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轉型之路頗似F1的彎道大戰,勝者獲得彎道超越的機會,敗者則可能淘汰出局。在「十二五」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期,IBM如何幫助中國的企業、城市彎道超越?
F1賽場上最精彩的,莫過於超車,而超車一般都在「彎道」上演。因為賽車在直道上都全速行駛,一般很難超越,而到彎道時,優秀的車手往往憑藉豐富的經驗、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技術伺機超越。
在剛剛過去的20年中,不少企業經歷了F1賽場上的一幕。曾被稱為20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歐洲企業的諾基亞,到了21世紀頭10年備受爭議,有人稱其為最令人失望的公司;而20世紀90年初最令人失望的公司蘋果,則在21世紀頭10年成為最成功的美國公司。
「及時跟上演進換代的節奏的企業將獲得彎道超越的機會,而對形勢判斷的失誤可能影響10年。」中國工程院秘書長、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說。對一個企業而言,錯過彎道加速的機會錯過的可能不只是10年的發展良機,更可能從制人變成受制於人。而對一個城市而言,轉型成敗涉及經濟,更關係民生。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再次被著重強調。在經濟轉型的「彎道」,企業如何成功地超越對手,保證自己不被超越?3月25日,在以「轉型的智慧」為主題的2011年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指出,IBM將從協作創新、企業轉型和支持民生三個方面著手,成為中國的企業和政府轉型成功的合作夥伴。
克拉瑪依:轉型的縮影
「你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啊,克拉瑪依,我不願意走進你。你沒有歌聲,沒有鮮花,沒有人跡。啊,克拉瑪依,你這荒涼的土地!」《克拉瑪依之歌》這樣唱。
實際上,現在的克拉瑪依與歌詞的描述大相逕庭。在中國,克拉瑪依是人均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它的人均GDP在中國排前幾名。
2010年,克拉瑪依和IBM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實踐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
「轉型是克拉瑪依必然的選擇。」陳新發說。克拉瑪依市市長、中石油新疆公司總經理——陳新發的雙重身份體現了中國地方特有的一種管理模式,也體現出克拉瑪依與石油的關係。
「克拉瑪依是一個資源型城市,90%的GDP和財政收入來自油田和石油。油田總有一天要枯竭,產業單一的城市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比較弱,這樣我們就考慮到要轉型。」陳新發說。轉型,不僅是出於城市發展的需要,從國家戰略上也可以起到對新疆其他比較落後城市的帶動作用。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克拉瑪依就開始實踐轉型,考慮過利用廣闊的土地發展農業,也發展過養殖業,還做過林紙業。
「實踐下來卻並不是很理想。」陳新發說。
引入IBM作為轉型的戰略合作夥伴後,克拉瑪依重新發現了自己的優勢。除了資源優勢,克拉瑪依還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如果能夠整合石油石化人才、技術、產品和管理模式,面向中亞、面向世界各油氣產區提供服務,那麼就可以擺脫單純依賴本地石油資源的發展模式。即使油田枯竭,克拉瑪依也有持續發展的後勁。克拉瑪依因此確定了「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戰略目標,規劃建設六大基地、培育三大新興產業和構建兩個平臺,並提出了世界石油城的建設到2020年初具規模,到2030年或更長一段時間,實現單一資源型城市向服務型城市的全面轉型。
「信息化創新是油田實現轉型的重要手段,我們要藉助信息化創新推動油田和城市轉型。」 正如陳新發所說,將單一資源型城市打造成世界石油城,是一個新的課題,沒有成熟的案例可循,需要不斷創新。這一過程是漫長的,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克拉瑪依只是中國企業、中國城市轉型的一個縮影。實際上,在接下來的「十二五」期間,眾多企業、行業和城市都將面臨轉型。
百年IBM:轉型的範本
在轉型方面,不得不說,IBM就是一個極佳的轉型範本。
