反而舔著臉搞一個什麼功德箱在那裡亂收費!還有的寺廟,竟然擺上掛籤讓世人搖籤解掛,誰告訴你佛門會算卦的?哪個經文裡,教給你算卦的?簡直把佛門的臉都丟盡了!

既然脫離了俗世,要進行修行,那麼便踏踏實實的做好一個佛門弟子的本分,而不是像一個俗世之人那樣去追求金錢富貴。如果做不到,就脫了那身衣服,還俗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光明正大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任何人會責怪、阻攔你去追夢。

不要把修行的事情,搞得神乎其神的,也不要裝神弄鬼。修行就是學習做人,提高自己的修養,完善自己的品德,充實自己的信念。等某一天,你把做人的基本要求達到了,然後再超越了一般人的思想覺悟,從迷到覺,才能真正得修成正果。

(萬望看到的佛門弟子,轉發指正,讓更多人知道正信的佛教,應該是什麼樣子!)

相關焦點

  • 你是先燒香還是先拜佛?看看修佛人怎麼說
    介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在每年農曆的某個特定時間去廟裡祈福佛和和祝福,然而在的語境中,佛法的普及度越來越低,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是先燒香還是先拜佛。其實,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如果順序不對,你可能得不到佛祖的保護,反映你的粗心大意,也會被寺院嘲笑其他人。其實,這個命令並不難,一位老和尚說:「持香,先拜三次,再拜香」。是的,這是上香之前拜佛。
  • 老僧說:做好這2件「小事」等同供佛,功德自然無量
    過去佛家有言,修佛者最大的圓滿莫過於修得功德無量,而要想修功德,應當具足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起立塔像、飯食沙門等足足七個因緣方可功成。事實上,如今佛門作為接受一切眾生修佛引渡的門,它同樣也受到諸多世俗弟子的信仰供奉。我本人雖非佛門弟子,但也是心喜佛法,敬畏三寶的佛學愛好者。對於無量功德也有著難以言喻的渴望訴求,希望通過供佛禮佛的方式,來為自己取經解惑,超脫世俗認知。
  • 要想改命,先要拜拜這兩尊佛(改運必讀)
    擺設還是照舊,但是氣象完全不同了,那是寒得很,暗得很,我一會就走了,再也不去,我一眼就看出氣流對穿(後來知道這叫無情,破格)——但是從前前一家人也是這個樣子擺設的,從前我並不覺得。  之後我才領悟到:這風水是福人居福地,你要是個福人,你住的地方就一定是福地。
  • 當修佛的人自己有了仙緣該怎麼辦
    我們每個修佛的人,都是自身的覺悟和佛法的慈悲,給了我們正知正見去信仰佛和修佛,但我們不一定意味著沒有其它的緣分在自己的身上。佛陀和佛法把其它的緣分看做是外道,這些分辨是佛法超越三界的修為境界,以及的分類,給予世間每個修佛的人,提出了萬道法門的各種因素和區分。讓後世修佛的人不要渾濁世間的六道和天地人的法則,和修行的真理。
  • 佛陀慈悲開示,跟阿那律講明了這八大人覺,修佛之人要認真領悟
    阿那律在修行之時,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就跟他說了這八大人覺,後成《佛說八大人覺經》。當時,阿那律之所以請教佛陀,就是看到接近社會弘法利生的弟子與在家學佛的信徒很多,他們如何才能求得覺悟,進入涅槃,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所以佛陀說得淺顯易懂,我們初學之人,也正好因此領悟一些。
  • 修佛能供仙嗎?
    修佛能供仙嗎?      這是很多朋友提出的問題。
  • 修佛能改變心靈的自私
    人的本身在生活和追求中都是自我的,只有自己的路和自己的生活,走到最後和最艱辛的地步,才能回頭,才能看清自己的對錯。或者生活的失敗,才能看清你遠去的方向,才能給你生活真正的動力,或者才能找到人生的追求和希望。失敗是成功之母,得到是放下的開始,做到也是失敗的起源。在生活中是這樣,而在修佛的道路上做到才能修成。心性的自私和生活中的需要,都是互相關聯的。
  • 在十方三世諸多佛菩薩中,有9位佛菩薩,我們是一定要拜的
    在十方三世諸多佛菩薩中,有9位佛菩薩,我們是一定要拜的。在我們有著名的四大菩薩,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第一位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廣渡眾生,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份示人。
  • 手機屏幕碎了不想修,用這些壁紙就好了,網友:不是故意摔碎的?
    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手機,畢竟現在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而且手機也能夠幫助人們打車,還能夠點外賣跟手機支付,所以人們離開手機確實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不方便,但是手機屏幕卻很容易摔碎,如果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摔碎,而現在手機屏幕換一個其實還是很貴的,其實手機屏幕碎了不想修,用這些壁紙就好了。
