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最大謊言是慈禧挪用了軍費,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2020-11-24 騰訊網

這個觀點的提出,主要是少數滿清歷史的作者為了賣書,不惜斷章取義吸引眼球,李敖的作風。

這些人是研究歷史者 或者 歷史愛好者的恥辱。

實際上,慈禧挪用軍費是客觀存在的歷史,無論如何篡改也是存在的。

首先,我們要說說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

海軍衙門是滿清末期的一個重要機關,負責統一全國海軍的行政管理。

海軍衙門級別很高,和戶部等部平級,相當於一個部。

他的總理大臣為醇親王奕譞,就是光緒他爸。

由於滿清晚期海軍的重中之重,就是北洋水師。其實,海軍衙門主要的經費都是撥款給北洋水師的。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覆滅以後,海軍衙門也沒有存在意義,在覆滅後第二個月就撤銷。

甲午戰爭之前,光緒帝名義上於1887年親政。

在這前後,醇親王奕譞為了討好慈禧,用盡各種手段巴結,希望能夠讓兒子掌握實權。

當時慈禧對於紫禁城很不喜歡,認為它陰森壓抑。慈禧曾經在紫禁城中大病一場,時間長達半年,差點死去。

相反,慈禧對於頤和園很是喜愛,後來晚年大部分時間也住在這裡。

醇親王奕譞知道這點,就想盡方法的修繕頤和園。

但是,修理醇親王奕譞需要花費巨款,可不是小數字,錢從何來?

當時戶部是沒錢,入不敷出。

全國唯一比較有錢的單位,就是海軍衙門了。

海軍衙門的經費分為四部分:

第一是海防專款,每年由政府撥款400萬兩;

第二是臨時撥款,比如1885年所指撥的廣東餘存洋款42萬餘兩等;

第三是海防捐輸,主要是各地半強迫性質的捐款;

第四是鴉片稅釐,主要包括進口鴉片銷往內地的釐金和國內所產鴉片的產銷稅釐。

海軍衙門的這些撥款,原則上是專款專用,連戶部也無法幹涉。

唯一能夠挪用海軍衙門專款的,只有總理大臣醇親王奕譞,還有慈禧太后了。

在醇親王奕譞看來,海軍的建設,遠不如拍慈禧的馬屁。

對於這兩個傢伙挪用海軍衙門的經費,而不用於海軍尤其是北洋水師的建設,這已經是鐵證如山,無數歷史論文都可以證明,薩沙也不想多說。

隨便說說。

奕劻在奏摺中寫道:「頤和園自開工以來,每歲暫由海軍經費內騰挪三十萬兩,撥給(頤和園)工程處應用。」

慶親王奕劻是海軍衙門成立之時任命的會同辦理,也就是此事的當事人,他的奏摺中內容的可信度是很高的,所以挪用海軍經費重建頤和園是不爭的事實。

光緒朝的太監王世龢在《造陶廬日錄》中寫道:「近年來如醇賢親王輔政之設立海軍衙門、武備學堂,名為海軍,實未辦絲毫海軍事,惟著思重修清漪園大工事……海軍各堂司瞰見如此得金,營謀修清漪園(現改名頤和園),動款三千餘萬……」

海軍中人池仲祐編的《海軍大事記》中載:「旋又有人建議提海軍款百萬為頤和建築費者,於是園工無已時,而海軍款兩千餘萬,盡輸入頤和園之用矣。」

張祖翼著的《清代野記》中有一篇名為「慈禧之侈縱」的文章,其中有這樣的記載:「乃定議修頤和園。設海軍衙門,以每年提出之海軍經費二百萬兩,為修園費;又開海軍報效捐,實銀七千兩,作為一萬;以知縣即選,有的數百萬;亦歸入修園費,不三年,園成。」

《清宮野史大觀·清宮遺聞·卷一》中有一篇專記「頤和園經費」此間道:「修頤和園其款多出之海軍經費,聞約記三千萬兩,其修理費,則出土藥稅,土藥稅每年有一百四十萬餘兩,歸戶部撥款者才三十餘萬,餘均歸頤和園,太后住園時,每日需一萬兩。」

這些都是在古籍中關於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一事的記載。

當時被挪用的海軍衙門軍費,主要是海防捐輸和鴉片稅釐以及各地督撫報效等巨款的利息。

資料中這麼寫:在戚其章先生的論文《頤和園工程與北洋海軍》中寫道:「據粗略估計,從1887年到1894年的8年間,北洋海軍在1894年的追加經費不計,共撥銀約1000萬兩,扣除『平餘』為庫平銀60萬兩;南洋海軍撥銀共400萬兩,扣除『平餘』為庫平銀24萬兩;東三省練兵共撥銀約800萬兩,扣除『平餘』為庫平銀48萬兩。」這三項加在一起的庫平銀就有132萬兩之數。

1891年頤和園工程款項吃緊,經慈禧懿旨,又從海軍經費中墊出100萬兩,這筆款項由存在天津洋行的海軍巨款的生息來還清。後關東鐵路的修築被廢止後,200萬兩的修路費也歸入了頤和園工程之中。前文中提到,頤和園的重建打著昆明湖水師操練的旗號,這其中每年撥給昆明湖水師學堂的經費也被抽調部分用於頤和園的修建。

經此算來總共挪用的海軍經費在800萬兩左右。

大家知道,800萬兩是什麼概念嗎?

