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紀實:詩人的桂冠,我在精神病院見到的食指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2008年11月19日下午4點,中國先鋒詩歌拓荒者的第一人,詩人食指60歲生日酒會暨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老故事餐吧隆重舉行。

  這一次為祝福詩人食指60歲生日而舉行的食指詩歌專題朗誦會,主題是「詩人的桂冠」。而「詩人的桂冠」是食指1986年在精神病院用一顆苦難而高傲的心靈吶喊出的一首詩歌:「詩人的桂冠和我毫無緣分/我是為了記下歡樂和痛苦的一瞬……我是我那心靈聖殿的牆上/孩子們刻下的汙穢的文字/歲月再長也不會被抹去/但對這顆高傲的心卻絲毫無損。」

  這首詩正是詩人食指多少年來命途多舛的寫照,也是詩人長久以來,無論遇到怎樣的苦難與逆境都對詩歌矢志不渝的回答,「詩人的桂冠」當之無愧屬於詩人食指!

  詩人食指的狀態非常好,身體已經完全康復。他穿著一件淺咖啡色外套,裡面襯著暗紅的襯衫,健康而幸福的笑容始終洋溢在臉上,坐在食指身邊的夫人翟寒樂大姐早年是學護理專業的,從她每一個細小的動作中,都可以感受到她對詩人食指無微不至的體貼和愛。

  朗誦會開始,第一個發言和朗誦食指詩歌的是詩人、翻譯家屠岸老先生。老先生充滿感情的發言和詩歌朗誦,讓食指夫婦和在座的詩人們都感到在這個冬天很溫暖。當詩人食指發言的時候,他樸實、誠懇地對大家說:「『詩人的桂冠』這個稱號,不是屬於一個人的,而是屬於所有熱愛詩歌、獻身於詩歌事業的詩人們的。」然後,他為大家聲情並茂地朗誦了那些直指心靈的詩篇,他的朗誦感動了臺下的所有人。

  當我上臺發言時,忍不住談起了15年前——1993年夏天,我第一次見到詩人食指時的情景。1993年夏天,在我記憶中是一個火熱的、充滿了驚奇的夏天。這年6月,當我以瘋狂的熱情和速度主編完《朦朧詩全集》、《後朦朧詩全集》之後,我萌生了要編一部產生「朦朧詩」之前的詩歌全集,即《前朦朧詩全集》的念頭。於是根據一些書中和詩人朋友提供的線索,我開始在北京四處打聽、收集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作品,拜訪我力所能及找得到的那一個遙遠時代的詩人。

  我在北京第三精神病福利院第一次見到了食指。食指所在的精神病院地處沙河堡,記得當時沿途都在修路,一路都是狼煙四起的沙石和爛坑。在一路擁堵而悶熱的「面的」上,黑大春像細數珍寶一樣不停地給我講述詩人食指在當時依然被遮蔽的詩歌價值和在精神病院的嚴酷遭遇。我們都很感慨,那個當年在一代青年中廣為傳頌的、傳奇式的詩人,今天卻默默地住在精神病院,鮮為人知。

  我第一眼見到食指時,他正端著一盆剛洗的衣服進房門,手腕上還纏著一根橡皮筋套著門鑰匙,門牙脫落了兩顆的嘴裡不停說著「歡迎、歡迎!」他臉上孩童般高興的笑容和一身洗得發白的陰丹藍中山裝,看著簡直就是一個過去時代純真的高中生。因為黑大春常去精神病院看望食指,所以與那裡的管理者比較熟,在黑大春的周旋下,我們說服了精神病院的管理者,把食指接出來在附近找一個餐館吃飯,我們保證了在天黑之前把食指送回去。記憶中,精神病院的周圍都很荒涼,根本沒有像樣的餐館,我們在一個簡陋的餐館坐下後,儘量點了一桌我們當時認為很豐盛的飯菜,還要了一些啤酒,希望能幫食指改善一下夥食,增加點營養。可食指總是說「夠了,夠了,點多了浪費。」我帶著一種虔誠的心情,把來病院探訪的目的告訴了他。因為詩歌,我們在精神病院附近的那個簡陋餐館裡,大家親如兄弟姐妹,談詩論畫,用詩歌下酒。我們都忘了食指還是一個病人,而食指更深地沉浸在他自己詩歌的秘密花園中,即興為我們朗誦了他最近寫的新詩。食指朗誦完,開始拼命吃掉桌上剩下的飯菜。大春說,每次來看他都這樣,無論他吃得多撐,最後都會把剩飯剩菜吃得乾乾淨淨。我知道,在精神病院裡生活水平有限,病友們吃飯也像是競賽,飢餓對他們來說就是日常生活,是精神和腸胃的雙重飢餓!看見食指滿嘴塞滿了食物和他那高高鼓起的腮幫子,就足以想像食指平常的生活狀況了。我的眼角有些溼潤,怕影響大家的情緒,我不敢讓感傷的眼淚漫出來,而在我的內心,早已潸然淚下。

  是啊,食指以他獨特的風格填補了那個特殊時代詩歌的空白,以人的自由意志與獨立精神再現了藝術的尊嚴與光榮的時候,而生活卻讓他長期生活在某種空白之中!

