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食指:我終於嗅到個冬日陽光的芬芳

2020-11-26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詩人食指:我終於嗅到個冬日陽光的芬芳

寫給愛人的這首詩,食指曾在多個場合念過無數遍,但是每一遍都像是讀一封剛剛拆開的情書。

2014年12月20日下午3點,記者匆匆趕往北京外國語大學綜合樓1147室。電梯門剛一打開,就看見走廊盡頭的房間擠滿了人。這場名為「滋味韻味—關於中國新詩發展的思考」的講座,請到了久未露面的詩人食指。

不大的會議室裡,食指坐在長桌的左側,右側依序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汪劍釗、食指的夫人翟寒樂女士,周圍裡三層外三層地擠滿了慕名而來的學生。「咱們這個活動的流程先是我講新詩的滋味、韻味,然後有一個簡短的休息和互動時間,再講一下我最新的對中國文化自信的思考,最後讀讀詩。」食指缺失了兩顆門牙,說話有點口齒不清,但是語速很快,精氣神很好,似乎急切地想把一切都分享給在座的大學生。他的頭髮黑白交錯,穿一件灰色的毛衫,外披藏藍色的工裝外套,樸素整潔,看起來是受到了精心的照料。

在互動環節,有學生問到,詩歌要天然而成,還是需要詩人多雕琢?食指回答,他自己不喜歡雕飾之作,講究渾然天成。他把事物的發展分為璞、玉、器、損四個階段,說發展到「玉」還能在手中把玩,再繼續下去就是傷害了。「像我這樣,滿頭白髮,就是被傷害了。」他有些黯然,但是立刻把話題轉回詩歌和美學:「有留白更讓人深思,大俗就是大雅。」

又有學生問道,創作對食指本人意味著什麼?食指回答:「我除了寫詩,還能幹什麼?我還想幹什麼?一般人寫到二三十歲(就不寫了),我能寫到現在,還是想寫下去,看行不行。藝術太讓人著迷了,只想讓人無窮無盡地探索下去。」一旁的汪劍釗教授補充道:「很多時候不是你寫詩歌,而是詩歌……」食指立刻急切地插話:「詩歌找你!」他引用錢鍾書先生的《尋詩》首聯「尋詩爭似詩尋我」,小孩子一樣得意地豎起一根手指:「詩歌找到了我。」

聊到舊體詩創作,食指說:「雖然我寫新詩,但是得懂舊詩,得積攢很多。我現在第一個要讀詩詞格律。但是只懂平仄對仗不行,要把那個觀念,韻啊,那些關鍵性的東西,中國文化的根兒得扎住。平仄對仗,是根兒上的枝葉,這個你也要懂,把它們當成聲音的迴廊,讀起來就會好聽。」

聊到自己的作品,食指告訴大家:「《相信未來》醞釀了很久,有一點歷史感,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就是即興之作。在火車上,大家都認識我,有人說離開北京了嘛,找個地兒寫詩吧。人家給我哄到別處去,還有暖氣。實際上就是在一輛有暖氣的下鄉的車上,我這樣就把調子給定了。在今天看來,我沒想到,它們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食指自己最滿意的是《魚兒三部曲》。「思考得很多。不說別的,就不幸言中了自己的命運,還言中了許多人的命運。」他說自己是「苦吟詩人」,《我這樣寫歌》只有二十行,可是為了押一個韻腳,他翻來覆去寫了三年。「芒克說:『什麼詩啊?我寫出來就是詩!』不像我呢,我讀了好多詩,知道什麼是詩,就會追求那個。」

回答完熱情的學生提出的問題,食指主動提出:「我讀讀給我愛人寫的四首詩吧,大家也比較關心我的生活。」在同學們友善的笑聲和汪劍釗教授的介紹下,食指的夫人翟寒樂女士抿嘴一笑,優雅地起身向大家致意。食指笑眯眯地看著她,眼睛彎成了兩條縫,他像拉家常一樣對圍在自己身邊的人介紹:「2002年,寒樂非常勇敢地把我從福利院接出來。人們聊起這事兒當時就說,她敢吃螃蟹。所以我當年,談戀愛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冬日的陽光》,就講她接我出來以後我們的生活。是給她的第一首詩。」他朝愛人的方向一偏頭,念起自己的手稿:「你可感受到了冬日的陽光/我可以嗅到她的芬芳/在經烘曬變暖的新鮮空氣裡/在吸足了陽光後略帶煳香的衣被上……」食指的聲音柔軟、緩慢、清澈又溫柔。這首詩,他曾在多個場合念過無數遍,但是每一遍都像是讀一封剛剛拆開的情書。