在百年歷史中,IBM經歷了多次轉型:最初,它是一家生產打孔卡制表機、鐘錶、秤和奶酪切片機的製造企業;在「二戰」後的美國經濟繁榮時期,IBM轉戰大型計算機領域,System/360大型計算機的推出成為大型機時代的標誌;1981年8月12日,IBM發布了第一臺PC,從此又進入了個人電腦領域;此後,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IBM一度陷入了困境,在時任總裁郭士納主導的轉型變革方向之下,全面向服務轉型,重振旗鼓;一直到現任總裁彭明盛,IBM又進行了第二輪轉型,實現了全球整合企業,並向高價值業務轉移。從2003年至2009年,IBM的每股盈利連續以兩位數字成長。在2008年底,彭明盛代表IBM提出「智慧的地球」願景,開啟了新一輪轉型之路。
業界驚詫於IBM為何總能「先知先覺」,不僅在企業低谷時期能夠力挽狂瀾,在高速發展時期仍能堅持持續轉型,那麼IBM轉型的智慧到底是什麼? IBM全球高級副總裁兼銷售、市場與戰略部門總經理羅睿蘭(Ginni Rometty)女士著重與中國用戶分享了兩點重要的經驗:企業要將自身業務向更高的價值鏈攀升;企業還要有轉型的膽量,也就是說需要有大膽的決策來推動轉型。
縱觀IBM轉型歷史,窮舉案例將更為深入人心。比如,100年前IBM就告訴自己,製造打卡機、打字機的目的不是銷售出更多的產品,而是幫助用戶提高商務處理效率。正因為如此,當電子計算機出現的時候,IBM能夠第一時間看到它的商業應用前景,引領行業進入計算機時代。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IBM困境中,IBM迅速發現要想在網絡時代更好地發展,就要跨越出計算機硬體業務的範圍,向軟體和服務等高價值領域發展。
當然,這些轉型都需要企業做出大膽的決策投資,否則由於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技術革命的出現,企業就會迅速被替代,在市場上徹底消失。
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IBM在電子管計算機、小型數據處理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方面已經有所建樹,但IBM很快意識到可編程的計算是未來的方向,投入巨資50億美元進行System/360大型計算機的研製,並開創了繁榮的大型機時代。「50億美元的投資在當時意味著,如果這個決策失誤,IBM就會因此而消失。」羅睿蘭表示。除了自主研發,IBM在向服務轉型的道路上以約40億美元收購普華永道也是一次風險很高的重大投資,這是羅睿蘭主導並親歷的一次決策投資。在她看來,這次收購對IBM來說,不僅意味著巨大的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IBM的員工是否可以因此而創建更高的技能和價值,並融合到已有的行業經驗和信息技術之中,改變當時的IBM,繼續向服務轉型。
而領導力建設則是IBM轉型中企業內部管理上的重要智慧。在IBM第一次轉型期間,針對當時面臨的困境,時任董事長的郭士納於1996年開發出領導力素質模型來支持他認為IBM應該形成的一種「高績效文化」。他所強調的是,企業的領導團隊不只要做好日常工作,更要具備「渴望成功的動力」,擁有對「事業的熱情」;不只是要有計劃,更要注重執行,注重實效;不只是要自己贏,更要整個團隊贏。正是這樣一種領導力文化,幫助IBM擺脫困境,重新走上正軌。
在IBM高速發展時期,彭明盛提出持續轉型,建立全球整合的企業。這時,他進一步強調的是,僅僅自己的部門成功還不夠,還需要與其他部門合作成功。因此,2004年在彭明盛的領導下,IBM開發出一組新的領導力素質體系,其中特別強調企業不同部門之間跨組織協作,要求企業具備一種橫向的思維。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的地球願景後,這個能力體系便從領導層擴展到每一個IBM員工。正如羅睿蘭所總結,企業需要三種重要的文化去支撐的領導力建設:系統的思維文化、分析的文化、滿足更高價值的目的的文化。這時的IBM要求每個企業人員都應當具備「擁抱挑戰、做客戶的成功夥伴、全球協作、大局觀和系統化思維、建立互信、以理服人、持續轉型、注重溝通實效、幫助同事取得成功」的九項特質,達到自己的最佳狀態,從而達到整個企業的最佳狀態。
IBM:企業轉型的夥伴
如今,IBM正把自身轉型的經驗分享給客戶,並利用物聯網、業務分析、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幫助客戶實現轉型。
信息技術在企業轉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不管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都需要一些基礎產業的幫助,包括IT產業,包括電信,包括能源,包括金融。」錢大群說。
