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界弟 醫學界
一隻狗從她身邊跑了過去,她就注射了全程狂犬疫苗。
因為無法被治癒,而讓人產生深深的恐懼感、甚至催生出一個龐大的「疑病症」群體的疾病有兩種:狂犬病和愛滋病。恐狂症和恐艾症患者雖然恐懼的疾病不同,但共同點都是被這兩種疾病嚇壞了。
然而在一些精神疾病專家看來,這個群體可能得了另一種病——強迫症。
被狂犬病嚇壞的人
「今天走在一條剛被噴過水的大路上,有很多大車,輪子濺出來很多水,有很多都噴到了我臉上和腿上,當時嘴裡有口腔潰瘍,腿上有一處剛弄破的傷口,萬一大車剛壓死一隻有病的狗會不會通過濺出來的水到傷口或者口腔潰瘍傳染啊......」這是一位網友於9月10日在百度「恐狂吧」中發的一則求助帖,有網友安慰他:放心,絕對不會有事的。
9月15日,另一位恐狂症網友發貼講述了他「害怕被狗咬了」的經歷。他於8月6日到一家工廠面試,廠子裡有一隻狗衝著他大叫,還有另外一隻狗跑到他鞋子邊上聞了聞,他在和老闆講話,沒有注意到狗有沒有咬他。但他怕被咬了但自己沒感覺到。十多天後,他特意再通過微信問那位老闆,那兩隻狗是否還活蹦亂跳的活著……
2019年7月,一位恐狂症網友在豆瓣分享了她的恐狂經歷。那天,她的恐狂症達到了巔峰,她走在小區裡,僅僅是聽到別人在談論狗,她根本沒有看到狗的影子,就開始恐慌了。「一定是我剛才低頭看手機,沒有注意到一條狗從我身邊走過了,萬一是四處流竄的流浪狗呢?說不定它咬了我而我不知道……」
這位網友此前打過兩次全程狂犬疫苗,都是源於恐懼。第一次是她遠遠的看表妹為一隻野貓洗澡,貓在水盆中掙扎,濺起了許多水花,她根本沒有觸碰那隻貓,但她決定去打狂犬疫苗。第二次是她在小區中走著,一隻狗突然從她的後面開心地跑了過去,她沒有感受到任何疼痛,甚至沒有被狗觸碰到的感覺,但她還是又去打了全程狂犬疫苗。
與一些恐狂者不同的是,這位網友同時還恐艾,她害怕不明液體,摸到了就會懷疑自己會不會得狂犬病或愛滋病,即使去打疫苗,也會擔憂護士打針操作不規範,她會不會通過注射被感染。
知名狂犬病專家嚴家新曾在《南方周末》撰文稱:狂犬病恐懼症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舉國上下對狂犬病如此「重視」。他在自己的博客「獨輪車上的博導」上發表了大量關於狂犬病的科普文章,也吸引了大量的恐狂症患者前去留言諮詢。
然而,很多恐狂或恐艾患者不知道的是,他們這種症狀真正應該去找的,是精神科醫生。
專家解讀:是強迫症,也可能是特定恐懼症
「多數是強迫症,這種病人有很多。」一聽到詢問的是關於恐狂症的話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王振立刻回復道。強迫症是王振的專業主攻方向之一,他告訴「醫學界」:「不管是恐狂症還是恐艾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強迫症,其餘的可能是特定恐懼或疑病症。」 王振認為,當一個人發生了高危性行為,或者被狗咬、被貓抓了,在短期內產生了恐懼心理,這屬於正常的焦慮表現。大多數人做了愛滋病毒檢測或接種了狂犬疫苗後,這種恐懼焦慮心理就會隨之消失,但有一部分人在事情過後,還是會反覆擔心自己會不會得愛滋病或狂犬病,並為此去反覆檢測或注射疫苗,甚至嚴重到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了,就應該儘快去精神科就醫。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臨床心理2科的劉家洪醫生,正在治療一位30來歲的恐狂症患者,這位患者被朋友家的狗抓了一下,手上被抓,傷口出了點血,她回去後就在網上搜索會不會得狂犬病,越看越怕,第二天就去打了狂犬疫苗。但打完疫苗後,她又想疫苗會不會是假的,會不會失效了,還去醫療機構反覆確認。
醫療機構的保證也難以讓她安心,她整日處於焦慮恐懼之中,緊張的時候還會胸悶、呼吸困難,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事,出門怕遇到狗,見到寵物店都要繞道走,最後嚴重到了不肯再出門,工作也無法繼續了,家人帶她到了康寧醫院就診。
這些患者的診斷直接關係到治療方案的選擇。恐狂或恐艾是強迫症還是特定恐懼症,我們需要首先明確強迫症與特定恐懼症的特點或區別。王振解釋,強迫症的顯著特點是,即使患者根本沒有接觸到真實危險,也會擔心害怕,如碰到了紅色液體就會想這是不是血?我會不會得愛滋病?被貓狗觸碰一下就擔心會不會得狂犬病,然後去反覆做檢查,無法消除這種恐懼。特定恐懼症是看到某種東西,條件反射一樣的就害怕,根本沒有去思考害怕的原因。
「另外,屬於強迫症的恐狂和恐艾患者,還會伴隨其它的強迫表現,而不僅僅是表現為恐狂或恐艾,醫生如果仔細詢問,會發現這些患者可能會關門時反覆檢查啊,或者洗手頻率很高、或反覆思考等其它強迫症表現,只是恐狂和恐艾的症狀比較突出。」王振說。
不管是強迫症還是特定恐懼類型的恐狂/恐艾患者,暴露治療都能緩解患者的症狀。在王振看來,特定恐懼類型的恐狂症者治療周期相對較短,療效更快更好一些,但如果恐狂症者被診斷為強迫症,治療周期會相對較長,症狀緩解的速度也會更慢。
好消息是,除了極少數的疑難患者,絕大部分上述症狀患者都可以做到臨床治癒,但即使臨床治癒後,也同樣有復發風險。「所以我們強調治好之後再維持治療一段時間,強迫症類型的,要維持治療一到兩年,甚至更長,就是為了防止復發,如果症狀消失兩三個月就停止治療了,復發風險非常大。」
壞消息是,大多數恐狂和恐艾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應該去看精神醫生,同時,能夠對這些患者提供專業規範治療的精神科醫生少之又少。
王振和劉家洪醫生都認為,和所有疾病一樣,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關鍵,規範的治療可以降低疾病的復發風險,因為隨著時間延長,患者的神經系統、神經環路會發生神經可塑性變化,有的甚至會導致器質性改變,治療起來難度更大。這一點王振團隊進行過相關專業研究,他們發現:患者從生病到獲得有效治療的時間(即:疾病未治時間 DUP)的長短會直接影響治療療效和復發風險。
2018年底,王振發起了長三角強迫症治療聯盟,加入聯盟的醫療機構可以把患者轉診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王振團隊確定好治療方案,再轉回當地繼續治療。「每個季度聯盟都會舉行關於強迫症診療相關的學術論壇,都是為了擴大和提升精神科醫生治療強迫症的規範性,提高識別率和規範治療比例,讓更多患者得到有效治療。」
來源:醫學界
作者: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原標題:《得了恐狂症?你應該去看精神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