讀完這些詩,有學生問道,《相信未來》該如何朗誦呢?似乎作為表演形式的詩歌朗誦就意味著情感虛假激越,音調越來越高,再配上絲毫不搭的輕音樂。食指回答:「不能是這樣,不能一聲比一聲大。像到了第三個『相信未來』,『用孩子的筆體』……應該非常美好、純潔,不能是堅定的。」在學生們的盛情邀請下,食指親自將這首詩朗誦了一遍,確實如他自己所言,沒有朗誦腔,倒像是低吟淺唱。本版文並供圖/王佳瑩

食指談文學審美

「味」和「滋味說」

「滋味說」是審美鑑賞的理論,起源於先秦,成熟於齊、梁。滋味亦簡稱味,指物所具有的刺激口舌產生酸甜苦辣的味覺的屬性,或指文人的品賞活動。老子就講到「味無味」。由此引申的是五味相濟給人帶來的味覺和舒適感,比擬五聲相合使人感到的和諧美感。《左傳》的「聲亦如味」,就已顯露出了審美概念轉變的端倪。到了漢代,味便有了對文學作品進行體會領略的意味了。到了鍾嶸的《詩品》裡,「味」和「滋味」才成為一種純文學樣式的評論方法。自此以後,中國古代論詩、論文、論畫、論書無不以「味」和「滋味」表示審美價值。

到了唐代,大約在公元837 年到908 年之間,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詩評家司空圖,他提出「詩味」其實可以分為詩的「內味」和詩的「外味」兩種。「內味」是鍾嶸在《詩品》裡提到的,而「外味」是前人沒有涉及的,司空圖把「外味」稱作「醇美之味」,即「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泛耳」。「醇美」之味,是在酸鹹之外的。正如老百姓所說「沒鹽不吃醋」,為什麼呢?光吃醋,酸味單薄且不香,加點鹽吃起來醋味就變香了。這就是司空圖提出的詩要追求一種超越感官和感官經驗之外的含蓄美、本體美,即「味外之味」。

「韻」和「韻味」

下面再分辨一個詞,就是「韻」。漢許慎《說文·音部》曰:「韻,和也。」本意為和諧的聲音。《文心雕龍·聲律篇》:「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在《晉書》裡就有「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

要談「韻」不能不涉及「氣韻」和「氣韻生動」。南朝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有「創論六法」之說,第一點就是「氣韻生動」。畫論中出現此概念,先是衡量畫中人物,後來逐漸擴大到品評人物畫之外的作品,如陳善有「文章以氣韻為主,氣韻不足,雖有詞藻,要非佳作」。這已不是謝赫的原意,而是後代藝術家、理論家根據自己的體驗、認識對「氣韻」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氣韻」和「氣韻生動」概念一提出,便成了歷代藝術家評價藝術作品優劣的標準。

最後我們講「韻味」這個詞。唐朝的司空圖提出「味外之味」後過了100 多年,宋朝範溫談到韻味說:「概嘗聞之撞鐘,大音遠去,始音復來,悠揚婉轉,聲外之音其是之謂也。」我以為「韻味」按範溫的話,用聽鐘聲的心神愉悅來比喻是再合適不過的。這感覺是無法言說的精神層面的享受,在迴蕩的鐘聲中會令人們各有所想。這相對於前面所提到的感官享受的「味」和「滋味」以及超越感官經驗的「味外之味」的審美水準大大地提高了一步。這大約在公元1000 年左右。

研讀錢鍾書的《韻論》

到這裡我基本上釐清了「味」、「滋味」和「味外之味」到「韻味」之間歷史上的變化發展關係。我探討學習的過程,不能不提到錢鍾書先生的《韻論》和寫文章介紹《韻論》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付新營老師。範溫的「韻論」是在20 世紀50 年代錢鍾書先生提到的,之前無人論及,錢先生是研究「韻論」的第一人。錢先生認為南朝的謝赫、唐朝的司空圖、宋代的範溫是中國「韻論」發展的三個階段,他說謝赫講「氣韻生動」,只見「氣」不見「韻」;司空圖的「味外之味」雖不講「韻」,卻揭示了「韻」的特質,就是「入神」;而只有到了範溫,才將「韻」作為貫穿藝術、人生、宇宙的精神力量,從而使他站在理論的高處。

