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網友說,他是2020年退休,朋友給他測算養老金是40年工齡領取2500元。近期他的一個親戚退休了,工齡30年退休養老金卻4000多元,他很疑惑這是什麼原因,難道國家不再按照工齡發放養老金了嗎?
退休了,應該歡歡喜喜的領取養老金。可確實有的退休老人發現我們的養老金卻高低不一,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影響養老金高低的因素很複雜。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養老金,都是按照有關的養老金計算公式計算出來的,這種方式相對而言較為公平。
我們現在參保繳費,形成的養老金待遇叫做基本養老金,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等於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影響基礎養老金有三大因素。繳費年限始終是影響養老金高低的重要因素。繳費年限越長,基礎養老金越高。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繳費30年基礎養老金待遇會使繳費15年的兩倍。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資,實際上是當地用作養老金計算的當年社平繳費基數,一般跟退休地有關,越發達的地區社平工資越高。我們相互比較一般,不跨地區比較,所以社平工資這一項基本相同。平均繳費指數,是歷年實際繳費基數與社平繳費基數的比值的平均值。繳費基數也成了影響養老金的重要因素。
60%繳費一年可以領取0.8%的社平工資,300%繳費一年可以領取2%的社平工資。60%基數繳費30年,只可以領取24%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300%基數繳費15年,可以領取30%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
個人帳戶養老金等於退休時個人帳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個人帳戶的錢數,實際上是每月繳費以後按照繳費基數的8%劃入的,按照國家規定計發記帳利息。這種情況下,相同年份300%基數繳費產生的個人帳戶養老金,將是60%基數繳費產生個人帳戶養老金的5倍。
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是按照國家公布的計發月數表統一確定的,10多年來沒有調整過,理論上應當調整的。60歲是139個月,50歲是195個月,55歲是170個月。
過渡性養老金
我們國家建立個人帳戶養老保險制度是1995年前後,當時大家又把這種制度稱為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對於建立個人帳戶之前的繳費年限,由於沒有個人帳戶養老金,因此國家規定發放過渡性養老金作為補償。
多數省市的過渡性養老金按照一定的過渡係數跟統帳結合之前的繳費或視同繳費年限、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或視同繳費指數以及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鈎。山東省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公式是這樣的:過渡性養老金等於退休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建立個人帳戶前的繳費年限×1.3%×平均繳費指數。
其實,通過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公式和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計算公式相比較,明顯看出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公式是相當划算的。可是,由於過渡性養老金的實施時間已經扎死,退休人員能夠擁有的過渡性養老金計算時間會越來越少。
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由於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時間較慢,是對2014年10月之前的視同繳費年限計算過渡性養老金的。因此,普遍來講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水平更高一些。
補充養老金機制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水平較高,不僅僅體現在過渡性養老金上,他們還有補充養老金機制——職業年金制度。其實一些國有大型企業也有這樣的補充養老金機制,被稱為企業年金。目前企業年金的參保繳費人員大約2300多萬人。
除此之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較高的主要原因還是機關事業單位的繳費基數是據實繳納,很多企業為了省錢期間只是按照60%的最低繳費基數繳納養老保險的。因此,養老金就會產生了差距。。
綜上所述,確實養老金的影響因素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普通企業繳費人員按照最低基數繳費的話養老金確實不高,但是並不代表繳費年限或者工齡不起作用了,畢竟按照15年最低基數繳費,只能每月領取八九百元的養老金呢。不過,退休以後國家會年年調整養老金,即使剛退休領取八九百元的養老金,未來也會越來越高的,隨著年齡增大也能夠滿足生活的需要。希望退休老人退休以後的養老金差距逐漸縮小,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