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深刻的痛苦,看透生死的無常,看空一切法

2021-01-10 仕林策

人生除了生死,別無大事。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一個本體,這個本體是不生不滅永遠不變的,而生和死只是這個本體不同階段的變化現象而已。很容易理解,生和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就不一樣。出生前的你、活著的你和死去後的你,都是那個你,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這也是佛學所說的「分段生死和易變生死」。

我們知道,「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是所有佛學的基礎。這裡的三世指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而不是指三生三世。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善惡以及無記三種業將會層層累積在你的本體形成種子,因緣成熟時,種子會變成現行。我們看到的眾生包括宇宙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本體的表現形式,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所以佛學中有說: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

十二緣起揭示了業報作用的過程。大小乘修行學理,包括般若、唯識法相、華嚴,統統依十二因緣發展起來的。十二緣起包括:「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環環相扣,每個緣是上一個緣的果。老死後又緣無明,重新進入一個新的業報輪迴。

宇宙以及整個物質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地水火風四大不是單獨存在永恆不變的性質,它們都是本體的作用結果。地水火風四大加上本體就構成了人和眾生。投胎是本體和四大結合的過程,而死亡是四大消亡,本體分離的過程。死亡之後會進入中陰身,中陰身具有五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中陰身可以跨越時空,不受物質世界的阻擋。中陰身投胎後再次進入「六道輪迴」。

南懷瑾的《人生的起點與終點》書中有幾個非常意思的故事,一個是關於歷史上的兩個大夢,黃粱夢和南柯夢。黃粱夢又有兩個,一個是呂純陽的黃粱夢,是漢鍾離在長安點化呂純陽的。另外一個黃粱夢是講呂純陽得道後在河北邯鄲點化盧生的故事。那我們的一生是不是也是一個做了幾十年的黃粱大夢呢?

另外書裡面關於鬼、神、魂、魄的解釋也很有意思。「鬼」是田字向地面下走的,陰性的電流,向下面下去,頭上加一根頭髮一樣的毛毛代表,這是鬼。「神」的右邊中間是個田字,左邊是「示」,屬於上天的,田字上下通變成「申」了,合起來叫做「神」。而「魂」是看不見的,像雲霧一樣搞不清。「魄」是有實體的,像北方冷天呼吸,鼻子呼出來有白氣的,是物質的。當我們受了驚嚇,文學形容這個人「魂飛魄散」,魂就飛出去了,這是意識精神離開了身體一樣;魄是身體受了驚嚇,是身上的物質作用,四大不調和,就分散開,所以叫「魂飛魄散」。

這是講佛法的教育,每個方法都是引導你歸家成佛的。小牛在亂跑,把牛拉回來,把這個心念拉回來,回到一片光明自性清淨的本體。小孩哭了沒辦法,拿一片黃葉,說這個多好看啊,給你就不哭了,而實際上給你的只是一片黃葉。佛法說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讓小孩停止哭啼的方法,是一個教育法,實際上法也是空的。