2010年,IBM就展示了800多個典型案例,涉及到6萬多個智慧地球的項目。更重要的是,IBM也摸索出一套智慧地球在城市、行業、企業落地的模式。這使IBM成為城市、行業、企業實現轉型的夥伴。
華為就是企業轉型的一個經典案例。正在實施全球化策略的華為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的轉型。第一個階段,21世紀初,中國進入WTO的激烈競爭環境時,華為與IBM合作優化研發能力;第二個階段,打造有競爭力的供應鏈,使成本更低;第三個階段,當分公司遍布全球多個國家,華為需要全球一致的財務管理能力,IBM幫助華為實現全球整合。
寧波正在IBM的幫助下向現代物流城市轉型。2009年寧波被確定為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並建設以上海、南京、寧波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物流區域。為了充分依託港口資源優勢,發揮港口在綜合物流體系中的樞紐作用,寧波市正在著力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並從公共信息平臺、物流樞紐信息系統、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等不同層面推進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2010年,寧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IBM籤署合作備忘錄,藉助IBM的力量打造現代物流業。
克拉瑪依、寧波、昆明、南京、瀋陽、營口……近幾年,在中國諸多城市的轉型過程中,IBM作為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活躍其中。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面臨各種挑戰,智慧城市能夠幫助城市實現智慧的發展,解決城市發展中面對的問題。面對經濟發展制約,智慧的城市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幫助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的智慧城市之旅起步不久,因而還沒有一個中國城市能夠成為真正意義的「智慧城市」。但新型經濟城市由於歷史包袱較少,經濟實力強,可以快速實施智慧城市戰略並建成智慧城市。
在民生領域,IBM幫助諸多醫療機構實現了轉型。馬鞍山是衛生部公立醫院改革的16個試點城市之一。馬鞍山市市立醫療集團與IBM基於集團的信息化現狀,借鑑全球先進經驗,利用IBM的方法論和知識庫的大量積累,制定了《馬鞍山市市立醫療集團信息化戰略》。
「我們迫切地需要尋找一個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合作夥伴。而IBM在醫療信息化領域的主要理念非常符合醫療集團的發展方向,於是,經過多次交流,雙方決定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馬鞍山市市立醫療集團總院長何少鋒表示。
智慧運算:轉型的工具
吉姆·柯林斯在其暢銷著作《從優秀到卓越》中指出,各企業從來不以首創技術作為轉型起點,但是當使用正確時,技術可以加速轉變的勢頭。
在IBM幫助企業、行業、城市轉型的背後,除了IBM自身轉型的經驗,突破性的技術也是轉型的支撐。
不久前, IBM超級電腦沃森贏得《危險邊緣》競賽而名聲大噪。如果你深入地分析沃森所長,你就會發現,你身邊的很多決策過程,完全可以從沃森的技術中獲得好處。
利用組成沃森的、針對工作負載優化的系統在海量計算與實時分析方面的優勢,從而提升工作效率、發現新的機會,並做出正確的決策,是一種智慧。在高速發展的時代,這種智慧能夠幫助企業在遇到瓶頸時及時轉型,以保持高速發展。
根據IDC統計,未來幾年數字信息將呈現出驚人的增長,預計數字信息總量到2020年將增長44倍。與此同時,這些數據與從前的數據不同,由於數據的來源各不相同,它們具有三個特點:非結構、實時、並發。這就需要數據分析的方式發生變化。
很多企業都面臨這樣的難題:在做出一項決策之前,需要分析大量的用戶數據,查閱大量相關資料或法規。這一過程不但曠日持久,而且需要多人協作,還必須防止在協作過程中的因彼此不同理解而造成誤讀。不難想像,當人們看到沃森可以在幾秒鐘內查閱相當於上億頁書籍的資料,並據此做出決策時,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這樣的能力。