黃海海戰中,聯合艦隊圍攻幾個小時,擊中300多發炮彈尚且不能擊沉的2艘鐵甲艦。定遠艦花費約140萬兩白銀,鎮遠艦花費約142萬兩白銀。

北洋水師每年只有100多萬兩撥款,連最基本的維持都做不到,6年沒有購買新軍艦,迅速被聯合艦隊趕超。

甚至開戰前,丁汝昌、劉步蟾提出更換軍艦部分速射炮,只需要花費幾十萬兩銀子,仍然沒錢。

有意思的是,幾萬兩銀子拿不出給北洋水師,賠款倒是拿得出。

《馬關公約》中,除了2億兩白銀,還有3千萬白銀的贖遼費。依照合約的規則,需要在半年時間內,還清5千萬兩白銀;一年時間內,還清一億兩白銀,其餘的一億兩分六次還清,從第二年開始,每年交還一次。

通過物色商洽後,清朝決定向俄國、德國和法國,三個國家的銀行借款,合計約3億兩白銀還清這筆錢。

相關焦點

  • 慈禧挪用軍費根本不能算是甲午戰敗的最大謊言
    過去我們在檢討甲午戰敗的經驗教訓時有一點就是認為慈禧太后挪用了北洋海軍的軍費,然而近年來又有人出來質疑此事。那麼這事到底是真是假呢?事實上這個事要說是真還並不完全符合史實,可你要說是假還或多或少真有一些影子。可能我這麼說就更令大家費解了,那麼接下來我就進一步為大家解釋。1887年光緒皇帝在名義上開始親政,然而實權依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說起甲午戰爭,在不少人心中都是一段非常陰暗的歲月。在這段歷史中,中國實在是太憋屈了。明明有著更強大的海軍,卻被日軍打得是滿地找牙,幾乎全軍覆沒。很多人將全部的過錯歸咎於李鴻章,覺得是他訓練出來的北洋水師戰鬥力不行。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乾隆帝是一位極其孝順的人,在他母親六十大壽的那天,他穿上了非常孩子氣的衣服,在老母親面前嬉戲,他希望老母親能夠有一種回到年輕時代的感覺。與乾隆帝不同的是,光緒帝沒有在慈禧太后面前這樣做。由於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原本計劃好的盛大場面不得不大打折扣。在大清遭受如此巨大災難之時,慈禧太后似乎並不願意再鋪張浪費。
  • 甲午戰爭時,清廷軍費緊缺,為何慈禧還要挪用軍款籌備60大壽?
    戰爭自然是要花錢的,慈禧「大壽」籌備工作也要花錢,當時的清政府並不富有,那該怎麼辦呢?所以慈禧便把籌備六十大壽的經費打在了一部分軍費上。1883年-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在這期間剛好碰上慈禧的五十歲生日,當時的慈禧就已經心有不爽了。
  •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都說罪魁禍首是慈禧太后,其實大家都錯怪她了
    提到甲午戰爭,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日軍無恥的侵略行為,還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我想這些都有,今天想給大家說的是關於此次戰爭的一些真相。因為,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原因,大家在心中早已對此次戰爭的一些情況,留下了難以改變的觀點,但這些觀點可能是錯誤的,是跟現實不符的。
  • 歷史上真是慈禧修頤和園導致北洋水師失敗嗎?
    對慈禧的抹黑已經快一百多年了,一般攻擊套路都是從慈禧的個人生活習慣開始。一百多年來,慈禧這個清末的倒黴老太太被有心人描述成了一個只顧著自己享受,卻不顧國家死活的蠢貨。其中傳播最為廣泛的謠言就是,慈禧為了自己享樂挪用了海軍軍費,從而造成了北洋水師的慘敗,順便說一句,這個謠言是康有為造的。
  • 公元2019年,他想挪用美軍軍費修牆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日報導,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當天批准將36億美元軍費轉用於修建美墨邊界牆,遭到參眾兩院和非政府組織的激烈反對。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 視覺中國 圖CNN稱,埃斯珀致信美國國會,表示此前國會批准的36億美元軍費將轉用於修建美墨邊界的11段牆體。
  • 慈禧一天的消費,大抵相當於如今多少人民幣?說來別不信
    奢侈的飲食尋常普通人家吃飯時一般桌子上也就幾個盤子,可慈禧太后就誇張了,要端上來整整100盤吃的,關鍵是老太后只是看看,吃的也就那麼幾個,剩下的就是鎮場子的。做菜也是很有講究,一道菜要經過一道菜要經過多種程序才可以做好。有時候,做一道菜還要花上大幾天的時間。要說老太后在吃飯上有什麼喜好,那就是吃鴨子了。一般得三4天才能做好。不僅要吃正餐,點心也是數幾十盤。
  • 1894年甲午戰爭中: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傷亡人數有多少?