我在學習探究錢先生的《韻論》時,將中國老百姓更為習慣的「味」字擺在了前頭,以「味」為線索,基本上按照錢先生的三段論,把鍾嶸的「滋味」、司空圖的「味外之味」和範溫的「韻味」理順。

相關焦點

  • 人物紀實:詩人的桂冠,我在精神病院見到的食指
    而「詩人的桂冠」是食指1986年在精神病院用一顆苦難而高傲的心靈吶喊出的一首詩歌:「詩人的桂冠和我毫無緣分/我是為了記下歡樂和痛苦的一瞬……我是我那心靈聖殿的牆上/孩子們刻下的汙穢的文字/歲月再長也不會被抹去/但對這顆高傲的心卻絲毫無損。」
  • 新詩人與老詩人:餘秀華與食指
    對不起,詩人,我把你們的名字放在一起,看上去好像情侶一樣。怪我嘴笨筆拙,但我沒辦法,誰叫你們掐架掐得厲害。食指爬到餘秀華頭上,餘秀華大喊:這次又被食指強姦了一次!餘秀華用了一個「又」,我還疑惑食指怎忒無奈了,居然「二次」強姦餘,後來我查資料,才知道餘的「又」是指之前被詩人王家新強姦過一次。王家新是怎麼強姦的,我不清楚。是不是踩在人家頭去了?如是,這是不對的,不能老詩人欺侮新詩人。食指那次的確有點自持成名老詩人的味道,說教的意味很濃。食指強調詩人要對歷史負責。本人愚鈍,不太明白其意。
  • 食指與林莽
    詩人註定要穿行其中:世界也許就是這樣「世界化了」(海德格爾語),福利院也因此獲得了意義。因此我們也許註定要「從精神分裂的方向看」食指。      在活著的詩人中,還有誰能夠像食指那樣,可以構成如此複雜豐富的精神現象?             然而詩人終究還是走出了那座福利院。2003年的初夏,我看到了第六期《詩刊·下半月刊》上登出的他的四首新作,同時我還知道了另一個消息:獨居多年的他,已經在2002年3月回到了新安在北京百萬莊的家,在那裡他與一位叫做翟寒樂的女士,共同築起了一座生命之巢。
  • 詩人食指說了什麼?讓餘秀華回應:這次又被食指強姦了一次!
    最近,著名詩人食指針對詩人餘秀華發表了一段措辭嚴厲的批評,引發爭議。隨後餘秀華微博回應:上次被王家新強姦了一次,這次又被食指強姦了一次。老師批評的對,我一定關心國家,關心小康,而且不進精神病院。同時餘秀華粉絲留言我青年時代就讀過:呵呵。
  • 詩人食指: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詩人簡介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出版的詩集有《相信未來》(1988)、《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1993)、《詩探索金庫·食指卷》(1998)等。當朦朧詩的主將們還處於蒙昧之中,食指已寫出了劃時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實現了他所反覆講述的「我的詩是一面窗戶,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藝術追求。
  • 詩人食指與詩人餘秀華吵架,文人之爭,你的神經興奮啥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的一段話,是出自詩人內心的使命與責任,並不是故意的刁難,可沒想到引起了一場文壇少有的吵架,正如有人說,作為文壇的「風流餘韻」,文人吵架不是壞事,圍觀這些文人吵架,總比盯著那些明星的私生活有意思多了。
  •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莊曉雅1月13日,「朦朧詩鼻祖」、老詩人食指在《在北師大課堂講詩》新書發布會活動現場上批評當紅詩人餘秀華:「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
  • 知青詩人食指:不合時宜的《相信未來》
    不合時宜的《相信未來》  與那些交織著青春、理想、掙扎、幻滅、希望的詩歌相比,眼前的食指老了:頭髮白了,腰彎了,步子慢了。時間顯現出它殘酷的一面,它能讓一個人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同樣,它也能讓生命的火苗漸漸變得微弱。詩人老了,但是那些詩歌依然年輕,而這足以讓詩人感到寬慰。  1968年,文革第三年,整個中國一片嘈雜。
  • 食指與餘秀華:是大牌詩人看不慣業餘詩人,還是另有原因所在?
    身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食指,他成名很早,大家也是聽著他的詩歌長大的,甚至還有很多人至今仍舊記得他筆下的那些經典名句。從什麼時候開始,文學詩壇之中出現了餘秀華的身影。這個腦癱詩人極具爭議,而且爭議的地方有二點,其一就是對於她的詩,很多讀者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看法。其二就是對於詩人的個性與言論,又有著不同的看法。
  • 兩個詩人食指和餘秀華打嘴仗之後,帶給我們的思考
    兩個詩人食指和餘秀華打嘴仗之後,帶給我們的思考文·段宏剛自古以來,文人相輕。一周前,朦朧派詩人代表食指嚴厲批評「網紅」詩人餘秀華,餘秀華第一時間強烈回擊,可以說,兩人把「文人相輕」的陋習發揮得淋漓盡致。
  • 把女詩人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的大詩人食指,自己寫的詩到底如何?