相關焦點

  • 佛說:世間無常,眾生皆迷,生壞變化才是一切苦的根源
    這個世界一直變化著,無常便指變化,這就好比夢境漂動諸眾生,聚際必散之性沒有實質;好比過客同路之人為友伴,願證無常變化之本性;也好比士夫壽命消逝如秋雲,無常不穩變化之本性。無常既是事物的本性,又是事物的源性,佛教之中待看我們的世界是變化的,萬事萬物都是無常。地、水、風、火會變,眼、耳、鼻、舌、身、意會變,色、聲、香、味、觸、法也會變,之所以佛陀教世人學法,也是為了助世人能夠真實的證悟,脫離苦海。
  • 佛教:人生無常,經不起蹉跎!這些教言,幫你看清人生
    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無常」。佛說過,一切都是無常。如果每個人都能對無常有深刻的體會,能對無常生起定解,也可以解決自己許多糾結的問題,過不去的問題都可以過得去。大多數人認為,什麼都是長久存在的,但是沒有一個是永久存在的,地位、名氣、財產,當下的一切也是剎那剎那在改變。如果你明白無常的道理,並有無常的體會的話,在突如其來的事件和變故面前,也不會那麼難過和痛苦。
  • 解決生死業障是第一個課題
    嚴格來說,阿含、方等、般若跟成就功德沒有太大關係,只是破除障礙,這三個法門是破障。你要想成就功德,要麼就修《華嚴》,要麼就修《法華》。你要是聖人,就從《華嚴》進去直接修功德;而《法華經》,它必須要帶有權法的修學,它要先破障,它把破障跟成就功德一起修。乙二、阿含時那麼當然先修破障。我們看第一個破障,阿含時。二、阿含時。示遊鹿野,說四諦法。次照幽谷。
  • 看透生死的人生,才不枉此生
    文|仙仙人生有三點最難領悟,一個是享受孤獨,一個是學會離別,一個是看透生死。這三點中,看透生死最難。孤獨是學會獨處,離別是隨遇而安,而看透生死是孤獨和離別的集合體,如果沒有領悟前兩項,那麼永遠也無法看透生死。
  • 沒有下過苦功,可能錯過「無常」,是不可能有深刻體會的
    情況就是如此,它們一直都是不淨、不確定、無常、苦與無我的,這是它們的本質。 我們讀到「諸色無常,諸受無常,諸想無常,諸行無常,以及諸識無常……」的文字,從某個角度來說,可以說我們已經知道了,這確實是一種知識。但是面對實際情況時,就無法確定了。當時間一到,色法呈現衰頹時,我們可能茫然無措,什麼都忘了;當我們生病,身體受到劇苦時,我們變得沮喪,頻頻怨天尤人。
  • 佛說:真正的幸福,何須逆自然法則而行,面對人生無常順勢而為
    生命無常,世事也無常,心態不同,人生的滋味自然也不同。如能超然忘我,放下得失,淡泊名利,就不會被生活中的絕境所因擾。拭去心中的塵埃,浮躁憤懣自然消遁無形。只要方寸不亂,廣種福田,所謂的命中注定也會有所改變。世事無常,我們無法躲避,且無須躲避。四個道士雖然能算出生命長短,卻無法逃避死亡的這刻。佛說「諸行無常」,所有的事物都在因緣的變化當中。
  • 宗教信仰是為了克服內心的恐懼和痛苦
    人是自帶生物程序的生物機械,人的腦程序控制了人的對外反應,而且人的原裝程序是無法自我改變的,但後天程序,即觀念性程序是可以改變的,由於這些本性程序許多時候會引起人們的恐懼和痛苦,使人感到難受,所以人類另一套逃避痛苦的程序就會驅使人類去克服恐懼心,而信仰就是改變腦觀念程序的一種方法!
  • 學佛不受用是因為看不破放不下
    人世間最高的善行就是覺他打破生死迷悶後還能讓別人也打開迷悶,人天讚揚!在覺悟的道路上說容易也容易,說難最難!容易在什麼地方,容易在看破,放下,承當!看破什麼呢?看破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一切都是變異的,沒必要和煩心事過不去,沒有必要在短暫的生命裡去尋找不快樂,有的人說反正都是無常的,那啥也不用做了,做了也沒用,反正會消失,更有甚者,做壞事不顧後果,此等消極愚人,不可與他談論妙道,這樣的的愚人做人都費勁。
  • 莫把生死等閒看,你我皆是過路人
    倉央嘉措的一首詩: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閒事。夢淺情深,蹚不過去的河留給來生,繁花錯落有序,我被一頁一頁地誤傷,而窺視我的人,轉眼便立地成佛……」人啊,還是想開點,人生格局要開,肚量要開,修為要開,活的通透點,一切都是浮雲。
  • 因為太聰明看透一切的星座!水瓶感到孤獨,天蠍閱盡千帆
    因為太聰明,所以洞察一切,凡事也比別人看的清楚,因為活得太透徹,也讓自己承受了不一樣的痛苦。水瓶座水瓶座的思維開闊、非常的獨立自主。他們不喜歡依賴於誰,也不相信道聽途說。他們善於思考,對待一切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和獨特見解,所以水瓶座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不恐慌。
  • 什麼是三法印?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準: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準,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監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 仙翁洩天機:怎樣才能坦然面對世間的無常?唯有找到生命的軸心
    生命是無常的,誰也逃不過這個規律,無常就是不永恆的,它永遠都是變化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永恆。釋迦牟尼臨終時,在《涅槃經》中就說了這麼一個道理:我們變化著的生命背後,有一個真正不生不死永恆的東西,你找到它才能了脫生死,究竟涅槃。
  • 佛教知識:什麼是三法印
    如果一切法和三法印相違背,那麼即使是佛陀親口說的,那麼這也是不了義,同樣的,如果你所修行的法和三法印相符合,即使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同樣可以視為是佛陀所講。諸行無常我們知道世間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由因緣所生出的諸法,是空無自性的,隨著緣聚而生,隨著緣散而滅,隨著三世遷流而不住,所以我們稱之為「無常」而無常又會被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念念無常」一種叫做「一期無常」佛法中的無常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斷滅」,而是一種「變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的這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先想到真理。
  • 狐眼看市:28%專家看空周一股市
    新飛狐7位頂尖專家給出的獨家意見是,2位看空周一走勢,佔比28%;另有5位保持中立。  今日參加調查的專家包括一騎股道、五域論湛、主題投資專家、胡任標等。  進入新飛狐名家聊天室,查詢專家詳細觀點!  專家觀點:  【一騎股道】:看平。大盤今天大幅震蕩,收長下引。
  • 第54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下)
    一切被出生的法都沒有真實的本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因緣所生的法,不能常住,所以不真;因緣不具足就不能現起功用,沒有真實自在的自性,所以不實。眾生在境界中的見聞覺知,進一步的推求、歸納、分析、研究、創造,所有的心意這個境界都是蘊處界的法,但是眾生卻在不真不實中,把見聞覺知當作是真實的自我,這就是我見;無始劫以來薰習積累的,就稱為我執了。以我見、我執為主,去追求想要擁有的一切欲貪,就叫作我所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