    引言:1894年甲午戰爭中: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傷亡人數有多少?甲午戰敗以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場戰役中,清軍陣亡了4萬人,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結果出乎你的意料。 1.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確立了對外擴張政策,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 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實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 庚子國難之後,慈禧為何再也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
    慈禧不僅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這些封疆大吏還整了個東南互保協議,跟慈禧的中央劃清界限,宣稱慈禧的與11國宣戰書是偽詔,概不奉命。慈禧想殺李鴻章也未必容易,太平天國以後,南方的地方上,權力已經是漢人實力派掌控了,滿清中央對南方地方絕對的控制已經瓦解了。 東南互保,張李這些漢人軍頭大佬是有絕對底氣的。
  • 慈禧太后「年輕時」彩色老照片:丹眉鳳眼,如出水芙蓉般美豔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沒人,可能和四大美女,命運有著很大的差別,她就是慈禧。慈禧太后年輕時候的彩色老照片,丹眉鳳眼,如出水芙蓉般美豔,也難怪鹹豐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卻獨寵她一人。 而慈禧為了給自己過壽,還挪用軍費,最終導致沒有足夠的軍費購買武器裝備,被侵略者打的慘不忍睹。
  • 「甲午中日戰爭」中,慈禧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看完驚呆了!
    慈禧是晚清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中日甲午戰爭則是徹底改變兩國國運和整個亞洲態勢的一場大戰,慈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自然分量很重。整個甲午戰爭的核心是海戰,結局是名列世界前列亞洲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被迫割地賠款,李鴻章這位和德國鐵血宰相齊名的政治巨人的名字又一次和恥辱聯繫在了一起;慈禧這位大清帝國的掌舵者自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鴻章是執行者在臺前自然成了替罪羊!
  • 真實的慈禧甲午六十大壽:能低調就低調,跟普通宴席無差
    隔著幾步遠,你聽不到我,我也聽不到你,大家都在這歡快中,扯開了嗓門問好,頗有幾分過大年的味道,甚至過年也沒這麼喜慶。 慈禧還命令建造了兩處轉角樓,一方面用來增添喜慶,一方面也能掩蓋一些不太美觀的民居,還可以當作制高點,站崗放哨,起到警戒保護的作用。
  • 金一南:北洋海軍甲午慘敗實屬必然
    奕譞是光緒皇帝的生父,主持海軍衙門,正值慈禧應撤簾歸政、光緒親政在即的關鍵時期。奕譞深知慈禧專權,親睹即使慈禧親生子同治帝,亦被長期作為「兒皇帝」對待的境況。同治病亡無子,兩宮皇太后宣布奕譞之子入承大統,奕譞竟然「警懼敬惟,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可見對禍福的感受有多麼深。
  • 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
    來源:中國臺灣網據香港中評社24日報導,臺灣《海峽評論》總經理方守仁在「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上發表觀點稱,臺灣自甲午戰敗125年以來,臺灣人不知臺灣史,或者只知被誤導的臺灣史,此為臺民之不幸也是民族的悲哀,是以應聯合兩岸民間政黨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設備精良,為何全軍覆沒都沒能擊沉一艘日艦
    3、 群龍無首下的「有器無人」前後經歷二十年籌建期的北洋水師,要說最初之時沒有可以統一指揮部署的將才情有可原,可讓人意外的是,到最後,北洋水師也沒能培養出一位能夠統領艦隊將士的人才。4、軍費不斷被挪用的「敗絮其中」別看表面上清政府給北洋水師的撥款很多,史實上,在最需要發展時期的北洋水師,其軍費中有太多被用在了圓明園大修以及各個統治者的貪圖享樂上。眾所周知,購置強悍的軍備已然不易,可後續的保養以更新更是必不可少,其中花銷同樣數目驚人。
  • 甲午之敗:一次性海軍與前現代化陸軍
    只是「避戰保船」等遮羞布的背後,是當時支離破碎的軍事系統:清朝海軍有軍艦而無工業、無後勤,成了一次性消耗品;軍隊的主體陸軍又未現代化,每戰輒敗,無法給海軍以強有力支持。由此,失敗也在預料之中。】多年來,在甲午研究領域,重點是傳統的「忠奸模式」,於是對人物的評價成為了學術上的主流話語,如李鴻章「避戰保船」,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葉志超棄平壤狂奔五百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