  • 佛教:為什麼要供佛,供養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為什麼要供佛,供養的意義是什麼?在民間,素有初一、十五十齋日供佛的習俗。有些人,還會特地跑到寺廟,給佛菩薩供養瓜果。當然,對於佛教的善信而言,供佛禮佛則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要供佛呢?供養的意義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是佛菩薩要吃我們的東西嗎?其實不然。
  • 佛說:人這一生的福報是有定數的!要懂得惜福
    無須盲目羨慕他人,也不必自輕自賤、貶低自己,每個人這一生都有他的晴空萬裡,也有他的陰雲密布,福禍相依、此起彼伏。生命是充滿無常的,萬事皆沒有永恆。這世間,本來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所以,過好自己的生活,發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滅別人的燈。佛說,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
  • 修佛之人必須知道的兩件事!
    有的人說了,你就知道吹牛,其實我一點也不吹。我們的自性其實跟佛是一樣的,為何說人人都是佛,人人皆可成佛,就是因為我們的自性跟佛是一樣的。只不過區別在於我們是被禁錮的佛,我們有三層障礙,一層惡業,一層惡習,一輪迴有了一層皮肉。所以我們的自性出不來,什麼都看不到,聽不到,聞不到,所以無名,無知,無畏。
  • 來,挑一位你要修持的本尊,看你跟哪位佛菩薩有緣?
    這尊佛菩薩的法門,就是修持者終生不輟,永不放棄的主修法門。本尊法,又稱本尊相應法、本尊觀想法,即修持者借觀想本尊,領受佛法,最終達到「本尊即我,我即本尊」的境界。它是密宗最重要的一種修持法。修持本尊法要有相當的基礎,必須先修加行法,具足資糧,才能夠修本尊法。當然,修持某個本尊,並不代表你不尊敬其祂佛菩薩。只是說,本尊是你專修的法門,以祂來代表一切三寶及佛菩薩等。
  • 佛說:人的福報和好命,其實都是自己修來的
    都說夫妻之間,本來就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之間有善緣,才會牽手終身,才會白頭偕老。這世間本來就沒有,任何無緣無故的事情,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和經歷。人生所有的因緣果報,都會毫釐不差的,在你生命中一一體現。2.
  • 佛教:有這兩種「福相」的人,命好福厚,一定要修出來
    那是因為嬰兒內心是最純潔的,純真、純淨、純善,內心處在一種無邪的狀態,孩子是最有靈性和靈氣的,所以人見人愛。那麼哪兩種相貌是好的呢,我們能修出來嗎?怎麼修呢?這兩種「福相」就是:莊嚴相和慈悲相。莊嚴相和慈悲相一般都用在佛菩薩身上,但有些修行人經過今生和累世的修行,也能修成莊嚴相和慈悲相。
  • 佛陀為修佛之人點破5個關於念頭的疑惑,很多學佛者都不懂
    佛陀是智慧的載體,也是我們認為的智慧的象徵,我們在學佛修佛中,對佛學有了很多的認識,但更多的是疑惑!所以今天,為了解決我們修佛之人的疑惑,我特意整理了5個修佛時常見的疑惑。這些疑惑如果得不到應有的解答,修佛會變得十分痛苦!
  • 佛教:佛前「上香」,這3條常識,一定要清楚!
    很多善信一到寺院就會燒香,其實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是覺得大家都這樣做,自己不做怕「佛菩薩」怪罪,出於人云亦云的心理而去供香,這就違背佛教的初衷了。很多人不明佛法,認為燒香就是燒給佛菩薩看的,供養的香越大越粗越高,就越能得佛菩薩歡喜,自己的功德也會越大。這完全是顛倒妄想。
  • 佛教:佛前上供「花果」,這幾點常識,要謹記!
    我們要明白,不論自己供養什麼,佛菩薩是不會用的,所以我們切莫有和菩薩做交易的打算,信佛不是搞賄賂,佛菩薩不會因你供養的多寡或者貴賤而生分別心、區別對待。經典裡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在佛前供養,不是為了要從佛菩薩那裡換取什麼,而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利他心,不再自私貪婪計較吝嗇,當我們的心量越來越大,越來越有慈悲心的時候,會發現自身的福報也在劇增。
  • 師父說:學佛第一步先要像普賢菩薩一樣熱愛生活!你做到了嗎?
    一邊走一邊認識佛法,什麼都不耽誤,上班不耽誤,做事不耽誤,修行也不耽誤,但是我們要具備禪定的基礎——起碼明白「止」怎麼修,「觀」怎麼修。我們的核心在哪裡?普賢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我們要有這種願,要對生命有所關注,還要有所思考。
  • 佛教:佛前供「花果」,這2點常識,要牢記在心!
    不論是去寺院,還是在自己家的佛堂,我們往往都會在佛前做供養,一來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與感恩,二來修福修慧增長功德。佛門供養,所供物品,佛菩薩是不會吃的。供養不是「賄賂」,不要帶著功利心修供養,發心不誠,功德就散了。佛菩薩也不會因為供養的多寡而對眾生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