「沃森能夠贏得比賽,在於三個條件:首先,沃森存儲了超過2億頁的資料,這是它能夠完成競賽的基礎;其次,沃森的資料庫內擁有歷年來節目的問答過程,使得它能夠了解如何從競爭中勝出;第三,沃森系統中具備大概100多種推理、學習、檢索的技術,這100多種不同的技術相互補充,使它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另外,Power7的強大計算能力,將沃森分析的過程從之前的兩個小時縮短到3秒之內。」 IBM中國研究院信息分析首席科學家、沃森研發團隊的重要成員潘越介紹說。
沃森的這種能力,可以在很多領域得到應用。「現在,決策者要做出決策,需要提出問題,並就這一問題的關鍵詞進行搜索,之後閱讀返回的資料,進一步搜索並對證據進行評估和分析,最終做出決策。或者,決策者也可以僱傭一位專家完成這一過程。實際上,提出問題和最終對答案進行分析的過程是最重要的,而中間的過程卻是最耗時的。那麼,用沃森的技術完成中間過程,就能大大加快做出決策的速度。很多分析不但依賴信息,同時也依賴於處理信息的速度,如果決策能夠提前1秒做出,就存在巨大的商業利益,在金融領域就是如此。」潘越說。
我們看到,沃森的出現,證明了對海量的非結構、實時、並發的數據進行處理是可能的,並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企業、行業乃至整個社會運作的方式。
「沃森系統的工作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業務分析與優化(BAO)的過程。」IBM中國研究院首席技術官王耘說,「業務分析與優化的過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我們上班的過程中,都要根據路況和距離做出決策,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業務分析與優化的過程。同時,BAO又是複雜的、一個很龐大系統化的工程。沃森的出現,證明了IBM在BAO領域的深厚積累和持續創新。這種能力來自於IBM對硬體、中間件方面的投入,以及IBM為客戶的長期服務。」
未來,IBM還將會讓這種智慧的計算能力以雲計算的模式進行交付。雲模型還使IT能夠提供有效的見解,通過自助服務以回應不斷變化的需求,並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提供創新所需的架構。無論是私有雲、公共雲或者混合雲,企業都可以充分利用雲交付模式將服務和數據聯繫起來並為用戶帶來新的見解。舉例來說,基於雲的實時分析可以節省超過50%的商業智能成本,並通過協作業務流程服務將員工生產力提升25%。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變化劇烈的時代。這一時代中,能夠運用信息技術,讓自身實現更快的決策,將是未來持續發展的關鍵。正如錢大群所說:「藉助智慧的運算,客戶不僅能實現IT轉型,而且還能以創新途徑帶來顯著的經濟性與價值突破。全新的業務模式、技術型服務的全新交付方式,還有來自IT行業的全新洞察——這一切都將為客戶開闢嶄新的機遇。」
記者手記
變與不變是轉型的藝術
「1982年以來,CPU性能提高了3500倍,內存價格下降為1/45000,硬碟價格下降到1/360。如果汽車的價格以與硬碟同等速度下降,今天一部新車的價格僅為0.01美元。如果汽油的性能能夠以同樣的速度發展,1升汽油能夠使飛行器環繞地球旅行573圈。」
在IBM論壇上,鄔賀銓院士做的以上假設讓聽眾發出會心一笑。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的確驚人。在一種產品壟斷市場的同時,就開始了在未來技術競爭中走下坡路。新的破壞性技術一旦出現,將顛覆原有格局。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永遠立於技術的不敗之地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技術的命運往往「九死一生」。
企業在研發一項新技術時,可能並不知道這項技術會不會有「技術前途」。比如,當年日本的第五代計算機計劃,目的是開發突破馮·諾依曼體系的計算機。該機將採用新的存儲器結構、新的程序設計語言和新的操作方式,人們無需為它編寫程序指令,只需要口述命令,計算機就可以自動推理完成任務。1992年,因最終沒能突破關鍵性的技術難題,該計劃流產。
在很多情況下,新技術能夠被開發出來,但是不是有應用前途也說不定。即便有應用的可能,但用戶不接受,最終這項技術還是不能轉化為商業價值。
所以對企業來說,即便是有核心技術,也不意味著擁有鐵飯碗。因為技術變得太快了。一直做技術驅動型公司,最後可能如夸父追日。
但還是有一些永恆的因素,讓企業在不斷轉型的過程中不會「跑偏」。比如,IBM在100年裡,賣過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但這些東西都有一樣共同的特質——為客戶提高工作效率。
(責任編輯:劉瑞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