  為了紀念當年我們在精神病院與詩人食指聚在一起喝酒,談詩論道,朗誦詩歌的難忘時光,我特意選了一首食指在精神病院寫的《受傷的心靈》朗誦。

  詩歌朗誦會結束後,詩人食指60歲生日酒會開始了。與會詩人們紛紛上去舉杯與食指夫婦碰杯祝福。這時,我端著一杯在我心裡相隔了15年的啤酒,過去與食指夫婦碰杯,雖然我的眼角依然有些溼潤,但是這次完全是為食指的健康生活而感動。今天,雖然詩歌早已被邊緣化,但是依然有寒樂大姐這樣的女性,無怨無悔熱愛著我們穿越過精神死亡的詩人,並細心地照顧著詩人的日常生活。當我祝福的酒杯再次與食指的酒杯碰到一起時,我看到他臉上本真、淳厚的笑容與眼中的堅定與15年前完全一樣。他執著地用自己的生命和一顆詩人的勇敢的心,在守護著靈魂的詩歌!

  文/瀟瀟

相關焦點

  • 詩人食指:因愛情瘋癲半生,精神病院呆12年:困住了身卻放鬆了心
    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有一句話: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第一次讀這句話就很是觸動,每個人生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是一艘駛向遠方的船,一路上風吹雨打,沿途遇到的波浪或大或小,都要悉數承受。有人承受不了這份痛楚,在那個不曾到來的明天之前猝然離去;有人帶著一身傷痛一路高歌,疲憊之間看見朦朦朧朧的一星光亮。被稱為「知青詩魂」的食指就是後者。
  • 新詩人與老詩人:餘秀華與食指
    對不起,詩人,我把你們的名字放在一起,看上去好像情侶一樣。怪我嘴笨筆拙,但我沒辦法,誰叫你們掐架掐得厲害。食指爬到餘秀華頭上,餘秀華大喊:這次又被食指強姦了一次!餘秀華用了一個「又」,我還疑惑食指怎忒無奈了,居然「二次」強姦餘,後來我查資料,才知道餘的「又」是指之前被詩人王家新強姦過一次。王家新是怎麼強姦的,我不清楚。是不是踩在人家頭去了?如是,這是不對的,不能老詩人欺侮新詩人。食指那次的確有點自持成名老詩人的味道,說教的意味很濃。食指強調詩人要對歷史負責。本人愚鈍,不太明白其意。
  • 詩人食指: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詩人簡介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出版的詩集有《相信未來》(1988)、《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1993)、《詩探索金庫·食指卷》(1998)等。因在部隊中遭受強烈刺激,導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他在「文革」中開始寫詩,《相信未來》曾被江青點名批判。其詩被朋友及插隊知青輾轉傳抄,廣泛流行於全國,影響深遠。即使在精神病院裡也未停止創作。當朦朧詩的主將們還處於蒙昧之中,食指已寫出了劃時代的篇章。
  • 詩人食指說了什麼?讓餘秀華回應:這次又被食指強姦了一次!
    最近,著名詩人食指針對詩人餘秀華發表了一段措辭嚴厲的批評,引發爭議。隨後餘秀華微博回應:上次被王家新強姦了一次,這次又被食指強姦了一次。老師批評的對,我一定關心國家,關心小康,而且不進精神病院。同時餘秀華粉絲留言我青年時代就讀過:呵呵。
  • 詩人食指與詩人餘秀華吵架,文人之爭,你的神經興奮啥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的一段話,是出自詩人內心的使命與責任,並不是故意的刁難,可沒想到引起了一場文壇少有的吵架,正如有人說,作為文壇的「風流餘韻」,文人吵架不是壞事,圍觀這些文人吵架,總比盯著那些明星的私生活有意思多了。
  • 食指與餘秀華:是大牌詩人看不慣業餘詩人,還是另有原因所在?
    身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食指,他成名很早,大家也是聽著他的詩歌長大的,甚至還有很多人至今仍舊記得他筆下的那些經典名句。從什麼時候開始,文學詩壇之中出現了餘秀華的身影。這個腦癱詩人極具爭議,而且爭議的地方有二點,其一就是對於她的詩,很多讀者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看法。其二就是對於詩人的個性與言論,又有著不同的看法。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爐: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折桂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爐,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折桂她有著詩意般的聲音與樸素的美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編者按: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獲獎者是美國的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這是一個對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有些陌生的名字。為便於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位當下美國最傑出的女詩人,本報特推出簡略介紹,以饗讀者。
  • 詩人食指:我終於嗅到個冬日陽光的芬芳
    原標題:詩人食指:我終於嗅到個冬日陽光的芬芳寫給愛人的這首詩,食指曾在多個場合念過無數遍,但是每一遍都像是讀一封剛剛拆開的情書。2014年12月20日下午3點,記者匆匆趕往北京外國語大學綜合樓1147室。電梯門剛一打開,就看見走廊盡頭的房間擠滿了人。這場名為「滋味韻味—關於中國新詩發展的思考」的講座,請到了久未露面的詩人食指。