    食指和餘秀華,兩個本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詩人,因為一場詩壇論戰被聯繫到一起。食指先生不理解,為何大家要捧餘秀華,他表示餘秀華的存在讓新詩的嚴肅性無從談起,並找了數個論點將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對此,餘秀華用了一篇《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來回應。
  •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餘秀華發文反駁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餘秀華發文反駁 2018-01-21 17:01 2018年01月21日 17:01 來源:羊城晚報 參與互動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 新曲「芬芳」傳遞積極向上陽光正能量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首榮獲第三十三期《全球流行音樂金榜》榜首的金曲《芬芳》,這首歌的演唱者是有新加坡「電音小王子」之稱的12歲少年國際童星Emiliano Cyrus , 藝名:EC一 平。
  • 餘秀華曾被食指批評:農村來的詩人卻不提農民生活之苦
    文·段宏剛兩年前,朦朧派詩人代表食指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面對近些年紅得發紫的女詩人餘秀華,說了一句義正言辭的話:一個農村出來的詩人卻提都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食指此話一出,如同平地起驚雷,瞬間調動起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情緒,讓兩方激烈論戰,好不熱鬧。時過兩年,當所有人冷靜下來,再回頭審視這件事時,就多了一份理智和包容。
  • 詩人的鄙視鏈:喝過咖啡的「食指」看不起「吃過大蒜」的餘秀華!
    自古文人相輕,相較於娛樂圈的糜爛和醜事不斷,文人的圈子這幾年似乎寂寂無聲,沒了早些年韓寒撕逼現代詩人,也沒了李敖罵遍圈子無敵手,文學的發展都在迷茫中踽踽前行,連火花的碰撞都越來越少,著名詩人食指和餘秀華的爭論雖然並不文雅,卻對外人了解現代詩人的現狀有很大的意義。
  • 詩人食指:因愛情瘋癲半生,精神病院呆12年:困住了身卻放鬆了心
    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有一句話: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第一次讀這句話就很是觸動,每個人生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是一艘駛向遠方的船,一路上風吹雨打,沿途遇到的波浪或大或小,都要悉數承受。有人承受不了這份痛楚,在那個不曾到來的明天之前猝然離去;有人帶著一身傷痛一路高歌,疲憊之間看見朦朦朧朧的一星光亮。被稱為「知青詩魂」的食指就是後者。
  • 食指簡介
    1967年:去農大附中途經農田,見到一條溝不叫溝、河不像河的水流,兩岸已凍了冰,只有中間一條瘦瘦的河水,聯想到見不到陽光的冰層之下,魚兒(包括自己)在怎樣的生活。寫出《魚兒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創作黃金年,代表作《相信未來》《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1969年:與21名北京知青落戶杏花村插隊。
  • 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愛。讀古詩詞,邂逅舊時歲月裡的三冬暖
    冬天,真是一個令人回味悠長的季節,和我一起走進詩詞的世界,去邂逅古人溫暖詩意的冬天。01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 「朦朧詩鼻祖」食指:人民文學出版社給他頒獎時,已經瘋了20年
    一群對光明懷有強烈渴望的年輕詩人,走進了我們的視野。他們擅長用意象,含蓄地表達自己對社會黑暗的強烈不滿。他們就是以食指、顧城、舒婷為代表的朦朧詩派。而在這一批人中,食指絕對是其中的鼻祖。但是在200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頒布"人民文學獎"時,卻發現詩歌界的兩個獲獎人,海子早已臥軌自殺。而食指,早已瘋了20年。古往今來,詩人好像大多都沒有好的結果。
  •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食指10首詩歌賞析
    食指的詩(十首)1、《 波浪與海洋》(《海洋三部曲》)之一)喧響的波浪深沉的海洋引我熱烈地追求使我殷切地嚮往因為我有時惆悵所以我喜愛大海寬闊的胸膛因為我有時怯懦所以我喜愛大海的無比堅強這是因為我能力尋常所以我渴求大海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