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德國外教米五鬥(中文名)和泥塑藝術家仇一凡一起吃麵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黃利健攝
村民推著一輛當年秦鹹古道上賣面的狗脊梁車上來給大家展示
面陝西人都吃過,但這個筆畫繁多的「biang」字,會寫的人不多,知道為什麼這麼寫的人就更少了。但是在戶縣康王村,不光家家戶戶都吃麵,而且每個村民都會寫這個字,還知道它的來歷。
昨天,由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話說西安》百姓系列大講堂鄉村版,選在康王村一棟舊民居前舉行。村民們吃完面,一起聽國內外的民俗專家諞面的文化記憶。聽了這一講,您或許就對這道關中家常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狗脊梁車重出賣 面面麵條像褲帶,是陝西八大怪之一,歌謠的唱詞和面有什麼關係?「推個車車逛鹹陽」又是什麼意思?《話說西安》講堂每次邀請一位民俗專家講解西安民俗。此次邀請的是研究面文化多年的康王村村民靳應祿,此外還有來自德國的西安民俗專家Udo.Mueller(米五鬥)先生。
群藝館特地為此次活動設計了以下特殊流程來充分展示面的歷史:做面、咥面、品面書法、唱面歌謠、推著狗脊梁車再走秦鹹古道。村民和洋專家一起諞面。
記者從西安市群眾藝術館館長王升榮處得知,這次之所以將《話說西安》選在康王村舉行,是因為康王村旁原來有一條一千多年的「秦鹹古道」,據說周康王就是經由這條路從秦渡鎮到鹹陽的。在面歌謠中最後一句「推個車車逛鹹陽」所走的就是這條路。至今,康王村還有歌謠中所描繪的獨輪車,這種賣面的車村民形象地稱之為狗脊梁車。
在活動開始前,康王村的一位村民便推著一輛當年秦鹹古道上賣面的狗脊梁車上來給大家展示,並模擬驅車賣面的形態,車上的草帽、麻花、竹簍等正是歌謠中所唱。主講靳應祿現場講解字的來歷,就是這種獨輪車的造型。例如「一點撩上天」指的就是賣面人的草帽,「留個鉤搭掛麻糖」指的是車旁掛的麻花,「東一扭,西一扭」就更神奇了,說的是賣面人推車的走路姿態,因為獨輪車比較難推,走路時身體隨著車子擺動,尤其是上坡下坡時,擺動更厲害,腳步也慢了下來,這個歌謠可謂高度概括了賣面人的外觀、姿態和艱辛。
面和字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於面的傳說有多種,字的寫法、歌謠的唱法也有所不同,但大家都認同狗脊梁車之說。
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王智稱,字也是關中民間自創的一個最獨特的漢字,發音獨一無二,為什麼發這個音,至少有6種說法。它的書寫在漢字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是漢字中筆畫最多、書寫最複雜的,寫法至少有10種,最少的54畫,最多的71畫,不同的寫法還有多種不同的歌謠幫助人們記憶,世代相傳,歌謠恰恰反映出了它的書寫順序和間架結構,所以說這是一個足以單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漢字。
在這種麵食和字中,王智認為最獨特的是它的歌謠,「歌謠中蘊藏著最悠久、最豐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歌謠最少有10個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歌謠也有多種不同的民間傳說,而對不同傳說和歌謠的解讀也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沒有人能說清楚它的真正來源,因此,也成為著名的關中八大怪之一。字也就成為最具關中民俗特色的一個文化符號,一個關中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圖騰。它蘊藏著的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有待我們進一步解讀。」
據了解,在3000年前的周王朝,康王村曾經是最繁華的周王朝的首都郊區,強大的西周王朝出現了一個成康之治,康王村的來歷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周王朝的成康之治中的周康王有著直接的聯繫。從這裡有一條古道向西直通周王朝的發祥地,物資和糧草源源不斷經過這裡,推著車車年復一年走在路上,漸漸就有了獨具特色的車夫謠。「實際上關中每一個村落都有古老的歷史,都有古老的文化記憶,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蘊藏在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蹟中,更蘊藏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所以,我們要為老百姓辦一個講壇。以前覺得,講壇是電視臺的事情,是學術界的事情,和鄉村八竿子打不著,我們的草根講壇把看似遙遠的講壇和農家院落連起來,把老百姓身邊的文化挖掘出來,還給老百姓,草根文化講壇下鄉是希望探索全國文化下鄉的新模式。」群藝館館長王升榮說。本報記者狄蕊紅
歌謠版本1.一點撩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鹹陽。
2.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中間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個小鉤掛麻糖,坐個車子回鹹陽。
3.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東一扭,西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著個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個鉤鉤掛麻糖,坐個車車逛鹹陽。
4.寶蓋頭,八字腰,左防肉月右防刀,你一扭,我一扭,中間有言不開口,左綁長右綁長,當中坐個馬大王,心在底,隨軍推車送軍糧,兵掃六國走四方,保得秦王坐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