  • 知青詩人食指:不合時宜的《相信未來》
    前天,中國詩壇的傳奇人物食指(郭路生)在南京接受快報星期柒新聞周刊專訪,「《相信未來》與樂觀主義無關,那個時候,無奈是一種更真實的感受。」40多年過去,食指認為,有很多與他詩歌有關的「歷史定論」需要釐清。前天下午四點零八分的南京,記者起身和食指告別,轉身的一瞬間,耳邊仿佛突然響起41年前「一聲尖利的汽笛長鳴」。
  • 兩個詩人食指和餘秀華打嘴仗之後,帶給我們的思考
    食指為什麼要義正言辭地批評餘秀華,在我看來,本質上是兩個詩人陣營,兩種詩歌立場,兩種詩歌生態環境的較量和對比。食指一周前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指責餘秀華,大意為:餘秀華只知道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提都不提,統統忘得一乾二淨,這不可怕嗎?
  • 搖搖晃晃半生,富了的餘秀華比瘋了的食指活得更像個人
    老詩人食指從精神病院出來演講,主題也是這。很多年輕人好奇地問——「誰是食指?」「為什麼不叫中指?」「為什麼不叫拇指?」「為什麼不叫無名指?」對於中國的新詩,這樣的調侃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不知食指的,可能只被動地讀過海子,還不會超過2篇。
  •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莊曉雅1月13日,「朦朧詩鼻祖」、老詩人食指在《在北師大課堂講詩》新書發布會活動現場上批評當紅詩人餘秀華:「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
  • 把女詩人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的大詩人食指,自己寫的詩到底如何?
    食指和餘秀華,兩個本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詩人,因為一場詩壇論戰被聯繫到一起。食指先生不理解,為何大家要捧餘秀華,他表示餘秀華的存在讓新詩的嚴肅性無從談起,並找了數個論點將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對此,餘秀華用了一篇《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來回應。
  •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餘秀華發文反駁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餘秀華發文反駁 2018-01-21 17:01 2018年01月21日 17:01 來源:羊城晚報 參與互動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 獨家|詩人食指之妻發文:壞的名聲是永遠掙不脫的枷鎖
    我的一位本家大爺在邢臺,去了他家,讓他給我買了張回北京的火車票。回北京後我把詩串了起來,原先寫在小冊子(1970年從泰安水利局帶回的介紹紅旗渠的小冊子)上閃光的句子都用上了。小冊子就是介紹一段段水渠,我把它全部想像成人物的形象寫出來,這是受中國古典文學和當時的樣板戲(立人物)的影響。像青年洞,我把它寫成青年小夥的形象。
  • 「朦朧詩鼻祖」食指:當記者去採訪他時,已經是位「精神病」患者
    當時,誰都預料不到這個小小的嬰孩,以後會成為朦朧詩派的殿堂級人物,他就是食指。郭路生的父親任職於北京一機部,母親則是一機部附屬小學的校長。這是一個非常正統的革命幹部家庭,在當時講究紅色血統的時代,郭路生顯然擁有一個不錯的出身。郭母涵養極高,且熱愛文學。郭路生耳濡目染,三四歲就已經認識許多字,並且從小就展示出不錯的文學天賦。
  • 餘秀華曾被食指批評:農村來的詩人卻不提農民生活之苦
    文·段宏剛兩年前,朦朧派詩人代表食指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面對近些年紅得發紫的女詩人餘秀華,說了一句義正言辭的話:一個農村出來的詩人卻提都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食指此話一出,如同平地起驚雷,瞬間調動起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情緒,讓兩方激烈論戰,好不熱鬧。時過兩年,當所有人冷靜下來,再回頭審視這件事時,就多了一份理智和包容。
  • 詩人的鄙視鏈:喝過咖啡的「食指」看不起「吃過大蒜」的餘秀華!
    自古文人相輕,相較於娛樂圈的糜爛和醜事不斷,文人的圈子這幾年似乎寂寂無聲,沒了早些年韓寒撕逼現代詩人,也沒了李敖罵遍圈子無敵手,文學的發展都在迷茫中踽踽前行,連火花的碰撞都越來越少,著名詩人食指和餘秀華的爭論雖然並不文雅,卻對外人了解現代詩人的現狀有很大的意義。
  • 食指簡介
    1967年:去農大附中途經農田,見到一條溝不叫溝、河不像河的水流,兩岸已凍了冰,只有中間一條瘦瘦的河水,聯想到見不到陽光的冰層之下,魚兒(包括自己)在怎樣的生活。寫出《魚兒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創作黃金年,代表作《相信未來》《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1969年:與21名北京知青落戶杏花村插隊。
  • 食指與林莽
    食指:「請聽我心中陣陣解凍的心潮」       1998年乾冷的初冬,年屆五十的食指回到他闊別多年的老家山東濟寧,在那裡度過了他「天命之年」的生日。      詩人註定要穿行其中:世界也許就是這樣「世界化了」(海德格爾語),福利院也因此獲得了意義。因此我們也許註定要「從精神分裂的方向看」食指。